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川崎病住院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3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及诊治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早期临床表现发热(100%),唇和口腔粘膜变化(95.65%),双眼结膜充血(82,6%),肛周皮肤潮红脱皮(69.56%),四肢末梢脱皮(65.2%),肛周皮损较四肢变化早;多形皮疹(65.2%),颈淋巴结肿大(73.9%),心脏彩超异常(39%)。结论增强对川崎病的认识,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川崎病住院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相关指标与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之间的关系,为川崎病的治疗提供指导。方法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温岭巿妇女儿童医院儿科收住的川崎病患儿56例为研究对象,入院后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查体并行相关辅助检查,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56例川崎病患儿合并心血管系统损害的有34例,占总人数的60.71%。其中心电图异常12例(21.43%),心脏彩超异常31例(55.36%),两者均异常者9例;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C-反应蛋白(CRP)OR=1.786,就诊前发热持续时间(OR=1.345),血小板计数(PLT)OR=2.565,与川崎病患儿心血管系统损害均有显著意义(均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早期发生心血管系统损害的比率高,CRP、就诊前发热持续时间和PLT是心血管系统损害的高危因素,在发病早期应以上因素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急性期后内皮素1(ET-1)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本院60例川崎病患儿中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者12例,未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者48例,分别测定川崎病患儿及30例健康儿童血浆内皮素1、血清肌钙蛋白I水平,分析病例组急性期和恢复期患儿血浆ET-1与血清cTnI变化,与健康儿童进行对照。结果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组急性期ET-1、cTnl分别为(90.19±3.43)ng/L,(1.35±0.14)μg/L,其恢复期ET-1、cTnl分别为(89.09±2.44)ng/L、(1.12±0.11)μg/L,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急性期ET-1、cTnI浓度值分别为(64.494±4.78)ng/L、(0.62±0.02)μg/L,恢复期ET-1、cTnI浓度值分别为(50.474±4.49)ng/L、(0.07±0.05)μ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ET-1与血清cTnI浓度呈正相关(r=0.93,0.96,P〈0.01)。结论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患儿血浆内皮素1水平与血清肌钙蛋白I水平相关,可作为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风险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KD)的早期诊断,综合分析其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对36例诊断为不完全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不完全KD年龄、性别特点、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1)不完全KD多发于年龄小于1岁的婴儿(47.5%),男女比例大致相当(1.25:1)。临床表现除发热外,以双侧结膜充血(77.8%)和口唇干红、皲裂(6;3.9%)多见,其他依次为颈淋巴结肿大(56.1%)、杨梅舌,口腔黏膜及咽部弥漫性充血(16.6%),手足硬肿、掌红斑出现率相对较低(13.9%)。多形性皮疹也不多见,有时呈一过性皮疹(8.5%),急性期无指趾端膜样脱皮和肛周脱皮,无早期诊断价值。(2)不完全川崎病急性期可见白细胞总数升高(15.5~51.6×109/L),以成熟和未成熟粒细胞为主;轻中度贫血(血红蛋白84~135g/L,平均105g/L);血沉(EsR)55~128mm/h,平均数为76mm/h,c反应蛋白(cRP)12~157mg/L,平均数87mg/L,均显著升高;病程7~14-d.血小板(PLT)增多(215.4~675.7×109/L,平均数为4-58.7×109/L)。结论不完全KD在婴儿(≤1岁)中发生率较高,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往往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在临床表现条件不足时,白细胞总数、血沉、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血小板数变化是早期诊断不完全川崎病重要的实验室检查指标。  相似文献   

5.
张晓芬 《现代医院》2006,6(5):27-28
目的了解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率,减少误诊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38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有持续发热、口唇鲜红、皲裂,恢复期指(趾)端脱皮,颈部淋巴结肿大出现率最低。结论对持续发热患儿注意排除川崎病,减少由于对该病认识不足而延误治疗所造成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王敏  范学工 《实用预防医学》2006,13(5):1118-1120
目的 了解湖南长沙地区HIV/AIDS患者的一般情况、传播途径、临床表现以及机会性感染发生部位及病原情况。方法 对长沙市传染病医院自2003年4月~2006年6月收治的48例HIV/AIDS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性传播是本地区HIV/AIDS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占75.0%);发病人群主要为农民、无业及打工人员;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发热(75.0%)、体重减轻(64.6%)、咳嗽(52.1%)、皮肤病变(43.8%)、慢性腹泻(37.5%)、淋巴结肿大(37.5%)、气促以及呼吸困难(14.6%);45.8%的患者白细胞总数低于正常,胸片检查异常者占62.5%,CD4+T细胞〈200/μl者占78.2%;机会性感染发生率为85.4%,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是:口腔真菌感染(52.1%)、肺部感染(54.2%)、真菌性肠炎(14.6%)、皮肤疱疹病毒感染(18.6%)、肺及肺外结核(16.7%)等。结论 湖南长沙地区HIV/AIDS的感染以农民等普通人群为主,主要经性传播,临床上以发热、咳嗽、体重减轻及慢性腹泻为常见症状,大多数病例胸片检查有异常,易误诊为肺部感染。机会性感染表现为多系统、多种致病微生物并存,细菌、真菌、病毒均为常见病原,呼吸、消化系统以及皮肤软组织为常见感染部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川崎病治疗前后及有无冠脉并发症患儿血清炎症介质的变化,为川崎病炎症发病机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比较45例川崎病患儿和45例健康儿童血清IL4、IL-17和TNFct含量差异;观察川崎病患儿给予IVIG治疗前后及有无冠脉并发症患儿血清IL4、IL-17和TNFct含量差异。结果川崎病组患儿血清炎症介质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后患儿血清炎症介质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或P〈0.01),患儿组中18例冠脉并发症者血清炎症介质水平明显高于无冠脉并发症者(27例)。结论检测血清炎症介质对诊断川崎病,对判断其疗效和有无冠脉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川崎病炎症机制提供了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征,探讨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在陕西省石泉县医院住院确诊的82例住院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川崎病发病以5岁以下多见,男多于女,无季节差异;典型病例多见,不完全性川崎病发生率低,为6.097%,诊断误诊率较高,为15.85%;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加阿斯匹林治疗效果好.结论 提高临床医师对川崎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能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改善川崎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叶祎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2):232-234
目的总结学龄期儿童及青春期营养性佝偻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认识,避免误诊、漏诊。方法分析86例6—16岁营养性佝偻病的临床表现、实验检查及X线表现。结果86例患者中6—9岁占55.8%,10~16岁占44.2%,女性占58.1%。患儿多户外活动少,偏食挑食,有不同程度地使用防晒用品;夏秋季发病40例(46.5%),冬春季46例(53.5%):临床表现:反复双下肢疼痛(40.7%)、腓肠肌痉挛(25.6%)和骨骼畸形(16.3%);实验检查:低血钙(27.9%)、低血磷(11.6%)、碱性磷酸酶(AKP)(23.3%)、骨碱性磷酸酶(BALP)(69.8%)和甲状旁腺素(PTH)(43.0%)等升高;17.4%有双手腕关节佝偻病样X片改变。结论年长儿营养性佝偻病的发病季节不明显,以户外活动少、使用防晒品、偏食挑食者多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骨骼畸形少见,血清学改变不典型,临床医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亦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血性疾病。本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症状有发热、皮肤黏膜改变、淋巴结肿大,血管炎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由于临床表现复杂,容易造成误诊,笔者曾遇到1例误诊为淋巴结炎的患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亦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本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症状有急性发热、皮肤黏膜改变、淋巴结肿大,血管炎可侵犯全身多个系统。由于临床表现复杂,极易造成误诊。在临床工作中,遇到1例误诊为麻疹的患儿,现报  相似文献   

12.
文凤忠 《现代保健》2011,(31):164-164
川崎病亦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1],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血性疾病。本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症状有发热、皮肤黏膜改变、淋巴结肿大,血管炎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由于临床表现复杂,容易造成误诊,笔者曾遇到l例误诊为肾炎的患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皮肌炎(JDM)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诊治的20例JDM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结果20例患儿中男7例,女13例,男女比例为1:1.9,发病年龄3—14(10.14-4.0)岁。20例患儿中首发症状以皮肤损害为主者,占45%(9/20)。35%(7/20)的患儿发病前4周有呼吸道或胃肠道的感染。所有患儿均有皮肤损害,18例有不同程度的肌肉症状伴肌酶升高,2例为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C-ADM)。46.2%(6/13)的患儿肺部高分辨率CT(HRCT)显示有肺间质性改变。84.6%(11/13)的患儿肌肉磁共振(MRI)显示有活动性的肌炎或筋膜炎。所有患儿均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17例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10例重症及其难治性的JDM患儿加用了霉酚酸酯治疗,其症状改善明显。90%(18/20)的患儿病情稳定后出院,远期并发症少。结论JDM是一种少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早期规范化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联合免疫抑制剂可以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可降低并发症,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7例小儿全身性粟粒性结核病死亡的临床资料,提高儿科医师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降低其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儿科7例全身性粟粒性结核病的临床资料及尸检病理报告。结果7例患儿临床表现不典型,以发热(6/7)为主要表现,部分患儿有肝脾肿大及脑膜刺激征;结核菌素试验及病原学检测均阴性;胸部X线表现不典型;尸检证实:7例急性全身性粟粒性结核病(其中1例无反应性结核);7例活动性肺结核,肺外病变主要累及肝、脑、脑膜、脾、淋巴结等部位,3例(42.8%)合并有结核性脑膜炎(结脑);临床误诊2例(28.6%)。结论小儿全身性粟粒性结核病症状不典型,常合并多器官的损害,易误诊,是导致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高燕  徐华  吴玲艳 《工企医刊》2014,27(4):900-902
目的 探讨川崎病患儿的护理方法,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帮助。方法 通过对60例川崎病患儿的护理工作进行经验总结。结果 60例患儿中:出现发热、皮疹者60例(100.0%),口腔黏膜病变者44例(73.3%),眼结膜充血者39例(65%),淋巴结肿大者41例(68.3%),趾指端改变者49例(81.7%),鼻衄者4例(6.7%);住院时间7—21d;未出现冠状动脉血栓及冠状动脉瘤破裂现象,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有效的护理可减少川崎病并发症发生,缩短病程,提高患儿治愈率,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6.
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总结我院267例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资料,探寻MS的临床表现特点。[方法]从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等方面对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67例MS病例中,男110例,女157例;发病年龄5到70岁,平均40岁。小于15岁的早发型病例占4.5%;23.9%病例病前有诱发因素;77.5%病例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以肢体无力、感觉障碍和视力减退最常见。本组头颅MR/以侧脑室周围、半卵圆中心、脑干等处多见。[结论]MS起病年龄与欧美相当,。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变多累及视神经;临床类型和病程与神经功能缺失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1〕。在部分患儿中病变可侵犯冠状动脉或形成冠状动脉瘤 ,其中少部分患儿冠状动脉可发生狭窄或血栓 ,甚至导致心肌梗死。1967年日本川崎医师首先报道本病 ,称为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该病病因至今未明 ,可能为感染或其他因素触发的异常免疫反应。近年来 ,我国川崎病发病数增多。由于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不足 ,容易造成误诊。本文就川崎病的诊断与治疗作一综述。1诊断川崎病诊断以临床表现为依据 ,通常采用日本MCLS研究会1984年9月修订的…  相似文献   

18.
尹晓霞 《现代保健》2010,(19):76-77
目的 了解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提高其诊断治疗水平.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的86例确诊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86例患儿中以学龄儿童多见,秋末、冬季发病为主,持续发热(7~13 d)伴刺激性咳嗽为主要表现的患儿80例,占93%,发病早期临床体征不明显,可有肺外表现,血清MP-IgM阳性,胸片以单侧病变为主,右侧多于左侧,下叶病变多于中上叶.所有患儿均给予乳糖酸阿奇霉素治疗3~4个疗程.持续高热患儿,在除外结核感染、川崎病后给予地塞米松0.2 mg/(kg·d)(总量≤10 mg)静点.结论 支原体肺炎好发于学龄儿童,持续发热及刺激性咳嗽为其主要临床表现,阿奇霉素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川崎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变态反应性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主要症状有发热、皮肤粘膜改变、淋巴结肿大 ,血管炎可侵犯全身多个系统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婴幼儿发病多见 ,最小的可达2个月左右 ,男多于女。发病呈一定的地方性、流行性 ,我国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本文报道1例误诊为急性扁桃体炎的病例 ,以引起广大儿科医师的注意。1临床资料患儿女性 ,3岁 ,汉族 ,以“发热8天伴手足硬肿”主诉入院。患儿于8天前无明显诱因发热 ,当时测体温38 4℃ ,第二天高热39 4℃ ,双侧扁桃体Ⅲ度肿大。在当地医…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不完全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2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病例资料,将12个可能与冠状动脉损害相关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血浆白蛋白〈30g/L、发病年龄与冠状动脉损害存在相关性(P〈0.05),血小板计数≥450×10^9/L、发热天数≥10d与冠状动脉损害可能有关,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白蛋白〈30g/L、发病年龄均入选Logistic方程,Logistic方程为y=-0.116x1+0.463x2—1.641,血浆白蛋白〈30g/L对判定不完全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预后的贡献相对较大。结论不完全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为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年龄,对相关指标的分析探讨有利于疾病的及早诊断和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