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高年级小学生视屏行为现状, 分析社会心理决定因素和营养相关知识对该行为的影响, 为改善儿童视屏行为的干预设计提供多方面的指导。  方法  于2020年1月, 方便抽取北京市2所小学四至六年级共1 31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问卷收集视屏行为(看电视、玩电子游戏)、自我效能、习惯强度、结果预期、目标实现能力和营养相关知识的相关信息。使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和随机森林算法进行分析。  结果  小学生视屏频率为5.0(3.0, 10.5)次/周, 视屏时间为37.5(9.6, 97.5)min/d。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 目标实现能力、营养相关知识、习惯强度、自我效能和性别与视屏频率的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OR值分别为1.6, 1.7, 4.9, 4.2, 1.5), 营养相关知识、习惯强度、自我效能、结果预期、年级与视屏时间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OR值分别为1.7, 5.6, 5.7, 1.6, 1.6, 1.7)(P值均 < 0.05)。随机森林结果显示, 重要程度排名前4位的相关因素, 视屏频率方面为自我效能、目标实现能力、习惯强度和营养相关知识, 视屏时间方面为自我效能、结果预期、营养相关知识和习惯强度。  结论  高年级小学生存在较严重的视屏行为, 应增大针对其相关因素的健康教育力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营养相关知识、习惯强度、结果预期、社会赞许性、自我效能5种社会心理决定因素与高年级小学生含糖饮料摄入行为的关系,为社会认知理论在儿童营养教育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北京市两所小学共1487名4~6年级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上述5种因素得分,分别建立逐步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分析问卷中相关因素与含糖饮料摄入行为的关系。结果小学生每周含糖饮料摄入次数为6.0(3.0,10.0)次,每日含糖饮料摄入量为117.9(50.7,200.7)mL;小学生营养相关知识得分为3.0(2.0,4.0)分,含糖饮料摄入的习惯强度、结果预期、社会赞许性、自我效能得分分别为1.0(1.0,3.0)分、-1.7(-2.7,-1.0)分、7.0(5.0,8.0)、4.7(4.0,5.0)分。不同含糖饮料摄入次数分级的被调查小学生在上述5种因素的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5种因素得分均对被调查小学生含糖饮料摄入行为有较为显著的影响,特别是习惯强度、结果预期、自我效能。结论5种社会心理决定因素与高年级小学生含糖饮料摄入行为影响均较为显著。在设计健康教育课程时应注意考虑这几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北京市学龄前儿童及小学生正确洗手行为及其家庭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洗手相关健康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2020年11—12月,利用问卷星软件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北京市9个区36所幼儿园和18所小学的7 494名儿童家长开展线上调查。调查内容为儿童及其家庭基本情况,家长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防护知识正确知晓、对疫情风险感知程度、为儿童提供洗手指导等的情况,以及儿童的洗手行为。  结果  学龄前儿童正确洗手的比例为70.2%,高于小学生(61.9%)(χ2=57.63,P<0.01)。学龄前儿童家长知晓洗手相关知识(36.2%,33.4%)、对疫情风险感知低(28.9%,25.4%)、提供洗手指导(99.1%,97.9%)的比例均高于小学生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72,22.84,18.68,P值均<0.05),学龄前儿童家长自我效能高的比例(75.7%)低于小学生家长(78.2%)(χ2=6.43,P=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论学龄前儿童还是小学生,城区、家长自我效能较高、风险感知低、为儿童提供洗手指导,儿童正确洗手的可能性高;对于学龄前儿童,非独生子女与正确洗手行为呈负相关(OR=0.79,95%CI=0.69~0.92);对于小学生,女童正确洗手的可能是男童1.21倍(95%CI=1.06~1.39),家长知晓知识者是不知晓者的1.20倍(95%CI=1.04~1.40,P值均<0.05)。  结论  学龄前儿童洗手行为优于小学生,家长对于新冠肺炎疫情、洗手行为的认知,自我效能以及采取的指导行为对于儿童健康行为养成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应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家长指导儿童预防传染病的能力和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中学生殖健康教育对大学新生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及意向的影响,为生育力保护相关干预活动和政策制定提供证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北京市3 001名大学新生进行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及意向问卷调查。使用χ2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比较,采用多元线性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和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  结果  北京市大学新生在中学接受生殖健康教育报告率为65.11%(1 954名);生源地为城市的大学新生在中学接受生殖健康教育报告率为71.11%(1 216名),高于生源地为非城市的新生(59.36%)(P < 0.05)。中学接受生殖健康教育的大学新生,联合国大会艾滋病特别会议指标总分[(4.22±0.90,4.05±0.98)分]、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总分[(24.64±5.34,23.09±4.93)分]和安全套使用意向(82.44%,70.88%)均高于中学未接受生殖健康教育的新生(P值均 < 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中学接受生殖健康教育的大学新生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总分比未接受过生殖健康教育新生高(β=1.21,95%CI=0.79~1.63,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中学接受生殖健康教育的大学新生安全套使用意向高于未接受过生殖健康教育新生(OR=1.63,95%CI=1.33~2.01,P < 0.01)。  结论  在中学接受生殖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大学新生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和意向,有助于大学生安全性行为的实施,对生育力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深圳市学龄儿童家长对零食营养的认知、态度以及购买零食行为,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培养儿童健康的饮食行为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方法  2018年6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深圳市116所小学二年级4 517名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被调查家长的零食认知水平高低不一。超过90%的家长会担心零食的卫生安全问题并知道长期进食可导致儿童厌食偏食,仅有21.18%的家长会经常引导儿童进食零食。儿童群体的零食多由父母购买,以奶及奶制品、蔬菜水果类和面包蛋糕类为主,且在购买时更为注重营养、卫生和口味。此外,80.16%的家长购买零食时会看生产日期,但只有28.80%的家长会阅读营养标签。不同零食认知水平的家长关于零食的态度(零食的安全卫生问题、长期进食零食是否导致儿童厌食偏食、参加零食营养宣教活动)及行为(购买零食时看生产日期、购买零食看营养标签、主动获取零食营养知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0.16,15.40;17.33,15.41,77.81,P值均 < 0.05)。  结论  应加强对家长开展营养与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宣教,提升家长的营养认知,改变态度,促进合理饮食与购买零食行为的形成,以更好地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大学生群体风险感知、自我效能和态度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个体防护行为的关系,为疫情防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21年10—11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安徽省8所高校大学生4 092名进行问卷调查,使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大学生群体风险感知、自我效能和态度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个体防护行为的关系。  结果  大学生情感风险感知(ARP)总分为(19.72±4.01)分,认知风险感知(CRP)总分为(14.56±3.64)分,距离感知(DIP)总分为(18.04±5.33)分,自我效能总分为(27.27±6.74)分,态度信念总分为(26.15±4.54)分,个体防护行为总分为(25.67±4.45)分。情感风险感知(β=0.16)、认知风险感知(β=0.08)、态度(β=0.23)和自我效能(β=0.13)均与大学生个体防护行为正向相关(P值均 < 0.01),而距离感知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大学生群体风险感知、自我效能和态度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个体防护行为相关。高校应强化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关注态度,提高学生风险认知水平,促进校园疫情的有效防控。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小学生视屏时间与自我伤害行为的关联,为制定小学生自我伤害行为预防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7年6—11月选取浙江、广东、江西、四川、贵州5省1 090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视屏时间和自我伤害行为的关联。  结果  5.6%的小学生每天视屏时间>2 h,男生、农村学生、健康素养较低的学生、饮酒的学生每天视屏时间过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35,6.94,6.86,16.86,P值均<0.05),每周零花钱不同的学生视屏时间分布不同(P<0.01)。11.3%的小学生有过自我伤害行为,西部地区、男生、三年级、农村、监护人为其他成年亲属、健康素养较低、吸烟、饮酒、每天视屏时间>2 h的学生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7.31,11.49,23.91,22.12,15.11,55.16,19.03,25.16,19.35,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视屏时间≤2 h的学生相比,视屏时间>2 h的学生自我伤害行为较高(OR=2.62,95%CI=1.31~5.23)。  结论  小学生自我伤害行为与视屏时间有关,应在小学生中开展减少视屏时间的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沈阳市小学生超重肥胖发生情况及饮食习惯和主要食物摄入频率,为探寻饮食相关因素对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7年5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沈阳市某区2所小学2 041名在校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同时发放饮食习惯及常见食物摄入频率的调查问卷。  结果  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8.4%和22.1%,男生超重\肥胖率(21.0%, 27.8%)均高于女生(15.8%,16.2%)(χ2值分别为22.45,53.40,P值均<0.01)。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经常吃早餐、吃饭速度、食欲、是否挑食,以及水果、海产品及罐头食品摄入频率与小学生超重肥胖有关联(χ2值分别为7.67,97.92,229.70,95.88,6.40,6.58,7.96,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吃饭速度慢(OR=0.46,95%CI=0.29~0.69)和吃饭速度正常(OR=0.47,95%CI=0.32~0.69)与小学生超重肥胖呈负相关,食欲好(OR=43.73,95%CI=5.88~325.36)与小学生超重肥胖呈正相关(P值均<0.01)。  结论  沈阳市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且肥胖检出率大于超重率;常见食物摄入情况对小学生超重肥胖发生发展的影响较少,但吃饭速度快和食欲好与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成都市儿童青少年的饮食行为状况,探讨饮食行为与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成都市7~15岁中小学生2179名,使用自行设计的食物频率问卷获得儿童青少年的饮食行为状况。同时对儿童青少年进行体格测量,判断其超重肥胖情况,并计算体脂百分比(PBF)和BMI Z-评分。结果女生中,肥胖组每周摄入含糖饮料的次数低于体重正常组和超重组(P=0.0406),超重肥胖合并组每周摄入零食的次数低于体重正常组(P=0.0304)。按照每周摄入食物次数的三分位数,将调查对象分为摄入频率低、中、高3组后发现,男生摄入零食的频率越高,其BMI Z-评分值越低(P=0.0278)。经常同父母共进晚餐的男生,其PBF和BMI Z-评分值均较高(P=0.0010和P=0.0339)。经常加餐的男生的PBF高于不常加餐的男生(P=0.0108)。而在女生中,经常吃早餐和经常同父母共进晚餐的女生,其PBF均较低(P=0.0004和P<0.0001)。结论不良饮食行为如常喝含糖饮料、不常吃早餐、不常同父母共进晚餐可能是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父母养育效能一致性与儿童社会性的关联, 为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19年9—10月,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 以蚌埠市2所幼儿园3个年级(小、中、大)和2所小学3个年级(一至三)的学生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 共纳入905名儿童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和"父母养育效能评价"量表(PSOC)收集儿童社会性及父母养育效能的资料。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父母养育效能一致性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联。  结果  儿童情绪、品行行为、多动-注意力不能、同伴交往、困难和亲社会行为的异常率分别为8.95%, 6.30%, 18.01%, 14.03%, 7.40%和5.41%。情绪、多动-注意力不能、品行行为、同伴交往、困难和亲社会行为的异常随父亲/母亲养育效能的升高而降低(P值均<0.01);父母养育效能一致时, 儿童情绪、多动-注意力不能、品行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异常检出率最低, 母亲养育效能高于父亲养育效能时, 儿童的情绪、多动-注意力不能和亲社会行为异常检出率最高, 父亲养育效能高于母亲养育效能时, 儿童的品行行为和同伴交往异常的检出率最高(Z值分别为6.57, 7.58, 7.25, 7.06, P值均<0.05)。母亲养育效能高于父亲养育效能的儿童更易出现情绪、品行行为、多动-注意力不能和亲社会行为异常, 父亲养育效能高于母亲养育效能的儿童更易出现品行行为和多动-注意力不能异常(P值均<0.05)。  结论  父母养育效能及其一致性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相关。建议父母提高养育效能和陪伴质量, 优化家庭关系, 营造和谐氛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本研究旨在应用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health action process approach,HAPA)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究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锻炼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今后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编HAPA问卷调查北京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819例T...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新确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阳性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一般自我效能(general self-efficacy,GSES)与HIV相关羞辱的关系。  方法  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北京市招募满足纳入标准的MSM进行HIV检测,对检测中确诊为HIV阳性的MSM进行面对面访谈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新确诊HIV阳性MSM一般自我效能与HIV相关羞辱的关系。  结果  367名新确诊的HIV阳性MSM的一般自我效能得分为(31.5±6.3),HIV相关羞辱得分(26.9±20.9)。多元线性回归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一般自我效能与HIV相关羞辱呈负相关(GSES为连续变量:β=-0.010,P=0.022;GSES为二分类变量:β=-0.117,P=0.028)。  结论  新确诊HIV阳性的MSM面临HIV相关羞辱的困扰。对于新确诊HIV阳性的MSM来说,较高的自我效能有助于减轻HIV相关羞辱。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Dietary patterns and food choices in western and northern European countries can differ from those in countries that surround the Mediterranean basin. However, irregular meal patterns and the consumption of high-energy snacks tend to become common in most countrie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the prevalence of obesity has been examined in many studies. The first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describe the habitual meal and snack intakes, including the use of vending machines, for two groups of first-year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wo countries of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The second aim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ody mass index (BMI) and snacking for these two groups.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sixty first-year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two defined universities in Greece ( n  = 80) and Scotland ( n  = 80) volunteered to complete a 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 (FFQ). The FFQ comprised 16 questions assessing their meal and snacking habits. Self-assessed height and weight data were collected.
Results:  The majority of the 160 students reported a BMI in the healthy range (<25 kg m−2). Overall, 26% of the students reported never consuming breakfast. More Scottish students (74%) used vending machines ( P  < 0.05). More Scottish students consumed chocolate bars and crisps than Greek students (41% and 34% versus 37.5% and 20%, respectively). Only the choice of chocolate bars from vending machines and the consumption of crisps and low fat yogurts were related to BMI ( P  < 0.05) for both groups.
Conclusions:  University students living in different countries report similar dietary patterns but differ in their snacking habits. No relationships were found between BMI and snacking. There is a need to carry out research to furthe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is relationship.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比较2006年和2016年北京市大学生安全性行为及意向的变化情况,为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led disease,STD)防控提供针对性生殖健康教育依据。  方法  分别在2006年和2016年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北京市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与2006年相比,2016年大学生发生性行为比例下降(χ2=81.150,P < 0.001),同性性行为比例上升(χ2=12.115,P < 0.001),初次性行为发生年龄减小(t=12.009,P < 0.001),安全性行为意向下降(χ2=10.375,P < 0.001)。两次调查中有性行为大学生的相关危险行为比例均高于无性行为大学生。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大学生安全性行为意向与性别、年龄、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联合国大会艾滋病特别会议(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Special Sessionon HIV/AIDS,UNGASS)指标、光顾娱乐场所和网络浏览色情信息相关(均有P < 0.05)。  结论  与2006年相比,2016年北京市大学生安全性行为、意向及其影响因素均发生较大变化,应随之改变大学生性病与生殖健康相关的干预内容及途径,强化其安全性行为意向,从而控制性传播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中国中西部贫困农村中小学生的零食消费情况及影响因素,为正确引导儿童合理消费零食、促进健康成长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2019年,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中西部22个省699个县中,分片选取1~3个国家试点县,共选取50个重点监测县。按照不同供餐模式,随机各抽取2所小学和2所初中作为重点监测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每个年级抽取1~2个班。采用学生调查表收集所调查的27 374名学生的零食消费频率、花费和种类等信息。  结果  中国中西部贫困农村有14.0%的学生每天吃零食≥2次,21.6%的学生每天零食花费≥3元。零食选择的前3位依次是蔬菜、水果(50.6%),饼干、面包(50.1%),膨化食品(4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在外地打工、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企业供餐、校园里有小卖部或超市的学生每天摄入≥1次零食的可能性更高(OR值分别为1.35,1.19,1.11,1.51,P值均 < 0.05)。  结论  中国中西部贫困农村中小学生零食消费现象较为普遍,且存在零食选择不合理的问题。应建立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支持引导的健康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合理选择零食。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To assess snacking patterns, self-efficacy, barriers, stage of change, and awareness of healthful snacks among middle-income midwestern women.Design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SettingAn urban church.ParticipantsConvenience sample of 56 women, mean age 43.9 years and mean body mass index (BMI) 25.9 kg/m2.Main Outcome MeasuresA snack quality index (SQI) assessed healthfulness of snack choices; subscales identified self-efficacy and barriers; and a test measured knowledge of healthful snacks.AnalysisSQI scores were based on energy density and frequency of consumption. Correlations identified associations between SQI scores and self-efficacy and barriers. Analysis of variance identifi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subscale scores for self-efficacy and barrier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as P < .05.ResultsThe mean SQI score was 64.9%. Participants felt least confident to choose healthful snacks when experiencing negative emotions, and the most important barrier to healthful snacking was an unfavorable taste perception. The majority of the women (86%) were in the pre-action and 14% in the action stages of change for healthful snacking. The mean score on the snack knowledge test was 84.2%.Conclusions and ImplicationsThese women need information concerning snacks high in fiber and low in trans fat, and interventions for enhancing self-confidence for healthful snack selection under challenging circumstances and for overcoming barrier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北京市6~8岁小学一年级儿童睡眠现状,探索母亲教养压力与儿童睡眠之间的关系,为减少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北京儿童生长与健康队列(PROC)的参与者开展线上调查。由家长完成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和父母教养压力问卷(PSI-SF),纳入同时完成两份问卷且父母教养压力问卷由母亲回答的1 136对小学一年级学龄儿童及其母亲作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母亲教养压力与儿童睡眠之间的关联。  结果  小学一年级学生睡眠问题发生率为78.52%,有睡眠问题儿童的母亲教养压力问卷得分(86.66±17.31)高于无睡眠问题儿童的母亲(78.59±17.75)(t=6.42,P < 0.01)。在调整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与没有教养压力的母亲相比,母亲有教养压力时儿童存在睡眠问题的风险增加(OR=2.52,95%CI=1.55~4.11,P < 0.01);在以PSI-SF中3个维度为自变量进一步分析时,结果显示, 相比母亲在育儿压力、困难儿童2个维度没有压力的小学生,母亲有压力的小学生存在睡眠问题的风险增加(OR值分别为1.66,1.76,P值均 < 0.05)。  结论  小学一年级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为母亲提供心理支持以减少母亲教养压力的发生,可以减少儿童睡眠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