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视网膜血管增生性肿瘤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周边部视网膜的良性肿瘤,可为自发或继发于其他眼部疾病。临床上以伴有明显渗出的周边部视网膜血管性肿物为主要表现,多单眼发病,呈边界清楚、大小不一的单发的粉红色或黄色肿瘤样病变,周围有略微扩张的视网膜动静脉分别充当肿瘤的滋养和引流血管。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动脉早期肿瘤快速充盈,动脉期和静脉期早期可见清晰的瘤体毛细血管网,静脉期瘤体血管明显渗漏,周围视网膜弥漫性染色,晚期有轻到中度渗漏的荧光素进入玻璃体。其组织成分为增生的血管组织和神经胶质细胞。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定期观察、激光光凝、冷凝、巩膜敷贴法和光动力疗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有不同并发症的进展型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进行玻璃体手术的结果。方法将患有Ⅰ、Ⅱ型糖尿病进展型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314只眼分为玻璃体积血合并局限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组;广泛纤维血管膜合并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组;牵拉孔源混合性视网膜脱离组;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合并老年性白内障行玻璃体手术联合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组,分别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玻璃体积血合并局限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组中Ⅰ、Ⅱ型糖尿病患 者手术后获得0.1以上视力的分别占39.4%和66.7%,广泛纤维血管膜合并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组中Ⅰ、Ⅱ型糖尿病患者手术后获得0.1以上视力的分别占31.6%和51.6%,牵拉孔源混合性视网膜脱离组手术后获得0.1以上视力者占31.6%,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合并老年性白内障行玻璃体手术联合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组手术后获得0.1以上视力者占62.5%。首要的术中 并发症是医源性视网膜裂孔,术后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包括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视网膜脱离和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结论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能有效地改善进展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力。(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171-174)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并发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并发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一般情况及视力、眼压、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眼部超声波等检查资料.结果15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18~42岁,平均25岁.5例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就诊时的视力:光感至0.05.眼底检查显示全视网膜散在出血、视网膜静脉迂曲,黄斑区有明显的水肿和出血,在水肿和脱离区的边缘可见大片渗出.坐位时视网膜脱离为2~5个钟点范围.全部患者均未见视乳头血管吻合支的形成.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大片出血遮蔽荧光或可见后极部毛细血管无灌注区.超声波测量有5只眼平均眼轴长为22.98 mm.结论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少见、严重并发症.多见于青年患者,易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其眼底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4.
黄斑前出血是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压病及外伤的常见并发症 ,常引起严重的视力下降。大多数黄斑前出血是在部分玻璃体后脱离情况下发生的 ,出血位于视网膜内界膜下或与玻璃体后界膜直接接触。这类出血需很长时间才能吸收。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可发生迅速的新生血管增生和玻璃体后界膜收缩 ,引起黄斑部牵拉或牵拉性黄斑脱离。为避免此并发症 ,有人主张行早期玻璃体切割术或Nd :YAG膜切开术 ,但术中可发生出血或视网膜裂孔 ,术后出血可长时间遮蔽视网膜。如果玻璃体混浊 ,眼后段的YAG膜切开术可能难以进行 ,有时会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眼内炎玻璃体切除术后继发性的眼底损害。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2008年我院眼内炎玻璃体切除术后眼底图像和眼底荧光素造影结果。结果35例(35眼)中19例可见后极部、血管旁黄白色渗出;部分视网膜血管呈白鞘,小血管闭塞呈白线状;视网膜散在小出血点。3例可见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血管迂曲扩张,晚期荧光素渗漏。出血及渗出物较多处呈荧光遮蔽,2例视盘晚期荧光渗漏。视网膜部分血管闭塞,毛细血管结构破坏,荧光素充盈缺损。可见大小不等的无灌注区。结论重视眼内炎术后的继发损害,最大限度保护患者视功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从1978年至1987年的眼球挫伤致眼底周边部损伤收治40例40眼,男性37例,女性3例;多由高速物体致伤。外眼检查可见球结膜充血水肿,角膜水肿,瞳孔縮小或扩大,前房玻璃体出血,检眼镜及三面镜检查眼底周边部可见睫状体、脉络膜、视网膜撕裂(22眼),早期视网膜呈局限性扁平脱离,晚期形成睫状体脉络膜视网膜脱离及锯齿缘稍后处不规则裂孔。(2) 脉络膜破裂(7例),与锯齿缘平行,裂孔常被视网膜下出血所遮盖。典型裂孔呈黄棕色条纹,边缘有色素,表面视网膜水肿、出血,并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观察在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circumscribed choroidal hemangioma,CCH)的治疗中,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与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 TTT )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CCH患者24例24眼,应用TTT治疗12例,PDT治疗12例。观察患眼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 眼底彩色照片,检眼镜下观察瘤体变化; B超或彩色多普勒检查瘤体大小、高度变化;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浆液性视网膜下积液的变化; 荧光素血管造影及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判断瘤体渗漏情况及并发症等。

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眼底检查均可见视网膜下浆液性渗出消失,彩色多普勒超声示瘤体萎缩,视网膜平伏,血流呈阴性,荧光素血管造影联合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可见瘤体血管荧光渗漏减轻,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示黄斑及瘤体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完全平伏,瘤体平复。TTT治疗患者12例12眼术后视力提高、稳定、下降比例,各占33.3%; 眼底观察可见瘤体萎缩瘢痕,机化,大量色素增生或色素缺失,部分血管闭塞。PDT治疗患者12例12眼,视力提高者66.7%,视力稳定者33.3%,无视力下降; 眼底观察可见瘤体萎缩呈白色,轻度色素紊乱,视网膜及脉络膜正常血管未见损害。

结论:TTT与PDT治疗CCH,均能使瘤体萎缩并促进渗出吸收,但PDT对眼底正常组织损伤明显小于TTT,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期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影像学特征。方法 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河北省眼科医院临床诊断为早期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的患者8例8眼,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眼科检查以及彩色眼底照相、红外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或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 OCT、OCTA检查。同时给予患者药物治疗,在治疗期间密切检测眼底变化,病情稳定后继续观察3~6个月。观察患者不同时期的OCT、OCTA及FFA的特征性变化。对患者不同时期各项检查的临床特征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头颅CT及皮肤检查均未发现异常。B超检查未见患者眼底肿物发生钙化;8例(8眼)早期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均为单眼单个病灶;病变位置在盘周和后极部附近。彩色眼底照相及红外眼底照相显示,6眼患者瘤体为卵圆形结节状不规则扁平隆起,呈半透明状,可透见视网膜血管,2眼呈扁平隆起,周围无渗出及水肿。FFA检查结果显示,6眼患者瘤体表面毛细血管呈团状扩张,发出弱荧光,毛细血管位于视网膜血管之下;1眼患者后期FFA检查呈强荧光渗漏,1眼仅后期呈强荧光表现。ICGA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瘤体对应脉络膜血管未发现异常改变。OCT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病变区的视网膜内层均出现局限性不均匀增厚,结构紊乱,5眼为虫蚀状改变并伴有低反射区域;3眼仅表现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局限性增厚并伴有低反射区域。OCTA检查结果显示,8眼患者早期病灶内均可看到团状扩张血管,浅层毛细血管层瘤体表面可见大量的毛细血管网,深层毛细血管层瘤体内可见杂乱的血管影,呈不规则的低反射。利用OCTA追踪复查扫描患者瘤体同一位置,发现随着病情进一步好转,瘤体缩小,最后血管扩张逐渐减轻,恢复正常形态。结论 采用多模式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对早期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进行确诊,该病无需特殊治疗,瘤体可自行退化,水肿和渗出可自行吸收,但在完全钙化前应密切观察,定期进行眼底、OCT及OCTA检查。  相似文献   

9.
Zhang SC  Gao RL  Ding XY  Li CF  Liu T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12):740-742
目的 探讨玻璃体手术结合眼内激光一次性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晚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疗效。方法 晚期PDR患者56例(56只眼),其中牵引性视网膜脱离者32例(32只眼)。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切除术和全视网膜光凝,约光凝800~1000个光斑。观察患者术前后视力、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改变情况,分析患者术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结果和并发症。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3个月,52只眼玻璃体腔和眼底均清晰,视网膜保持复位,未见新鲜出血、渗出灶及新生血管等。32只眼术后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其中28只眼未见无灌注区。术后视力提高者52只眼。结论 眼内全视网膜光凝具有所需能量小、有效率高、并发症少、术后反复出血发生率低等优点。对于晚期PDR患者,在玻璃体切除术中行一次性全视网膜光凝,疗效满意,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视力效果及视网膜病变的进展状况。方法对179例179眼老年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对术眼及对侧非手术眼视网膜病变进行比较。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远视力≥0.5者159眼,其中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78眼,单纯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80眼,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1眼;视力结果取决于视网膜病变特别是黄斑病变程度。术眼中79眼、非手术眼中27眼出现视网膜病变进展,表现为视网膜内出血,火焰状出血斑,硬性及棉絮状渗出斑不同程度的增多,视网膜水肿,黄斑病变加剧及进一步的新生血管形成。结论(1)早期手术效果好,与非糖尿病老年白内障术后无明显差别;(2)晚期手术效果差,白内障手术可加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3)早期手术可提高视力,便于眼底观察及激光治疗。[眼科新进展2007;27(2):140-141]  相似文献   

11.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表现及眼底血管造影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 ypio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 PCV)的临床表现及眼底血管造影特征。 方法 回顾分析6例PCV患者7只眼的临床资料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 检查资料。 结果 PCV患者早期眼底仅可见橘红色病变,随病情进展出现出血 、渗出、水肿、浆液性和(或)出血性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 脱离,病程长者可出现视网膜、脉络膜萎缩。FFA检查1只眼病变处脉络膜血管网扩张,6只眼见密度不均的斑点状强荧光,造影过程中荧光渗漏,晚期呈强度不均的强荧光片;ICGA检查5只眼早期显示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末端扩张呈息肉状,晚期脉络膜血管结构不清,息肉状扩张仍然可辨,7只眼均有形态独特的孤立或簇状分布的息肉状强荧光点,晚期仍有染料存留。 结论 PCV患者眼底可见橘红色病变及出血、渗出和RPE脱离,FFA及ICG检查可见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及末端息肉状扩张。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269-332)  相似文献   

12.
尽管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能显著增进视力,并能使可引起玻璃体出血的新生血管消退,但也可引起一些并发症,如预料中的视野减小、色觉异常、暗适应改变和无法预测的并发症如黄斑中心凹灼伤、黄斑水肿及视网膜脱离。这种视网膜脱离包括短暂的、有时合并脉络膜渗出的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和由于玻璃体视网膜牵引所致的黄斑部视网膜脱离,并在许多病例中具有视网膜裂孔。关于光凝与牵拉性或发生裂孔的黄斑脱离之间关系,以前未有研究报告。为此,作者就他们的经验及资料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 )的临床特征及眼底血管造影表现。 方法 回顾分析12例PCV患者12只眼的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其5例5只眼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资料。 结果 12只眼均可见深层和(或)浅层出血,黄色脂质渗出。其中6只眼病变处见橘红色病灶,2只眼伴视网膜前出血。FFA检查,静脉期6只眼橘红色病灶内点状荧光,4只眼病变处可见脉络膜血管网。晚期均见息肉状强荧光点荧光素渗漏,2只视网膜前出血眼晚期未见荧光素渗漏。ICGA检查,12只眼晚期见强度不等、簇状或孤立的息肉状扩张灶,4只眼显示明显的脉络膜血管网。OCT检查,4只眼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高反射层呈穹窿状隆起,1只眼无改变。 结论 PCV眼底多见黄斑区出血性和(或)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RPED)和(或)神经上皮脱离,黄色脂质渗出。FFA及ICGA检查可见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及末梢膨大息肉状扩张灶。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310-312)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64岁.因左眼渐进性视物不清1年于2012年3月19日来我院就诊.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者.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8,矫正1.0;左眼视力0.04,不能矫正.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双眼眼前节未见异常.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结果显示,左眼视盘颜色正常,边界清晰,黄斑部可见环形硬性渗出和水肿,拱环下半毛细血管异常扩张,黄斑中心凹正下方0.5、3.5个视盘直径(DD)处分别可见小动脉瘤样扩张(图1,2);视盘颞上方视网膜下黄白色不规则隆起渗出,约2.0 DD大小,高达2个屈光度,其上及视盘正上方周边部视网膜小血管不规则局部扩张,并可见出血和红色动脉瘤样病灶,部分血管闭塞(图3);其它部位视网膜未见明显异常.右眼眼底未见异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静脉早期病灶区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不同大小血管瘤呈强荧光,出血及硬性渗出遮蔽荧光;周边部可见约4.0 DD大小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晚期瘤体及异常血管荧光渗漏着染.视盘颞上方病灶区大片强荧光渗漏(图4~6),黄斑区弥漫性水肿.实验室检查,血胆固醇正常.临床诊断:成人Coats病.建议行激光光凝治疗,但因患者依从性差而未执行.  相似文献   

15.
徐剑 《临床眼科杂志》2006,14(4):299-299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又称Eales病、青年复发性视网膜玻璃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致盲性视网膜血管异常性疾病。其早期视网膜病变若未波及黄斑,中心视力不受影响。晚期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常合并玻璃体出血、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甚至导致牵引性视网膜脱离,而严重影响视力。我院1997年6月以来,采用氩激光对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患者的眼底病变血管周围行视网膜光凝,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一、资料和方法1.对象:经扩瞳眼底检查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后确诊的视网膜静脉周围炎15例(23只眼)(对增生期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合并玻璃体积血( )以上或合并牵…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视网膜大动脉瘤(RAM)的多模态眼底影像学特点及疾病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连续 纳入2003年5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确诊的RAM患者57例(58眼)。分析患者彩色眼底 照相、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影像学特点, 并总结疾病特征。结果:纳入患者年龄为(69.0±9.3)岁,其中女性占75%,单眼发病患者占98%, 共发现瘤体65个。彩色眼底照示95%的瘤体位于颞侧动脉,32%位于动脉主干,29%位于视网膜动 脉分支处或动静脉交叉处。85%伴不同程度出血,86%伴硬性渗出。FFA的瘤体检出率为92%,动脉 期可呈圆点状或梭状强荧光,周围出血或硬性渗出遮蔽荧光,晚期荧光增强并出现渗漏。ICGA的瘤 体检出率为95%,可透过出血的遮蔽荧光见视网膜动脉壁上瘤体高荧光,造影晚期瘤体荧光仍较背 景荧光强。OCT的瘤体检出率为63%,可见RAM局部高隆起,病灶处可见圆形强反射瘤体腔壁。结论: RAM常见于老年女性。多模态影像学检查可从多角度显示RAM的瘤体形态、活动性以及伴随的出 血、渗出表现。其中,ICGA对于瘤体的检出率更高,显示RAM更为清晰。  相似文献   

17.
虽然视网膜脱离手术后的并发症多种多样,但尚无合并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报告。本文报告1例,男65岁,左眼因视网膜脱离先后2次手术治疗,最后视网膜脱离平复,矫正视力0.1,黄斑部无显著变化。8个月后视力降至0.05,眼底可见黄斑部水肿,并可见大小约2PD的新月形视网膜出血和中心凹颞下方有1PD大小的软性白斑。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见视网膜动脉期在软性白斑内出现淡薄的网状荧光,继而有荧光明显渗漏,软性自斑外黄斑部附近在视网膜动静脉期显示视网膜毛细血管轻度渗漏。诊断为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本例首次视网膜脱离术后第7天,眼底镜下曾见有黄斑部脉络膜出血。作者估计此种出血是由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脉络膜新生血管引起的脉络膜出血或出血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当时出  相似文献   

18.
视网膜血管瘤又称为 Von- Hippel病 ,是一种眼底视网膜血管先天发育异常疾病 ,发生于 3 0岁左右 ,多呈染色体显性遗传 ,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或其它脏器同类病灶则称为 Von- Hippel- Lindau病。早期视网膜瘤体较小 ,渗液较少 ,不影响视力 ;瘤体较大时 ,可导致视网膜出血、继发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出血及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等 ,严重影响患者视功能 ,必须早期治疗 ,最主要的方法是激光光凝 [1]。我们采用氩离子激光治疗 2例视网膜血管瘤病患者 ,现报告如下。病例资料例 1 男性 ,3 2岁。因右眼视力下降伴视物变形2年来我院就诊。既往体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白血病所致视神经浸润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14年6月于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确诊为白血病视神经浸润的23例患者,排除高血压、糖尿病、颅内高压等造成视神经损伤的全身及局部疾病。根据眼底病变的特征分为两种类型:(1)单纯视盘水肿;(2)视盘水肿合并出血渗出性病变。结果 23例患者中9例18眼表现为单纯视盘水肿,眼底彩色照相可见患者视盘水肿,呈不同程度隆起,边界不清楚,严重者高达3~4个屈光度,视盘表面小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明显。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显示:荧光造影早期视盘表面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出现荧光素渗漏,晚期视盘着染呈强荧光。23例患者中14例28眼表现为视盘水肿出血合并视网膜血管异常,眼底彩色照相极似急性视网膜坏死样改变,可见视盘肿胀、苍白,边界模糊,视盘表面及周围视网膜散在点片状出血点;视盘周围视网膜苍白水肿,视网膜动脉呈白线样浸润,静脉迂曲扩张;后极部散在不同程度出血及白色浸润灶,并累及黄斑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视盘表面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出现荧光素渗漏,晚期视盘着染呈强荧光,视网膜静脉迂曲扩张、出血区域遮蔽荧光。结论 单纯视盘水肿和视盘水肿合并出血渗出性病变是白血病所致视神经浸润的两种主要表现。眼科临床医师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积极寻求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病变阶段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脉络膜血管状态.方法:回顾性分析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2000年1月至2015年4月诊断为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患者226例(452眼)的眼底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重点分析总结脉络膜血管情况.结果:31例(62眼)病变前期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动脉期脉络膜血管及视网膜血管充盈正常,未出现充盈延迟或缺损现象.25例(50眼)病变早期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动脉前期可见脉络膜背景荧光显示,部分脉络膜毛细血管未同时充盈,动脉期时上述部分完成充盈.106例(112眼)病变中期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动脉期出现部分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区,仅能看到残存的粗大脉络膜血管,随造影过程的进展,此区域并未出现充盈,即呈现永久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充盈缺损.64例(128眼)病变晚期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广泛的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区,其间可见残存的脉络膜粗大血管,至造影晚期均呈现充盈缺损,萎缩区边缘随造影过程呈强荧光表现.结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可显示脉络膜血管萎缩变化情况,这一指标可作为反映不同病变阶段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病情进展变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