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Li L  Peng YL  Lü K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2):142-145
目的观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FK228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将鼠龄为7d的C57BL/6J幼鼠置于75%体积浓度的氧环境中连续生活5d,建立高氧诱导的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幼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给氧对照组及治疗组(幼鼠玻璃体腔内注射FK228250ng,对侧眼注射相同体积的二甲基亚砜溶液作为对照)。采用ADP酶组织化学法行视网膜铺片,了解视网膜血管改变;用组织切片观察并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观察FK228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情况。结果给氧对照组(鼠龄17d)可见视网膜血管分布紊乱、密度增高,大量的视网膜新生血管,组织切片上可见较多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治疗组视网膜血管分布规则、密度减少,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细胞核数目明显减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FK228可以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有望成为防治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AE-941(CARTCELL卡特消)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将鼠龄为7天的Wistar幼鼠置于75%浓度的氧环境中连续生活5天,建立高氧诱导的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幼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给氧对照组及治疗组(幼鼠玻璃体腔内注射AE-9410.25mg,0.5μl,1mg/ml,对侧眼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采用ADP酶组织化学法行视网膜铺片,了解视网膜血管改变;用组织切片观察并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观察卡特消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情况。结果给氧对照组(鼠龄17天)可见视网膜血管分布紊乱、密度增高,大量的视网膜新生血管,组织切片上可见较多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治疗组视网膜血管分布规则、密度减少,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细胞核数目明显减少,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AE-941可以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有望成为防治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氧诱导的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小鼠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建立可量化的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小鼠模型。方法 将鼠龄为7d的C57BL/6J幼鼠17只暴露于75%氧浓度环境下饲养持续5d,然后回到正常空气中饲养;17只同龄幼鼠置于正常空气环境中饲养作为对照。ADP酶法视网膜铺片了解视网膜血管的改变;用组织切片观察并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目;视网膜组织切片用CD31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持续高浓度氧使幼鼠视网膜血管收缩、分支闭塞、中央部可见灌注降低,相对低氧使视网膜血管扩张、增生。组织切片可见正常对照组平均每张切片突破内界膜内皮细胞核数目<1个,给氧组平均24个/切片,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给氧组视网膜组织切片经用CD31抗体处理后显示内界膜玻璃体面细胞染色阳性。结论 该模型具有可重复性强、可定量研究的优点,是进行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机制及药物干预的合适模型。  相似文献   

4.
底煜  陈晓隆 《国际眼科杂志》2009,9(8):1448-1450
目的:探讨Captopril对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将60只7d龄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30只)和治疗组(30只),置于体积分数750±50mL/L高氧环境下饲养5d后回到正常空气环境中饲养,出氧箱后治疗组每天1次玻璃体腔内注射2.7mL/kg Captopril,对照组注射9g/L的氯化钠注射液2.7mL/kg,连续5d。两组小鼠均于17d处死并摘除眼球,采用ADP酶视网膜铺片、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观察视网膜血管的改变、计数视网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及检测MMP-2、PEDF蛋白的表达。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视网膜血管分布规则、分支良好、新生血管密度减少,且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MMP-2染色较对照组减弱,PEDF染色较对照组增强。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2.7mL/kg Captopril能够有效抑制高氧诱导下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 Captopril有望成为防治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受体酪氨酸激酶亚群抑制剂PTK787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波动氧(体积分数80%和10%氧浓度24h反复交替)诱导的SD大鼠ROP模型。67只新生SD大鼠随机设立对照组(22只)、模型组(22只)、治疗组(23只,腹腔注射PTK78750mg.kg-1);分别于第12天和第17天,每组随机抽取8只新生鼠,一侧眼球采用ADP酶组织化学法进行视网膜铺片,观察视网膜血管改变;另一侧眼球视网膜组织切片观察并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结果波动氧可成功诱导SD新生大鼠ROP模型,PTK787可抑制氧诱导新生鼠视网膜病变模型新生血管的形成。第12天和第17天时,模型组视网膜ADP酶组织化学铺片,均较对照组血管分布、密度改变明显;而治疗组视网膜铺片血管密度较模型组明显下降。第17天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计数结果显示,给氧模型组31.360±4.543与正常对照组1.700±1.216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56.414,P<0.001)。治疗组6.800±2.107与模型组相比,血管内皮细胞核数显著减少(t=-43.869,P<0.001)。结论 PTK787可以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有望成为治疗ROP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黎智  邢怡桥  贺涛  杜珂 《眼科研究》2012,30(4):306-310
背景 研究表明,整合素连接激酶( ILK)在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ILK在其他组织器官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的机制已有报道,但少有其与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ILK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模型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和退化过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选用7日龄健康清洁级C57BL/6J小鼠12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和OIR模型组.将小鼠与哺乳母鼠共同置于体积分数(75±2)%氧的玻璃氧箱内饲养5d后转移至正常环境中饲养5d,建立小鼠OIR模型,正常对照组在正常氧环境中饲养21d.取OIR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出生后第17天小鼠各5只制备视网膜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每张切片中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取出生后第12、14、17、21天OIR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小鼠各4只分别制备视网膜切片和视网膜铺片,应用ADP酶组织化学法动态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和退化过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real-time 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ILK蛋白及其mRNA在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 OIR模型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计数为(45.64±12.17)个,正常对照组为(0.35±0.14)个,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5,P<0.05).视网膜铺片结果显示,OIR模型组小鼠第14天视网膜新生血管开始出现,与同龄正常对照组小鼠视网膜血管比较,出生后17d小鼠新生血管形成和血管走行异常等达到高峰,至21d时新生血管开始退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ILK主要表达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内丛状层和光感受器层.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OIR模型组第12、14、17、21天ILK mRNA在视网膜中的表达水平为(1.00±0.22)、(1.85±0.17)、(1.58±0.43)、(1.53±0.36),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第12、14、17、21天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小鼠OIR模型组ILK/3-actin吸光度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7,P<0.05;t=11.88,P<0.01;t=16.84,P<0.01;t=13.00,P<0.01). 结论 ILK的表达水平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存在时空对应关系,ILK的高表达可能与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 captopril对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60只7 d龄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30只)和治疗组(30只),置于体积分数75%高氧环境下饲养5 d后回到正常空气环境中饲养,出氧箱后治疗组每天1次玻璃体腔注射captopril(2.7 mL·kg-1),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注射液(2.7 mL·kg-1),连续5 d.2组小鼠均于17 d时处死并摘除眼球,采用视网膜铺片、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观察视网膜血管的改变、计数视网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并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蛋白的表达.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视网膜血管分布规则、分支良好、新生血管密度减少,且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治疗组为(5.39±1.32)个,对照组为(30.43±0.55)个,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基质金属蛋白酶-2染色较对照组减弱.结论 玻璃体腔内注入captopril能够有效抑制高氧诱导下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captopfil有望成为防治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Arresten在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取48只出生后7 d健康清洁级C57BL/6J幼鼠,随机分为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xygen induced retinopathy,OIR)组、OIR+ Arresten组和常氧组,每组16只。OIR+Arresten组及OIR组幼鼠在体积分数为(75±2)%的高氧环境下饲养5 d,然后转移至正常氧气环境中饲养5 d,其中OIR+Arresten组幼鼠于高氧饲养刚结束时,给予双眼玻璃体内注射Arresten蛋白。常氧组幼鼠则在常规氧气环境中连续饲养10 d。在鼠龄17 d时,各组取6只幼鼠经股静脉注射异硫氰酸葡聚糖溶液处死并摘出眼球,视网膜铺片后观察视网膜的血管形态、计算无灌注区面积。同时对小鼠眼球视网膜行石蜡切片和HE染色,计算侵入玻璃体内血管内皮细胞核的数量。同时,通过细胞培养实验,利用MTT法检测Arresten蛋白对人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 视网膜铺片结果显示,常氧组、OIR组、OIR+Arresten组视网膜无灌注区相对面积分别为(2.35±1.62)%、(57.28±9.36)%和(20.38±8.69)%,三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732,P<0.05),且OIR组无灌注区相对面积显著高于OIR+Arreste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氧组小鼠视网膜的内界膜结构仍保持平滑完整,未发现有新生血管侵入玻璃体内。OIR组和OIR+Arresten组每张切片上血管内皮细胞核的数量分别为 (15.18±4.83)个、(7.33±3.88)个,其中OIR+Arresten组侵入玻璃体内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的数量显著低于OI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resten蛋白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率随着其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当Arresten蛋白浓度达到1000 μg·L-1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抑制率达到顶峰,为(58.00±0.65)%。结论 Arresten蛋白能够抑制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来抑制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9.
低分子量肝素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低分子量肝素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以高浓度氧诱导C57BL/6J幼鼠建立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治疗组皮下分别注射低分子量肝素3.0U/g(大剂量组)和0.5U/g(小剂量组),每日2次共5d;对照组皮下注射相同体积的平衡盐溶液。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视网膜铺片进行染色,了解视网膜血管改变;用组织切片观察并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核数目,观察低分子量肝素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情况。结果治疗组视网膜血管密度减少,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细胞核数目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大剂量组突破内界膜内皮细胞细胞核数目减少,与小剂量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各组间眼内出血情况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低分子量肝素可以有效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Tenoinodulin(TeM)蛋白对C57BL/6J小鼠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模型(ROP)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将60只7d龄C57BL/6J幼鼠随机分为高氧组(ROP组)、正常对照组各15只和TeM组30只。将ROP组小鼠置于体积分数(75%±2%)的高氧环境中5d,随后回到正常氧环境中饲养5d;对照组小鼠饲养在正常氧环境中;TeM组是将鼠1只眼玻璃体腔内注射1μg TeM,对侧眼注射PBS作为对照,然后置于体积分数(75%±2%)的高氧环境中饲养5d,之后返回正常氧环境中。17d时处死全部小鼠,收集各组眼球。视网膜荧光素灌注铺片观察视网膜血管的改变、计算视网膜无灌注区的面积;计数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数反映视网膜血管增生情况,观察TeM蛋白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对视网膜可能的毒性反应;Western blot检测TeM蛋白在视网膜内的表达。结果与高氧组(2.94±0.55)mm^2。及TeM组中对侧眼注射PBS(2.83±0.46)mm^2的视网膜铺片中央非灌注区面积(mm^2)相比,注射TeM的视网膜铺片(0.44±0.26)mm^2,其中央非灌注区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每个视网膜切面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10.57±2.95)与前二者(44.93±6.78、41.07±7.3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注射TeM的视网膜冰冻切片未见炎症反应和细胞毒性破坏。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注射TeM的视网膜呈阳性表达,注射PBS的视网膜未出现条带反应,TeM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6000。结论TeM可有效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预示着TeM在预防和治疗眼部新生血管方面具有潜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PEDF抑制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英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PEDF对氧诱导的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40只7日龄的C57BL/6J新生鼠暴露在750mL/L高氧环境中,然后回到正常空气中建立氧诱导的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的动物模型。随机取1眼为实验眼,在出氧箱时(12d)玻璃体腔注射PEDF,另1眼为对照组,玻璃体腔注射PBS。所有小鼠均于17d处死,视网膜铺片,ADP酶染色观察视网膜血管情况。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细胞核数目。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视网膜血管分布规则,未见明显的无灌注区形成;实验组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细胞核数目(10.18±1.74)比对照组(38.89±2.98)明显减少(P<0.01) ;组织切片未见视网膜毒性及炎症反应。结论:PEDF能够有效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  相似文献   

12.
AIM: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EDF on 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 in mice. METHODS: 40 7-day-old C57BL/6J mice was exposed to 750mL/L oxygen for 5 days and then to normal situation to produce the murine model of 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 One eye of the mouse was regarded as experimental one and the other served as control. Eyes in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PEDF and eyes in control group received 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PBS at postnatal day 12. All mice were executed at postnatal day 17. The changes of retinal vessels of mice were observed by ADPase histochemical technique.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PEDF on 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 was evaluated by counting the endotheliocyte nuclei of new vessels which extended from retina to vitreous in the tissue slice of HE staining. RESULTS: Neovascularization was reduced, retinal blood vessels distributed regularly and non-perfusion areas were not found in eyes of experimental group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The number of endotheliocyte nuclei of new vessels extending from retina to vitreous was significantly less in the eyes of experimental group (10.18±1.74)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38.89±2.98) (P <0.01). Retinal toxicity and inflammatory reactions were not found in tissue slice. CONCLUSION: PEDF inhibits retinal angiogenesis in OIR and the feasibility should be determined for use of PEDF in ocular angiogenesis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重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k4k5 (r-k4k5)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 方法 将鼠龄为7 d的88只C 57BL/6J幼鼠置于75%浓度的氧环境中连续生活5 d,建立氧诱导的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幼鼠模型。幼鼠玻璃体腔内分别注射r-k4k5 500 ng(大剂量治疗组)、250 ng(小剂量治疗组) ,对侧眼注射相同体积的平衡盐溶液(balanced salt solution,BSS)作为对照。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酶染色法视网膜铺片,了解视网膜血管改变 ;用组织切片观察并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细胞核数目,观察r-k4k5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情况。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视网膜血管分布规则、密度减少;治疗组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细胞核数目明显减少(P<0.001);而且与小剂量治疗组相比较,大剂量治疗组内皮细胞细胞核数目减少,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P<0.001)。组织切片未见视网膜毒性及炎症反应。 结论 r-k4k5可以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有望成为防治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121-124)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II,Ang II)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随机对照实验研究。选取7d龄C57BL/6J新生小鼠40只,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和高氧模型组,每组20只,高氧模型组建立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采用荧光素血管灌注视网膜铺片观察视网膜血管形态学改变;制作视网膜组织切片并进行HE染色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Ang II和VEGF蛋白的表达。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荧光素血管灌注视网膜铺片:高氧模型组较正常对照组可见大量新生血管丛,伴明显荧光渗漏。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高氧模型组(43.23±2.57)个较正常对照组(1.37±0.93)个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视网膜Ang II蛋白表达水平:高氧模型组(0.365±0.004)较正常对照组(0.035±0.003)明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视网膜VEGF蛋白表达水平:高氧模型组(0.372±0.004)较正常对照组(0.049±0.007)明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Ang II促血管生成的作用与VEGF存在明确的联系,Ang II通过上调VEGF参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奥曲肽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治疗作用。方法 将鼠龄7d的小鼠4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于正常空气环境中饲养,不予任何处理;其他4组置于氧箱中饲养。实验组分别皮下注射奥曲肽20和50μg·kg-1·d-1,实验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PBS,连续用药5d,高氧组不注射奥曲肽。将鼠龄17d的小鼠处死,摘除眼球制作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及电镜观察。光镜下观察并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原位杂交法检测生长抑素受体2(SSTR2)在视网膜上的表达。电镜下观察视网膜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正常对照组标本HE染色几乎未见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高氧组和实验对照组可见较多的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而实验组的数目明显少于高氧组和实验对照组。SSTR2原位杂交染色可见正常对照组、高氧组、实验对照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及血管内皮细胞SSTR2强阳性表达,实验组呈弱阳性表达,其中大剂量实验组的表达更弱于小剂量实验组。电镜下可见缺氧引起小鼠视网膜视细胞层的破坏,奥曲肽治疗后,视网膜超微结构的损害明显好转。结论 奥曲肽能有效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缺氧造成的视网膜超微结构的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精氨酸-谷氨酰胺(Arg-Gln)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48只7日龄的C57BL/6J新生鼠暴露在750mL/L高氧环境中5d,然后回到正常空气中建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动物模型。在鼠龄12d时实验组(36只)新生鼠每天两次腹腔注射Arg-Gln(剂量分别为1.0,3.0,5.0g/kg,每组12只),连续注射5d;对照组(12只)每天两次腹腔注射PBS,连续5d。所有小鼠均于17d处死,视网膜铺片,ADP酶染色观察视网膜血管情况。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细胞核数目。Real-time RT-PCR方法测量每组视网膜VEGF mRNA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以剂量依赖方式无灌注区面积和新生血管团逐渐减少;实验组中最大剂量组[5.0g/(kg·d)]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细胞核数目比对照组大约减少75%(P<0.01);实验组视网膜VEGF mRN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结论:Arg-Gln能够有效抑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可能为临床提供一种预防和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背景 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是多种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病理学基础,预防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可缓解视网膜病变对视网膜的损害程度.研究表明夜间睡眠时给予光照可能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有利,但其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者视网膜新生血管有无影响报道较少.目的 观察夜间光照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64只SPF级新生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夜间光照组、OIR模型组、OIR联合夜间光照组,每组16只小鼠.正常对照组和单纯夜间光照组小鼠生长于正常空气(氧体积分数21%);OIR模型组和OIR模型联合夜间光照组小鼠于出生后第7天置于高氧环境(75%±2%)生长,出生第12天调整氧体积分数为正常;OIR联合夜间光照组和单纯夜间光照组于出生后第12~17天给予夜间光照,光照度为100 Ix.各组小鼠均于出生后第17天摘除眼球,采用ADP酶法制备视网膜铺片,了解视网膜血管的改变情况;视网膜组织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并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组小鼠视网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各组视网膜中VEGFmRNA的表达.实验动物的使用和喂养遵循ARVO声明.结果 正常对照组和单纯夜间光照组小鼠视网膜血管形态均无明显差异.OIR模型组视网膜铺片显示视网膜中央部大片无血管区,大量结构异常的新生血管形成.与OIR模型组相比,OIR模型联合夜间光照组视网膜中央无血管区面积以及新生血管分布密度减少.在实验后第17天时,正常对照组和单纯夜间光照组视网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分别为(0.97±0.83)个和(1.00±0.72)个,OIR模型组为(38.57±5.01)个,而OIR联合夜间光照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为(16.92±3.39)个,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767,P=0.000),OIR联合夜间光照组视网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明显少于OIR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46,P<0.01).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示OIR模型联合夜间光照组中VEGF蛋白表达明显少于OIR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单纯夜间光照组、OIR模型组和OIR联合夜间光照组小鼠视网膜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00、0.94±0.07、2.08±0.50和1.43±0.21,各组间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268,P=0.003),OIR模型联合夜间光照组表达较OIR模型组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63,P<0.05).结论 夜间光照可减少OIR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高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玻璃体内注入GM6001观察对视网膜PED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鼠龄为7d的SPF级C57BL/6J小鼠48只(96眼),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高氧组、GM6001干预组和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每组12只。正常对照组鼠在正常空气环境中饲养,其余3组鼠置于氧箱中,建立高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在出生后第12dGM6001干预组幼鼠向玻璃体腔内注射GM60011μL(100μmol/L),而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正常组和高氧组不做处理。各组小鼠均在出生后第17d处死。摘除左眼球制作石蜡标本,分别用抗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和抗CD34抗体作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视网膜切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右眼剥离视网膜提取蛋白,采用ELISA法分析PEDF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视网膜中的含量。结果:17d龄时,正常组和GM6001组小鼠在视网膜各层可见PEDF阳性表达产物,其中以神经节细胞层及神经纤维层表达为著,为高表达,对照组与高氧组小鼠,17d龄时表达显著减少,只在神经节细胞层有较高表达,其余各层表达极少见。MMP-2,MMP-9,PEDF的含量GM6001组和PBS对照组及高氧组之间在统计学上均有差异P<0.01GM6001组和正常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氧组和PBS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玻璃体内注入一定剂量的GM6001通过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能够有效增强高氧诱导下的小鼠视网膜PEDF的表达并使新生血管的增长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多巴胺(DA)及多巴胺D2受体(DRD2)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模型中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作用。方法 随机将180只小鼠分为空白组、OIR组、NaCl组、DA组、Quinpirole(DRD2激动剂)组、Spiperone(DRD2抑制剂)组,每组30只。空白组小鼠在正常环境中饲养,其他各组小鼠在7 d龄时于高氧环境中饲养5 d,于小鼠12 d龄时返回正常环境中,OIR组不做药物干预,NaCl组、DA组、Quinpirole组分别于小鼠右眼玻璃体内注射8.5 g·L-1 NaCl、15 mmol·L-1的DA溶液、602μmol·L-1的Quinpirole溶液,Spiperone组小鼠右眼玻璃体内依次注射154μmol·L-1的Spiperone溶液和15 mmol·L-1的DA溶液各1μL。小鼠17 d龄时处死,摘取右侧眼球进行后续实验。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视网膜铺片检查各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情况;采用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