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究青少年抑郁情绪、网络成瘾及校园欺凌及其影响因素间的网络关系,为青少年心理状况及相关危险行为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20年9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江苏省13个市抽取1个城区、1个郊县,共抽5 000名在校中学生进行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抑郁、网络成瘾、校园欺凌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青少年抑郁与网络成瘾呈正向相关(β=0.35,P<0.01);青少年遭受校园欺凌与抑郁状态和网络成瘾呈正向相关(β值分别为0.23,0.05,P值均<0.01)。青少年抑郁在睡眠时长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间接效应为-0.01,占总效应的63.6%。青少年抑郁在中高强度运动频次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间接效应为-0.01,占总效应的21.8%。结论 青少年抑郁、网络成瘾、遭受校园欺凌间相互影响,在制定预防和干预策略时需全面考虑其影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综合预防和干预策略,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供科学有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网络成瘾和睡眠质量对青少年欺凌受害和抑郁症状关系的影响作用。方法 随机抽取金山区3所初中、3所高中、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被抽中学校的每个年级不少于80人,以整班纳入。对1 703名中学生进行欺凌受害、网络成瘾、睡眠质量、抑郁症状进行调查问卷调查。结果 14.32%学生曾受到不同形式欺凌,37.46%学生存在抑郁风险,18.67%学生有网络成瘾表现,11.39%存在的睡眠问题。学业成绩和经济状况影响睡眠质量、网络成瘾、抑郁症状、欺凌受害的得分(F值分别为10.44、11.64、17.78、9.14、7.91、4.50、8.53、3.48,P值均小于0.05)。睡眠质量和网络成瘾在欺凌受害和青少年抑郁症状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由3条路径组成:欺凌受害->睡眠质量 ->抑郁症状;欺凌受害 ->网络成瘾->抑郁症状;欺凌受害 ->睡眠质量->网络成瘾->抑郁症状。这3条路径的效应值分别占总效应的21.65%、13.59%、3.54%。3条路径的Bootstrap95%CI均不包含0。结论 欺凌受害不仅能直接影响青少年抑郁症状,还通过网络成瘾和睡眠质量独立中介效应以及睡眠质量-网络成瘾链式中介效应间接影响青少年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小学生抑郁症状和年龄在网络受欺凌与自杀意念间的中介和调节作用。  方法  采用自编《中小学生欺凌状况调查问卷》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11 199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中小学生网络受欺凌与抑郁症状(r=0.22, P < 0.001)和自杀意念呈正相关(r=0.40, P < 0.001),抑郁症状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r=0.38, P < 0.001)。抑郁症状在网络受欺凌与自杀意念间起中介作用(β=0.33, P < 0.001)。年龄调节中介效应后半段路径(β=-0.01, P < 0.001),且抑郁症状对自杀意念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  结论  抑郁症状在中小学生网络受欺凌影响自杀意念中起中介作用,年龄调节抑郁症状与自杀意念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初中生受传统欺凌和受网络欺凌经历与抑郁的关系,以及注意控制在欺凌经历与抑郁之间的作用。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郑州市某初中1 712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采用Olweus受欺负问卷(OBVQ)、网络欺凌问卷(CBCVE)、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和注意控制量表(ACS)。结果 初中生遭受传统欺凌检出率为25.6%,遭受网络欺凌检出率为10.6%,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7.4%,遭受传统欺凌、网络欺凌均与抑郁症状呈显著正相关(r=0.33,P<0.01;r=0.34,P<0.01);遭受传统欺凌及网络欺凌均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的注意集中(β=-0.12,P<0.001;β=-0.11,P<0.001);网络欺凌与注意集中在遭遇传统欺凌和抑郁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0.24,95%CI 0.17~0.3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1.38%。结论 遭受传统欺凌不仅直接影响初中生的抑郁,而且与网络欺凌共同削弱了初中生的注意集中能力,进而间接加重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自尊在儿童期躯体虐待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 在合肥市选取5所中学,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取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年级共76个班3798名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中学生的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Young网络成瘾量表、亲子冲突策略量表和罗森伯格的自尊量表.结果 儿童期躯体虐待与低自尊、网络成瘾均有关(r=-0.108,P<0.01;r=0.057,P<0.01);自尊在儿童期躯体虐待与网络成瘾之间介导的间接效应有统计学意义(a=-0.703,校正后b=-0.104;z=5.052,P<0.001);自尊所介导的间接效应在总效应中所占的比例为22.5%.结论 自尊在儿童期躯体虐待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提示可通过对青少年灌能训练、自尊团体训练等提高自尊的方法,减少网络成瘾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人际信任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睡眠状况的影响,以及自尊、抑郁的作用。方法 采用信赖他人量表、自尊量表、抑郁量表和阿斯森失眠量表对60岁及以上818名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老年高血压患者人际信任越高,睡眠状况越好(r = 0.168,P<0.01),而抑郁程度越高,睡眠状况越差(r = 0.440,P<0.01),高自尊则有利于睡眠状况的提升(r = - 0.302,P<0.01);(2)自尊、抑郁在人际信任与睡眠状况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3)人际信任可以通过自尊、抑郁的链式中介作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睡眠状况产生影响。结论 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人际信任,有利于保持较高水平的自尊,降低抑郁的出现,从而改善睡眠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抑郁与衰弱在孤独感与养老机构老年人生活质量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使用老年抑郁量表、Tilburg衰弱量表、孤独感量表及SF-12简明健康调査量表对183名养老机构老年人进行测查,采用偏差校正的百分位 Bootstrap 法(Process 插件)进行链式中介检验。结果 孤独感与抑郁、衰弱呈正相关(r1=0.71,r2=0.60,P<0.01),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r=-0.61,P<0.01);回归模型显示,孤独感对养老机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直接效应有统计学意义(β=-0.14,P<0.05),抑郁、衰弱在孤独感与生活质量之间的中介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β1=-0.11,β2=-0.16,P<0.05),且抑郁-衰弱的链式中介作用也有统计学意义(β=-0.19,P<0.05)。结论 孤独感既可直接预测老人的生活质量,又可分别通过抑郁、衰弱的中介作用,以及抑郁-衰弱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康利  张福艳  范晖 《现代预防医学》2022,(14):2574-2578
目的 了解青少年超重肥胖及校园欺凌对抑郁的联合作用,为防控青少年抑郁提供科学证据。方法 2020年于自贡市进行一次横断面调查,共调查三个区两个县的11所中学。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抑郁、校园欺凌等问卷调查和身高、体重等体格测量。使用多重线性模型和logistic模型在控制协变量后分析超重肥胖与校园欺凌的联合作用与抑郁的关系。结果 3 022名青少年(51.8%男性;平均年龄14.5岁)纳入本研究,超重肥胖率为17.3%,校园欺凌率为20.2%,抑郁平均得分为11.8,抑郁倾向占比25.6%。超重肥胖青少年相对于体重正常青少年其受到校园欺凌的可能性更高(23.3% vs 19.5%,P = 0.046)。相对于无超重肥胖且未受到校园欺凌的青少年,无超重肥胖但受到校园欺凌的青少年和超重肥胖且受到校园欺凌的青少年抑郁得分更高(β = 3.88,P<0.001; β = 5.04,P<0.001)、抑郁倾向更明显(OR = 2.37,95%CI:1.88~2.98,P<0.001;OR = 3.11,95%CI:2.07~4.65,P<0.001);超重肥胖但未受到校园欺凌的青少年的抑郁得分和抑郁倾向无差异。无超重肥胖且未受到校园欺凌、超重肥胖但未受到校园欺凌、无超重肥胖但受到校园欺凌、超重肥胖且受到校园欺凌四组抑郁的患病风险呈上升趋势(OR = 1.49,95%CI:1.35~1.63,P<0.001)。结论 需关注超重肥胖青少年的校园欺凌现象,以预防其出现抑郁倾向。  相似文献   

9.
了解中学生孤独感与网络欺凌之间的关系及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为维护和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中学生网络欺凌行为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对整群抽取的辽宁省4所中学的934名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中学生孤独感、自尊、实施/受网络欺凌得分在性别、年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中学生实施网络欺凌和受网络欺凌分别与自尊存在负相关,与孤独感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29,-0.20;0.24,0.20,P值均<0.01);中学生实施网络欺凌和受网络欺凌呈正相关(r=0.63,P<0.01).自尊在孤独感预测实施网络欺凌/受网络欺凌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36.2%,23.1%.结论 孤独感既能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实施/受网络欺凌行为,也可以通过自尊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关系及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心理韧性量表(RS-14)对安徽省某高校578名大学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手机成瘾与抑郁、焦虑、压力均呈正向相关关系( r=0.411、0.451、0.455,P<0.01);手机成瘾与心理韧性呈负向相关关系( r=-0.126,P<0.01);心理韧性与抑郁、焦虑、压力均呈负向相关关系(r=-0.387、-0.334、-0.299,P<0.01)。心理韧性在手机成瘾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8)。 结论 大学生心理韧性在手机成瘾与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作用,通过加强大学生心理韧性训练,可缓解手机成瘾对其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郑州市青少年抑郁症状和网络成瘾状况以及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为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支持。方法 在郑州市分别选取城区和郊区共6024名初中和高中学生进行抑郁症状和网络成瘾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 郑州市青少年网络成瘾检出率为2.41%。男生(2.97%)高于女生(1.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C小五号.EPS;P〗=8.01,P<0.01)。城区(2.73%)高于郊区(1.86%)学生、职业高中学生(6.79%)高于高中(2.54%)高于初中(1.19%)学生、住校(4.30%)学生的网络成瘾检出率高于非住校(2.19%)学生,均存在统计学意义(〖XC小五号.EPS;P〗=4.52、81.61、10.69,P<0.01)。郑州市青少年可能存在抑郁症状的比例为9.56%,肯定存在抑郁症状的青少年比例为16.55%。在不同年级、是否住校、网络成瘾等方面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之间均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C小五号.EPS;P〗=134.56、9.74、112.46,P<0.01)。回归分析显示,年级方面初中[OR=0.64,(95%CI:0.52~0.79)],高中[OR=1.35,(95%CI:1.10~1.64)]和网络成瘾[OR=4.61,(95%CI:3.23~6.57)]是影响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的重要因素。结论 郑州市高中阶段学生、存在网络成瘾学生、城区学生存在抑郁症状的情况均较为严重,住校学生的网络成瘾行为和抑郁症状检出率均较高,因此,住校学生应作为关注的重点群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北京市高中生网络成瘾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相关防控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在2014年4-5月抽取北京市18个区县35所重点高中、36所普通高中和31所职业技术学校,并对18 154名学生进行了分析。结果 4.7%的学生报告有网络成瘾行为,其中男生网络成瘾报告率为5.5%,明显高于女生的4.0%(P<0.001);年级越高、母亲文化程度越高的学生网络成瘾报告率越低(χ2=41.00、23.49,P均<0.01);学习成绩自我评价低、职业高中、非核心家庭的学生更易发生网络成瘾(χ2=22.54、66.16和χ2=11.52,P均<0.01)。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男性、学习成绩自我评价低、单亲、重组及隔代家庭、有过受欺侮行为、常感到孤独及有过性行为是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体育锻炼是网络成瘾的保护因素(OR=0.49~0.92)。结论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学习成绩、受欺侮行为、情绪问题、身体锻炼和性行为密切相关,应联合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网络成瘾行为进行干预,并建立预防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深圳市罗湖区青少年故意自伤和自杀等负性事件的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有效控制其发生发展,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选择1 008名罗湖区中学生进行横断面研究,以现场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相关信息,并对其进行与自杀、自伤等行为的单因素关联性分析与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 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及故意自伤的报告率分别是25.81%、8.33%、3.66%、38.21%。参与校园欺负、焦虑和抑郁情绪等危险因素的暴露率分别是17.50%、37.30%和22.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与自杀、自伤有显著相关性因素有与父母的关系融洽度、睡眠时间、吸烟、饮酒、网络成瘾、电子游戏成瘾、打架、参与校园欺负、焦虑、抑郁等。多因素回归分析中显示显著相关性因素主要有与父母的关系融洽度、焦虑、抑郁、受校园欺负等,其中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也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初中生的校园欺负参与率高于高中生,也更容易有自杀计划。 结论 预防青少年负性事件需重点优化其家庭和学校环境,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同学及家庭关系,并减少各类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南京市鼓楼区高中学生睡眠质量状况及其与血压之间的关系,为改善本区青少年睡眠质量及血压控制提供支持。方法 在南京市鼓楼区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整群抽取6所高中学校54个班级的2 462名高中学生,对其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PSQI)调查以及身高、体重和血压的测试。结果 青少年睡眠质量差的人数检出率为37.12%。不同年龄青少年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存在统计学差异(F = 10.12、5.75,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睡眠质量与青少年的收缩压(β = 2.76,P<0.01)、舒张压(β = 0.76,P<0.01)存在关联,睡眠质量越差其收缩压和舒张压则越高。结论 青少年睡眠质量与血压之间存在关联,睡眠质量的提高将可能对青少年血压控制起到积极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安徽省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和睡眠时间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为减少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0年9—11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35 364名在校中学生,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评估抑郁症状,并对遭受校园欺凌、睡眠时间等信息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遭受校园欺凌和睡眠时间对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并采用相乘和相加作用模型分析其交互作用。  结果  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9.29%。在调整性别、居住地区、学段、家庭结构类型、吸烟等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遭受校园欺凌、睡眠不足均与中学生抑郁症状有关联,其OR(95%CI)值分别为3.34(3.14~3.55)和1.48(1.37~1.61)。交互作用分析显示,遭受校园欺凌和睡眠不足对抑郁症状无相乘交互作用(OR=1.17,95%CI=0.98~1.39,P>0.05),但具有相加交互作用(OR=4.84,95%CI=4.36~5.37,P < 0.05),交互作用的超额相对危险度为1.50(1.39~1.59),归因比为0.31(0.26~0.36),交互作用指数为1.64(1.47~1.89)。  结论  遭受校园欺凌和睡眠不足与中学生抑郁症状关联,二者具有协同作用。预防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利于降低抑郁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初中生抑郁在心理忽视与校园欺凌间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珊珊  张野  苑波 《中国学校卫生》2018,39(10):1512-1515
分析初中生心理忽视、抑郁与校园欺凌的关系,为制定防范与干预初中校园欺凌方案提供实证参考.方法 采用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中学生传统/网络欺凌行为问卷和抑郁量表,对从辽宁省方便抽取的927 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除传统身体与关系欺凌维度外,男生在校园欺凌的其他维度得分均高于女生(P 值均<0.01); 除传统关系欺凌与网络关系欺凌2 个维度外,初一学生在校园欺凌的其他维度得分均低于初二学生(P 值均<0.05).心理忽视和抑郁、校园欺凌及其各维度两两间均呈正相关(P 值均<0.01).心理忽视不仅能直接影响初中生的校园欺凌,还可以通过抑郁间接影响校园欺凌,传统欺凌与网络欺凌间接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17.00%,15.40%.中介模型拟合指标χ2 /df = 3.14,NFI = 0.97,CFI = 0.98,TLI = 0.97, IFI = 0.98,GFI = 0.98,RMSEA= 0.05.结论 初中生心理忽视、抑郁与校园欺凌的关系密切,且抑郁在心理忽视预测校园欺凌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青少年网络成瘾和亚健康状态之间的关系,以及消极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为改善青少年亚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网络成瘾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对广州市1261名初高中学生间隔9个月先后进行两次问卷调查.结果 青少年网络成瘾对身心亚健康存在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P<0.001),网络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初中生欺凌受害、心理素质和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为校园欺凌防治和青少年自杀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Olweus儿童欺负问卷、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和自杀意念问卷,对整群抽取的毕节试验区5所初级中学的3 635名七至九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毕节试验区初中生欺凌受害的检出率为28.34%,言语欺凌、关系欺凌、身体欺凌的检出率分别为22.59%,12.05%和7.54%,不同性别学生欺凌受害及言语、关系、身体欺凌的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8.92,94.29,7.69,P值均 < 0.01)。欺凌受害与自杀意念之间呈正相关(r=0.21),两者与心理素质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7,-0.22)(P值均 < 0.01)。在欺凌受害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中,心理素质的调节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04, P < 0.05)。  结论  心理素质能缓冲欺凌受害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应重视心理素质教育在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