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观察急性砷化氢中毒对肝脏的影响.方法 选择78例被诊断为急性砷化氢中毒的患者为接触组,80例无砷化氢接触史的健康人为对照组,应用B超对接触组的肝脏进行常规检查,并将其临床表现和有关生化检查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接触组肝功能各项指标明显升高,部分患者B超检查肝脏各径线增大、光点增粗、肝内胆管增粗,图像异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急性砷化氢中毒可致肝功能异常,肝脏声像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慢性正己烷中毒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方法 对28例临床诊断为正己烷中毒的患者进行脑电图检测,并随机选取3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结果 正己烷中毒组有24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脑电图异常,占检测总数的85.7%,正常对照组中2例轻度异常(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正己烷不但可以导致周围神经系统损害,亦可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砷化氢中毒患者肝脏损害的临床特点。 方法 对28例急性砷化氢中毒住院病例的肝功能指标以及肝脏B超结果进行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间接胆红素(IB)四项肝功能指标均在中毒第一天即开始升高,其中ALT至第5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降低,2周后基本正常;AST、TB、IB到达高峰时间约在中毒第3天,较ALT早,而恢复正常时间与ALT基本一致;急性轻度砷化氢中毒患者存在相当比例的肝功能或肝脏B超异常,15例重度中毒患者肝功能指标(除IB外)异常率较轻度中毒患者明显升高,两组各项指标(除IB外)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砷化氢中毒患者中有3例符合轻度中毒性肝病(占23.1%),1例符合中度中毒性肝病(占7.7%),重度中毒患者中有8例符合重度中毒性肝病(占53.3%),符合轻度和中度中毒性肝病的分别为2例(占13.3%)和4例(占26.7%)。 结论 急性砷化氢中毒早期即可出现肝脏损害,即使是轻度中毒患者中也有较多的肝脏损害症状,损害程度与中毒程度基本一致,一般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急性砷化氢中毒患者肝脏的B超特征,探讨B超对肝脏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B超对38例急性砷化氢中毒患者的肝脏进行常规检查,并与临床表现和有关生化检查结果对照.结果 发现在治疗期间所有急性砷化氢中毒者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明显升高,部分中毒者B超检查肝脏各径线增大、光点增粗、肝内胆管增粗.图像异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B超检查对于急性砷化氢中毒肝损害不仅有辅助诊断的意义,而且对病情监测、临床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接触甲基甲酰胺接触(DMF)企业工人的中毒易发工作年限及对接触工人健康状况的影响。 方法 于2018年2至5月,选择江苏省内部分地区32家接触DMF企业的2 457工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横断面开展对接触工人健康状况的调查,并对健康监护资料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接触DMF男性工人肝功能、B超异常阳性率高于女性,60~69岁年龄段接触工人的肝功能异常率、血压异常率和B超异常率高于其他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30年工龄段接触工人血压异常率最高(39.2%,20/51),11~20年工龄段接触工人肝功能异常率最高(44.3%,120/271),0~10年工龄段接触工人B超异常率最高(60.4%,20/51)。 结论 长期接触DMF会影响工人的肝功能和血压,且接触工龄的增加,对肝脏、心血管等器官的慢性损害程度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6.
黄轶花 《职业与健康》2010,26(24):2928-2929
目的了解常熟市四氯化碳(CCl4)对作业工人的健康危害,为改善作业环境条件,制定改进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4家企业85名接触CCl4的作业工人为观察组,以其企业行政、后勤人员229名为对照组,进行职业健康监护,测定肝功能、肝脏B超、心电图、神经衰弱症状。结果观察组肝脏B超异常率(42.4%)高于对照组(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接触CCl4对作业工人的肝脏有一定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使用混合有机溶剂对工人潜在的健康影响.方法 选择13家存在接触混合有机溶剂作业的企业,以663名工人为接触组;以不接触化学毒物的510名机关工作人员为对照组,观察相应的健康损害效应.结果 工作场所混合有机溶剂质量浓度存在超标情况;接触组头痛、头晕、失眠、食欲不振、乏力、慢性咽炎、牙龈出血、记忆力减退等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窦性心律异常、脂肪肝、肝脏回声增粗、白细胞减少、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混合有机溶剂对作业工人的身体健康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应控制和减少职业接触,保障作业工人的健康.  相似文献   

8.
慢性正己烷中毒92例神经肌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慢性正己烷中毒患者的神经肌电图表现特点。方法对92例慢性正己烷中毒病人和31名无接触职业危害的健康成人进行神经肌电图检查分析。结果①慢性正己烷中毒患者的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感觉传导速度(SCV)减慢、运动神经远端潜伏期(DAL)延长,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下降,且各指标随着中毒程度加重而下降明显,严重的可出现对刺激无反应;MCV总异常率97.83%,SCV总异常率96.74%。对照组MCV异常率2.15%,SCV异常率1.0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肌电图(EMG)结果呈神经源性损害,异常率38.04%,对照组3.2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慢性正己烷中毒患者神经EMG主要表现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程度与临床病情平行,建议对正己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分级诊断,可以结合神经传导速度的减慢程度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高原地区低质量浓度2,4,6-三硝基甲苯(TNT)时作业者肝脏及眼晶体的影响,为高原环境因素与TNT交互作用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对高原地区莱厂采用职业卫生调查,对接触.TNT的184名生产工人进行健康检查.结果 2000-2005年被调查工厂的工作场所空气检测TNT质量浓度均值基本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肝功能异常检出率接触组高于对照组(17.9%和5.5%,P<0.01);B超肝肿大检出率接触组高于对照组(7.6%和6.3%,P>0.05);眼晶体混浊和白内障检出率接触组(7.6%,4.3%)均高于对照组(1.6%,0%),盖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原地区长期接触低质量浓度TNT可对作业工人产生慢性职业危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有机溶剂对作业工人肝脏影响的B超表现。[方法] 以某鞋业公司成型车间有机溶剂作业工人519 名为接触组,无接触史的一般健康人员242名为对照组,进行肝脏B超检查和统计分析。[结果] 接触组肝脏回声改变阳性率高于对照组( P <0 01),且接触组阳性率随工龄的增加而增加( P <0 05)。[结论] 有机溶剂中所含某些毒物及杂质可能对肝脏存在慢性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职业性正己烷中毒患者神经肌电图表现的特征,明确肌电图表现改变在正己烷中毒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某电子企业2009年9名正己烷中毒患者进行深度调查,收集工人的职业吏并对接触毒物进行鉴定,所有患者进行神经专科检查和定期神经肌电图检查,观察中毒患者神经肌电表现的特征。[结果]9例患者都有确切的正己烷接触史,神经电生理检查显示肌肉自发电位增多,收缩时相位异常,神经传导速度下降(P〈0.01).远端潜伏期延长(P〈0.01),波幅下降(P〈0.05o经营养神经对症处理辅以运动锻炼治疗后9例患者均有好转(P〈0.05o[结论]正己烷慢性中毒患者神经肌电图表现为周围神经受损,运动神经较感觉神经严重,入院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先于神经肌电图改变,在评价恢复程度时应更注重临床表现而不导神终肌电检查。  相似文献   

12.
李廷辉  肖小华 《职业与健康》2010,26(15):1703-1704
目的观察慢性正己烷中毒患者的脑诱发电位的改变,探讨其改变的机理。方法对38例慢性正己烷中毒患者(正己烷中毒组)进行了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检测,并与20例正常健康人(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正己烷中毒组SEP外周(N9、N13)及皮层(P20、P25)电位的潜伏期及波幅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P0.001);正己烷中毒组BAEP的Ⅰ、Ⅲ、Ⅴ波的潜伏期及波幅也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P0.001)。结论慢性正己烷中毒患者的脑诱发电位的异常提示存在慢性脑损害,需采用相应的脑保护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初步在人群中论证外周血红细胞共价交联血影蛋白(Sp)作为正己烷神经毒效应替代标志物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15名职业接触正己烷的工人作为接触组,将其中神经-肌电图异常的5人分类为慢性正己烷中毒前期接触者,其余无神经-肌电图异常的10人分类为一般接触者;选取无正己烷接触史的10名身体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肘静脉血并提取红细胞膜蛋白。聚丙烯凝胶电泳分离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膜蛋白后,分别用考马斯亮蓝和硝酸银染色分析蛋白交联情况,并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交联蛋白是否为Sp。比较不同组间共价交联Sp阳性率差异。
结果 所有膜蛋白样本电泳后经考马斯亮蓝染色均未显示高分子量交联条带,但部分蛋白样本电泳后经硝酸银染色显示交联条带,经免疫印迹实验证实交联条带为Sp。中毒前期接触者共价交联Sp阳性率(100%)高于一般接触者(10.0%)(P < 0.01)。
结论 外周血红细胞共价交联Sp有可能作为正己烷接触人群神经毒效应替代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常州市化工行业工人脂肪肝患病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渭滨  吴钢  翟明芬 《职业与健康》2009,25(15):1600-1601
目的了解化工产业工人脂肪肝发病情况,探索相关预防措施。方法选择常州市多家化工企业作业工人1880名为观察组,其他行业人员1852人作为对照组,检测工作场所中有害物质浓度,采用B型超声仪对人体肝脏进行检查,同时检查其肝功能、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工作场所中存有甲苯、二甲苯、氯乙烯、苯胺、正己烷,但检测数据未超标;观察组1880人中检出脂肪肝患者366人,检出率为19.5%;对照组1852人检出脂肪肝274人,检出率为14.8%,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3,P〈0.01);2组间不同年龄组脂肪肝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56,P〈0.01)。结论化工作业工人脂肪肝发病率高于其他行业,需进一步采取措施改善该职业人群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铅作业工人血铅水平及肝功能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保护工人健康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某铅酸蓄电池公司1 179名体检工人为研究对象。接触组为一线接触铅的801名工人,对照组为该企业行政、后勤类等378名非铅接触者。采用问卷调查和健康体检相结合的方法,收集工人基础信息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铅作业工人血铅水平范围为89~463 μg/L,其M(P25,P75)为152.2(65.4,356.7)μg/L,血铅超标率(血铅值≥400 μg/L)为10.2%。铅接触组血铅异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接触组血铅升高的风险是对照组的7.321倍(P < 0.01);血铅水平> 200~300 μg/L组、> 300~400 μg/L组及> 400 μg/L组发生肝功能异常的风险为 < 100 μg/L组的1.775倍、2.659倍和3.114倍(P均 < 0.05),10~13年工龄组及5~ < 10年工龄组发生肝功能异常的风险是 < 5年组的1.454倍和1.122倍(P < 0.05);血铅水平> 200~300 μg/L组、> 300~400 μg/L组及> 400 μg/L组发生肝脏B超异常的风险为 < 100 μg/L组的1.650倍、2.219倍和2.658倍(P均 < 0.05),铅接触组B超异常风险是对照组的2.235倍(P < 0.05)。
结论 职业铅接触引起工人血铅水平升高,血铅是肝功能和肝脏B超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故应加强工人健康监护。
  相似文献   

16.
某玩具制造厂接苯作业工人职业健康检查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某玩具制造厂接苯作业工人健康状况,为职业防护提供依据。方法玩具制造厂592名职业接触苯及苯系物工人作为接苯组,同时选择该厂无苯及苯系物及其他职业病危害接触史的183名工人为对照组,进行职业健康体检。结果 1)接苯组红细胞数、血色素、总蛋白、白蛋白和碱性磷酸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直接胆红素高于对照组(P0.01);2)肝脾B超检测结果接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接触组牙周炎、牙龈炎、鼻炎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该厂能将苯浓度有效控制在国家卫生标准容许范围之内;苯对人体粒细胞系统有影响,应定期体检,及时、及早发现苯对工人健康的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磷酸化酶a活性对评价TNT早期肝损伤的意义。方法 测定TNT接触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慢性HBsAg携带组血清磷酸化酶a活性。结果 TNT生产车间空气中TNT浓度均超过国家最高容许浓度(MAC=1mg/m^3),工人皮肤污染较严重。TNT接触组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磷酸化酶a活性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结论 推测接触组血清磷酸化酶a活性的升高可能与TNT所致肝损伤有一定关系。如果TNT作业工人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为阴性,建议用其血清磷酸化酶a活性升高作为评价TNT早期肝损伤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长期接触二氯乙烷对工人健康的影响。方法对某市化工企业接触二氯乙烷240名工人(观察组)的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同时选择同单位无二氯乙烷接触史220名工人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观察组神经衰弱症状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并随着工龄增加而增高;肝功能异常检出率观察组为17.50%,对照组为7.7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0,P〈0.01),且观察组肝功能异常率与工龄长短有关。结论长期接触二氯乙烷可对工人神经系统和肝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长期低浓度接触混合有机溶剂对制鞋作业工人肝脏的影响。 方法 对生产车间使用甲苯、苯、二氯乙烷、正己烷等混合有机溶剂的某鞋业工厂347名工人(接触组)和工厂无毒物接触史后勤人员321人(对照组)进行肝脏B超检查,比较两组检查结果。 结果 生产车间使用的有机溶剂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均未超过职业接触限值。接触组弥漫性肝回声音改变、肝大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上述指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7.8、12.5,P<0.05)。将两组各分成6个工龄段,弥漫性肝回声改变的检出率在工龄大于等于2年(4个工龄段)的两组员工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9、10.2、10.2、10.5,P<0.05),两组的异常检出率均随着工龄的增加而升高。 结论 较长时间接触混合有机溶剂对作业工人肝脏可能存在慢性损害,应注意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