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38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6篇
肿瘤学   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人群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错配修复(MMR)基因突变的特征。方法通过MSI检测和MMR基因种系突变检测对30个中国北方人HNPCC家系进行系统分析。结果①25个家系表现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1个家系为低度微卫星不稳定(MSI-L),4个家系表现为微卫星稳定(MSS);②在25个MSI-H家系的先证者中,检测到14种致病性种系突变(hMLH1基因突变9种,hMSH2基因突变5种),突变类型包括框移突变、无义突变、剪接区突变、错义突变,并发现3种新突变位点。结论中国北方人群HNPCC的错配修复基因突变谱广泛而多样,应开展系统研究,以建立北方人群的HNPCC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库并制定相应的突变检测策略。  相似文献   
2.
背景: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PCC)是一种由错配修复基因种系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为其分子生物学特征之一。目的:利用5个微卫星位点建立正常结直肠黏膜、结直肠腺瘤和癌组织的微卫星基因型,探讨HNPCC的MSI发生情况和MSI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源自33个HNPCC家系的腺瘤28例和腺癌14例,其中4例为同步腺瘤-癌;以32例散发性结直肠腺瘤和24例散发性结直肠癌作为对照。选用BAT25、BAT26、D2S123、D5S346、D17S250五个微卫星位点行荧光标记聚合酶链反应(PCR),以GeneMapper软件分析PCR产物。通过与正常黏膜微卫星序列PCR片段长度进行比较,判定腺瘤和癌组织的MSI情况。结果:HNPCC腺瘤和癌组织MSI-H发生率分别显著高于散发性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64-3%对3.1%,71.4%对12.5%,P〈0.05)。4例同步腺瘤-癌均表现为MSI—H.其腺瘤和癌组织的MSI类型不同。结论:HNPCC腺瘤和癌组织MSI—H发生率高。同步腺瘤一癌来源于不同克隆。MSI检测可作为HNPCC的临床初筛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际上大肠肿瘤的筛查有两种模式:自然人群筛查和伺机性筛查[1].自然人群筛查也称无症状人群筛查.它是通过标准化方法,进行以人群为基础的筛查.多数是由国家相关部门或组织出面,以各种手段促使符合筛查条件的全部人群(或社区、单位),在规定的、较短时间内参与筛查.这种筛查的目的不单纯是检出早期癌,提高治疗效果,更主要的是通过筛查发现痛前疾病,经过适当的干预,降低人群的发病率,起到预防大肠癌发生的作用."伺机性筛查"也称机会性筛查或个体筛查或个案筛查,是一种临床筛查、面对面的检查,可以是受检者主动找医生,也可以是医生根据受检者的危险水平决定筛查.这种筛查所针对的是个体,其目的主要在于早期检出大肠肿瘤,提高治疗效果[2].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部队官兵进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的最佳方法。[方法]用血清学IgG-CIM检测(胶体金法)、13 C尿素呼气试验(13 C-urea breath test13 C-UBT)和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HPSA,免疫层析法)3种方法对500例入伍新兵进行Hp检测,比较3种方法的检测效率。[结果]受检者血清学IgG-CIM检测阳性率为33%(165/500),13 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率为47%(235/500),粪便HPSA阳性率为24.8%(124/500)。13 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阳性率高于血清学IgG-CIM检测,且均高于粪便HPSA检测(P<0.05);血清学IgG-CIM检测对173例确定Hp感染者检出率为89.02%(154/173),13 C尿素呼气试验检出率为98.27%(170/173),粪便HPSA检出率为57.23%(99/173)。13 C尿素呼气试验检出率高于血清学Hp IgG-CIM检出率,且均高于粪便HPSA检出率(P<0.05);血清学Hp IgG-CIM检测每检出一例确定Hp感染者需花费292.21元,13 C尿素呼气试验需花费735.29元;粪便HPSA抗原检测需花费808.08元。血清学Hp IgG-CIM检测花费最低。[结论]血清学IgG-CIM检测是部队官兵群体筛查Hp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我国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临床特征,判断临床特征与血清型标记物抗核周型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抗小肠杯状细胞抗体(GAB)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 按照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对117例UC患者进行诊断描述,并记录pANCA、GAB、肠外表现、手术情况,比较各亚型之间的差异.结果 我国UC患者病变范围以全结肠和左半结肠(39.3%,23.9%)为主,中,重度(39.3%,38.5%)多见.有肠外表现者为7.1%.存在病变累及范围越广越严重的趋势,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NCA,GAB在UC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0.4%,9.4%.结论 pANCA、GAB阳性与性别、年龄、临床类型、病变范围、病情程度、肠外表现等无关(P>0.05).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际上大肠肿瘤的筛查有两种模式:自然人群筛查和伺机性筛查[1].自然人群筛查也称无症状人群筛查.它是通过标准化方法,进行以人群为基础的筛查.多数是由国家相关部门或组织出面,以各种手段促使符合筛查条件的全部人群(或社区、单位),在规定的、较短时间内参与筛查.这种筛查的目的不单纯是检出早期癌,提高治疗效果,更主要的是通过筛查发现痛前疾病,经过适当的干预,降低人群的发病率,起到预防大肠癌发生的作用."伺机性筛查"也称机会性筛查或个体筛查或个案筛查,是一种临床筛查、面对面的检查,可以是受检者主动找医生,也可以是医生根据受检者的危险水平决定筛查.这种筛查所针对的是个体,其目的主要在于早期检出大肠肿瘤,提高治疗效果[2].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粪隐血试验的阳性次数与大肠病变的关系.方法:对319例大肠疾病在肠镜检查前分别进行3次化学法粪隐血试验(CFOBT)和免疫法粪隐血试验(IFOBT),并计算两种方法的阳性次数与大肠病变恶性程度、癌部位和分期、腺瘤大小的关系,分析粪隐血试验阳性次数在正常人中的构成比差异.3次试验只有1次阳性记为1 ,2次阳性记为2 ,均阳性记为3 .结果:①49例大肠癌CFOBT 和 IFOBT 3 的比率高于2 和1 ,高于腺瘤、炎症和痔疮(P<0.05).②CFOBT 和 IFOBT阳性次数与癌部位无相关性(P》0.05).③CFOBT 和IFOBT在Duke's B、C、D期3 的比率高于Duke's A 期3 的比率(P<0.05).④CFOBT 和IFOBT在>1 cm腺瘤中3 的比率高于≤1 cm腺瘤和多发小腺瘤3 的比率(P<0.05).⑤CFOBT 在未发现器质性疾病者中假阳性数的构成比高于IFOBT(P<0.05).结论:①无论用哪种方法筛查,大肠恶性病变3 的比率均高,正常和良性病变1 的比率高.②恶性病变1 的概率虽然低,但因大肠恶性病变病灶特点不同,可能出现间断出血,仍需行结肠镜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粪隐血试验的阳性次数与大肠病变的关系.方法:对319例大肠疾病在肠镜检查前分别进行3次化学法粪隐血试验(CFOBT)和免疫法粪隐血试验(IFOBT),并计算两种方法的阳性次数与大肠病变恶性程度、癌部位和分期、腺瘤大小的关系,分析粪隐血试验阳性次数在正常人中的构成比差异.3次试验只有1次阳性记为1+,2次阳性记为2+,均阳性记为3+.结果:①49例大肠癌CFOBT 和 IFOBT 3+的比率高于2+和1+,高于腺瘤、炎症和痔疮(P<0.05).②CFOBT 和 IFOBT阳性次数与癌部位无相关性(P》0.05).③CFOBT 和IFOBT在Duke's B、C、D期3+的比率高于Duke's A 期3+的比率(P<0.05).④CFOBT 和IFOBT在>1 cm腺瘤中3+的比率高于≤1 cm腺瘤和多发小腺瘤3+的比率(P<0.05).⑤CFOBT 在未发现器质性疾病者中假阳性数的构成比高于IFOBT(P<0.05).结论:①无论用哪种方法筛查,大肠恶性病变3+的比率均高,正常和良性病变1+的比率高.②恶性病变1+的概率虽然低,但因大肠恶性病变病灶特点不同,可能出现间断出血,仍需行结肠镜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大肠癌组织APC基因第15外显子突变集中区(MCR)的突变情况,探讨检测粪便脱落细胞中APC基因突变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银染技术检测22例大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及其中9例患者的正常大肠黏膜,并检测10例患者粪便中APC基因的突变体.结果:22例大肠癌患者的癌组织中,9例检出APC基因突变,突变率为40.9%(9/22).10例粪便标本中有4例APC突变体阳性,检出率为40%(4/10).癌组织与相应患者的粪便APC基因检测一致率为90%(9/10).结论:APC基因突变为散发性大肠癌常见的分子事件,粪便中APC基因突变体检测为无创性检查,且基本反映了癌组织的APC突变状况,故有望成为大肠癌诊断的分子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腺瘤及癌组织中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及其与错配修复(MMR)基因蛋白表达、微卫星不稳定(MSI)之间的关系.方法 来源于33个HNPCC家系的大肠腺瘤28例、大肠癌14例,随机留取经病理确诊的32例散发大肠腺瘤和24例散发大肠癌标本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PCR技术,检测腺瘤及癌组织中COX-2、MMR基因(hMLH1、hMSH2、hMSH6)蛋白表达及BAT-25、BAT-26、D2S123、D5S346、D17S250 5个微卫星位点的MSI状态.结果 COX-2在HNPCC腺瘤及癌组织中高表达率分别为53.6%(15/28)、42.9%(6/14),在散发大肠腺瘤和大肠癌中高表达率分别为62.5%(20/32)、91.7%(22/24),HNPCC癌组织中的COX-2表达明显低于散发大肠癌(P<0.05).HNPCC大肠癌中MMR蛋白表达缺失率、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发生率[均为71.4%(10/14)]明显高于散发大肠癌[均为12.5%(3/24),均P<0.05].10例MMR蛋白表达缺失的HNPCC大肠癌中,8例为COX-2低表达;4例MMR蛋白表达阳性的HNPCC大肠癌全部为COX-2高表达.在MMR表达缺失的HNPCC大肠癌、HNPCC腺瘤、散发大肠癌中COX-2的表达均显著少于MMR表达阳性者(均P<0.05).MSI-H的HNPCC大肠癌、HNPCC大肠腺瘤、散发大肠癌中COX-2低表达率分别为80.0%(8/10)、66.7%(12/18)、66.7%(2/3);与微卫星稳定(MS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与散发性大肠癌相比,COX-2在HNPCC大肠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减少;COX-2在大肠腺瘤及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与MMR蛋白表达缺失和MSI-H呈明显的负相关;COX-2、MMR蛋白表达、MSI的检测对于进一步研究大肠肿瘤的发病途径及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