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微血管病变之一,是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国内外对DR的研究逐渐深入,本文介绍了其发病相关因素、临床分期和发病机制.通过文献回顾,重点综述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是视力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细胞参与,多因素调控的复杂过程.巨噬细胞来源于单核细胞,是视网膜主要的炎性细胞,参与视网膜的许多病理和生理过程.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着眼于DR病程中炎症的作用,人们发现巨噬细胞对DR的发病机制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DM)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也是最常见的致盲眼底病变之一,但是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十分明了.DR的发病不是简单地由单一因素造成,并且各个因素之间又存在着相瓦作用和联系.此文通过回顾近几年的国内外文献,综述了参与DR发病的多个因素.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与全身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最重要的表现,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有许多全身相关因素影响DR的发生发展。本文就与DR发生发展相关的全身因素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与全身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最重要的表现,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有许多全身相关因素影响DR的发生发展。本就与DR发生发展相关的全身因素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有研究认为细胞因子在DR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因子及其网络特点的深入研究为明确DR的发病机制、探寻DR防治新途径提供了重要基础.此文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等多种细胞因子在DR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严重的世界性致盲性眼底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全身和(或)局部的一些危险因素,如高血糖、高血脂、肥胖等等,可以引起视网膜发生病理生理上的改变,从而引起一系列形态及结构的异常,导致DR的发生及进展.  相似文献   

8.
李秀  刘畅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8):1368-137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DM)最常见的微血管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神经退行性病变、炎症和血管交替的再生与损伤共同促进DR的发生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视网膜的慢性低度炎症是DR的一个关键因素,是DR更为早期的表现,然而确切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就炎症在DR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干预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1,他引: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见、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已经成为当前全球致盲的重要原因。其基本病理改变是视网膜的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和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黄斑水肿,最终视网膜脱离,导致失明。高血糖是公认的DR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DR还与多元醇代谢、糖基化终产物、甘油二酯-蛋白激酶C系统、氧化应激和自由基、炎症反应以及细胞因子等有关,但至今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就目前DR的发病机制做一系统性的综述,为DR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近视性屈光不正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研究明白,但有人研究发现近视对DR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此文就近视对DR的影响,发生机制,进行综述,希望会对DR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病机制复杂,除了传统的4条致病分子通路外,统一机制、炎症反应、神经元退行性病变和血糖“代谢记忆”等多因素相互协同或拮抗以及上下游因子级联式的庞大网络是目前DR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尽管如此,现有的这些研究或许也只是DR发生发展机制这座“冰山”的一角;DR机制研究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除考虑从多因素协同或上下游通路的关系角度加强对其新生血管生成等发病机制的研究外,多学科配合,探索DR与糖尿病其他全身疾病之间的联系,寻找新的关联靶点,或许会给DR基础研究带来新的收获。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临床研究涉及的领域庞大,选题方向广泛。DR与全身疾病的关系、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早期筛检发现手段、减少延缓DR发生发展的措施以及改进提高治疗效果的干预手段等一些围绕改善DR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是目前DR临床研究的热点。但由于DR发病机制复杂,影响其发生发展的因素众多,导致DR防控周期长,涉及层面复杂以及DR临床研究中不易剔除的混杂因素较多均是DR临床研究的难点。从长远角度看,延缓DR发生和进展、建立高效实用的防控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是未来应着重关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改变,探讨导致这种改变的发生机制。 方法 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1、2、3个月糖尿病大鼠组和对照组大鼠视网膜GS、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即早基因(c-Jun)的表达变化。另外分别将0、100、500、1000 ng/ml IL-1β注入4组正常大鼠玻璃体腔中,24 h后采用同样方法检测视网膜GS和c-Jun表达的变化。 结果 对照组和1、2个月糖尿病大鼠组视网膜GS表达无明显改变,3个月糖尿病大鼠组GS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调(P<0.01);对照组中IL-1β、c-Jun只有极低表达,糖尿病大鼠1至3个月时IL-1β、c-Jun表达逐渐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玻璃体腔注射500、1000 ng/ml IL-1β可以使GS表达明显下调;注射100 ng/ml IL-1β就可以使c-Jun表达显著升高,并呈剂量依赖性。 结论 在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免疫相关因子IL-1β可使GS表达下降,其机制可能为IL-1β激活了c-Jun途径而影响GS的表达。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7,23:260-264)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鼠视网膜N-钙粘蛋白(N-cadherin)的表达。 方法 20只Sprague Dawley(SD)大鼠腹腔一次性注射65 mg/kg STZ建立糖尿病模型,另20只SD大鼠腹腔一次性注射等体积枸橼酸盐缓冲液作为对照。伊文思蓝检测视大鼠网膜血管的渗透性;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对照组及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及用胰蛋白酶消化的视网膜微血管N-钙粘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糖尿病诱导4、8、12 周后视网膜血管渗透性分别增加68%、91%、125%(P<0.005)。对照组视网膜N-钙粘蛋白主要表达在视网膜外网状层、内网状层、内核层、神经节细胞层、内界膜及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之间。STZ诱导糖尿病鼠12周后视网膜及视网膜微血管N-钙粘蛋白表达显著下降。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视网膜N-钙粘蛋白表达显著减少。 结论 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N-钙粘蛋白的表达降低,提示反应性N-钙粘蛋白可能参与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中华眼底病杂志,2007,23:269-272) 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60岁及其以上糖尿病患病居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病情况和影响因素,并与2003年在同区域开展的DR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2007年11月至2008年4月在上海市北新泾街道开展人群普查。对≥60岁糖尿病居民进行全身、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直接和(或)间接检眼镜检查,免散瞳数字眼底照相机拍摄后极部45°范围内2个不同区域内的照片。采用多人分别独立读片的方式,根据2002年国际DR分型标准确立DR的诊断。在曾进入2003年流行病学调查的≥60岁糖尿病居民中随访到254例,将本次调查情况与前次调查结果进行对比。采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与患病率相关的影响因素,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实际受检人数483例,受检率为91.30%。其中,DR患者121例,患病率为25.05%。非增生型DR和增生型DR的患病率分别为22.36%和2.69%。糖尿病病程是影响糖尿病患者DR患病率的独立因素。未发现影响非增生型DR和增生型DR构成比差异的因素。参加前后2次调查的254例糖尿病居民DR程度稳定或改善的比例达到92.52%。结论 ≥60岁糖尿病居民中DR患病率高;已在该社区开展的DR防盲 措施已初显成效。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病机制极为复杂,针对传统致病途径的上游,寻找相关共同启动因子基础上提出的统一机制学说,以及认为DR可能是慢性炎症反应的结果的新观点为DR基础和临床治疗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但仍有很多相关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8,24:237-239)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发生发展不仅与疾病本身及血糖的控制有关,还表现出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和种族差异。目前,生长因子基因与DR相关性的研究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但该类具有代表性的大样本量研究仍很缺乏,很多涉及与DR病理相关的候选基因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基因在DR的早期预防、治疗以及延缓DR发生、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准确把握VEGF基因多态性在DR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将对DR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VEGF基因多态性与DR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山西省长治东部农村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以当地农村合作医疗档案为基础,对当地15岁以上居民63 409人进行糖尿病普查,标准参照1997年WHO通过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对检出的2632例糖尿病患者通过询问和检查获得病史、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视力、眼病、眼压等资料,采用免散瞳眼底照相进行DR诊断,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1985年制定的DR分期标准。单眼或双眼DR均入选为DR患者。运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际受检57 500人,受检率90.68%,检出2632例糖尿病患者,DR患者986例,患病率37.46%。糖尿病病程与DR的患病率有显著相关(r=0.210,P<0.001)。糖尿病病程以及同时患有高血压病变是依次影响DR病情发展到增生型的因素。非DR患者与DR患者视力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A-1C水平与DR发生率显著正相关(t=9.25,P<0.01)。结论 山西省长治东部农村糖尿病患者中DR患病率高;糖尿病病程及同时患有高血压病变是依次影响DR病情发展到增生型的因素;HbA-1C水平可作为监测糖尿病患者DR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作为目前全球第二大致盲性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本文主要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AIM: To compare outcomes of applying preservative free artificial tears (PFAT) with and without hyaluronic acid (HA) in early postoperative course following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 (PRK). METHODS: In this triple-blinded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PRK procedure was performed on both eyes of 230 patients. Following PRK,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the HA+ group, 44 patients PFAT containing HA; the HA- group, 71 patients PFAT without HA were administered 5 times per day (every 4h); the third group, 115 patients received no PFAT before lens removal. On the 1st and 4th postoperative day, 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 was utilized to evaluate patient’s level of pain.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complete a questionnaire about the severity of eye discomfort ranked from 0 to 10 (0=no complaint; 10=most severe complaint experienced). RESULTS: In eyes receiving PFAT with or without HA (Drop group), mean scores for epiphora, foreign body sensation, and blurred vision on the 1st postoperative day were statistically lower (P<0.05). Filamentous keratitis (FK) was detected in 11 (4.7%) eyes, and recurrent corneal erosion (RCE) was observed in 5 (2.1%) eyes. In the control group, FK was noted in 16 (6.9%) eyes while 13 (5.6%) eyes had RCE and 5 (2.1%) eyes had corneal haze. The rate of complications was statistically lower in Drop group (P=0.009). However, the aforementioned scores were not statically different between HA+ and HA- group one and two (P=0.29). CONCLUSION: Following PRK, applying PFAT with and without HA yields faster visual recovery, decreases postoperative ocular discomfort and haze formation; however there is no additive effect for H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