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目的 比较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nAMD)与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者年龄、性别及发病眼别的差异.方法 以医院为基础的回顾性研究.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确诊的nAMD患者114例144只眼(nAMD组)和PCV患者145例186只眼(PCV组)纳入研究.统计其首诊年龄、性别、眼别等临床资料.两组患者年龄构成、性别及发病眼别的差异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x 2检验.结果 nAMD组患者平均首诊年龄为(68.30±9.86)岁,PCV组患者平均首诊年龄为( 65.67±9.04)岁.两组患者平均首诊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8,P=0.031).首诊年龄小于70岁者,nAMD组中58例,占50.88%;PCV组中92例,占63.45%.PCV组首诊年龄<70岁者比例高于nAM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38,P=0.042).nAMD组中男女比例为3.56∶1,PCV组中男女比例为2.02∶1,两组患者男女性别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37,P=0.047).nAMD组中,双眼发病30例,占26.32%;PCV组中,双眼发病41例,占28.28%.两组患者双眼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123,P=0.726).nAMD组144只眼中,右眼69只眼,占47.92%;左眼75只眼,占52.08%.PCV组186只眼中,右眼92只眼,占49.46%,左眼94只眼,占50.54%.两组患者不同眼别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78,P=0.637).结论 nAMD患者较PCV患者首诊年龄大;nAMD较PCV更容易发生在男性.两种疾病均有约1/4的患者双眼发病,眼别无差异.  相似文献   

2.
背景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的一个亚型还是独立于nAMD一种病变目前仍有不同的观点,而两种疾病的治疗效果可能不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nAMD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VEGF可变剪切而产生的促新生血管生成VEGF(VEGFxxx)家族和抑新生血管VEGF(VEGFxxxb)家族,两者功能相反,其在nAMD和PCV中的表达及作用尚不清楚. 目的 检测和比较VEGFxxx家族和VEGFxxxb家族在nAMD患者和PCV患者房水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 收集2013年3-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nAMD患者34例及PCV患者26例,同期纳入16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作为对照.收集被检者前房水0.1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前房水中VEGF及VEGF165b质量浓度,比较3组患者房水中VEGF及VEGF165b质量浓度的差异. 结果 nAMD组、PCV组、对照组患者房水中VEGF质量浓度分别为(4 210.00±998.40)、(387.00±51.31)和(377.40±69.97) pg/ml,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851,P=0.000).nAMD组、PCV组、对照组VEGF165b质量浓度分别为(205.50±12.59)、(159.40± 16.25)、(347.90±29.18) pg/ml,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752,P=0.000).与对照组比较,nAMD组患眼房水中VEGF质量浓度升高,VEGF165b质量浓度下降,PCV组患眼房水中VEGF165b表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但PCV组与对照组患眼房水中VEGF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2).nAMD组较PCV组房水中VEGF质量浓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两组间VEGF165b质量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7). 结论 nAMD患者前房水中的VEGF质量浓度明显高于PCV患者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nAMD患者与PCV患者房水中VEGF165b质量浓度接近,但均低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说明VEGF165b质量浓度的相对下降与nAMD和PCV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文峰  吴崐芳 《眼科研究》2011,29(4):289-292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和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常见的引起老年人致盲和严重视力损害的眼病,都以黄斑区出血和渗出为特征。近年来,关于PCV是否为nAMD的一种亚型存在着争论。nAMD和PCV具有部分相同的强关联易感基因位点(CFH,ARMS2/HTRAI),但在更多不同的基因位点(如BF/C2,Elastin,PEDF,SERPlNGl,VEGF,APOE等基因)上存在区别,这可能提示了PCV和nAMD在病因学上存在差异。但就目前nAMD和PCV的研究现状,尚无法严格地将其定义为两种不同的疾病。就nAMD和PC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眼底血管性疾病,如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全球范围内患者视力损害的主要病因。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和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提高,这两种眼底疾病的患病率也将持续攀升。当前对眼底血管性疾病的治疗以眼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EGF)药物为主,但存在频繁注射、费用高昂、患者依从性差等问题,因此需要探寻更加持久且有效的治疗策略。基因治疗在遗传性视网膜疾病(IRDs)中的成功应用为眼底血管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随着多项临床试验的开展,眼底血管性疾病的基因治疗有望实现临床转化,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最佳治疗靶点选择、给药途径和潜在的安全性等。本文重点阐述基因补充和基因编辑技术介导的anti-VEGF治疗在nAMD和DR中的应用和展望。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idiopathic 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 IPCV),简称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 PCV),为新近认识的一种以眼底后部脉络膜血管局限性膨隆,呈息肉状改变,伴复发性出血,并有浆液性或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是高致盲率和高发病率的眼部疾病之一。近年来,眼科界采用新的疗法及药物,在PCV的治疗方面开展了深入地研究,并提出了一些PCV治疗流程的建议。文中就PCV在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有关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诊治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峰 《眼科》2007,16(6):373-375,377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以视网膜下橘红色结节样病灶和异常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及其末梢的息肉状脉络膜血管扩张灶为特征,是亚洲人较常见的一种眼底疾病,由于PCV的临床表现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相似,临床上常将其诊断为湿性型AMD,但两者在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病程预后及治疗上有较大的差异。进一步提高对PCV诊治的认识,将其从湿性型AMD中分离出来,无论对PCV还是湿性型AMD的治疗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眼科,2007,16:373-375,377)  相似文献   

7.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与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临床表现十分相似,但PCV的流行病学特点、自然病程、影像学特征、预后均与渗出型AMD不同.临床上主要通过特异性眼底表现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进行诊断及鉴别.目前PCV的病因、发病机制仍不清,治疗方法主要有激光光凝、光动力治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及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8.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一种好发于有色人种,以脉络膜异常分支状血管网及其末端的息肉样扩张病灶为特点,伴有反复浆液性或出血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ED)的黄斑部血管疾病.PCV与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中经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之间有很多共性,均可表现为出血、渗出、浆液性或出血性PED;遗传学研究也显示有一些共同的遗传背景.但两者也有很多不同点,如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和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表现相去甚远;对光动力疗法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的反应也有所不同.两者到底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亚型,还是两种独立疾病值得迸一步深入探讨.了解其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组织学特征、影像学表现及其治疗等方面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制定统一的PCV分类方法,深入研究PCV在东方人群中高发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确定PCV最佳治疗方案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脉络膜新生血管是湿性黄斑变性( neovascular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nAMD)的主要发病机制,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促进新生血管的作用已受到广泛认可,目前针对VEGF不同靶点的药物已广泛运用于治疗 nAMD。胎盘生长因子( placental growth factor,PIGF)是抗VEGF的一个新靶点,与VEGF-A有协同作用,可促进新生血管,刺激内皮细胞迁移增殖,介导免疫炎症反应,且在已成熟血管上无表达,特异性较高。本文就PIGF在nAMD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次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和阿柏西普对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nAMD)、糖尿病黄斑水肿(DME)、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角膜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眼内科注射中心治疗的患者共64例(64眼)作为研究对象;其中nAMD患者19例,DME患者20例,RVO患者25例。阿柏西普(40 g·L-1)治疗29例,雷珠单抗(10 g·L-1)治疗35例。所有入组病例均选取单眼注射,采取3+PRN的随访治疗方法。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行角膜神经检查,使用角膜内皮显微镜进行角膜厚度及角膜内皮细胞检查。比较nAMD、DME、RVO患者多次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后角膜厚度、内皮细胞密度、变异系数、平均面积、六角形细胞比例、神经纤维长度、神经纤维密度,比较每次注射不同药物后1个月与基线时上述指标变化。结果 术前,DME组患者内皮细胞密度低于nAMD组和RVO组,DME组患者内皮细胞平均面积高于nAMD组和RV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三种不同疾病患者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中的图像特征.方法:选取2016-01/12在我院治疗的PCV患者21例21眼,所有患眼均行ICGA检查,检查完后1h行OCTA检查.观察OCTA和ICGA图像特征情况.结果:ICGA检查可见8眼有脉络膜异常分支血管网(BVN),息肉样病变10眼,BVN合并息肉样病变2眼,无明显异常表现1眼;ICGA检查表现为BVN者8眼,在OCTA检查中均可见病变位置、范围及形态与ICGA相似的BVN表现;ICGA检查表现为息肉样病变者10眼,OCTA检查均表现为强信号亮点;ICGA检查表现为BVN合并息肉样病变者2眼,OCTA检查均可见BVN和对应部位的强信号亮点;ICGA检查无明显异常表现者1眼,在OCTA检查中同样无异常表现.结论:PCV病变位置和形态在OCTA和ICGA中具有相似性,在ICGA检查受限的PCV中,OCTA或许在诊断中能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陈曦  蒋沁  姚进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3):481-484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一种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的疾病,一些研究表明其可能与某些基因有关。PCV眼底镜下表现常与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相似,通过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等影像学检查可予以鉴别。目前主要通过眼底镜下特征性的橘红色息肉状损害和ICGA下见血管网边缘息肉状血管损害对PCV进行诊断。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抗血管生成药物及联合疗法等。我们从历史、流行病学、病理学、发病机制、基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对其进行综述,并提出了对PCV的研究方向的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13.
视网膜下纤维化(SRFi)被定义为视网膜内或视网膜下混合的纤维血管结构,本质是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中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后伤口过度愈合的结果,这是导致nAMD患者终末期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nAMD患者终末期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向上皮-间质细胞转化的过程被认为是影响SRFi形成的主要细胞基础。针对SRFi中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细胞及分子机制研究可能是未来终末期nAMD疾病防治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治疗方法 主要为激光光凝治疗、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联合治疗以及针对并发症的手术治疗等。其中,PDT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已有较多非随机、缺乏对照的临床试验结果 ,显示出较佳效果,是目前PCV治疗方法 的主要研究方向。但最佳治疗效果仍需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曾春梅  文勇  成旋 《眼科新进展》2013,33(7):694-696
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idiopathic 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IPCV),简称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为新近认识的一种以眼底后部脉络膜血管局限性膨隆,呈息肉状改变,伴复发性出血,并有浆液性或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近年随着新的诊断技术的出现,对PCV有了进一步了解,治疗方面也相应出现了不少进展.本文对PCV在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血管生成素(Ang)/酪氨酸激酶受体Tie信号轴(Ang/Tie信号轴)在调节血管稳定性、血管生成以及炎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Ang1支持静止和成熟的血管表型,而Ang2常与异常的血管结构形成、血管渗漏和炎症有关。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是一种能导致患者出现严重视力损害的疾病,其病理特征是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及炎症反应。Ang/Tie信号轴是治疗nAMD的新靶点。靶向Ang/Tie信号轴的治疗方法可促进血管稳定,抑制渗漏及炎症,与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治疗时可产生协同作用。本文对Ang/Tie信号轴在nAMD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nAMD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任晴  崔蕾  高磊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0):1810-1814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一组以脉络膜异常分支血管网及末端息肉样血管扩张病灶为特征的眼底疾病,临床治疗较为棘手。大面积视网膜黄斑下出血(submacular hemorrhage,SMH)甚至玻璃体腔出血是PCV的严重并发症,往往需要手术干预。其手术治疗包括气体填充和/或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注射、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切开或外路引流等。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关于PCV的临床特征、并发症及手术治疗新进展等内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光相干断层扫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polypoidalchoroidalvasculopathy ,PCV )的光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 ,OCT)图像特征。方法 :对比分析常规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 ,FFA )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ndocyaninegreenangiography ,ICGA)检查确诊的PCV患者 9例 9眼 (PCV组 )、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 (exudativeage -relatedmaclarde generation ,AMD)引起的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 (retinalpigmentepithelialdetachments ,RPED) 11例 11眼、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entralexudativechoroidoretinopathy ,CEC)引起RPED 2例 2眼 (浆液性RPED组 )的OCT检查图像资料 ,观察PCV患眼视网膜下结节样病灶特征、RPED隆起高度和基底宽度的相关性。结果 :PCV眼OCT图像表现为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高反射层呈穹隆状隆起 ,表面不规则 ,边缘陡峭。其下或视网膜色素上皮 (retinalpigmentepithelial ,RPE)光带水平可见结节样改变。 3眼有RPED ,5眼RPED合并神经上皮脱离。RPE隆起高度和基底宽度比率 :PCV组 (0 14 5 1± 0 0 40 0 )较浆液性RPED组 (0 0 876± 0 0 3 2 5 )高 (t =-3 3 2 4,P =0 0 0 4) ,高度和基底宽度呈线形关系 ,且PCV组直线较浆液性PED组  相似文献   

19.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以息肉样血管病灶伴分支状血管网为特征的脉络膜血管异常疾病,具有迁延复发、容易出血的特性,目前治疗仍具有挑战性.简单、灵敏、可靠的检查技术对于制定和调整治疗方案、提高疗效是重要的.新近出现的相干光血管造影技术形象地显示PCV治疗前后病变形态变化,并在监测复发方面相比传统OCT技术具有更灵敏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观察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与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中的特征性表现,探讨二者的区别和优缺点。

方法:回顾分析2018-09/2020-04在河北省眼科医院确诊的CNV患者26例34眼和PCV患者19例19眼的影像学资料,CNV患者中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RMD)20例28眼,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继发CNV 6例6眼。所有患者均行OCT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ICGA检查,分析其特征性改变。

结果:w-ARMD患者28眼OCTA检查示,除2眼因出血较多未见明显异常外,余26眼均可显示CNV形态,呈现效果形态更加锐利、立体,且能够分辨出CNV所在的解剖层面,其中11眼OCTA检查不仅能够很好地显示出CNV的形态、大小、范围,而且对于CNV中的滋养血管、新生血管及吻合支也都能较好地分辨。CCSC继发CNV患者6眼OCTA发现了FFA+ICGA未发现的CNV形态。PCV患者19眼OCTA检查异常脉络膜分支血管网(BVN)显示优于ICGA,但OCTA图像上末端囊袋样扩张(polyps)的显示及数量不如ICGA明显,部分不能显示。

结论:OCTA检测CNV阳性率较ICGA高,检测CNV和PCV病变范围较ICGA更清晰、立体,但在PCV中不能全部显示末端囊袋样扩张,且不能观察CNV或PCV渗漏情况及病变动态发展过程,较 FFA+ICGA尤为不足。OCTA作为无创检查可以随访观察CNV或PCV治疗前后病变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