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回顾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114例,颈总动脉内膜增厚或斑块形成72例(A组),内膜无明显变化的44例为B组.结果A组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甘油三酯(TC)、胆固醇(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高于B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于B组,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内膜病变与大血管病变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与血清脂联素、C反应蛋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APN)、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63例,按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将其分两组:CIMT≥1 mm者为A组;CIMT〈1 mm者为B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身高、体质量、血脂、血糖、空腹胰岛素、APN、CRP,并计算体质量指数及胰岛素抵抗指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清APN水平A、B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且A组低于B组(P〈0.01);血清CRP水平A、B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A组高于B组(P〈0.05)。CIMT与APN、HDL呈负相关,与HOMA-IR、CRP呈正相关。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为CRP、APN、FBG、HDL、HOMA-IR。结论血清APN水平降低、CRP水平升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的主要危险因子,参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血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将145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无视网膜病变组(NDR)67例、视网膜病变组(DR)78例,同时设健康体检者42例为对照组。所有检测者均测定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GHbA1c)、血清总胆同醇(TCh)、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的含量,并分析各组上述物质的变化。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TCh、Apo—B、LDL-C、oxLDL、VLDL-C明显增高(P〈0.01),DR组的Apo-B、LDL-C、oxLDL均高于NDR组(P〈0.01),Apo—A、HDL降低均低于NDR组(P〈0.05)。提示脂质代谢紊乱可促使糖尿病患者DR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与动态脉压指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病变与动态脉压指数(PPI)的相关性。方法 对103例老年EH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和动态血压测定,PPI=24h脉压(PP)均值/24h收缩压(SBP)均值,按PPI值分为A组(PPI〈0.40,n=15)、B组(PPI:0.40~0.49,n=48)、C组(PPI≥0.50,n=40)3组,观察各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水平。结果 B组IMT[(0.15±0.07)mm]水平高于A组[(0.12±0.04)mm,P〈0.05],C组IMT[(0.16±0.05)mm]水平高于B组(P〈0.05),并显著高于A组(P〈0.01),随着PPI逐渐增大,IMT明显增加(P〈0.05);老年EH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的发生与PP及PPI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矫正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SBP、DBP与PP后,PPI仍然是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主要决定因素(P=0.009)。结论 老年EH患者PPI和PP与颈动脉病变呈正相关,PPI是老年EH患者颈动脉病变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68名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双盲分为吡格列酮组(n=34)和安慰荆组(n=34),治疗3个月后,应用B超技术检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并检测两组患者服药前后餐后2h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结果 与安慰剂组比较,吡格列酮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变小(P〈0.01),餐后2h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和甘油三酯水平明显下降(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增加(P〈0.01),两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治疗后无显著性差异。吡格列酮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变化值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变化值密切相关(P〈0.01)。结论 吡格列酮能够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有益于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余晓波 《内科》2013,(6):598-59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大血管病变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将72例T:DM分为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组(A组)37例和T:DM无大血管病变组(B组)35例,另随机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C组),检测并分析3组受试者CRP、TNF-α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3组研究对象CRP、TNF.仪表达水平及I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RP、TNF-α及IMT均明显高于B、C组,而B组CRP、TNF-α及IMT均明显高于c组;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组患者CRP、TNF-α与IMT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CRP、TNF-α可能与T2DM大血管病变发生发展有关,检测两者水平对T2DM大血管病变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大血管并发症及危险因素相关性。方法:2型糖尿病伴发大血管病变组141例,2型糖尿病未伴发大血管病变组128例,正常对照组133例,检测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同时测定其血糖、血脂、C肽、体重指数及高敏C反应蛋白(hCRP)水平,比较3组间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发生率,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2型糖尿病伴发大血管病变组、2型糖尿病未伴发大血管病变组及正常对照组颈动脉内膜平均厚度分别为(1.09±0.22)mm、(O.89±0.23)mm、(0.66±0.13)mm,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3组中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63.1%、28.91%及0%,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大血管病变中,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hCRP呈正相关(P<0.001)。结论:血清hCRP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显著相关,hCRP是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显著指标。  相似文献   

8.
樊华  戎娟 《实用老年医学》2011,25(6):513-515
目的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特点。方法选取60例老年T2DM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大血管病变分为2组,未合并大血管病变者为A组(n=30),合并有大血管病变者为B组(n=30)。检测所有患者血压、血糖、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等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同时选取45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A组和B组患者血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组与B组间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患者全血黏度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存在着明显的血液流变学改变,提示血液流变学改变可能参与了T2DM大血管病变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L-选择素与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芳  王培娜 《山东医药》2007,47(34):11-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与L-选择素(CD62L)的关系。方法将T2DM患者分为合并大血管病变(A组)60例、无大血管病变(B组)65例,采用ELISA测定其血清CD62L、血糖、血脂等,并与55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A组血清CD62L显著高于B组和对照组;CD62L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呈显著正相关,且收缩压、hsC-RP和CD62L与T2DM大血管病变呈独立正相关。结论早期检测CD62L对预防及诊断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A型性格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筛选糖尿病病程在8年以上病例134例。A型性格76例为A组,58例B型性格为B组。结果:无视网膜病变B组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单纯型、增殖型A组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单纯型所占比例则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型性格对糖尿病病人视网膜病变的发病和进展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特征.方法将117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有严重胰岛素抵抗组(A组,62例)和无严重胰岛素抵抗组(B组,55例),行双侧下肢股动脉、腘动脉及足背动脉检测,同时观察性别、年龄、病程及血脂、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变化情况,并与48例健康人群(C组)比较.结果(1)A、B组患者空腹胰岛素、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01);A、B组下肢血管病变检出率及病变严重程度明显高于C组,尤以A组明显(P<0.01).(2)A、B组下肢血管超声特征主要表现为病变血管管腔狭窄,狭窄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增加,血流频谱增宽,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01).结论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明显,血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使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彩超检查可直观反映下肢血管病变,在糖尿病血管病变诊断中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采用彩色多谱勒超声对23例2型糖尿病患者(A组)、42例2型糖尿病伴大血管病变患者(B组)、30例非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C组)、25例健康对照(D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并查血脂、CRP。A、B、C三组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显著高于D组(28%),B组(73.81%)又显著高于A、c组;A组(52.17%)和C组(53.33%)间无显著性差异;A、B、C三组CRP、LDL—C、TC水平及平均、最大IMT厚度均明显高于D组(P〈0.05或P〈0.01),B组较A组和C组更明显,差别有显著性意义;而B组和C组的最大IMT值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CRP、IMT、LDL-C密切相关(P〈0.01)。提示血脂及其炎症因子在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及C反应蛋白水平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糖尿病患者63例,按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将其分为:CIMT≥1 mm者为A组;CIMT<1 mm者为B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C组.分别检测身高、体重、血脂、血糖、空腹胰岛素、脂联素(APN)、C反应蛋白(CRP),计算体重指数及胰岛素抵抗指数(IRI),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及B组血清APN水平低于C组(P<0.01),A组血清APN水平低于B组(P<0.01);A组及B组血清CRP水平高于C组(P<0.01),A组血清CRP水平高于B组(P<0.05).CIMT与APN、HDL呈显著负相关,与HOMA-IR、CRP呈显著正相关.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为CRP、APN、FBG、HDL、HOMA-IR.结论 血清APN水平降低、CRP水平升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的主要危险因素,参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148例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有无大血管病变分为无大血管病变组(A组)82例,大血管病变组(B组)66例,所有患者均测量baPWV、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相关生化指标。结果B组的baPWV明显高于A组,且baPWV与IMT及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之间呈明显正相关;ROC曲线分析表明baPWV用于诊断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时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baPWV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与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将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47例行256排冠脉CTA检查及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将其分为冠脉病变组100例和非冠脉病变组47例,下肢血管病变组106例和非下肢血管病变组31例,比较冠脉病变与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并进行性别、年龄、病程、血糖、血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c)、胰岛素等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冠脉病变组较非冠脉病变组,下肢血管病变组与非下肢血管病变组比较,年龄、病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餐后2小时血糖(PBG2h)、总胆固醇(TC)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率与冠脉病变及其分支病变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冠脉病变与性别、病程、DBP、TC、高密度脂蛋白(HDL)、非高密度脂蛋白(nonHDL)明显相关(P〈0.05)。结论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对冠脉病变具有明显的预测价值,性别、病程、血压、血脂是冠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2型糖尿病(DM)及DM伴大血管病变时的浓度变化。方法:84例2型DM患者按有无大血管病变分为伴大血管病变组(A组)44例,不伴大血管病变组(B组)40例,另选30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C组),均检测血清hs-CRP值及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结果:A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B组及C组(均P<0·01),B组高于C组(P<0·01)。结论:hs-CRP对DM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甲钴胺联合红外线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甲钴胺联合红外线治疗组(A组)和单纯甲钴胺治疗组(B组),两组患者均静脉推注甲钴胺1mg,1次/d;A组在此基础上予红外线治疗仪照射患处:50~60Hz,150VA,20min,1次/d。治疗2周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A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神经传导速度均改善,A组改善较B组明显(P〈0.05)。结论甲钴胺联合红外线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并发冠心病的糖尿病者(A组)与不伴冠心病的糖尿病者(B组)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对56例2型糖尿病者分别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根据其是否合并冠心病将病人分为A、B两组,分别进行肌电图检查,比较两组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A组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者在合并有冠心病的基础上,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机率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观察注射用血栓通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该院2012年6月—2013年3月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各30例,在给予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再加用注射用血栓通静脉滴入。平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Mean-IMT)及血流速度、阻力指数的变化情况,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颈动脉Mean-IMT变薄、血流峰值速度增加、阻力指数下降,治疗组颈动脉血流峰值速度增加、阻力指数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颈动脉Mean-IMT变化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注射用血栓通是一种治疗2型糖尿病颈动脉血管病变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山梨醇与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关系。方法采用固相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63例2型糖尿病患者(无DPN组),134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DPN组)和72例正常对照组的24h尿山梨醇排泄量,并分析其与病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胰岛素、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和神经传导速度的关系。结果2型糖尿病DPN患者尿山梨醇水平高于无DPN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2型糖尿病患者尿山梨醇水平与神经传导速度呈负相关,与病程和UAER(P〈0.05或〈0.01)呈正相关。结论尿山梨醇可作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