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21篇
药学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的发生率及严重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研究证实≥85岁的老年人群HZ发生率甚至>50%,且有1%的概率再次发生HZ[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扭动式超声乳化方式对自内障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影响。方法分别采用常规式超声和扭动式超声进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手术,对于术中无并发症发生的单纯性老年性白内障60例(64眼),于术后1周和6周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检查,观察不同的超声乳化方式对眼前段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的影响。结果常规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组(30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FT)术后1周为(195.6±11.2)μm,扭动组(34眼)为(163.5±10.8)μm(P〈0.05)。术后6周常规组为(223.2±12.8)μm,扭动组为(218.6±14.2)μm(P〉0.05)。术后两组的最佳矫正视力均与黄斑中心凹的视网膜厚度呈负相关(r=-0.75,P〈0.05)。结论常规式超声和扭动式超声均可引起超声乳化吸出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增加,术后1周内扭动式超声对视网膜厚度的影响较小,优于常规超声。  相似文献   
3.
人工晶状体取出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工晶状体质量的提高和手术技术的成熟,人工晶状体植入的并发症越来越少,需要手术取出植入人工晶状体的病例大部分都是在开展新手术早期或在条件不成熟医院植入的人工晶状体,有部分病例由人工晶状体眼受外伤引起.总结人工晶状体取出21例23眼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割手术过程中医源性视网膜裂孔(iatrogenic retinal breaks,氉IRB)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29例133眼玻璃体手术病例,记录眼别、术前诊断、玻璃体后脱离状态、晶状体状态,分析术中IRB的数目、分布及预防措施。结果 133眼中12眼术中出现13个IRB,总体发生率为9.0%。其中,黄斑裂孔或黄斑前膜33眼中3眼(9.1%)出现IRB,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52眼中6眼(11.5%)出现IRB,玻璃体积血40眼中3眼(7.5%)出现IRB。8眼(6.0%)出现巩膜切口相关IRB,5眼(3.8%)出现其他区域IRB,其中1眼同时存在巩膜切口相关IRB及其他区域IRB。术中制作玻璃体后脱离组的IRB发生率(12.3%)高于术前存在玻璃体后脱离组(6.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6);有晶状体组的IRB发生率(10.5%)高于术中联合超声乳化组(4.5%)及人工晶状体或无晶状体组(8.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4眼(3.0%),所有视网膜脱离眼经二次手术后视网膜均达到解剖复位。结论各种疾病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均有发生IRB的可能,没有证据表明术中制作玻璃体后脱离及晶状体状态与IRB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为避免IRB可能引起的玻璃体术后视网膜脱离,术中仔细排查与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眼表面疾病,活体显微结构的观察有助于治疗与随访. 方法 用海德堡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了20例原发性翼状胬肉(翼状胬肉组)以及20例正常志愿者(对照组)的结膜和角膜缘.比较了2组角膜各部分细胞数及中央厚度,并对翼状胬肉的血管、树突状细胞数与对照组的的角膜缘进行了比较. 结果 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扫描的图像能清晰地观察翼状胬肉患者眼表面的超微结构,包括翼状胬肉周围角膜浅层神经的形态、上皮及其与角膜交界的边缘,翼状胬肉的基质及其血管和浸润的炎性细胞.与正常眼表面相比较,翼状胬肉生长的眼表面,其角膜基底部上皮细胞、前基质细胞、后基质细胞、内皮细胞数量以及中央角膜厚度无显著改变,翼状胬肉基质中的血管密度显著高于正常角膜缘(P<0.05).翼状胬肉组织浅层及其边缘可见较多的树突状细胞,数量显著高于正常角膜缘(P<0.05). 结论 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可对翼状胬肉进行精确活体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过程中导光纤维照明眼内直视下巩膜外冷凝视网膜裂孔的效果。方法:复杂视网膜脱离22例,行玻璃体切割,水气交换,导光纤维照明眼内直视下巩膜外冷凝视网膜裂孔,眼内填充硅油14例,全氟丙烷8例。其中8例结合巩膜环扎。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裂孔封闭,视网膜复位20例。手术成功率为90.9%。结论:导光纤维照明眼内直视下巩膜外冷凝视网膜裂孔定位准确,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7.
内斜视患者的双眼图形视诱发电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内斜视患者双眼图形视诱发电位的特点及其与视觉抑制的关系。方法 正常对照组 2 8例 ,年龄组 8~ 35岁 ,平均年龄 2 1.47± 9.7。共同性内斜视 2 0例 ,双眼视力均在 0 .8以下 ,年龄组 8~ 35岁 ,平均年龄 19.6 1± 7.38。斜视度检查采用角膜映光法 ,斜视度数在 10~ 35度之间 ,图形刺激采用棋盘格翻转形式 ,频率2 Hz,方格大小 0 .77(视角 48.12 5 ) ,在不同的对比度下 (5 0 %与 70 % )记录右、左及双眼的图形视诱发电位的振幅峰时及 B/ M,BL / L m in比值。结果 斜视组中 85 %红绿抑制试验阳性 ,正常对照组与内斜视组在 5 0 %与 70 %对比度下的 P10 0单眼振幅、双眼振幅及其 B/ M比值均存在显著差异。在 5 0 %的 BL/ L min比值下 ,两组亦存在高度显著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由于斜视组 P10 0单眼最小峰时与双眼峰时明显不同所致。结论 内斜视患者在双眼振幅与峰时上明显不同于正常对照组 ,这种异常与内斜视的存在视觉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8.
同种晶状体抗原免疫致兔白内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建立自身免疫性白内障动物模型,为今后白内障病因研究以及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必需条件。方法:采用同种晶状体抗原免疫家兔;观察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晶状体病理和裂隙灯下晶状体形态学变化以及视觉电生理改变。结果:实验组动物血清特异抗体水平明显升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意义(P<0.05);部分动物出现晶状体混浊和免疫原性病理损伤以及视常电生理异常。结论:同种晶状体抗原免疫可造成眼部白内障样病变,即制成了可供进一步研究利用的自身免疫性白内障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例1女24岁以左眼黑朦两天为主诉入院。2天前,患者在行左前额美容手术时,注射英捷尔法勒(聚丙烯酰胺)药后,突然出现左眼疼痛、视力明显下降,同时伴有畏光、流泪、左侧头痛等症状,当即前往医院眼科就诊,右眼未见明显异常。左眼视力无光感,瞳孔散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左眼底整个后极部视网膜苍白、水肿,动脉细小,黄斑呈樱桃红改变。诊断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相似文献   
10.
内斜视患者的双眼图形视诱发电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内斜视患者双眼图形视诱发电位的特点以及其与视觉抑制的关系。方法:正常对照组28例,共同性内斜视20例。用《立体视检查图》检查两组的红绿抑制试验及立体视锐度。视诱发电位图形刺激采用棋盘格翻转形式,频率2Hz,方格大小0.77(视角48.125′),在不同的对比度下(50%与70%)记录右、左及双眼的图形视诱发电位的振幅峰时、B/M和BL/Lmin比值。结果:斜视组中85%红绿抑制试验阳性,正常 与内斜视组在50%与70%对比度下的P100单眼振幅、双眼振幅及其B/M比值差异均存在显著性意义。在50%的BL/Lmin比值下,两组差异亦存在显著性意义,这种差异主要由于斜视组P100单眼最小峰时与双眼峰时明显不同所致。结论:内斜视患者双眼振幅与峰时明显不同于正常对照组,这种异常与内斜视存在视觉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