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对慢性葡萄膜炎合并黄斑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16例(16眼)反复发作6月以上的慢性迁延性葡萄膜炎,其中合并囊样黄斑水肿6眼,黄斑前膜5眼,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症4眼,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1眼,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人工玻璃体后脱离,内界膜剥离等.术后随访12~30月.结果12眼(75.00%)术后视力明显提高,视力不变或下降4眼为囊样黄斑水肿;视网膜脱离复位;16例术后全身用药减少,炎症得到控制.结论玻璃体手术是治疗慢性葡萄膜炎黄斑病变的有效手段,可以明显提高患者视力,减少全身用药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对白内障患者行术前眼底评估的优势。方法通过OCT对患者黄斑进行扫描,观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前黄斑区视网膜的显微结构。结果 127例(185只眼)白内障患者中,49例(52只眼,28.1%)患者由于晶状体混浊严重,用OCT仪无法进行扫描,107例(133只眼,71.9%)可通过OCT对黄斑区的细微结构进行大概评估。其中,80例(103只眼)O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术前OCT检查发现异常的有27例(30只眼):硬性渗出1例(1只眼),黄斑水肿8例(10只眼),视网膜前膜2例(2只眼),玻璃膜疣4例(5只眼),色素上皮脱离4例(4只眼),视网膜劈裂3例(3只眼),视网膜出血3例(3只眼),陈旧性脉络膜破裂1例(1只眼),玻璃体黄斑牵拉1例(1只眼)。结论术前通过OCT检查,可了解黄斑区视网膜的细微结构,及早发现眼底病变,可对大多数白内障患者的眼底进行有效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相干光断层成像(OCT)在观察高度近视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各层次结构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5例(66只眼)诊断为病理性近视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全部病例均采用OCT进行扫描,详细分析患者黄斑区的结构变化。结果本组66只眼患者中继发性视网膜劈裂、脉络膜新生血管29只眼,单纯视网膜下出血5只眼,黄斑裂孔6只眼,视网膜前膜6只眼,玻璃体黄斑牵引5只眼,瘢痕16只眼。结论 OCT在观察病理性近视患者黄斑区结构变化中,有着独特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葡萄膜炎患者黄斑区病变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 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临床明确诊断的葡萄膜炎患者51例7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8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46.75±13.22)岁;病程1~24个月.前葡萄膜炎16例21只眼;小柳-原田综合症12例23只眼;Beh(c)et病6例10只眼;交感性眼炎5例5只眼;其他后葡萄膜炎12例19只跟.患眼均行常规眼科检查及频域OCT检查,典型图像存盘分析.根据检查结果将黄斑区病变分为黄斑水肿、黄斑前膜形成、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黄斑区萎缩、黄斑板层裂孔、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结果 78只眼中,黄斑区水肿48只眼,占患眼的61.5%.其中,黄斑囊样水肿33只眼;黄斑弥漫性水肿15只眼.黄斑前膜22只眼,占患眼的28.2%.脉络膜新生血管4只眼,占患眼的5.1%.黄斑裂孔4只眼,占患眼的5.1%.黄斑萎缩10只眼,占患眼的12.8%.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22只眼,占患眼的28.2%.结论 葡萄膜炎患者黄斑区OCT表现具有多种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5.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目前儿童盲的首位原因。既往对ROP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周边视网膜血管的发育停滞及病理性增生过程,而对黄斑区视网膜的结构特征研究较少;并且,由于坐位OCT检查对体位及眼位配合的要求,新生儿行OCT检测较为困难。因此,关于合并黄斑囊样水肿(CME)的ROP患儿鲜有报道。OCT应用于早产儿视网膜眼底检查,有助于对婴幼儿黄斑区发育进行观察,更易发现黄斑区异常病变。我们回顾分析了4例ROP合并CME患儿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应用相干光断层扫描( OCT)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前出现的黄斑结构改变及黄斑区视网膜水肿的发生情况。方法对42例(42只眼)视网膜脱离患眼在术前进行OCT检查,观察视网膜脱离后出现的黄斑结构改变及黄斑区视网膜水肿的发生情况。根据术前视网膜脱离发生的时间分为A组(<3个月)和B组(>个3个月)。结果(1)OCT 检查黄斑部形态:黄斑未出现脱离有13只眼,黄斑部分或全部脱离有29只眼,其中黄斑囊样变6只眼,视网膜水肿14只眼,视网膜劈裂2只眼,黄斑前膜2只眼。(2)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改变:未出现黄斑脱离和已出现黄斑脱离的视网膜厚度为比较,结果两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5);A、B两组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比较,两者之间无有统计学差异( P >0.05)。(3)视网膜水肿的发生率:A、B两组的视网膜水肿发生率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OCT检查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黄斑区视网膜组织结构研究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间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中间葡萄膜炎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36例中间葡萄膜炎患者66只眼的临床表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治疗效果和预后。患者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8~70岁,平均年龄34.8岁。双眼30例,单眼6例。结果 主要临床表现为玻璃体混浊,周边部视网膜血管病变,视盘水肿,黄斑水肿和后囊下白内障。FFA表现为周边部视网膜血管炎性病变,视盘强荧光,黄斑囊样水肿和视网膜静脉染色。经治疗后,31例患者60只眼视力提高,占90.9%;4例5只眼视力稳定,占7.6%;1例1只眼视力下降,占1.5%。导致视力损害的主要并发症有黄斑囊样水肿、后囊下白内障和玻璃体积血。结论 中间葡萄膜炎是一种较常见的双眼慢性进行性眼内炎症,主要累及前部玻璃体、睫状体扁平部和周边部视网膜血管,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可防止发生永久性视力损害。  相似文献   

8.
中间葡萄膜炎的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Wei W  Yang W  Zhang H  Wang J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4):207-209,T001
目的 探讨中间葡萄膜炎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的图像特征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UBM对21例(35只眼)经临床眼科及双目间接检眼镜结合巩膜压迫法检查确诊为中间葡萄膜炎患者行睫状体平坦部、周边部视网膜及玻璃体检查,并对其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31只眼(88.6%)可见病理改变,4只眼(11.4%)未见异常。UBM图像主要表现:周边部玻璃体呈点状混浊、团块状混浊、膜样混虫及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视网膜粘连牵拉征象和睫状体脱离。结论 UBM在中间葡萄膜炎诊断中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三维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18例经三维频域OCT检查确诊的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观察其三维频域OCT检测图像特征.根据频域OCT定量检测的玻璃体与黄斑区视网膜附着粘连的范围,将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分为局灶型和宽大型两类.运用线性回归法分析所有患者的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logMAR视力)与黄斑中心凹部视网膜厚度的关系.结果 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患者的频域OCT检测图像清晰,其病变特征明显.18例患者中,病变呈局灶型14例,宽大型4例;合并黄斑前膜8例,合并黄斑全层裂孔2例,合并黄斑板层裂孔2例.18只眼的logMAR视力为0.15~1.22,其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275~899 μm,经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所有患者的logMAR视力与黄斑中心凹的视网膜厚度呈中度线性正相关(r=0.616,P=0.007).结论 三维频域OCT检测可以直观地显示眼底病变三维结构,对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患者的诊断和随访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分析病理性近视患者黄斑区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图像特征.方法 对122例(238只眼)病理性近视患者行黄斑区OCT检查.患者屈光度数为-6.00~-32.00 D.结果 OCT检查黄斑区正常者11只眼(4.6%),黄斑区神经上皮层、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光带反射不均匀及萎缩变薄者211只眼(88.7%);黄斑裂孔31只眼(13.0%),其中合并视网膜脱离者12只眼;无裂孔视网膜浅脱离11只眼(4.6%);黄斑部视网膜劈裂32只眼(13.4%),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28只眼(11.8%),黄斑前膜26只眼(10.9%),其中合并黄斑囊样水肿19只眼;Fuchs斑12只眼(5.0%),黄斑区色素沉着14只眼(5.9%),黄斑出血8只眼(3.4%).结论 OCT在观察病理性近视黄斑部病变具有独特的优越性,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病理性近视的相干光断层扫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病理性近视的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的图像特征。方法对100例(195只眼)高度近视患者行OCT检查。患者年龄16~76岁。屈光度数-6.00~-36.00D。结果OCT检查正常者7只眼(3.6%),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光带不均匀和薄变者161只眼(82.6%),黄斑全层裂孔21只眼(10.8%),其中合并视网膜脱离10只眼(5.1%),黄斑限局性视网膜浅脱离24只眼(12.3%),其中合并视网膜劈裂7只眼(3.6%),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膜19只眼(9.7%),Fuchs斑9只眼(4.6%),厚的黄斑出血3只眼,黄斑前膜18只眼(9.2%),常合并有视网膜水肿。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薄变5只眼(2.6%),漆裂纹3只眼(1.5%)。结论与裂隙灯全视网膜显微镜检查比较,OCT在观察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毛细血管改变,确诊黄斑裂孔,发现小的神经上皮脱离和劈裂,诊断黄斑前膜,神经上皮薄变等方面均有优越性。但对薄的黄斑出血及小色素点不能分辨,对厚出血与色素难以分辨,因而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伤性黄斑裂孔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的形态特征及临床价值.方法:我院2008-01/2011-01经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裂隙灯显微镜、直接及间接检眼镜、三面镜确诊的外伤性黄斑裂孔患者29例29眼,进行频域光相干视网膜断层扫描(FD-OCT)检查,分析其图像特征.结果:患者29例29眼中黄斑板层裂孔3例3眼(10%),OCT表现为黄斑区神经上皮层部分缺失;黄斑全层裂孔26例26眼(90%),OCT图像均可见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全层缺失.其中黄斑全层裂孔中单纯性黄斑裂孔3例3眼;黄斑全层裂孔伴孔周神经上皮层水肿6例6眼;伴神经上皮层局限性脱离5例5眼;伴黄斑区脉络膜裂伤7例7眼;伴孔周神经上皮层局部萎缩变薄3例3眼;伴视网膜前膜2例2眼.结论:频域OCT能清晰的观察到外伤性黄斑裂孔的形态及其周围组织损害,有利于外伤性黄斑裂孔的诊断及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13.
黄斑裂孔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Wei W  Yang W  Zhao L  Shi X  Chen Z  Wang J 《中华眼科杂志》1999,35(6):419-421
目的 探讨黄斑裂孔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特征及OCT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998年9~12月临床诊断为黄斑裂孔者共35例(38只眼)。经双眼散瞳后进行OCT检查,对获取的图像进行分析和测量。结果 1例(1只眼)OCT显示为玻璃牵引:1例(1只眼)为黄斑前膜所致的性裂孔:33例(36只眼)为黄斑裂孔,其中3例累及双眼。36只眼中,板层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前黄斑改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的特征。方法 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测 6 2例 6 2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双眼手术前黄斑形态改变。以通过黄斑中心凹的 6mm长度和等角度间隔的四线扫描为基础 ,并根据个体情况作改变扫描线长度和角度的附加扫描。结果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前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 ,根据黄斑改变分为 3类 :( 1)黄斑附着 2 9眼 ,表现为神经感觉层脱离未波及黄斑 ;( 2 )黄斑部分脱离 5眼 ,包括神经感觉层囊样水肿 2眼 ,伴玻璃体粘连 3眼 ;( 3)黄斑完全脱离2 8眼 ,包括神经感觉层水肿呈网状 18眼 ,视网膜劈裂 3眼 ,黄斑裂孔 5眼 ,以及伴视网膜前膜 2眼。结论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能详细提供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前的黄斑形态改变特征 ,这非常有助于对黄斑病变的检查和视力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玻璃体后脱离的相干光断层成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ai H  Li Y  Long L  Di Y  Lu Y  Wang Z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11):667-669,I003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玻璃体后脱离的相干光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特征,探讨裂孔的发生与玻璃体后脱离间的关系。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193例(223只眼)进行OCT检查,分析其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及发展。结果 按Gass分期标准,I-Ⅳ期裂孔分别为21,74,97有31只眼,在Ⅰ,Ⅱ,Ⅲ期裂孔眼中,OCT图像显示玻璃体与视网膜分离者分别有15(71.4%),38(51.4%)及46只眼(47.4%)。其表现形式有3种:(1)黄斑中心凹周围视网膜与玻璃体发生分离,但中心凹部相连,此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被牵起,层间出现囊腔;(2)玻璃体附着于未完全游离的视网膜裂孔盖处,使盖膜牵引上翘;(3)玻璃体完全与后极部视网膜分离,表现可见与其平行的玻璃体后介膜。这3种表现形式分别于Ⅰ,Ⅱ,Ⅲ期裂孔。在随诊的部分患眼中,OCT图像显示出I期进展至Ⅲ期裂孔的过程,并见玻璃体后脱离的裂孔自行愈合现象。在组合的OCT图像中,显示黄斑中心凹部与视乳头和颞侧视网膜之间脱离的玻璃体事 于现凹隆圆顶盖样图形。结论 OCT检测结果证实玻璃体与黄斑中心凹发生分离的过程与黄斑裂孔进展的过程相一致,提示黄斑裂孔的形成及发展与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眼挫伤所致黄斑损害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rence tomgraphy,OCT)图像特征。方法 对64眼经检眼镜或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诊断为眼挫伤美斑损害者进行OCT检查,观察其图像特征。结果 5眼表现为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4眼表现为神经上皮层问水肿;4眼表现为出血性包素上皮脱离;6眼表现为视网膜内出血;8眼表现为神经上皮层变薄;3眼表现为黄斑区增生膜形成:26眼表现为黄斑区裂孔形成,其中24眼为全层裂孔,仅2眼为板层裂孔;1眼为视网膜脱离;7眼黄斑区0cT图像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 眼挫伤黄斑损害的OCT图像可以提供黄斑区解剖结构改变的重要信息,有助于对病变进行诊断、评估及追踪观察。  相似文献   

17.
Purpose: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macular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tilted disc syndrome (TDS) using multimodality imaging.Methods:This is a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of the consecutive TDS cases which were studied for macular changes using color fundus photographs an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Fundus autofluorescence,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and OCT angiography were performed wherever required.Results:Twenty consecutive TDS cases (36 eyes) were included. OCT showed inferior depression of all layers in specific scans and macular pathologies seen included lamellar macular hole, full-thickness macular hole,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detachment, acute and resolved subretinal fluid,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and choroidal neovascular membrane. Macular involvement was seen in 13 eyes (36.11%) while in the remaining 23 eyes, outer retinal changes were seen on OCT in 9 eyes and normal retinal layers in 14 eyes (38.89%).Conclusion:Various macular pathologies associated with TDS are described using multimodality imaging. These provide understanding of changes which can occur with TDS. It also highlights the need for recognition, differentiation from similar confusing entities, and the necessity to follow-up of these cases carefully to detect the macular changes earlier.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评价高度近视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手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17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术的住院病史资料,术后平均随访10月,所有病例均行以下检查:OCT、裂隙灯生物显微镜、三面镜、90D前置镜、验光。结果 术后OCT表现有3种:黄斑裂孔闭合2眼(11.8%),黄斑裂孔未闭合但视网膜复位12眼(70.6%),黄斑裂孔未闭合伴视网膜浅脱离3眼(17.6%)。预后情况与黄斑区色素上皮和脉络膜的健康状况以及黄斑裂孔的大小有关。结论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手术的裂孔闭合率低。OCT是术后随访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剥离内界膜的玻璃体切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6例(16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常规经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气-液交换、裂孔区注射透明质酸钠、吲哚菁绿染色、液-气交换、内界膜剥离、再次气-液交换、14?F8填充玻璃体腔,术后保持头低位,随访1~6个月。结果16眼中,13眼黄斑裂孔愈合,视网膜复位,3眼裂孔未闭,其中1眼复发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力提高14眼,不变1眼,下降1眼。结论剥离内界膜的玻璃体切除术能有效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并能促进黄斑裂孔的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