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评估气温对居民寿命损失年(YLL)的影响。方法 收集广州、珠海市居民逐日死亡和气象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温对人群YLL风险的累积效应,以及广州和珠海市在高温(0~1 d)和低温(0~13 d)时对人群YLL累积风险大小。结果 广州和珠海市日均YLL值分别为1 928.0和202.5;两市气温与YLL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热效应表现急促,当天达到最大值;冷效应出现相对缓慢,滞后5 d达到最大效应,持续时间约2周;低温对人群的总效应大于高温;广州市低温对男性影响大于女性;两市高/低温对≥65岁人群的YLL风险均大于<65岁人群,患呼吸系统疾病人群的YLL风险大于患心血管疾病人群。结论 广州和珠海市高/低温均导致居民的YLL风险增加,其中低温影响更大。老年人及患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者为脆弱人群。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量化逐日温度对重庆市人群死亡率及寿命损失年(YLL)的影响。方法 利用2010-2013年重庆市主城区全人群死亡个案资料,结合同期气象及空气污染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拟合逐日平均气温与逐日死亡数及逐日YLL的关系,分析高温和低温对不同疾病别、不同人群死亡率及YLL的累积滞后效应。结果 日均气温与非意外、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日死亡数和日YLL呈"U"或"W"形。高温当日可增加人群死亡风险,累积滞后效应在第7天时达到最大,持续2周;低温滞后1周后才表现出危害效应,持续时间长达30 d。高温时,日均气温每升高1 ℃,人群非意外、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的7 d累积相对危险度(CRR)分别为1.05(95%CI:1.03~1.07)、1.08(95%CI:1.05~1.11)、1.05(95%CI:1.01~1.09),YLL分别为23.81(95%CI:12.31~35.31)年、14.34(95%CI:8.98~19.70)年、4.43(95%CI:1.64~7.21)年;低温时,日均气温每降低1 ℃,人群非意外死亡、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的14 d CRR分别为1.06(95%CI:1.04~1.08)、1.09(95%CI:1.06~1.12)、1.06(95%CI:1.02~1.11);YLL分别为23.34(95%CI: 10.04~36.64)年、16.39(95%CI:10.19~22.59)年、2.61(95%CI:-0.61~5.82)年。高温和低温对≥65岁年龄组的影响明显大于<65岁年龄组。高温时,女性死亡率大于男性,男性的YLL大于女性;低温时,女性的死亡率和YLL均大于男性。结论 重庆市高温和低温均可增加人群的死亡风险和YLL,≥65岁年龄组的人群更敏感, 高温对年轻男性影响较大,低温对女性和老年男性影响较大,应有针对性保护极端温度敏感人群。  相似文献   

3.
宁波市气象条件与中暑的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影响人群中暑的主要气象因素。方法 收集2011-2014年宁波市中暑报告病例,采用分段回归模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和反应面模型等方法,分析引起中暑的气温阈值、气象因素的滞后效应和交互作用等。结果 气温和湿度与中暑病例的相关性强于其他气象因素。多种模型均显示,日均气温对中暑病例的拟合效果优于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其阈值为29.1(95% CI:28.7~29.5)℃,超过该阈值后中暑病例明显增多且效应可持续0~1 d;日均气温从第10百分位升至第90百分位时,中暑累积2 d的RR值为14.05(95% CI:7.23~27.31)。日均相对湿度对中暑的影响呈非线性,低湿度(RH:60%)在滞后1~4 d时可造成中暑发病增多,而高湿度(RH:93%)的效应则无统计学意义;两者造成中暑累积5 d的RR值分别为2.35(95% CI:1.27~4.33)和0.86(95% CI:0.40~1.85)。研究提示气温和湿度对中暑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高温低湿条件下中暑发病风险最高。结论 宁波市人群中暑与气温和湿度有明确的关联,引起中暑的平均气温阈值为29.1℃,高温低湿条件下中暑发病风险最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平均气温、寒潮和热浪对湖北省12个区(县)居民脑卒中死亡的影响。方法 收集湖北省12个区(县)2009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脑卒中死亡监测资料和同期气象数据,应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评估各区(县)日均温度、寒潮和热浪与脑卒中死亡之间的关系,利用多元Meta分析合并12个区(县)的温度-脑卒中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及寒潮和热浪对脑卒中死亡影响的滞后反应关系。结果 2009-2012年共观察670.2万人,纳入的脑卒中死亡人数为42 739例,各区(县)脑卒中日均死亡2.7(0.5~6.0)例,年均气温为16.6(14.7~17.4)℃。DLNM分析显示,日均气温与脑卒中死亡间呈反“J”形关系。寒潮对脑卒中死亡的影响存在2~3 d滞后,持续近10 d;热浪的效应则发生急促,持续时间较短。12个区(县)寒潮日滞后3~14 d,脑卒中累积死亡风险为0.968~1.523,合并风险RR=1.180(95%CI:1.043~1.336);热浪日滞后0~2 d,脑卒中累积死亡风险为0.675~2.066,合并风险RR=1.114(95%CI:1.012~1.227)。结论 日均气温与湖北省居民脑卒中死亡呈反“J”形关系,寒潮和热浪均明显增加脑卒中死亡风险,但其死亡效应的滞后模式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大气污染和气温与人群寿命损失年(YLL)的暴露反应关系构建天津市空气健康指数(AHI)。方法 建立2014—2019年天津市六城区大气污染、空气质量指数(AQI)、气象因素及人群非意外死亡YLL的时间序列数据库。以2014—2017年的数据作为构建集,通过广义相加模型和加权量化和模型建立大气污染混合物与人群非意外死亡YLL的暴露反应关系,通过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建立气温与人群非意外死亡YLL的暴露反应关系,基于获得的暴露反应关系系数建立AHI。以2018—2019年的数据作为验证集,通过比较AHI、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和空气质量指数(AQI)这三个指数与人群非意外死亡人数和非意外死亡YLL之间的暴露反应关系及模型的拟合优度,对AHI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结果 AHI的建立模型为AHIt=EYLLt,大气污染+气温/475.11*10。AHI每增加1个IQR,对非意外死亡人数的超额危险度为10.61%,对非意外死亡YLL的效应值为353.37人年,均高于AQHI和AQI的相应效应值。此外,AHI模型的拟合优度均优于AQI和AQHI。...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2013-2015年西安市交通相关空气污染物(NO2、PM10、PM2.5)浓度与人群暴露水平,定量分析和评价孕前期和孕早期交通相关空气污染物暴露与出生缺陷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3-2015年西安市出生缺陷的个案资料,以及对应时期的空气质量数据、气象资料。采用病例交叉设计分析大气污染浓度与出生缺陷的暴露-反应关系。结果 共收集4 235名产妇资料,西安市在研究期间大气NO2日均浓度为60.83 μg/m3,PM10日均浓度为104.94 μg/m3,PM2.5日均浓度为103.88 μg/m3,其中PM2.5浓度高于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国家二级标准限值,且各污染物之间均存在很强的相关性(P<0.01)。在控制气象因素的影响下,孕前期和孕早期NO2和PM10高浓度暴露可增加出生缺陷发生的风险(P<0.05)。结论 西安市产妇孕前期和孕早期暴露于不良环境可能导致胎儿发生出生缺陷。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广东省、安徽省和吉林省(3个省份)共46个城市体感温度与手足口病发病的关系、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为手足口病早期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广东省2009-2018年、安徽省2009-2015年和吉林省2013-2018年的手足口病发病资料及同期气象数据。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46个城市体感温度与手足口病发病的关系,通过Meta分析合并不同城市的结果,采用Meta回归方法分析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因素。结果3个省份46个城市的每日体感温度与手足口病发病总体上呈非线性关系,广东省和吉林省的发病风险关系相似,即随体感温度升高而增加,而安徽省的发病风险随体感温度上升先增加,在18.1℃达峰值后下降。不同体感温度的滞后作用不同,较高体感温度的影响更大、持续时间更久。经纬度、平均气温和平均日照时数可能是体感温度与手足口病关系存在空间异质性的原因。结论体感温度是一个同时评估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3种气象因素与手足口病发病关系的综合指标,其升高会增加手足口病的发病风险,体感温度与手足口病关系的空间异质性与所处地理位置和当地气象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定量评估北京市昌平区空气中粒径≤ 2.5 μm的颗粒物(PM2.5)对居民心血管系统疾病累积超额死亡率(CER)及寿命损失年(YLL)的短期影响。方法 收集2014-2017年北京市昌平区户籍人群的死亡个案资料、PM2.5、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浓度资料及气象资料,运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不同滞后天数PM2.5浓度对不同人群心血管系统疾病CER及YLL的影响。结果 PM2.5对心血管系统疾病CER和YLL的危害效应分别在滞后7 d和9 d时开始显现,滞后14 d时达到最大,持续时间长达21 d。累积滞后21 d时,PM2.5每增加10 μg/m3,人群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的CER为0.021%(95% CI:0.004%~0.038%),YLL为1.47(95% CI:0.23~2.70)年。PM2.5对男性及≥ 75岁人群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的CER和YLL影响更大。结论 PM2.5可以增加人群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死亡率和YLL。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温度在空气污染短期暴露对循环、呼吸系统疾病急诊影响的修饰效应。方法 2010-2011年北京市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逐日急诊资料,气象监测数据及空气污染指数(API)资料均来源于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将日均温度进行分层,建立分层的时间序列模型。结果 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数P50分别为210和80例,API的P50为76,日均温度P50为14.2℃;空气污染对循环系统疾病急诊影响当天(lag0)即表现出效应最大值。空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疾病急诊的影响在滞后第5天(lag5)时达到效应最高值。API对循环系统疾病急诊的影响在超低温(日均气温<-4.9℃)时效应出现最大值,即API每升高10个单位,RR值(95%CI)达到1.067(1.054~1.080);API对呼吸系统疾病急诊的影响在高温(日均气温为24.4~28.5℃)及超高温时(日均气温>28.5℃)有明显增加,API每升高10个单位,RR值分别为1.021(95%CI:1.015~1.028)、1.006(95%CI:1.003~1.008)。结论 温度在空气污染与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中存在修饰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宁波市大气污染物一氧化碳(CO)及臭氧(O3)对人群心肌梗死(心梗)死亡的影响。方法 收集宁波市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每日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同期气象监测数据及死因监测数据资料,控制时间长期趋势、气象因素及星期几效应等混杂因素,采用广义相加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5年宁波市CO及O3日均浓度分别为0.90(0.02~3.31)mg/m3及82.78(4~236)μg/m3,心梗死亡共5 388例,日均死亡3例。单污染物模型显示滞后第6天CO日均浓度每升高0.1 mg/m3造成总人群心梗死亡风险增加1.06%(95% CI:0.29%~1.93%)。≥65岁人群风险增加1.26%(95% CI:0.28%~2.24%),但对<65岁人群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男性人群影响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但对女性人群风险增加1.77%(95% CI:0.44%~3.13%)。O3对死亡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宁波市CO浓度变化与人群心梗死亡风险增加相关,未发现O3浓度变化与心梗死亡风险的关联。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迁移行为对流动老人与户籍老人健康的影响,为老人健康促进和健康水平改善提供政策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倾向评分匹配方法,利用2015年流动老人医疗卫生服务专题调查数据,以自评健康为结局变量,构建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迁移行为对老人自评健康的效应。结果流动老人健康体检、慢性病和住院需要比例比户籍老人更低,自评为健康的比例仅为4.40%,其自评健康状况在不同人口学特征、社会资本、健康行为、疾病和卫生服务利用、流动特征等方面与户籍老人均有差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照顾孙辈、治病/养老、未受教育、劳动收入、离退休金/养老金和住院服务需要对老人自评健康有负向影响。结论流动老人自评健康比户籍老人更加消极,迁移行为是主要障碍因素。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利用不足对流动老人自评健康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
微生物对蜂花粉质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少勇  陈彤 《卫生研究》1989,18(2):30-33
本文报道了对国内47个地区的部分蜂花粉(Bee Pollen)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数和致病菌(乙型链球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的检测结果。结果表明:这些蜂花粉每克含有的菌落总数在几千至几千万个之间。但多数为非病源性微生物。所检蜂花粉的大肠菌群数,有92.3%小于500个/100g;均未检出致病菌。同时提示:蜂花粉的氨基酸含量同微生物的数量并没有绝对的负相关性;其营养价值和质量用多个指标综合评价更为客观。而花粉的含水量、贮存温度对微生物的生长有关系。  相似文献   

13.
噪声健康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生产劳动环境中,噪声普遍存在,接触机会很多。噪声是一种频率与强度变化毫无规律的随机组合的声音,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工业噪声,噪声性听力损失(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是最主要的职业危害之一。近几年职业卫生的核心期刊报道的噪声研究,大部分工作仍围绕噪声对人体听觉系统危害这一研究重点进行,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热点和代表学科发展方向的探索性研究。本文就近期噪声研究情况综述如下。1噪声对机体的影响1·1对听觉系统的影响稳态噪声随着时间的变化,声压级波动小于5dB(A)的称为稳态噪声。早已证实…  相似文献   

14.
15.
为了提高人们对气候变化与老年人群健康关系的认识,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系统地回顾国内外气候变化对老年人产生的健康效应。分析气候变化下极端温度、极端气候、空气污染和气候敏感性传染病对老年人群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健康影响,并根据老年人死因排序,重点围绕极端温度对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和空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致病机理及对不同地区老年人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程度进行探讨。为推动健康老龄化,促进老年人群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积极支持气候变化纳入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二是提高老年人对气候变化影响健康的认知;三是加大研究支持力度,尤其是交叉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16.
张以青  周崟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8):4900-4901
目的 分析脑卒中患者给予时间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16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2人.对照组使用神经内科脑卒中常规护理,观察组在使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时间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情况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时间护理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同时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百草坡牧场布鲁氏菌病流行特点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查清百草坡牧场布鲁氏菌病 (布病 )流行现状和特点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 ,选择百草坡牧场中心点、周边的县改良站、丙底乡以及与百草坡相距甚远的热柯觉乡的部分人、畜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显示 :百草坡牧场人和牦牛布病感染率分别为 31.0 3%和 4 7.19% ,明显高于其他点。职业人群中以兽医和放牧员感染最重 ,青壮年是主要的受染对象。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了解农村居民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情况,通过对农村居民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的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因经济困难未治疗和未住院的慢性病患者比例随收入的降低而呈升高的趋势,并且不同收入组的慢性病患者自付费用也呈现出较明显的不公平性。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应该为低收入人群慢性病患者提供保障卫生服务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百草枯中毒采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6月-2018年8月收治的60例百草枯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比患者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进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后的相关指标对比好于对照组,P <0.05。结论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可以提升百草枯患者中毒治疗效果,对于患者临床治疗工作实施质量控制具有重要保障,且在患者临床治疗控制中,可以为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后的相关指标控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