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鲍氏不动杆菌烧伤分离株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及其与gyrA基因突变的相关性. 方法 测定20株分离自烧伤科的鲍氏不动杆菌对2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扩增与DNA测序技术分析20株细菌的gyrA基因突变情况,并进一步分析耐药性与基因突变的关系. 结果 20株鲍氏不动杆菌烧伤分离株中19株对环丙沙星耐药(95.0%).10株对左氧氟沙星耐药(50.0%);PCR扩增与DNA测序结果显示,20株鲍氏不动杆菌烧伤分离株第83位丝氨酸均为亮氨酸所替代. 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gyrA基因突变可能为鲍氏不动杆菌烧伤分离株对喹诺酮类耐药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4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突变株的选择能力,比较其防耐药变异能力。方法肉汤法富集1010CFU/ml鲍氏不动杆菌和34株临床分离菌,采用平板稀释法对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帕珠沙星和环丙沙星对鲍氏不动杆菌的MIC99、暂定防耐药变异浓度及防耐药变异浓度(MPC)进行测定。结果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帕珠沙星、环丙沙星对鲍氏不动杆菌的MPC分别为1.2、2.8、5.6和12.8μg/ml;细菌耐药选择指数分别为3.4、4、8和16μg/ml;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帕珠沙星和环丙沙星对34株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分离菌MPC值分别为0.5、1、8和4μg/ml,选择指数分别为4、4、8和8μg/ml。结论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限制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突变菌株的选择能力强于环丙沙星和帕珠沙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研究重症监护病房(ICU) 2009-2011年3年流行的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医师选择抗菌药物控制感染提供实验室参考依据.方法 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性标本的采集、分离培养与菌株鉴定严格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试验操作;药物敏感试验采用WHO推荐的K-B法,参照CLSI 2009-2011年制定的最新折点判读结果,采用WHONET 5.5版本统计分析数据.结果 3年ICU流行的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率总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鲍氏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的13种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3年来鲍氏不动杆菌分别检出泛耐药菌株14、18、25株,分别占14.3%、15.5%、16.2%;耐药率最高的抗菌药物是磺胺甲嗯唑/甲氧苄啶,达72.4%~78.6%;耐药率均>40.0%的抗菌药物有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庆大霉素;而敏感率均>80.0%的抗菌药物有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增长幅度较大的药物是头孢噻肟和环丙沙星;医院感染鲍氏不动杆菌的最高检出部位是呼吸道占65.8%.结论 临床微生物室应与医院感染管理科室联手,对医院流行菌株的耐药性进行动态性监测,每季度向全院公示1次,严防ICU内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肠埃希菌(ECO)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及耐药机制.方法 K-B法测定100株ECO对5种氟喹诺酮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试管稀释法测定耐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错配PCR技术检测耐环丙沙星ECO gyrA基因和parC基因的突变.结果 100株ECO中耐环丙沙星有65株;环丙沙星MIC50、MIC90分别是32、128 μg/ml,左氧氟沙星MIC50、MIC90是16、64 μg/ml;基因位点结果显示,耐环丙沙星的65株中,有60株发生gyrA、parC一个或多个基因位点的突变,有5株未发生突变.结论 gyrA、parC基因突变是该地区ECO,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重要机制,且基因突变位点越多其耐药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济南地区志贺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情况,并研究其耐药机制,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K-B法测定菌株对萘啶酸、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3种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PCR扩增gyrA、parC和qnr基因,选取部分PCR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结果62株志贺菌对萘啶酸、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是90.3%、29.0%和6.5%。所有菌株均扩增出了相应gyrA和parC基因产物,未检出qnr基因。耐药株均存在gyrA基因突变和parC基因突变;只对萘啶酸耐药的菌株gyrA基因存在83位氨基酸突变,而对萘啶酸和环丙沙星耐药株中则同时存在83位和87位氨基酸突变;parC基因存在80位SerIle的突变。结论该地区志贺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情况严重,而gyrA基因87位氨基酸突变是志贺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志贺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探讨染色体介导DNA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Ⅳ基因突变存在与志贺菌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相关性。方法用琼脂稀释法对60株志贺菌进行耐药性检测;PCR法检测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相关基因gyrA、gyrB、parC、parE,并对其中20株PCR扩增所得的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分析志贺菌gyrA、gyrB、parC基因突变与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关系。结果 60株志贺菌对萘啶酸、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90.0%、35.0%、28.3%和15.0%;测序结果显示gyrA、gyrB、parC基因突变率分别为85%、30%和100%,parE基因未发现突变。结论志贺菌对喹诺酮类耐药严重;靶基因突变是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以DNA旋转酶GyrA基因突变为主,DNA拓扑异构酶IVparC基因突变次之。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为临床预防治疗鲍氏不动杆菌感染与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2年12月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进行鉴定药敏,采用WHON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年中共分离鲍氏不动杆菌2 442株,其中2009年分离出770株占31.5%、2010年602株占24.7%、2011年413株占16.9%、2012年657株占26.9%;4年鲍氏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总耐药率,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为10.7%、头孢他啶为14.0%、美罗培南为21.9%、头孢吡肟为21.9%、氨苄西林/舒巴坦为22.1%、亚胺培南为25.4%、哌拉西林为26.3%,对其他类抗菌药物的总耐药率以左氧氟沙星最低为3.0%,其次为环丙沙星8.8%、阿米卡星12.5%和妥布霉素16.3%。结论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分离菌中鲍氏不动杆菌占据重要地位,针对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率,建议选择β-内酰胺类药物时可选用含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复合制剂,选择其他类抗菌药物时可选用左氧氟沙星。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的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分析6种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结果:20株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均存在gyrA基因第83位TCA→TTA突变,其它5种基因均未检出。结论:本组20株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耐喹诺酮类药物与gyrA突变和AdeABC外排泵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鲍氏不动杆菌烧伤患者分离株的AmpC酶分布情况.方法 测定20株分离自烧伤科的鲍氏不动杆菌对2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方法进行了染色体型(ADC)和质粒型(DHA)2种AmpC酶基因检测,并对部分阳性产物进行基因测序.结果 20株鲍氏不动杆菌烧伤患者分离株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率除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外均>85%,PCR检测ADC基因19株(95%)呈阳性,而DHA基因均为阴性;部分ADC阳性产物经测序比对与ADC基因EF546445相同.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烧伤分离株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多药耐药非常严重,染色体型AmpC酶ADC在鲍氏不动杆菌烧伤患者分离株中流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监测2009年浙江省金华市人民医院临床分离鲍氏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性.方法 收集临床分离的非重复鲍氏不动杆菌320株,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所有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药敏性,数据统计分析采用WHONET 5.4软件.结果 鲍氏不动杆菌除对多黏菌素E全部敏感外,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为62.5%;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和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分别为52.8%和49.1%;对左氧氟沙星和妥布霉素的敏感率分 别为45.3%和44.4%;不同科室分离株的耐药率不同,其中以ICU分离株耐药率最高,外科病房次之,内科病房耐药率最低;标本来源以呼吸道标本为主,占89.4%.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主要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多数菌株往往呈多药耐药性;不同科室来源的鲍氏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有较大差异,临床应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报告针对性地合理用药,以及时有效地控制感染并延缓耐药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鲍曼不动杆菌对喹诺酮类耐药机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鲍曼不动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 采用K-B法检测35株鲍曼不动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敏情况。十二烷基磺酸钠一聚丙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法检测鲍曼不动杆菌的外膜蛋白(OMP),直接荧光法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对环丙沙星的吸收和积累,PCR法扩增gyrA基因并对其进行测序。结果 35株鲍曼不动杆菌中有20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耐药菌株与敏感菌株相比,外膜蛋白在约29Ku条带处消失,在26Ku条带处明显增强。耐药菌株药物积累量不及敏感菌株,经叠氮钠处理后,积累量上升并接近敏感菌株,对PCR扩增产物gyrA测序未发现有突变。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与外膜蛋白的低通透性和主动外运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浙江绍兴市人民医院肠道外分离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现状,及其主要耐药机制。方法对临床分离的50株肠道外气单胞菌菌株进行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测试,用PCR扩增喹诺酮类耐药基因gyrA、parC、qnrA、qnrB、qnrS、qepA和aac(6')-Ib-cr,基因序列比对分析该地区gyrA和parC基因的突变情况,分析肠道外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的关联性。结果绍兴地区肠道外气单胞菌对萘啶酸(NA)的耐药率已高达82.0%(41/50),对环丙沙星(CIP)和左氧氟沙星(LVX)的耐药率都在50.0%左右。27株(54.0%)菌株对两种以上喹诺酮类药物耐药。qnrS和aac(6')-Ib-cr的阳性率分别为52.0%和18.0%。qnrS基因阳性菌株对NA、CIP、LXV耐药率均显著高于阴性菌株(P<0.05);aac(6′)-Ib-cr基因阳性菌株对CIP和LVX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阴性菌株(P<0.05),但对萘啶酸耐药性无明显差异。未检测出qnrA、qnrB和qepA基因。gyrA中主要存在Ser83→Ile,parC中主要存在Ser80→Ile变异。结论绍兴地区分离的肠道外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表现高耐药性,染色体介导的靶位基因突变为其主要耐药机制,目前突变较单一。  相似文献   

13.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其耐氟喹诺酮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81,自引:23,他引:58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其耐氟喹诺酮的机制。方法:用纸片扩散法测定62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1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琼脂稀释法测定40株耐环丙沙星的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检测耐环沙星的铜绿假单胞菌的gyrA基因和parC基因突变,结果:626株铜绿假单胞菌中耐环丙沙星的180株(28.8%),耐左氧氟沙星的219株(35.0%),40株耐环丙沙星的铜绿假单胞菌有30株(75%)发生gyrA基因83位点突变,26株(65%)发生parC基因87位点突变,两种突变同时发生的25株(62.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日趋严重,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氟喹诺酮的机制大多为药物作用靶位gyrA和parC的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4.
志贺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志贺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及其耐药基因gyrA和parC的变异。方法对73株临床分离的志贺菌及标准株51573进行吡哌酸(PI)、氧氟沙星(OFL)、诺氟沙星(NOR)、环丙沙星(CIP)4种药物的药敏试验,对其DNA旋转酶gyrA基因、拓扑异构酶ⅣparC基因N末端编码区分别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后,对grA基因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对parC基因进行RFLP及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结果 标准株51573对4种喹诺酮类药物均敏感;73株临床分离的志贺菌属细菌对PI、CIP、NOR、OFL的耐药率分别为79.5%、60.3%、41.1%和36.9%;67株(91.8%)菌株对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降低,其中gyrA基因突变率为91%,parC基因突变率为7.5%,6株临床敏感株及标准株51573均未检测出以上两基因突变。结论 志贺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严重;靶基因突变是其耐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机制之一,以DNA旋转酶gyrA基因突变为主,拓扑异构酶ⅣparC基因突变次之。  相似文献   

15.
耐环丙沙星鲍曼不动杆菌gyrA和parC突变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临床耐环丙沙星的鲍曼不动杆菌进行gyrA和parC基因突变模式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采用E-test法测定环丙沙星对94株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对鲍曼不动杆菌的gyrA和parC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及DNA测序。结果在94株鲍曼不动杆菌中,只有38株(40.43%)对环丙沙星敏感(MIC≤1mg/L),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接近60%;PCR-RFLP分析结果表明,对环丙沙星耐药的56株菌都发生了gyrA和parC基因突变,且parC基因的突变率(87.50%)略高于gyrA基因(82.14%)。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与gyrA和parC基因突变相关,其中parC基因突变的明显增长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6.
解脲脲原体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解脲脲原体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状况与gyrA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鉴定确认的解脲脲原体临床分离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其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和左旋氧氟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随机抽取28株菌株,PCR扩增gyrA基因并测序,采用Blast比对法分析临床菌株与标准菌株的序列差异。结果解脲脲原体的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和左旋氧氟沙星MIC50分别为8,4和2 mg/L;MIC90分别为64,16和8 mg/L;在28株解脲脲原体菌株中,经测序分析发现gyrA基因3种突变形式:(1)101位丙氨酸改变为缬氨酸;(2)112位天冬氨酸改变为谷氨酸;(3)267位碱基T缺失。具有基因突变的菌株其MIC明显高于没有突变的菌株。结论江苏省部分地区解脲脲原体对第1、2代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严重,此类药物不再适用于治疗解脲脲原体感染;解脲脲原体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主要是由于gyrA基因突变导致相应氨基酸改变所介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湖州地区幽门螺杆菌(Hp)对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及与相关基因突变的情况,为临床根除Hp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湖州市中心医院267例胃炎、胃溃疡及胃癌患者的胃黏膜样本,并成功分离136株Hp,采用平板掺入法检测Hp对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基因芯片法针对23S rRNA V区(可变区)的2142位点和2143位点及gyrA基因QRDR区(含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的87位点和91位点进行基因突变的检测。结果136株Hp中对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7.35%(10/136)和17.65%(24/136);基因芯片结果检测出2143位点突变17例,2142位点未发生突变;同时也检测出gyrA基因突变27例,其中87位点突变25例,91位点突变2例。结论湖州地区Hp对克拉霉素耐药率不高,突变位点主要为2143位点,宜将克拉霉素继续作为一线药物使用;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高,gyrA基因突变的位点以87位点为主,建议临床用药依据药敏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江苏省淋球菌对氟喹诺酮的耐药状况、耐药基因突变型的分布情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淋球菌氟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PCR法扩增含有喹诺酮耐药决定区的gyrA和parC基因片段,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根据所测MIC,本研究分离的95株淋球菌对环丙沙星100%的耐药;通过测序分析,在54株淋球菌中检测到gyrA和parC的18种突变形式,parC基因突变点越多,MIC相对也较高。结论 parC基因的突变导致淋球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高水平耐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氟喹诺酮耐药肠球菌的gyrA和parC基因突变特征与环丙沙星耐药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6 - 2018年临床分离59株粪肠球菌和62株屎肠球菌,使用PCR方法特异性扩增gyrA和parC基因,并进行基因测序检测分析。结果 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59.32%和80.65%。粪肠球菌gyrA基因Ser83突变(χ2 = 51.252, P<0.001)和parC基因Ser80突变(χ2 = 55.115, P<0.001)与粪肠球菌对环丙沙星高水平耐药(MIC≥16μg/ml)的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屎肠球菌gyrA基因Ser83突变(χ2 = 42.014, P<0.01)和parC基因Ser80突变(χ2 = 62.000, P<0.01)与屎肠球菌对环丙沙星高水平耐药(MIC≥16 μg/ml)的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gyrA基因Ser83突变和parC基因Ser80突变与肠球菌对环丙沙星高水平耐药(MIC≥16 μg/ml)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