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角膜地形图评价PRK矫正近视散光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斌 《眼科研究》1998,16(3):206-207
目的以PRK矫正近视性散光术后1a临床结果和角膜地形图检测结果评价PRK矫正近视散光的效果。方法对61只眼近视散光在-2.00D以上者应用PRK治疗,术后随访1a,并对手术前后散光的变化进行角膜地形图比较。结果患者PRK术后1a检查,其中60只眼散光在0~-1.00D之间,角膜切削区中心距瞳孔中心均≤0.5mm,角膜地形图检测术前△K值为1.85±0.59D,术后△K值为0.90±0.43D,显示术后散光下降明显。结论PRK治疗散光效果明显,但应解决角膜切削区域偏中心情况。  相似文献   

2.
人工晶体手术源性角膜散光的术中控制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应用手术角膜镜、Terry手术角膜计在术中分别对29只和34只人工晶体术眼测量角膜散光,调整缝线结扎的张力。术后2周手术产生的角膜散光分别为3.50±1.70和2.56±1.60D,术后2个月角膜散光≥2.00D的比例分别为55.17%和38.2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性。结果表明,术中应用角膜镜和Terry角膜计可减少人工晶体术后角膜散光。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80例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前后的角膜散光变化观察并采取控制方法表明:术后角膜的循规性散光于术后2周平均增加5D,术后3个月平均减至2D。术中调节缝线的张力,术后2周至3个月选择性拆除角膜缝线和无缝线巩膜隧道式切口等都是控制术后角膜散光的有效措施,我们提出了综合控制术后角膜散光产生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准分子激光散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复合近视散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评价准分子激光散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astigmatic-refractivekeratectomy,PARK)治疗复合性近视散光的效果,采用ker-atomⅠ型准分子激光机,利用准分子激光对角膜浅表层的椭圆形切削,共对57例82只复合近视散光眼行治疗,随访1年以上。术前近视球镜平均为-6.23±2.50D,散光为-1.47±0.82D,角膜散光为1.21±0.48D,最佳矫正视力为0.97±0.15。结果:术后视力和屈光状态在3~6个月趋于稳定,术后1年随访,近视平均为-0.52±1.00D,散光为-0.43±0.43D,相比术前散光平均降低70.7%;在术前散光≤0.75D、1.00~1.75D及≥2.00D三组中,其术后散光分别比术前降低60.3%、70.0%和74.9%,术后角膜散光平均为0.72±0.27D,比术前降低40.5%;术后裸眼视力:90.2%达到0.5或以上,72%达到0.8或以上。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PARK是矫治散光的有效安全方法,主要用于矫正由规则对称角膜散光引起的复合近视散光  相似文献   

5.
折叠式人工晶体眼内植入临床观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对3.2mm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同期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的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方法随机选择白内障42例(49只眼)行上述手术,对术后视力、屈光状态、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等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周裸眼视力在1.0以上者32只眼(65.31%),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1.0以上者41只眼(83.67%),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为11.72%,术后角膜散光较术前平均逆规化0.10DC。结论手术切口小,操作轻,术后早期获得良好的裸眼视力,角膜散光轻微,减少了缝合所需时间及消除缝线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80例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前后的角膜散光变化观察并采取控制方法表明:术后角膜的循规性散光于术后2周平均增加5D,术后3个月平均减至2D。术中调节缝线的中张力,术后2周至3个月选择性拆除角膜缝线和无缝线巩膜隧道式切口等都控制术后角膜散光的有效措施。我们提出了综合控制术后角膜散光产生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小梁切除术后角膜散光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30例(32眼)小梁切除术后一月内角膜屈光状态的变化。结果发现术后一月内角膜循规性散光明显上升,术后1周时角膜散光度为2.63D,此后缓慢下降,术后4周时为1.00D。本文同时还讨论了小梁切除术后角膜散光改变的机理。  相似文献   

8.
2.8 mm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He W  Lü P  Zhang X  Li J  Xu J  He X 《中华眼科杂志》2000,36(4):282-284
探讨2.8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附折叠式人工晶状植入手术效果。方法对105例(126只眼)行上述手术患者的术后视力、屈光状态、角膜状态,前房反应、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术后1d、3d、1周、2或3个月裸眼视力在0.5以上的眼数分别为102只眼(81.0%),108只眼(85.7%)、112只眼(88.9%)及112只眼(88.9%);术后3d、1周、1个月、3个月平均散光  相似文献   

9.
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本文报告50例60眼19~79岁各种白内障患者进行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术中32眼晶体核直径测量,平均为6.09×7.05mm。术后矫正视力91.6%在0.5以上,1.0以上占80%。术前平均角膜散光0.39D(SD1.08),术后平均1.79D(SD2.13),95%术后散光在1.12D以内。随访1个月,角膜散光为0.30D(SD1.97D)。术中、术后合并症少;与超声乳化术比较,该手术成本低,费用少,无需超声乳化仪操作即可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改变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对白内障囊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118只眼术后角膜散光的自然变化过程进行了观察。术后1周手术产生3.37D的循规性角膜散光,术后2年内自然衰减2.31D,术后1、2和3个月平均衰减速度分别为0.60、0.63和0.39D/月。结果提示:人工晶体植入产生峰值为2.00~3.00D的循规性角膜散光可自然恢复至无或生理性角膜散光状态。并讨论了散光的变化与术后视力和眼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角膜表面镜片术后散光的效果。采用Coherent产SCHWINDKERATOM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对8例12只眼角膜表面镜片术后散光进行治疗,均为圆锥角膜术后病例,术前柱镜屈光度为-1.75—-10.00D,平均-5.49D±3.21D。术后随访6—15月,平均11.8月,显示裸眼视力均明显提高,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提高者7只眼(58.33%)。柱镜平均屈光度由-5.49D下降至-2.77D,均无明显术后痛疼,术后角膜雾状混浊均不显著。说明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可有效地治疗角膜表面镜片术后的角膜散光,能显著地提高角膜表面镜片术治疗圆锥角膜的最终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评价微型角膜刀板层角膜成形联合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MLK-E或LASLK)治疗高度近视的效果和安全性,利用微型角膜刀作一带蒂角膜瓣,在其下用schwindKeratomⅠ型准分子激光机进行PRK激光切削,共治疗了30例47眼,术前屈光状态<-15D的Ⅰ组共35眼,屈光度为-10.20±2.04D,最佳矫正视力为0.92±0.26(0.4—1.5);等球镜≥-15D的Ⅱ组共12眼,屈光度平均为-17.64±1.83D,最佳矫正视力为0.42±0.23(0.1—0.8)。散光最高为4.5D。结果:术后3个月随访:Ⅰ组:屈光度平均为-0.48±0.52D(-1.75—+0.50D),裸眼视力34眼(97%)达到0.5以上(另1眼裸眼视力等于术前),25眼(71.4%)裸眼视力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Ⅱ组:屈光度平均为-1.44±1.97D(-5.50—+1.25D),8眼(66.7%)裸眼视力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高度近视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模拟角膜曲率计散光和总角膜散光大小及轴位的差异,评价角膜后表面散光对总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80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05眼,左47眼,右58眼)手术前行Pentacam检查,记录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并对角膜前后表面散光行相关性分析。模拟角膜曲率计散光用屈光指数1.3375及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计算,总角膜散光由前后表面散光在角膜后表面的矢量合计,计算模拟角膜曲率计散光和总角膜散光的矢量差E→、大小差E和轴位差A。结果 角膜前表面散光和后表面散光大小间无明显相关性(P=0.98),后表面散光对前表面散光的平均补偿作用为5.79%。总角膜散光及模拟角膜曲率计散光大小分别为(1.12±0.65)D和(1.07±0.6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0,P=0.02);两者轴位分别为(67.93±56.50)°和(68.90±59.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P=0.79)。散光值大小及轴位差异的算术均值分别是(0.05±0.23)D和(-0.57±13.02)°,绝对值是(0.19±0.15)D和(7.00±10.97)°。两者散光大小差别大于0.50D或轴位差别大于10°的有30眼,占28.57%。结论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忽略角膜后表面测量可能会导致具有临床意义的角膜散光值估计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超声乳化术不同切口对视力和散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术中不同形式切口对视力和散光的影响。方法 110例110只眼白内障随机分为5.5m m 直线式或眉状巩膜隧道切口。除创口形状外,每例都做相同的手术,裸眼视力和散光分析至术后3m o。结果 术后1w k 和3m o 视力≥0.5者,在直线切口组分别为34 眼(64.3% )和46眼(82.2% ),在眉状切口组分别为35 眼(64.9% )和44 眼(81.5% ),2组差异无显著性(P> 0.10);2组“反规则”的角膜散光在术后3m o 分别为- 0.30±0.75D和- 0.30±0.70D,差异也不显著(P> 0.10)。结论 超声乳化术中,5.5m m 直线式或眉状不同的巩膜隧道切口对患者术后视力和角膜散光并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王静  李建平 《眼科》1998,7(4):208-211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及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56例(64只眼)老年性、先天性和并发性白内障施行3.2mm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及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并对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视力和散光进行追踪观察。结果:术后1周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占87.5%,1个月者占93.8%,3个月以上者占97.1%。术后1周平均散光为1.42±0.89D,1个月为0.84±0.64D,3个月以上为0.81±0.12D。与同期所做5.5mm切口超声乳化及PMMA硬性人工晶体植入术组比较,术后1周和1个月散光均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散光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3.2mm切口超声乳化及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早期视力恢复快,效果好而稳定,角膜散光小,适当的植入方法及慎重选择病例可保证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散光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PRK)矫正近视性角膜散光的结果。方法对231例(387只眼)近视患者按术前散光度分为A(无散光)、B(散光<2.00D)及C(散光>2.00D)三组,并用PRK对其近视和散光进行治疗。对手术前、后散光的变化进行比较,采用矢量分析方法,对手术矫正效应的量和方向进行分析。结果B、C两组术前散光分别为1.29±0.48D和3.07±0.72D,按术后6个月时残留散光计算,手术矫正效应分别为1.10±0.67D和2.42±0.93D,而手术效应与术前散光轴之间的夹角分别为5.8°±2.1°和4.9°±2.4°。结论PRK治疗散光效果明显,轴向准确,但在高度散光组有一定的回退现象。  相似文献   

17.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的远期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国际通用标准的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adialkeratotomy,RK)器械和设备对近视平均-5.48D的155例(285只眼)行RK。对角膜散光超过1.00D者,联合行1~2对旗状横切口矫正散光。并对术后4~5年患者随访观察。结果表明,角膜屈光力平均降低3.98D,角膜散光由术前平均0.68D降至0.36D,等效球镜平均降低-4.74D。正视率、过矫率和低矫率分别为70.7%、15.5%及13.8%。最佳矫正视力下降2行以上者占3.4%。裸眼视力≥1.0者占63.8%,≥0.6者占89.7%。并发症中角膜微切穿及视力波动发生率分别为4.6%和34.1%。眩目发生率为8.8%,6个月后降至1.8%。术后1~2年,光学区内皮细胞丧失率平均为6.2%。  相似文献   

18.
Yao K  Jiang J  Xu W  Qiu W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2):87-89
目的评价通过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疗效。方法采用上方3.2mm梯形透明角膜切口,对90例(100只眼)老年性、并发性、先天性和外伤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摘除,并植入硅胶或HEMA折叠式人工晶体。结果术后1天裸眼或球镜矫正视力≥0.5者占93.0%;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视力≥1.0者分别占56.0%,65.1%和67.5%。术后1周平均散光为0.93±0.58D,比术前增加0.20D(P<0.001)。术后1个月和3个月平均散光分别为0.78±0.60D和0.73±0.59D,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提示透明角膜切口的超声乳化和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早期恢复和稳定眼屈光状态和视力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无缝线小切口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无缝线小切口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疗效。方法对65例(72只眼)老年性、并发性、先天性和外伤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摘除,通过3.2mm切口植入硅胶折叠式人工晶体。结果术后1天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占94.4%;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视力≥1.0者分别占70.8%,75.8%和76.5%。术后1周和1个月平均散光分别为0.89±0.83D和0.73±0.76D,分别小于6.5mm切口对照组(P<0.001),但3个月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提示无缝线小切口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早期恢复和稳定眼屈光状态和视力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LASIK治疗近视散光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散光的疗效,对36例(72只眼)近视患者按术前散光度数分为3组,A组(无散光),B组(散光<2.0D),C组(散光>2.0D),三组术前等量球镜差异无显著性(P>0.05),范围2.25~10.0D,并用lasik对其近视及散光治疗,平均随访时间8.1±1.7个月,对手术前后散光的变化比较分析。结果B、C两组术前散光分别为1.37±0.39D和2.99±0.82D,术后7个月残留散光分别为0.19±0.57D和0.34±0.46D,术前、术后散光轴夹角分别为4.9°±2.2°和3.7°±2.5°。结论:lasik治疗散光疗效确切,轴向准确,显示出较好的预测性、安全性、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