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家长意外伤害知识、态度、行为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228名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调查。结果:家长意外伤害的平均知识得分为(72.65±0.6)分;态度得分(68.54±1.08)分;行为得分(72.77±0.86)分。家长的文化、职业、家庭人口数、父母关系、管教方式对意外伤害知识得分的影响显著,家庭收入、儿童年龄对家长态度得分影响显著。家长从社区宣传中获得知识只占14.9%。结论:家长对儿童意外伤害的KAP是相互关联的。家长意外伤害知识欠缺,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家长侥幸心理增加,社区卫生工作者应加强儿童意外伤害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上海市某社区学龄前儿童的超重肥胖状况及家长、幼托机构工作人员的相关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并进行健康教育以降低学龄前儿童营养过剩的发生率。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目的社区各幼托机构儿童及其家长(各360 名)以及幼托机构工作人员(40 名)为研究对象,对样本儿童的家长及幼托机构工作人员进行为期9 个月的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对儿童进行健康体检;对家长及工作人员进行营养知识(knowledge,K)、态度(attitude,A)、行为(practice,P)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健康教育前,目的社区学龄前儿童的平均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15.86±1.55,超重儿童34 人,占所有儿童样本的9.4%,肥胖儿童21 人,占所有儿童样本的5.8%;儿童家长及幼托机构工作人员的营养KAP平均得分为84.96 分。健康教育后,该社区学龄前儿童的平均BMI 为15.26±1.50,超重儿童24 人,占所有样本的6.8%;肥胖儿童12 人,占所有样本的3.4%;儿童家长及幼托机构工作人员的营养KAP平均得分为92.27 分。 [结论] 通过营养健康教育,改善了目的社区学龄前儿童的超重及肥胖状况(P 〈 0.01),提高了家长及幼托机构工作人员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认知水平(P 〈 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伤害状况及家长对伤害的知识、信念、行为(简称KAP)水平,为安全社区创建和学龄前儿童伤害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2-6岁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2005年9月-2006年8月期间2-6岁儿童发生伤害的情况及家长对伤害的KAP水平。[结果]对花木社区13所幼儿园3089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儿童伤害的发生率为10.94%,最常见伤害类型为跌倒或坠落、碰伤或挤压、扭伤等;家长对儿童伤害相关知识正确应答率〉80%,但只有23.67%正确认识到伤害是儿童死亡和伤残的最主要原因;预防儿童伤害相关正确行为形成率为44.63%~86.35%,其中对于家中电源插座防护、不给3岁以下儿童喂食果冻和硬果、带孩子坐前排位置必须系安全带的行为形成率都不到50%。[结论]预防和控制学龄前儿童的伤害发生,需要对家长加强教育和培训,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家长的认知水平,尤其是提高家长预防儿童伤害相关正确行为的形成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发现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类型及危险因素,评价意外伤害综合干预的效果,提高伤害对象的防护意识,降低儿童伤害的发生。方法 2013年10月至2015年1月,在重庆市渝中区以散居儿童和学龄前儿童的家长为干预对象,监测意外伤害发生情况,对干预前后的散居儿童及学龄前儿童伤害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成组资料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干预组伤害发生率由干预前12.83%降至干预后10.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13,P=0.219);对照组伤害率由干预前7.77%上升至干预后1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5,P=0.022)。干预1年后,干预组伤害防治知识得分(8.42±0.91)分,对照组(7.35±1.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48,P0.01)。结论健康教育对降低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社区学龄前儿童伤害发生原因,为开展学龄前儿童伤害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确定社区4所幼儿园为伤害监测点,建立伤害登记、报告制度。结果伤害次数发生率为31.44%,其中男童为36.90%、女童为25.47%;男女童伤害次数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000,P0.01);伤害类型前3位分别是跌倒或坠落(12.77%)、撞击伤(6.95%)、暴力伤(3.33%);伤害发生地主要为幼儿园(45.00%)、家(28.80%)、小区(16.80%);伤害发生部位主要是头颈部(57.50%),伤害程度以轻微伤为主(82.90%)。结论学龄前儿童伤害发生率较高,开展学龄前儿童和家长安全教育是预防学龄前儿童伤害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学龄前儿童、家长及幼儿园教师中开展以预防儿童意外伤害为主题的健康教育,针对发现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提高伤害对象的认知行为,降低儿童伤害的发生。方法以学龄前儿童为干预对象,监测意外伤害,对干预前及干预后的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干预方法包括对幼儿老师设计安全课程,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等。结果干预后意外伤害的发生率较干预前降低。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后,家长对家庭中危险因素认知有所提高,改变不利因素的家庭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低于未改变的家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对降低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苏州市0~16岁儿童家长对儿童伤害的知信行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学龄前儿童伤害发生的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复杂抽样的方法,以姑苏区和吴江区为代表,选择5241名0~16岁儿童家长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苏州市0~16岁儿童家长的儿童伤害知信行得分均较高。儿童的年龄越大、父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儿童家长的伤害知识得分越高(P<0.01);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儿童家长的伤害态度得分越高(P<0.05);丧偶家长的伤害态度得分较低(P<0.05);父亲职业为专业技术人员的具有更高的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P<0.05)。在过去12个月儿童发生伤害的次数与其家长的伤害知识、行为得分和知信行总得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应根据家长的知信行特点,多角度、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预策略,重点加强小年龄儿童、低文化程度家长的具体伤害预防措施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贵阳市学龄前儿童家长营养知识与饮食行为态度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贵阳市学龄前儿童家长营养知识与饮食态度及行为(KAP),以便为儿童营养知识宣传与相关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500名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KAP问卷调查。结果家长的营养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及格率为60%,蔬菜水果、人体所需营养素、儿童肥胖等知识点正确率更低,低于26%。79.6%的家长具有较好的饮食态度,但儿童家长均存在一些不良饮食行为。结论应积极向家长宣传儿童健康所需营养知识和/或进行营养干预,纠正家长错误的饮食态度及儿童的不良饮食行为,帮助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9.
了解上海市某社区学龄前儿童伤害趋势和特征,为评价基于社区的伤害预防及干预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对上海某社区9所幼儿园的全部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2011,2014和2016年学龄前儿童伤害发生情况,分析伤害趋势及特征.结果 2011,2014和2016年总体伤害发生率分别为12.4%,8.6%,7.4%,呈下降趋势,其中男童伤害发生率分别为14.4%,9.1%,6.2%,亦呈下降趋势(x2趋势=29.280,P<0.05);女童伤害发生率分别为10.6%,8.1%,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趋势=1.703,P>0.05).与2011年相比,2014年和2016年总体伤害风险降低[OR值(95%CI)分别为0.603(0.471~0.772),0.556(0.430~0.710)],男童伤害风险也降低[OR值(95% CI)分别为0.517(0.368~0.726),0.380(0.261~0.554)],女童伤害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童和女童受伤时间排名前2位的均为下午和晚上,女童下午伤害发生率逐年增加,分别为2.18%,2.41%和2.92%;受伤地点均以家中为首位,男童家中发生率分别为5.17%,3.16%,2.09%,女童分别为2.45%,3.01%,3.40%;受伤时活动均以基本日常活动为主;受伤类型排名前2位的均为跌伤和撞击伤.结论 基于社区的伤害预防和干预措施有效降低了学龄前儿童伤害发生率,但伤害发生趋势和伤害特征存在性别差异.应加强对监护人的安全教育和学龄前女童的伤害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花木社区1~3岁幼儿家长居家安全相关知识、信念、行为的现状,为实施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系统抽样法,抽取花木社区1、2、3周岁的幼儿303名,以问卷方式了解其近一年伤害发生情况及幼儿家长居家安全认知水平。 【结果】 幼儿伤害发生率为10.58%,2周岁组幼儿伤害发生率最高,伤害类型以跌倒和刺伤为主;幼儿家长对居家安全认知不足。 【结论】 1周岁幼儿是居家伤害干预重点对象,减少幼儿居家伤害的发生,应在儿童保健门诊工作中加强幼儿家长的教育和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宁波市城乡结合部学龄前儿童伤害发生情况及其家长的知识、态度、行为状况,为实施伤害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宁波市鄞州区高桥镇作为项目点,整群抽取该镇8个行政村,对891名学龄前儿童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学龄前儿童非致命性伤害发生率为13.45%,伤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为跌落(55.00%)、动物伤(10.00%)、烧烫伤(6.67%)、钝器伤(5.83%)和交通事故(5.83%)。儿童家长听说过伤害的只占44.63%,近50%的家长对交通安全、烫伤、摔伤、煤气泄漏和火灾的应对处理措施等知识未能掌握。家庭中常见21种危险环境不同程度存在。结论:城乡结合部学龄前儿童伤害发生率较高,儿童家长有关伤害的知晓率较低,应加强对家长相关知识的教育,改善儿童生活环境,预防儿童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开封鼓楼区幼儿家长膳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现状,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幼儿膳食营养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开封某区6所幼儿园家长1 200名进行《家长膳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家长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和总分良好率分别为56.4%、42.4%、33.3%、31.5%;家长每周摄入薯类、鱼类海鲜类、坚果类、粗粮、动物内脏、蔬菜的频率不足;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和家庭角色是营养KAP得分的影响因素;家长行为得分与幼儿行为得分存在正相关(r=0.521,P<0.05)。 结论 家长营养知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家长不良膳食行为广泛存在,膳食结构不合理;家长营养KAP得分与文化程度、职业和家庭角色相关;家长膳食行为与幼儿膳食行为之间存在一致性和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长沙市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的知识、态度和行为(Knowledge,attitude and practice,KAP)特征,并评估应用手机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开展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方法在长沙市随机抽取410名0-2月龄儿童的家长,通过KAP问卷对其进行12个月跟踪调查,根据是否安装和使用APP将儿童家长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析儿童家长的KAP得分。结果共调查干预组80名家长、对照组330名家长,使用APP前两组儿童家长知识得分为7.27±2.58分、7.42±2.33分;态度得分为10.94±1.95分、10.78±1.75分;行为得分为6.55±1.29分、6.58±1.26分;均无显著性差异。使用APP 12个月后两组儿童家长知识得分为8.61±2.39分、7.38±2.55分、态度得分为10.80±1.69分、10.04±2.01分;行为得分为5.89±1.12、5.53±1.35分。结论利用手机APP对儿童家长进行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其预防接种知识的增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在学龄前儿童、家长及幼儿园教师中开展以预防儿童伤害为主题的健康教育,针对发现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提高伤害对象的认知行为,降低儿童伤害的发生。 【方法】 以学龄前儿童为干预对象,监测意外伤害,对干预前后的学龄前儿童伤害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干预方法包括对幼儿老师设计安全课程,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等。 【结果】 干预后意外伤害的发生率较干预前降低。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后,家长对家庭中危险因素认知有所提高,改变不利因素的家庭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低于未改变的家庭,结果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健康教育对降低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在珠海市某农村社区学龄前儿童中,实施伤害健康促进项目一年后的效果。方法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实施干预的9个幼儿园中抽样调查211名儿童、298名家长、51名教师,进行儿童伤害相关知识及危险因素调查。结果干预后,家长的儿童伤害急救知识正确率有明显提高(P<0.05);儿童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中伤害危险因素及伤害相关危险行为与习惯存在率均有明显降低(P<0.05)。干预后伤害发生率为13.7%,高于干预前的水平(5.0%,P<0.05);儿童伤害单次平均医疗费为357.6元;单次伤害的间接经济损失平均为526.8元,均较干预前明显减少。结论健康促进策略是预防控制农村学龄前儿童伤害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的潜在危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设计问卷并进行信效度分析。于2018年4-5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对汕头市某社区学龄前儿童和家长进行横断面研究。结果 共有效调查164名学龄前儿童,其中跌伤和交通伤儿童高危行为率分别为43.9%和30.5%,溺水、烧伤和中毒高危行为率均低于1%。13种高危行为率超过25%的有6种,均属于跌伤和交通伤;低于3%的有6种,属于烧伤、溺水和中毒。男童比女童、学前大班比中小班,家长监护力度较大者比较小者的儿童危险行为得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0、-1.59、-2.60,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性别、年级、监护力度、地区和伤害发生地点是儿童危险行为的独立影响因素(β=-0.18、0.20、-0.19、-0.22、-0.17,P<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伤害的高危行为发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对于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预防,首要任务是防止跌伤和交通伤害,重点干预家长和儿童;其次是防止溺水、烧伤和中毒,关键在于消除致伤因素和加强家长监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何舒青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8):1158-1160
了解家长对学龄前儿童躯体虐待行为的发生情况,为促进幼儿园及社区逐步建立儿童躯体虐待伤害早期预防、监测和干预机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北京市西城区5所幼儿园小、中、大班3个年级全体儿童的家长进行无记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在被调查的842名学龄前儿童家长中,最近l a里,有65.2%的家长对孩子实施过躯体虐待,分别有34.1%和56.4%的家长实施过非接触性体罚和接触性躯体虐待伤害;轻度接触性躯体虐待发生率为55.8%,重度接触性躯体虐待发生率为8.7%.男童躯体虐待伤害报告率(69.4%)高于女童(59.8%)(x2=7.5,P<0.01);有童年期受虐待经历的父母对子女的躯体虐待行为报告率(69.8%)明显高于童年期无受虐待经历的父母(49.7%)(x2=34.1,P<0.01).结论 北京市西城区家长对学龄前儿童躯体虐待行为较为普遍;男童、父母童年期受过虐待可能是学龄前儿童躯体虐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城市社区中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人群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糖尿病前期人群社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糖调节受损人群 KAP 问卷调查表,对武汉市某社区130名 IGR 者进行个人基本情况和与糖尿病相关 KAP 的调查。结果①IGR 人群基本情况及问卷得分比较:各年龄组 KAP 得分与年龄增长呈负相关,不同年龄段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IGR 人群 KAP 得分与学历高低呈正相关,3组不同文化程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职业组医务人员得分最高、专业技术人员次之、工人较低,不同职业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②调查问卷中 K、A、P 部分的得分情况:K 分为满分的占37.33%;A 分为满分的72.51%;P 分为满分的占51.10%。结论城市社区中IGR 人群对糖尿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存在相关知识缺乏现象,应加强对 IGR 群体的糖尿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的社区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家长对伤害急救知识认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今后对其开展相关的安全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徐州市4所幼儿园3~6岁的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学龄前儿童伤害发生率为16.2%,男女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跌伤为最常见的伤害形式,四肢和头面部为主要伤害部位,家中是发生伤害的主要场所。家长在学龄前儿童伤害急救知识方面的认知情况及格率仅为25.3%。影响家长伤害急救知识认知的因素主要有儿童父亲的职业、文化程度。结论家长关于儿童伤害急救知识的认知水平亟待提高,应根据学龄前儿童家长伤害急救知识认知现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20.
俞红  吴清  龚研宁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5):2124-2126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转变,对家长老师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将所研究的社区儿童分为较完整干预组(792人)和部分干预组(505人),同时180名家长老师也纳入干预计划。措施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处方、感统训练、培训保健医生、老师等。干预1年后用CBCL量表和自行设计的儿童心理行为KAP调查表测评。结果:干预后儿童行为各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有不同程度的明显下降。完全干预组与部分干预组的效果明显:无论是合格率还是优良率,干预后家长老师有关儿童心理行为的知识、态度及行为较干预前具有明显的改善。结论:综合干预能较好地降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提高和改善老师处理儿童心理行为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