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父母婚姻状况与中小学生受欺凌情况及自伤行为的关系, 为预防中小学生的自伤行为提供干预支持。  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抽取南阳、安阳和新乡市11 107名中小学生, 采用自编中小学生欺凌状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  中小学生中男生的受欺凌报告率(18.1%)高于女生(9.8%), 女生的自伤行为报告率(3.9%)高于男生(3.2%),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55.56, 4.64, P值均 < 0.05);受欺凌程度(r=0.44)和受欺凌种类数(r=0.42)与自伤行为均呈正相关(P值均< 0.01), 父母婚姻关系与自伤行为呈负相关(r=-0.11, P< 0.01);父母婚姻状况对受欺凌程度(β=-0.01)、种类数(β=-0.05)与自伤行为水平之间的关系均有负向调节作用(P值均 < 0.01)。  结论  父母婚姻质量在中小学生受欺凌影响自伤行为中起调节作用, 父母婚姻质量越低, 受欺凌子女自伤行为风险越高。应关注受欺凌青少年的父母婚姻质量, 从而更好地避免受欺凌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中国儿童青少年的手机使用和成瘾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更有效预防干预儿童青少年手机使用和成瘾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1 213名儿童青少年及其家长进行调查。  结果  孩子自我报告和父母报告中国儿童青少年的每日手机使用时间中位数均为120.00 min。孩子年龄越大、具有更强的享乐和社交动机的儿童,使用手机的时间更长(β值分别为0.12,0.11,0.09,P值均 < 0.01);父母更多地与孩子沟通手机使用并知晓孩子手机使用情况,以及孩子具有更强的工具性和自我表现手机使用动机可以降低儿童青少年的手机使用时长(β值分别为-0.06,-0.03,-0.04,-0.16,P值均 < 0.05)。年龄更大的孩子手机成瘾水平更低(β=-0.04,P < 0.05);父母经常与孩子沟通并知晓孩子的手机使用情况能够有效降低孩子的手机成瘾程度(β值分别为-0.09,-0.14,P值均 < 0.01);有更强的工具性手机使用动机的孩子手机成瘾程度更低(β=-0.22,P < 0.01);与手机相关的父母监控、自我表现和享乐手机使用动机与儿童青少年手机成瘾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07,0.03,0.29,P值均 < 0.05)。  结论  中国儿童青少年的手机使用时间和手机成瘾受到手机使用动机、父母教养方式等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未来的学校教育应帮助孩子养成科学的手机使用动机;家庭教育应帮助父母培养沟通、知晓等积极教养行为,以减少不当手机使用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朝鲜族儿童青少年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和负性情绪的关系,为朝鲜族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方法  2018年4—6月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吉林省吉林市、延边市选取4 024名朝鲜族儿童青少年进行生命质量、社会支持和负性情绪的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了解之间的关联。  结果  朝鲜族儿童青少年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平均得分为(81.01±12.64)分,其中学校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生理功能平均得分分别为(80.16±15.36)(73.07±19.85)(88.52±14.03)(82.65±14.17)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朝鲜族中小学生的负性情绪与生命质量有负向关联(β=-0.24,P<0.01),社会支持与生命关联质量有正向关联(β=0.17,P<0.01),负性情绪和社会支持的交互作用与朝鲜族中小学生的生命质量有负向关联(β=-0.19,P<0.01)。  结论  朝鲜族儿童青少年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尚可,社会支持对负性情绪起到缓解作用,可降低负性情绪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留守青少年厌学、自悯与问题行为的现状,并探讨自悯在厌学与问题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为缓解或减少留守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提供相关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2所普通中学的1 285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留守青少年895名;采用厌学量表、自悯量表以及问题行为量表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男生的自悯与外化问题行为得分高于女生,而女生的内化问题行为高于男生(t值分别为2.13,1.98,-2.05,P值均<0.05);留守青少年的厌学、内化问题行为得分高于非留守青少年,而非留守青少年的自悯得分高于留守青少年(t值分别为2.01,2.08,-1.99,P值均<0.05);独生子女的外化问题行为高于非独生子女(t=1.95,P<0.05);初中生的外化问题行为得分高于高中生,而高中生的内化问题行为高于初中生(t值分别为2.03,2.02,P值均<0.05)。厌学与问题行为呈正相关,自悯与问题行为呈负相关,厌学与自悯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7,-0.49,-0.46,P值均<0.01)。  结论  厌学与留守青少年问题行为存在正相关,应重视留守青少年自悯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青少年无聊倾向与吸烟、饮酒行为的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为后续研究及干预提供研究资料。  方法  采用单维短式无聊倾向量表、吸烟和饮酒行为量表,对方便抽取的内蒙古自治区1所高中和1所大学的416名学生进行间隔12个月的两阶段追踪调查。  结果  无聊倾向与吸烟、饮酒行为在两阶段的测量中均呈正相关(第1次测量r值分别为0.30,0.34;第2次测量r值分别为0.24,0.45,P值均<0.01);无聊倾向和吸烟、饮酒行为的自回归路径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β值分别为0.53,0.61,0.45,P值均<0.01);无聊倾向能够预测12个月后的吸烟行为(β=0.12,P<0.01),而吸烟行为不能预测12个月后的无聊倾向(β=0.03,P>0.05);无聊倾向能够预测12个月后的饮酒行为(β=0.21,P<0.01),且饮酒行为能够预测12个月后的无聊倾向(β=0.09,P<0.05)。  结论  青少年无聊倾向与吸烟、饮酒行为关系密切,无聊倾向能正向预测吸烟和饮酒行为,且饮酒行为能正向预测无聊倾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父母健康素养与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关联,为提高父母健康素养和减少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20年6—9月对江西省东北区域1 993名中学生及其父母进行电子化问卷调查,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父母健康素养与中学生5类不健康行为的相关性。使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父母健康素养评分与中学生5类健康危险行为的关联。  结果  广义线性模型分析显示,调整家庭经济状况等变量后父母健康素养与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关联,科学健康观(β=-0.05,95%CI=-0.09~-0.01)、健康信息素养(β=-0.06,95%CI=-0.08~-0.05)均与中学生物质滥用与暴力行为关联;健康信息素养与中学生健康饮食行为(β=-0.03,95%CI=-0.04~-0.01)、中学生运动与早餐(β=-0.03,95%CI=-0.05~-0.02)关联;慢性病防治素养(β=0.05,95%CI=0.00~0.09)、健康信息素养(β=-0.02,95%CI=-0.03~-0.00)与中学生视屏行为关联;科学健康观(β=-0.05,95%CI=-0.09~-0.01)、基本医疗素养(β=-0.08,95%CI=-0.13~-0.04)、健康信息素养(β=0.02,95%CI=0.00~0.03)均与中学生交通安全行为关联(P值均 < 0.05)。  结论  父母健康素养与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需要在队列研究中明确关联的方向和强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父母冲突知觉对青少年焦虑的影响以及家庭治疗对青少年焦虑的治疗效果, 为缓解青少年焦虑情绪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9年1—8月在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120例青少年焦虑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 对照组仅接受临床一般药物治疗, 治疗组在临床一般药物治疗的同时接受家庭治疗。通过收集父母冲突知觉量表(CPIC)、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的评分, 分析父母冲突知觉对青少年焦虑的影响, 以及家庭治疗对青少年焦虑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  CPIC的冲突强度、认知威胁、冲突内容与青少年焦虑患者HAMA得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6, 0.20, 0.18, P值均<0.05)。在3个月治疗末, 治疗组评分(HAMA: 9.23±1.98, CPIC: 9.52±2.35)均低于对照组(HAMA: 14.52±2.66, CPIC: 11.98±2.5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88, 5.48, P值均<0.01); 两组患者较治疗前HAMA、CPIC评分均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对照组值分别为13.88, 16.84, t治疗组值分别为20.51, 21.89, P值均<0.01)。  结论  父母冲突知觉对青少年焦虑有影响。家庭治疗能降低父母冲突知觉, 缓解青少年的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青少年不同类型欺凌行为和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 为进一步预防青少年同伴欺凌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2019年9月(T1)和2020年9月(T2)对安徽省淮北市1 687名青少年队列随访数据, 采用交叉滞后回归方法探讨不同类型同伴欺凌与抑郁症状的相互关系。  结果  T2时遭受欺凌行为(躯体欺凌、言语欺凌、关系欺凌、网络欺凌)和抑郁症状得分均低于T1时,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60, 8.61, 7.24, 3.76, 8.29, P值均 < 0.01)。两个时期青少年的欺凌行为与抑郁症状之间均呈正相关(P值均 < 0.01);交叉滞后回归分析显示, T1时期的遭受躯体、言语、关系和网络欺凌均能正向预测T2时期的抑郁症状(β值分别为0.06, 0.04, 0.12, 0.05), T1时期的抑郁症状也能正向预测T2时期遭受躯体、言语、关系和网络欺凌(β值分别为0.07, 0.10, 0.13, 0.10)(P值均 < 0.05)。  结论  青少年同伴欺凌与抑郁症状之间相互影响, 存在一定的双向关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核心家庭青少年家庭健康功能、人格特质与进食行为之间的关系,为基于人格的青少年不良进食行为易感性预测及家庭干预提供实证支持。  方法  选取“2021年中国家庭健康指数调查”数据中生活于核心家庭的563名12~17岁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家庭健康量表简版、大五人格量表简版、进食行为量表进行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青少年家庭健康功能、人格特质与进食行为之间的关系。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健康家庭、一般健康家庭、健康家庭青少年的大五人格及进食行为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相关分析显示,青少年家庭健康功能、大五人格及进食行为三者均存在相关关系(P值均 < 0.05)。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家庭健康资源、严谨性、外向性、宜人性可直接影响不良进食行为(标准化效应为-0.34,-0.17,0.14,-0.13),家庭健康资源可通过影响宜人性、家庭外部社会支持可通过影响外向性间接影响不良进食行为(标准化效应为0.12,0.22)(P值均 < 0.05)。  结论  核心家庭青少年的家庭健康功能通过大五人格影响进食行为存在直接和间接效应,应重视家庭干预对青少年不良进食行为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父母外出类型对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性别差异,结合亲子互动的调节作用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方法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2015学年的追访数据,对3 470名居住地为农村的八年级学生自我报告的亲子互动频率和心理健康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父母均外出的留守男生心理健康得分高于留守女生[(68.90±22.45)(63.59±20.83),t=3.02,P < 0.01]。两层混合效应线性回归模型显示,父母均外出对留守女生亲子互动频率和心理健康的负向预测作用大于留守男生(B值分别为-0.90,-4.02,P值均 < 0.05);亲子互动频率对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性别差异起调节作用,控制亲子互动频率后,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减小(B=-3.65,P < 0.1)。  结论  父母均外出对留守女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大于留守男生。需更多呵护青春期留守女生心理健康,促进外出父母与其进行更多沟通。  相似文献   

11.
王亚  李晶  袁静怡  张功  李婷  徐琪  周妍  孙莹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1):1690-1694
  目的  探讨性早熟女童早期成长逆境(early life adversity, ELA)与非稳态负荷(allostatic load, AL)的关联,为早期识别性早熟女童中具有ELA相关健康风险的个体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门诊招募150名性早熟女童,采用父母问卷和儿童访谈收集基本信息和早期成长逆境经历。采集血样150份,使用4个生理系统状态的13种血液指标检测非稳态负荷相关指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早期成长逆境经历与AL评分的关联。  结果  父母受教育程度低与AL总分呈正相关(β=1.02,95%CI=0.21~1.83,P=0.01);父母离婚与心血管AL评分呈正相关(β=0.65,95%CI=0.13~1.17,P=0.01),同伴欺凌与AL总分呈负相关(β=-0.89,95%CI=-1.64~-0.14,P=0.02)。相比于无ELA经历的性早熟女童,经历过1种ELA经历的性早熟女童AL总分以及代谢系统AL评分分别增加0.75(95%CI=0.04~1.47,P=0.04)和0.67(95%CI=0.16~1.18,P=0.01)。  结论  性早熟女童早期成长逆境暴露与生理系统损耗存在关联,应重点关注报告同伴欺凌、父母受教育水平低和父母离婚的个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泸州市幼儿家长对预防性侵家庭教育的态度和需求现况,为开展防性侵家庭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4 420名泸州市幼儿家长进行防性侵教育态度和需求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对教育态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家长对幼儿防性侵教育的态度整体较为积极,平均分为(16.70±3.67)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幼儿因素方面,独生子女家长态度更积极(β=0.30);社会因素方面,参与过相关活动(β=1.28)、与亲友交流过相关内容(β=0.81)、住在城区(β=0.49)家长的态度更积极;家长因素方面,家庭年均收入大于10万元(β=0.39)、被调查人是幼儿母亲(β=0.88)、家长防性侵教育知识了解程度高(β=0.98)、幼儿母亲的职业是教师或医护人员(β=0.52)、幼儿母亲的文化水平在高中/中专(β=1.03)和大专/本科及以上(β=1.42)家长的态度更积极(P值均 < 0.01)。需求分析结果显示,家长对幼儿“自我保护”方面的需求最高,达96.86%。  结论  泸州市幼儿家长对预防性侵家庭教育的态度整体较为积极、需求普遍较高,应加大对非独生子女、农村和乡镇地区、文化水平较低家长的知识培训和宣传,提升家庭防性侵教育知识素养,预防幼儿性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上海市宝山区青少年近视患病率和睡眠质量的现状,进一步分析不同近视程度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通过分层整群随机的方法抽取上海市宝山区777名9~16岁青少年,对其进行眼科检查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中文版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相关因素问卷调查。  结果  上海市宝山区青少年人群近视及睡眠障碍患病率分别为68.08%,13.77%,随着年龄、年级的增高,近视及睡眠障碍患病率越高(χ2值分别为139.58,144.17;58.00,56.41,P值均<0.01);不同近视程度组的睡眠障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57,P<0.01);进一步比较各睡眠质量维度,其中睡眠时间、日间功能及PSQI总分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65,7.22,4.38,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高度近视是影响青少年睡眠质量的危险因素(β值分别为0.87,0.95,OR值分别为2.38,2.59,P值均<0.05)。  结论  上海市宝山区青少年近视和睡眠障碍患病率较高,且近视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少年的睡眠质量。近视程度高的青少年,其发生睡眠障碍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开展大学生使用健身APP现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为推进全民科学健身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通过三阶段复合抽样方法选取中国2 171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大学生使用健身软件的相关因素。  结果  大学生健身APP使用报告率为61.9%,不同年级、身体健康认知、健身观念、健身目的和运动频率学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8.01,37.15,214.12,31.23,316.21,P值均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所属年级(β=-0.31)、健身观念(β=0.46)、健身目的(提升健康:β=0.52,减肥塑形:β=0.65)、软件友善度(β=0.34)和部分运动项目(跑步类:β=1.24,持械练习:β=0.80)是健身APP使用的主要相关因素(P值均 < 0.05);性别(β=0.30)、专业(β=0.01)、运动频率(β=-0.29)等因素与大学生健身APP的使用无相关关系(P值均>0.05)。  结论  大学生对于健身APP使用程度高,年级、健身观念、健身目的、运动项目和软件设计是大学生软件使用的相关因素。健身APP需改进训练模块的个性化需求设计,以提升大学生用户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初中生欺凌受害、心理素质和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为校园欺凌防治和青少年自杀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Olweus儿童欺负问卷、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和自杀意念问卷,对整群抽取的毕节试验区5所初级中学的3 635名七至九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毕节试验区初中生欺凌受害的检出率为28.34%,言语欺凌、关系欺凌、身体欺凌的检出率分别为22.59%,12.05%和7.54%,不同性别学生欺凌受害及言语、关系、身体欺凌的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8.92,94.29,7.69,P值均 < 0.01)。欺凌受害与自杀意念之间呈正相关(r=0.21),两者与心理素质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7,-0.22)(P值均 < 0.01)。在欺凌受害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中,心理素质的调节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04, P < 0.05)。  结论  心理素质能缓冲欺凌受害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应重视心理素质教育在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睡眠行为及其变化对中小学生体重变化的影响,为制定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来自“全国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浙江省3座城市中同时参与2017和2019年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的中小学生,形成605人的追踪调查数据,分析睡眠时长与体质量指数(BMI)的关联。  结果  2017—2019年,男、女生BMI Z评分分别升高了0.24和0.13,9~12岁学生的BMI Z评分升高了0.29,城市和乡村学生BMI Z评分分别升高了0.11和0.25(P值均<0.05);同期睡眠不足总体检出率由37.0%增加到41.8%(χ2=3.68,P=0.06)。在调整混杂因素后,睡眠不足学生的BMI Z评分较睡眠充足学生高0.20(P < 0.01);与睡眠始终充足的学生相比,2017—2019年睡眠时长由充足变为不足、睡眠始终不足的学生BMI Z评分均增加了0.23(P值均<0.05)。  结论  睡眠不足是肥胖的危险因素,睡眠时长缩短的学生体重增长明显,增加睡眠时长可能降低学生远期肥胖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留守青少年累积生态风险与性心理健康间感觉寻求的中介作用和父母教养方式的调节作用。方法2020年5—7月,便利整群抽样选取山东省东陵市和河南省泌阳县12所中小学的青少年进行为期1年2个时间点的纵向追踪调查研究(T1和T2),共509名留守青少年纳入研究,调查内容包括累积生态风险指数、性心理健康、感觉寻求及父母教养方式。采用AMOS 21.0验证纵向中介作用,采用Hayes程序进行调节作用假设模型检验。  结果  控制T1感觉寻求,T1累积生态风险可正向预测T2感觉寻求(β=0.37,P < 0.01),控制T1性心理,T1感觉寻求可负向预测T2性心理(β=-0.26,P < 0.01),感觉寻求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35.85%;T1累积生态风险与T2父母教养方式乘积项对T2感觉寻求和T2性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β值分别为0.17,-0.24,P值均 < 0.01)。  结论  留守青少年累积生态风险通过感觉寻求影响性心理健康水平,父母教养方式调节了累积生态风险、感觉寻求与性心理健康间作用关系。高累积生态风险留守青少年可通过降低高寻求特质,优化父母教养方式来培养良好性心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