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EAO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特点。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妇科手术确诊为卵巢透明细胞癌(OCCC)及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OEC)患者共181例,依据卵巢癌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EMT)间的关系分为卵巢EMT恶变组(EAOC组,35例)、合并卵巢EMT组(31例)、未合并卵巢EMT组(115例)。回顾性分析3组在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化疗、预后方面的异同点。结果:(1)3组患者在发病年龄、产次、合并不孕症、CA_(125)值升高比例、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组患者在化疗耐药、肿瘤复发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4.3%(EAOC组)、48.4%(合并卵巢EMT组)、47.8%(未合并卵巢EM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曲线比较:EAOC组优于合并卵巢EMT组、未合并卵巢EMT组(P0.05),合并卵巢EMT组略优于未合并卵巢EM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在EAOC组与合并卵巢EMT组中,EMT恶变是唯一影响因素(P0.05);EAOC组与未合并卵巢EMT组中,病理分期、EMT恶变是影响预后的独立重要因素(P0.05)。结论:EAOC患者具有一些特有的临床病理特征,病理分期、EMT恶变是影响卵巢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与EMT相关的卵巢癌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恶变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6月至2014年6月经病理确诊的原发性卵巢恶性肿瘤患者190例,其中卵巢EMs恶变25例(EAOC组),未合并卵巢EMs的卵巢癌165例(NEAOC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特征。结果:EAOC组和NEAOC组患者的年龄、首发症状、术前CA125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块直径和卵巢癌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AOC组的FIGO分期期别相对较早,病理类型以透明细胞癌及子宫内膜样腺癌居多。EAOC组较NEAOC组的中位PFS时间长,中位OS时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AOC发病年龄早,CA125水平轻度升高,FIGO分期期别较早,病理类型主要为透明细胞癌和子宫内膜样腺癌,无进展生存期较优,但远期生存期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样腺癌伴鳞状上皮分化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子宫内膜样腺癌伴鳞状上皮分化患者(观察组)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情况及预后,并抽取相同时期住院的63例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为对照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年龄及临床特征与对照组较一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肿瘤高分化比例(30.4%)明显低于对照组(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肿瘤中分化(41.3%)和低分化(28.3%)比例均高于对照组(30.2%,12.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肿瘤分期、肿瘤细胞浸肌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等病理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随访31.4±17.6个月,观察组死亡及复发共4例(8.7%,4/46),对照组共3例(4.8%,3/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样腺癌伴鳞状上皮分化以中低分化为主,但其临床病理特征、预后与普通型子宫内膜样腺癌无明显差别,临床处理与子宫内膜样腺癌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有效治疗方法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8例子宫浆液性癌(UPSC)和13例子宫透明细胞癌(UCCC)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同期32例子宫内膜样腺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UPSC、UCCC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及术前血清CA125升高(35U/ml)比例均大于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PSC患者100%为绝经后患者。UPSC患者的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率和大网膜转移率均高于UCCC和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PSC、UCCC患者中晚期(Ⅲ~Ⅳ期)、低分化(G3)的比例、深肌层浸润和淋巴结阳性转移率均高于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PSC和UCCC患者的复发率高于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预后明显差于子宫内膜样腺癌。结论:UPSC和UCCC的临床特点和预后不同于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治疗应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去分化癌和子宫内膜低分化癌的预后差异,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2月1日收治的子宫内膜去分化癌(14例,去分化癌组)及子宫内膜低分化癌(FIGOⅢ级,28例,低分化癌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3年生存率及与预后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结果:去分化癌组的3年生存率低于低分化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4.29%vs 96.43%,P0.05)。与低分化癌组比较,去分化癌组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阳性率较低(ER:21.43%vs 57.14%;PR:7.14%vs 6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去分化癌组年龄≥60岁者所占比率较低分化癌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14%vs 39.29%,P0.05)。两组患者FIGO分期、肿瘤肌层浸润深度、肿瘤直径、脉管癌栓、肿瘤标志物(CA_(125)、CA_(199))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去分化癌患者较子宫内膜低分化癌3年生存率低,预后更差。子宫内膜去分化癌患者较低的ER、PR阳性率与年龄≥60岁者比例较低可能与较差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原因所致卵巢癌,尤其是是否由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恶变而来的卵巢癌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特征。方法:纳入2006年1月至2011年8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病理检查确诊的有随访资料(术后随访时间2~89月)的EMT恶变者所致原发性卵巢癌患者49例为EMT恶变组,其病理类型为透明细胞癌、子宫内膜样腺癌及混合性腺癌;另选择非EMT恶变所致卵巢癌并与EMT恶变者具有相同组织学类型的卵巢癌患者188例为非EMT恶变组,比较两组卵巢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特征。结果:1与非EMT恶变组比较,EMT恶变组在40岁人群中所占比例较大、CA125更多表现为正常而非升高、FIGO分期早期病例比例更多、透明细胞癌及子宫内膜样腺癌这两种病理类型的比例较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预后分析:EMT恶变所致透明细胞癌的生存率明显高于非EMT恶变所致透明细胞癌(P=0.010),是否由EMT恶变对子宫内膜样腺癌及混合性腺癌的预后影响不确切(P0.05)。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EMT恶变、手术满意度及FIGO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MT恶变所致卵巢癌病理类型主要包括透明细胞癌和子宫内膜样腺癌,EMT恶变是卵巢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EMT恶变患者年龄相对较年轻、FIGO分期相对较早,尤其对透明细胞癌而言,EMT恶变的患者可能拥有更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腺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腺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选取1992年3月至2004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分为普通子宫内膜样腺癌组、腺鳞癌组以及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和透明细胞癌组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腺鳞癌患者9例,占同期210例内膜癌患者的4.3%。普通子宫内膜样腺癌组与腺鳞癌组肿瘤分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和透明细胞癌患者肿瘤分期明显晚于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P〈0.05)。腺鳞癌组深肌层及浆膜层浸润较普通子宫内膜样腺癌组多,分别为6/9和32.6%(62/190),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腺鳞癌组与普通子宫内膜样腺癌组患者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8例(9.5%)普通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1例(1/9)腺鳞癌患者以及4例(4/11)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和透明细胞癌患者因癌死亡,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因癌死亡比例明显低于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和透明细胞癌患者(P〈0.05),而普通子宫内膜样腺癌组与腺鳞癌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生存分析显示接受手术治疗的腺鳞癌患者,其预后与肿瘤分期相关(P〈0.05)。结论 子宫内膜腺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与普通子宫内膜样腺癌无明显区别,而与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和透明细胞癌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样癌(OEC)同步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1998年8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治疗并经病理检查确诊为OEC的5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OEC同步子宫内膜病变患者13例(OEC同步内膜病变组)及单纯OEC患者43例(单一OEC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术后病理及预后。结果56例OEC患者中,同步发生子宫内膜病变的比例为23%(13/56)。与单一OEC组比较,OEC同步内膜病变组患者的确诊年龄[分别为(52.7±10.2)、(44.9±8.3)岁]、已绝经的比例[分别为53%(23/43)、2/13]、有高血压病史的比例[分别为28%(12/43)、0/13]降低,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初潮年龄、手术前后血清CA125水平以及有痛经史、未生育、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病史、有糖尿病病史的比例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EC同步内膜病变组、单一OEC组患者的首发症状为不规则阴道流血的比例分别为5/13、9%(4/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92,P=0.012)。两组患者的手术病理分期、病理分级、肿瘤最大径、肿瘤发生侧别、腹水量、转移部位、卵巢肿瘤病理切片中是否出现内异症病灶、手术方式、是否行腹主动脉旁淋巴清扫术、术后化疗方案、化疗疗程数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EC患者的整体5年生存率为91.6%,整体5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6.6%,其中OEC同步内膜病变组、单一OEC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0.2%、93.4%,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4.1%、77.3%,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OE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手术病理分期(P=0.006)及残留灶大小(P=0.020)。结论OEC患者中同步发生子宫内膜病变的比例较高;OEC同步子宫内膜病变患者较单纯OEC患者年轻,首发症状为不规则阴道流血者多见;OEC是否同步子宫内膜病变并不影响其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与其受体uPAR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在子宫内膜癌组织的表达及相关性,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其在子宫内膜癌浸润、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PV-6000二步法)检测12例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20例子宫内膜增生组织(内膜增生组)及5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内膜癌组)中uPA、uPAR及p38的表达,并研究其相关性,分析探讨各因子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组织学类型等的关系。结果:(1)内膜癌组患者uPA、uPAR、p38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内膜增生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膜增生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内膜癌组患者uPA和uPAR、p38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患者病理类型不相关(P>0.05);(3)子宫内膜癌组织uPA与uPAR的表达呈正相关(r=0.389,P<0.05);uPA与p38的表达也呈明显正相关(r=0.353,P<0.05)。结论:uPA与uPAR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侵袭转移过程中起着协同作用,p38MAPK信号通路在此过程中可能参与调节uPA,促进癌细胞浸润转移,因此uPA、uPAR、p38可能成为推测子宫内膜癌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子宫肌腺症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手术指征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子宫肌腺症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手术指征。方法:2004年1月至12月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为子宫肌腺症340例,其中全子宫切除284例,保守手术(子宫肌腺症病灶切除术)56例,回顾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并探讨手术方式及指征。结果:340例子宫肌腺症中合并子宫内膜异位囊肿95例(27.94%),合并子宫肌瘤148例(43·5%),合并贫血95例(27.9%),合并子宫内膜息肉20例(5.9%)。痛经组与无痛经组患者合并不孕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合并内膜息肉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痛经者合并内膜息肉是非痛经组的5倍,95%CI为0.079~0.509。两组合并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痛经患者合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风险是无痛经患者的3.369倍,95%CI为1.699~6.68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绝经前、月经量多和子宫大的患者易并发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年轻、分娩次数多和痛经重的患者易并发子宫内膜息肉;绝经前年轻女性和子宫体积大的患者易并发子宫肌瘤。分析不同手术途径表明:腹腔镜组年龄偏低,贫血、不孕比例明显增高。结论:对年轻合并性交痛、肛门坠痛等症状,伴有贫血或不孕患者首选腹腔镜检查/手术;子宫较大、B超提示合并肌瘤或既往有剖宫产史,估计盆腔粘连重者选择开腹手术;合并子宫脱垂、尿失禁等盆底组织缺陷性疾病选择阴式途径完成。保留子宫的手术可以根据患者主要症状、手术医师的技能和仪器来选择术式。对年龄大且无生育要求,合并贫血、子宫肌瘤,服药有严重副作用或无明显疗效的可行全子宫切除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子宫浆液性癌(USC)和低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G3EE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子宫内膜癌防治项目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收治的101例USC患者和619例G3EEC患者,比较两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结果和预后。结果:1USC组和G3EEC组的发病年龄、未产、糖尿病、高血压、肥胖、首发症状(异常子宫出血)、临床分期Ⅲ或Ⅳ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病理分期Ⅲ或Ⅳ期、临床Ⅰ期术后分期升高、肿瘤局限于宫腔下部、深肌层浸润、腹水细胞学阳性、宫颈间质浸润、淋巴结转移以及大网膜转移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SC组P53阳性率(86.2%)高于G3EEC组患者(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USC组患者分别为74.9%和67.9%,G3EEC组患者分别为78.4%和7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3EEC患者与US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具有较多相似点,临床上应重视G3EEC的诊治与随访。  相似文献   

12.
祁秀娟  魏丽娜 《现代妇产科进展》2007,16(11):818-821,882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样癌组织中skp2和p27kip1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探讨其在子宫内膜样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37例子宫内膜样癌组织中skp2mRNA和p27kip1mRNA的表达,并进行半定量分析;应用免疫组化(PV-6000)二步法检测skp2和p27kip1蛋白的表达,以24例正常子宫内膜作为对照。结果:skp2mRNA平均表达水平在子宫内膜样癌组织中为0.79±0.10,正常子宫内膜为0.24±0.0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27kip1mR-NA在子宫内膜样癌组织和正常内膜组织中表达无明显差异。子宫内膜样癌组织中skp2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8.38%,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4.1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27kip1蛋白在内膜癌组织阳性表达率低于正常内膜组织(48.65%vs7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kp2 mRNA及蛋白表达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肌层浸润深度呈明显正相关(P<0.05);p27kip1蛋白表达则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肌层浸润深度呈明显负相关(P<0.05),两者均与年龄及手术病理分期无关(P>0.05)。子宫内膜样癌组织中skp2蛋白表达与p27kip1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子宫内膜样癌组织中skp2 mRNA及蛋白高表达,p27kip1蛋白低表达,参与了子宫内膜样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并有可能成为子宫内膜样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iR-95在子宫内膜癌患者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7年9月至2009年12月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标本66例,以癌旁组织标本作为正常对照,应用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yPCR,qRT-PCR)检测子宫内膜癌患者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iR-95的表达水平,分析miR-95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分析miR-95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ISH检测显示,6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iR-95阳性表达率为75.76%,与癌旁对照组(25.76%)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qRT-PCR结果显示,临床Ⅰ、Ⅱ、Ⅲ、Ⅳ期子宫内膜癌组织miR-95表达水平为1.65±0.11、2.92±0.27、3.44±0.29、5.12±0.41,与癌旁组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期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无盆腔淋巴结转移子宫内膜癌患者组织miR-95的表达水平分别为5.16±0.46、2.39±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中、低分化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iR-95表达水平为3.42±0.33、3.87±0.49、3.57±0.41,三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Ⅰ型和Ⅱ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iR-95表达水平分别为3.94±0.58、3.70±0.45,与癌旁组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样腺癌和非子宫内膜样腺癌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iR-95表达水平分别为3.69±0.44,3.73±0.41,与癌旁组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miR-95表达越高患者生存率越低(P=0.010)。结论:miR-95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等密切相关,将其作为子宫内膜癌潜在的治疗靶点及预后判断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发病高危因素、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未绝经子宫内膜癌患者182例,与同期绝经后子宫内膜癌328例进行比较。结果 (1)发病高危因素:绝经前组平均发病年龄小,初潮早,孕次、产次少;未孕、未产比例高,合并高血压比例低,但在合并肥胖、糖尿病及肿瘤家族史等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病理特征:绝经前组G1比例高、特殊病理类型少、子宫深肌层浸润少、P53阳性率低、Ki-67低,PR阳性率高;在FIGO分期、宫颈间质受累、淋巴结转移、淋巴脉管浸润、附件转移、腹水肿瘤细胞阳性、ER阳性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预后:绝经前患者3年总生存率99%,无瘤生存率98.1%,显著高于绝经后组(92.9%,P=0.021;88.5%,P=0.004)。结论绝经前子宫内膜癌初潮早,孕、产次少,肿瘤分化好、子宫深肌层浸润少,特殊病理类型少并且P53阳性率低、PR阳性率高,预后较好。因此,应该针对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制定诊疗方案,避免过度治疗与治疗不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与子宫内膜病变的相关性,重点探讨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预测内膜恶变风险的内膜厚度阈值。方法:选择245例绝经后经阴道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厚度≥5 mm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绝经后出血(PMB)组(124例)和无PMB组(121例),均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活检,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结果:①PMB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AH)及子宫内膜癌(EC)的发生率(22.58%)明显高于无PMB组(4.13%)(P<0.05)。②PMB组中良性病变患者(96例)与AH/EC患者(28例)之间年龄、子宫内膜厚度、合并高血压、足月产次、流产次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子宫内膜厚度≥10 mm是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伴PMB患者发生AH及EC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③无PMB组中良性病变组(116例)与AH/EC组(5例)之间子宫内膜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ROC曲线分析:PMB组以子宫内膜厚度8.5 mm作为预测AH及EC的最佳阈值,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34,敏感度为78.6%,特异度为58.3%。无PMB组以子宫内膜厚度10.5 mm作为预测AH及EC的最佳阈值,AUC为0.941,敏感度为100.0%,特异度为81.0%。结论: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伴PMB患者均应行进一步病理检查排除癌变,而不伴PMB的子宫内膜恶变率低,若无合并高危因素、子宫内膜厚度<10.5 mm可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血清及组织中人类软骨糖蛋白(YKL-40)表达的临床意义,并分析其与不同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41例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27例子宫肌瘤患者及30例正常妇女外周血血清中YKL-40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内膜样腺癌、子宫肌瘤患者组织中YKL-40的表达;分析其在血清及组织中的表达相关性,并分析血清YKL-40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子宫内膜样腺癌组术前血清YKL-40浓度(157.2μg/L,76.0~301.2μg/L)明显高于子宫肌廇组(86.6μg/L,69.3~183.6μg/L)及正常组(86.2μg/L,52.1~201.1μg/L)(P均<0.05);子宫内膜样腺癌组患者组织中YKL-40表达阳性率(34.1%,14/41)显著高于子宫肌瘤组(11.1%,3/27)(P<0.05);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血清YKL-40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组织(63.4%vs 34.1%,P<0.05)。(2)单因素分析提示,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术前血清YKL-40浓度与FIGO分期、组织分级、细胞冲洗液阳性、血清CA125浓度及YKL-40组织表达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其与FIGO分期(P<0.05)及组织分级(P<0.01)有关;结论:子宫内膜癌诊治中,检测YKL-40有一定临床意义,其来源可能不局限于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及其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和解放军202医院1990年1月至2004年12月40例卵巢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病理蜡块进行分析,16例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EM组),24例为原发卵巢子宫内膜样癌(NEM组),同期50例原发卵巢浆液性囊腺癌为对照组。比较分析3组一般特征、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预后。结果EM组较NEM组年轻9岁,较对照组年轻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盆腔包块及下腹胀痛,盆腔包块持续半年以上患者多见。NEM组主要为下腹胀痛及阴道不规则流血。EM组5年存活率为75.0%,NEM组为62.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患者发病年龄较轻,临床医生要认识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为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雌激素受体(ER)α及β、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93例子宫内膜腺癌(内膜腺癌组)和31例正常子宫内膜(正常内膜组)VEGF、ERα、ERβ及PR的表达。结果:1内膜腺癌组VEGF阳性表达率(58.1%)明显高于正常内膜组(32.3%),而ERα的阳性表达率(59.1%)明显低于正常内膜组(8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Rβ、PR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VEGF的阳性表达在病理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α的阳性表达率在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的阳性表达率在病理分期和组织学分级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β的阳性表达率在临床病理特征中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VEGF与ERα的表达呈负相关(r=-0.273,P=0.046)。结论:VEGF及ERα的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VEGF及ERα的检测可能有助于评估子宫内膜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乳腺癌基因1(γ-synuclein)表达和血清癌抗原125(CA125)水平及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其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对病情评估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子宫内膜癌组)、14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12例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组织中γ-synuclein的表达,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血清CA125的水平。结果:γ-synuclein阳性表达在子宫内膜癌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及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0.379,P<0.01),其中,γ-synuclein在子宫内膜癌组及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中的阳性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在子宫内膜癌组γ-synuclein表达与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有关(P<0.05,P<0.01)。子宫内膜癌组血清CA125水平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χ2=7.040,P<0.01)。γ-sy-nuclein、血清CA125之间无相关性(r=0.201,P>0.05)。结论:γ-synuclein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及侵袭有关,可能作为预后指标;血清CA125水平可能预示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endometriosis-associated ovarian cancer,EAOC)的临床及预后特征。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17年7月于大连市妇幼保健院就诊并接受手术的卵巢上皮癌[透明细胞癌(ovarian clear cell carcinoma,OCCC)和子宫内膜样癌(ovarian endometrioid carcinoma,OEC)]患者139例,根据是否合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分为EAOC组(41例)及non-EAOC组(9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随访预后情况。结果:EAOC组患者年龄、初潮年龄小于non-EAOC组(均P0.05)。EAOC组未绝经患者比例高于non-EAOC组(χ~2=5.806,P=0.023)。EAOC组孕次少于non-EAOC组(χ~2=3.206,P=0.001)。EAOC组患者痛经及月经紊乱发生率多于non-EAOC组(均P0.05)。non-EAOC组患者腹部不适多于EAOC组患者(χ~2=6.645,P=0.013)。2组患者血清CA-125值、包块最大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AOC组与non-EAOC组患者FIGO分期分布不同(χ~2=2.497,P=0.013)。EAOC组的5年生存率大于non-EAOC组(χ~2=4.304,P=0.038)。2组患者Log rank分析χ~2=4.916,P=0.028。结论:卵巢EAOC患者较单纯型卵巢上皮癌患者具有年龄及初潮年龄小、未绝经比例高、孕次少、痛经和月经紊乱症状明显、分期较早及预后较好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