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慢性腹泻脾胃湿热证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慢性腹泻脾胃湿热证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用选择性培养基对慢性腹泻脾胃湿热证及脾虚证患者和正常人大便肠杆菌、肠球菌、酵母菌、双岐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消化球菌等进行培养,同时计算双岐杆菌和肠杆菌比值(B/E).[结果]与脾虚证组比较,脾胃湿热证组肠道需氧菌肠杆菌、肠球菌、B/E比值及厌氧菌双岐杆菌、乳杆菌均升高.[结论]慢性腹泻脾胃湿热证与脾虚证患者存在不同的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粪便标本50例及正常对照标本50例,运用传统梯度稀释法进行平板培养及提取粪便DNA后应用SYBR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测定3种需氧菌和4种厌氧菌的数量以进行菌群分析。结果患者组粪便中需氧菌与厌氧菌菌群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改变。需氧菌中患者组金黄色葡萄球菌明显增加(P〈0.05)。厌氧菌中患者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均有程度不同的减少(P〈0.05),在70岁以上老年患者中减少更明显;拟杆菌明显增加(P〈0.01),在70岁以上老年患者中减少更明显。肠杆菌、肠球菌、小梭菌数量无明显差别(P〉0.05)。平板培养法与定量PCR法结果一致,PCR法较平板培养法更敏感。结论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其粪便中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较正常对照明显减少,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拟杆菌数量明显增多,随年龄增加菌群紊乱程度更严重,提示老年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有一定关系,针对性的补充益生菌可能是缓解病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分析其与肠道菌群失调的关系。方法行结直肠癌根治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60例,收集手术前粪便标本,计算双歧杆菌、大肠杆菌菌数量及其比值(B/E值);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PCT。结果结直肠癌患者粪便大肠杆菌(7.95±1.02)log10,双歧杆菌(7.14±0.58)log10,B/E值1.11±0.09;血清PCT(0.27±0.26)ng/m L;血清PCT与B/E值呈正相关(r=0.612,P<0.01)。血清PCT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远处转移、肿瘤分期有关(P=0.02、0.03)。结论随着结直肠癌分期增高及发生远处转移,血清PCT水平升高;血清PCT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肠道菌群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肠道菌群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菌共5种进行培养和计数。选择健康正常成人、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各30例,计数各组肠道菌群中5种细菌的数量,比较各组细菌数量的变化。结果 NASH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主要表现为厌氧菌减少(P<0.05),而需氧菌显著增多(P<0.05),而兼性厌氧菌酵母样真菌没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 NASH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革兰阴性杆菌过度生长的现象,提示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参与了NASH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神阙穴隔姜隔药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进而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随机将60例D-IBS患者分成2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神阙穴隔姜隔药灸,1次/d,每次持续30min;对照组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培菲康)840mg,2次/d,口服治疗;疗程共3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性量表(IBS-SSS)总积分、粪便球杆比、肠道双歧杆菌/大肠杆菌(B/E)比值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在各个治疗时间点IBS-SSS总积分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而粪便涂片中杆菌比例、肠道双歧杆菌的含量及肠道B/E值均呈逐渐上升趋势,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治疗组在各个治疗时间点IBS-SSS总积分的改善、肠道双歧杆菌的增长及肠道B/E值升高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1个月:P0.001;治疗3个月:P=0.001)。[结论]神阙穴隔姜隔药灸可有效改善D-IBS患者的IBS-SSS总积分,提高D-IBS患者粪便杆菌比例及肠道B/E值,提示艾灸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进而改善D-IBS患者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增强肠道抵抗病原菌侵袭能力,从而治疗D-IBS。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消化道肿瘤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选取消化道肿瘤患者的粪便标本,运用传统梯度稀释法进行细菌培养计数。结果消化道肿瘤患者与正常组相比,需氧菌中的肠球菌、大肠杆菌计数明显增多(P<0.05),葡萄球菌显著增加(P<0.01)。厌氧菌中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计数显著性减少(P<0.05),拟杆菌显著增加(P<0.01)。结论消化道肿瘤患者出现明显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胃癌患者在化疗前后肠道中菌群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探讨胃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及微生态调节剂对胃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80例符合标准的中晚期胃癌作为治疗组。另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中心2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80例胃癌患者被随机分成观察组(40例)和干预组(40例)。观察组采用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联合化疗方案,干预组采用奥沙利铂+卡培他滨+金双歧联合治疗方案。使用粪便细菌及真菌培养法培养粪便中的大肠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类杆菌、酵母菌、葡萄球菌、消化链球菌。结果治疗组胃癌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杆/球比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杆/球比,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P0.01);治疗后干预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杆/球比均高于治疗前干预组(P0.01);治疗后干预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杆/球比例均高于治疗后观察组(P0.01);干预组患者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和血小板减少、肝功能损害均低于观察组(P0.01)。结论胃癌患者肠道菌群处于一种失平衡状态;化疗药物可抑制肠道正常菌群生长,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进一步加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可扶植正常菌群生长,调整肠道菌群失调,对胃癌患者化疗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调有预防作用,可明显降低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观察肝硬化患者口服三联活菌和二联活菌前后肠道菌群、粪便pH、粪氨、血氨及血浆内毒素的变化。方法 选择肠道菌群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菌共 7种进行培养和计数。 5 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 2组 ,分别予三联活菌及二联活菌治疗 14d。测定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菌落计数、粪便 pH值 ,粪氨、血氨 (干片法 ) ,血浆内毒素 (改良鲎试验法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肝硬化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 ,主要表现为双歧杆菌减少 (10 .0 4± 0 .78比 9.4 8± 1.13,P <0 .0 5 )。治疗后 ,三联活菌组双歧杆菌由 9.4 6± 1.0 9增至 10 .30± 1.11;二联活菌组由 9.81± 0 .6 2增至 10 .4 4± 1.0 8,差异均有显著性 (P值均 <0 .0 5 )。且血氨、粪氨和粪便 pH值降低 (P <0 .0 5 )。二联活菌可降低合并内毒素血症的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 [(0 .0 876± 0 .0 117Eu/ml比 (0 .0 6 85± 0 .0 2 4 6 )Eu/ml,P <0 .0 5 ]。结论 肝硬化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益生菌制剂可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调 ,并降低血氨、粪氨和粪便 pH值。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研究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并分析血浆内毒素水平与肠道细菌的关系。方法对37例肝硬化患者和18例健康者粪便中8种常见的厌氧菌及需氧菌进行定量研究,以偶氮基质显色法测外周血内毒素。结果(1)肝硬化患者双歧杆菌、拟杆菌、真杆菌量明显低于正常组,而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杆菌量高于正常组(P<0.05):(2)肠菌失调程度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有关;(3)内毒素水平与大肠杆菌量存在相关性。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具有代表性的厌氧菌减少,需氧菌增多。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大量繁殖可能是引起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植物发酵液(plant fermented extract,PFE)对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分别收集PFE作用0 d和30 d的人体粪便样本,采用Illumima系统MiSeq平台对PFE作用前后的样本进行16SrR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的结构和丰度.结果:PFE作用后,IBS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无显著变化.在门水平上,硬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显著降低(P0.01),拟杆菌门(Bacteroidete)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s)的丰度以及Bacteroidetes/Firmicutes的比值增加.在最佳分类水平(科水平)上,P F E作用后的粪便肠道菌群中检测到弯曲菌科(Campylobacteraceae)、蟑螂杆状体科(Cryomorphaceae)、丹毒丝菌科(Erysipelotrichaceae)和纤维杆菌科(Fibrobacteraceae),且丰度变化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PFE能够改善IBS患者肠道菌群丰度,调节肠道菌群,可能在IBS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