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美国长期护理保障简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如何提供长期护理保障成为很多国家面临的严峻考验。美国政府为老年人等弱势人群以及贫困人群提供一定程度的长期护理保障,其他人群主要通过购买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实现。本文介绍了美国长期护理保障背景和各自承担的责任,以及不足。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参与安宁疗护的现状,针对长期护理保险参与过程中存在准入体系保障安宁疗护不公平、未衔接医保全面保障安宁疗护、跨地区保障安宁疗护难等挑战,进一步提出政府应加快立法进程,推动安宁疗护纳入长期护理保险范畴、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异地结算系统,实现安宁疗护跨地区给付、保险公司构建社区综合护理体系、增加辅助性服务及社会支持等对策。  相似文献   

3.
分析新加坡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实施经验,发现新加坡长期护理保险有以下优点:覆盖范围和保障程度不断扩大,筹资渠道多层次化,护理服务全面细致,护理方案定制精准化和个性化,失智护理方案本土化,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公司在长期护理保险中的经办作用等。结合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实际情况以及探索过程中的不足,借鉴新加坡的经验,提出了进一步完善长护险制度顶层设计、丰富政府财政补贴形式、丰富护理服务种类、探索本土化失智人员护理方案、完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等建议,以期推动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长期护理保险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重要举措,能有效保障失能、失智人员基本生活质量,缓解农村养老压力。基于积极老龄化视角,从健康、保障和参与三大支持体系构建分析框架。依托此框架并结合农村实际,深入剖析农村长期护理保险建设的必要性。发现农村长期护理保险建设中存在农村居民参保意识淡薄、农村长期护理保险服务体系不健全、专业护理人才资源匮乏、农村长期照护保险筹资机制不稳定及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等现实阻碍,由此提出加大长期护理保险宣传力度、构建农村长期护理保险服务体系、加强护理人员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多元筹资机制及完善农村长期护理保险监管机制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5.
美国是实施长期护理保险最早的国家,其经验对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在简要介绍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产生背景的基础上,重点阐释了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主要框架,分别从公共保障计划和商业保险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多层次性、照护资源体系的完善性及给付方式的灵活性为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了经验借鉴。在此基础上,本文在构建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险体系、优化护理服务资源、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需要"银色拐杖"--护理保险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护理保险,也称为长期护理保险、看护保险以及介护保险等,是指被保险人在遭受疾病、意外事故导致身体机能部分丧失,行动长期无法自理,需要接受他人护理时为其提供护理服务的保险制度.商业性护理保险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在美国出现,80年代在法国、90年代在英国相继出现.而作为社会保险形式的法定护理保险则于1986年首先在以色列出现,随后,奥地利、德国、日本等国家相继建立了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据调查,目前我国有1/4的老年人身边无子女照料,因此借鉴发达国家护理保险制度的经验,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保险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青岛等13个国家级试点城市和北京市海淀区已出台的长期照护保险相关政策进行梳理,总结各地长期照护保险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对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福利化与市场化、长期照护保险与医疗保险的关系、具体实施方案等问题的初步思考。根据各试点地区和海淀区已出台文件中有关长期照护保险的基本内容,发现它们在保障对象、筹资来源、评定和保障方式、保障金额、保障内容等方面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本文认为,虽然各试点地区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已初步建立,但在监督管理、护理服务提供等方面的具体实施方案还有待论证;此外,各地还需要不断扩大长期照护保险的受益范围,做好长期照护保险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协调与衔接,合理配置医疗、养老和照护资源。  相似文献   

8.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对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现有模式、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后发现,我国存在筹资模式和待遇给付困难、护理资源供需不平衡、现有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形式内容单一等问题。结合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模式的实践经验,提出我国应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模式和给付形式、建立多元支付激励机制和科学的护理评估标准、加强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设立有效的政府干预机制等建议,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湖北省荆门市长期护理保险60岁以上受益人支出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运行提供建议。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线性对数回归模型分析荆门市长期护理保险60岁以上受益人长期护理服务支出的影响因素。结果:性别、参保天数、失能评分、医保类型、长期护理服务类型、重选长期护理服务类型、亲属照顾情况、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或肿瘤是长期护理支出的影响因素,60岁以上受益人长期护理支出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城市和乡镇存在差异。结论:城乡长期护理支出存在差异,应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推进城乡护理资源均等化,健全重度失能老人护理保障网络。  相似文献   

10.
正6月15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公告,就《医疗保障法(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征求意见稿在第23条中作如下规定:"国家建立和发展长期护理保险,解决失能人员的基本护理保障需求。长期护理保险覆盖全民,缴费合理分担,保障均衡适度,筹资和待遇水平动态调整。制定完善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运行相适应的失能评估和需求认定等标准、基本保障项目范围以及管理办法等。健全符合长期护理保险特点的经办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制度体系建设,鼓励建立多元综合保障格局。"  相似文献   

11.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失能、失智人口增长迅速,失能老人养老问题严峻,长期护理服务成为一种公共需要。公共产品以公共需要为导向,这种需要是不可或缺、必须满足的需要,因此公共产品的供给不可或缺。长期护理保险作为解决失能、半失能人群长期护理问题的一个新险种,该制度在保障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健康权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深入调研苏州市这一典型试点城市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实施,系统总结苏州市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分析第一阶段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探索第二阶段完善性施策和发展路径,为长期护理保险在全国的进一步推广提供参考和经验,为解决我国养老问题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关于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构想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长期护理保险是为不断增长的老年群体、残疾病人以及因病虚弱或残疾后需要护理的人群的巨额经济支出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保险。根据我国人口现状及经济发展前景 ,开办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势在必行。同时 ,也可以提高我国的老年医疗护理质量 ,并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将阐述建立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的构想。一、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 )人口迅速老龄化导致老年人护理需求逐渐扩大步入21世纪 ,我国将面临一个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 ,老龄化程度日趋加深的时期。1998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1.2亿 ,2000年这一数字上升为…  相似文献   

13.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正在试点阶段,各利益主体基于自身诉求,会选择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路径。本文通过分析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四大利益相关方——政府、保险经办机构、长期护理供给者、参保人的利益诉求,绘制地图,剖析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利益冲突,提出规范其行为的策略,为实现长期护理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社会目前面临着不可避免的老龄化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重视对老年人的护理,建立一个高效可持续的长期护理保险体系,为老年群体提供优质的服务保障。美国在长期护理保险体系建设方面已发展较为成熟,本文重点分析了美国长期护理保险的现状,在总结其特点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启示。政府参与长期护理保险体系建设对该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国应在了解行业现状与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长期护理保险体系,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进而保障体系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摘 要:目的: 梳理当前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服务提供现状,并从服务环节涉及的各个主体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入 手,为切实提高服务质量提供可行的监管对策。方法: 运用政策梳理、二次数据采集以及与关键知情人访谈的方法,为评 价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环节的成效、经验及潜在监管问题提供证据支撑。结果: 截至2020年底,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共服务 失能老人55.58万人,每千名户籍老人可拥有10.25个养老护理员 (医疗照护)。制度设计中各类服务标准规范、细则和惩罚 措施还不够完善,监管APP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强化。结论: 对服务提供方增加规制并为护理机构赋权,同时,积极引入视 频监控、RFID电子标签等新技术,充分发挥信息化监管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空巢家庭、家庭规模缩小等情况的出现,理论界纷纷呼吁长期护理保险应快速发展。但是由于认识偏差、收入水平较低、信息不对称、供需矛盾、统计资料缺乏等,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不够理想。对此,提出了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北京市社区居民对长期护理保险及其护理服务提供的意愿,探讨北京市社区居民对长期护理保险购买/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制度设计、服务提供模式、保险给付方式等的选择,为促进北京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设提供建议。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的抽样方法,从北京市16个区抽取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以406名社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开展统计学分析。结果:31.8%的社区居民愿意购买/参与长期护理保险,41.1%的被访者保持中立态度,27.1%的被访者表示不愿意购买/参与长期护理保险。分析发现,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失能人员数量、长期护理保险了解程度对居民购买/参与长期护理保险的意愿影响,且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北京市社区居民对长期护理保险了解程度不高,且多数居民购买/参与长期护理保险的意愿不明确,还处于中立态度,在长期护理服务模式上多数居民倾向于居家护理和社区居家护理,北京市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加大政策宣传、实现覆盖范围的普及性、服务提供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老年居民对于长期护理保险不同属性的偏好、支付意愿以及偏好异质性,为构建符合需方偏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离散选择实验方法设计问卷,以260名老年居民作为研究样本,构建混合Logit模型进行偏好分析。结果:老年居民倾向于在社区/家庭、由高级养老护理员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护理”的综合服务且报销比例为90%的长期护理保险,为此老年居民分别愿意多支付110.814元、13.959元、27.928元和31.294元。保险属性相对重要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照护地点、保险报销比例、照护服务内容、照护者职业技能水平。不同性别、文化、配偶、收入的老年居民长期护理保险选择偏好具有异质性。结论:建议立足需方视角,尊重老年居民偏好,制定多样化长期护理保险方案,增强保险吸引力及发展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9.
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不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我国同属儒家文化圈的日本与韩国分别于2000年和2008年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并形成了完善的体系,我国也于2016年展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通过总结日本与韩国的成功经验,运用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立足我国发展国情与实践,以期为解决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长期护理服务可及性,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养老、照护需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南京市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南京市居民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参保意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建立和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参考。方法于2017年10月—2018年4月利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符合条件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共收集1 532份有效问卷。采用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居民参保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在被调查的1 532名南京市居民中,男性744人(48.56%),女性788人(51.44%);45.17%(692/1 532)的受调查者表示愿意参加长期护理保险;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中(OR=2.286,95%CI=1.335~3.912)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OR=3.205,95%CI=1.812~5.667)、高年医药费用支出(OR=3.278,95%CI=1.845~5.823)、听说过长期护理保险(OR=2.378,95%CI=1.798~3.146)为影响居民对长期护理保险参保意愿的正面因素(P 0.05),女性(OR=0.794,95%CI=0.634~0.993)、40~59岁(OR=0.450,95%CI=0.244~0.828)、丧偶(OR=0.453,95%CI=0.233~0.881)是影响居民对长期护理保险参保意愿的负面因素(P 0.05)。结论调查对象对于长期护理保险认知度和参保意愿不高,影响参保意愿的主要因素包括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年医药费用支出和是否听说过长期护理保险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