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炎链球菌临床菌株pbp2B基因突变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二倍微量稀释法检测23株肺炎链球菌临床菌株对5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PCR扩增pbp2B基因片段,T-A克隆后测序。根据药敏试验及测序结果,分析pbp2B基因片段突变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相关性。结果:43.5%(10/23)肺炎链球菌临床菌株对5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敏感,其余56.5%(13/23)菌株耐药,其中有两株高度耐药。β-内酰胺类抗生素敏感菌株pbp2B基因片段仅有2个氨基酸发生变异,且不位于162~206和215~265区域。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低、中水平耐药菌株仅在pbp2B基因片段162~206区域出现氨基酸突变,162~206和215~265区域均有氨基酸突变的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度耐药。结论:本地区肺炎链球菌临床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很高的耐药率。肺炎链球菌pbp2B基因片段162~206区域突变仅引起低、中水平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高度耐药性则与215~265区域突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肺炎链球菌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曾一度是治疗肺炎链球菌感染性疾病的有效药物,但随着该类抗生素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使用,肺炎链球菌耐药现象日益严重,如今已成为全球性的焦点问题。本文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对肺炎链球菌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机制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肺炎链球菌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曾一度是治疗肺炎链球菌感染性疾病的有效药物,但随着该类抗生素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使用,肺炎链球菌耐药现象日益严重,如今已成为全球性的焦点问题。本文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对肺链球菌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机制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水产品中分离的一株伤寒沙门菌NB2005220中检出的TEM-1耐药基因,分析其在细菌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的作用。方法:纸片扩散法药物敏感实验检测细菌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情况,用常规PCR方法扩增TEM-1耐药基因,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和NCBI比对分析。结果:发现伤寒沙门菌NB2005220携带TEM-1耐药基因,测序分析其与AJ634602有高度同源性,药敏实验表明,该菌株对氨苄青霉素和羧苄青霉素耐药,对头孢噻吩等敏感,三相水解实验证明这种耐药为β-内酰胺酶引起。结论:首次从水产品中分离的沙门菌NB2005220携带TEM-1耐药基因,介导该菌对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等耐药。  相似文献   

5.
肺炎包括医院内获得性肺炎(HAP)与医院外获得的肺炎(CAP)的菌类不完全相同。对于HAP在治疗用药时,需要考虑使用能对抗一些较难治的多重耐药菌株的抗生素,特别是遇到MPSA、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耐药严重的阴沟肠杆菌和沙雷氏菌等,应适时使用新一代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或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复合制剂;对于CAP由于多重耐药菌株较少见,应用老一些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及大环内脂类抗生素治疗往往奏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下降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及同源性分析。方法:收集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下降肺炎克雷伯菌25株。E test法测定10种抗菌药物的MIC值;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菌株同源性;PCR及克隆测序分析耐药基因型。结果:25株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呈多重耐药,但对多黏菌素E和替加环素敏感。PFGE分型除一株外均为同一克隆(暗示医院内感染)。25株菌株均产KPC-2碳青霉烯酶基因,并同时携带CTX-M、SHV、DHA等多种耐药基因。结论:携带KPC-2基因的肺炎克雷伯菌同时携带多种耐药基因。此类菌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下降并对除多黏菌素E和替加环素外抗生素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7.
重庆地区肺炎链球菌耐药性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调查重庆地区肺炎链球菌在社区获得性感染患者中的分离率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采集社区获得性感染患者的痰、鼻咽拭子标本,培养、分离和鉴定肺炎链球菌。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肺炎链球菌对11种抗生素的耐药性。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肺炎链球菌BOX重复元件对其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型。结果680份临床标本中,分离出39株肺炎链球菌,阳性率为5.7%。34株(有5株在保存过程中死亡)肺炎链球菌中有2株对青霉素低度耐药(MIC为0.125mg/L),1株青霉素敏感株对左氧氟沙星耐药(MIC为8mg/L)。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克林霉素表现出较高的耐药率,且均为高度耐药(MIC≥64mg/L),对所测其他β内酰胺类和万古霉素均呈敏感。盒式PCR显示了较高的分辨率,能快速、可靠地检测菌株间的亲缘关系。35株肺炎链球菌共分为25个型,29个亚型,最多见的为A型图谱(3株),2株青霉素低度耐药株分属不同的型。结论重庆地区分离的临床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较低,但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克林霉素耐药却非常普遍。盒式PCR能快速、可靠地对肺炎链球菌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型,重庆地区耐药克隆没有明显的优势株。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台州医院肺炎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及对红霉素的耐药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临床分离的肺炎链球菌31株,运用K-B纸片法及VITEK细菌鉴定仪检测其对抗菌药物的药敏谱;通过纸片法筛选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红霉素)的耐药表型,PCR扩增红霉素耐药基因:ermB、mefA,并送测序鉴定.结果 K-B法纸片药敏结果显示,肺炎链球菌临床分离株主要对红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和四环素耐药,耐药率分别为:100.0%、64.5%、32.2%;未发现有对青霉素、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耐药的菌株;31株肺炎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耐药表型均为组成型耐药;31株红霉素耐药菌株的基因均为ermB(+)/mefA(+),测序结果正确.结论 台州医院肺炎链球菌临床分离株对红霉素耐药率高,erm基因介导的靶修饰作用和mef基因介导的外排泵机制的共同作用,是主要的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9.
小儿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性及其血清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了解小儿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性及其血清型分布情况 ,为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抗生素合理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肺炎链球菌自小儿上呼吸感染者的鼻咽拭子标本分离取得 ,并用标准 E- test法和琼脂稀释法测定其耐药性 ;采用 Quellung反应方法对其血清分型 ;采用 BOX- PCR和琼脂糖电泳技术对其进行基因特征分析。 结果 研究了 1999年至 2 0 0 1年期间从患儿鼻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出来的 84株肺炎链球菌。 78.6% ( 66株 )的菌株对青霉素敏感 ,也同时对其他的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敏感。仅有 2 1.4 % ( 18株 )的菌株对青霉素耐药 ,其中 ,88.9% ( 16株 )的是低度耐药 ,11.1% ( 2株 )是高度耐药。几乎所有的菌株对利福平和万古霉素是敏感的。但大多数菌株对四环素、氯霉素、复方新诺明、红霉素表现出多重耐药性。占 60 .6%的肺炎链球菌其血清型是 6A( 14 .3 % )、2 3 F( 13 .1% )、19F( 11.9% )、15 B( 7.1% )、14( 7.1% ) ,不能分型 ( 7.1% ) ,而 18株青霉素耐药菌株的血清型是 2 3 F、19F、6B、14不能分型 ,以 2 3 F为主 ,它们有相似的BOX基因指纹图谱和耐药谱。 结论 本研究小儿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较其他地区高 ,耐药模式以四环素、氯霉素、复方新诺明、红霉素、氯林可霉素为主。 2 3 F血清型是  相似文献   

10.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致医院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是携带mecA基因、编码低亲和力青霉素结合蛋白导致甲氧西林、头孢菌素类、碳青酶烯类、青霉素类+青霉素抑制剂抗菌药物耐药的葡萄球菌属。MRS对所有的β-内酰胺类药物和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均无临床疗效,绝大多数的MRS常表示多药耐药。现对我院分离出的葡萄球菌属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了解新疆地区新生儿科分离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分布情况。方法:采用K-B法测定病原菌对19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TEM、SHV、CTXM-1、CTXM-9等4种β-内酰胺酶基因,并对部分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100株产ESBLs菌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对喹诺酮类耐药率在10%以下;但对大多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全部耐药。基因型分析显示有72株携带TEM基因,79株携带SHV基因,58株携带CTX-M-1基因,42株携带CTX-M-9基因;91%的菌株同时携带两种及两种以上ESBLs基因型。结论:新生儿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严重,新疆地区新生儿以同时携带多种ESBLs基因型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肺炎克雷伯菌江阴分离株抗菌药物耐药元件。方法:收集我院住院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出的40株江阴地区各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并检测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40株江阴地区各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类的耐药率为100%,但敏感率为0.00%;40株菌对于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的敏感率为0.00%,但耐药率为100%。40株江阴地区各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均检测出β-内酰胺酶基因,总阳性率为100%。结论:本组40株肺炎克雷伯菌体携带有β-内酰胺酶基因,这也是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我院2006年2月-2009年12月脑脊液分离出的肺炎链球菌中,有4株为多药耐药肺炎链球菌。该患者分离出的肺炎链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MIC值均高于其他3株多药耐药肺炎链球菌的MIC值,为高水平耐药的肺炎链球菌。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肺炎链球菌的耐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014年临床分离肺炎链球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结果 218株肺炎链球菌主要分离自呼吸道标本,其次为血液和脑脊液标本。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PRSP)在儿童及成人组中的检出率分别为59.4%(57/96)和32.0%(39/122),儿童组高于成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侵袭性和侵袭性标本来源PRSP分别占50.8%(90/177)和14.6%(6/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克林霉素、四环素及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较高,未发现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和万古霉素耐药菌株。结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已不适宜作为肺炎链球菌呼吸道感染的一线经验用药。不同人群、不同标本来源分离的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MRSA是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该菌主要由mecA编码产生的青霉素结合蛋白2a (PBP2a)降低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亲和力,对所有β-内酰胺类、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均表现为耐药,通常对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等抗生素也显示耐药,呈现多重耐药的特点.快速、准确地检测MRSA是控制其感染和限制其流行的重要步骤[1].基因检测法如核酸杂交法和PCR法由于直接检测耐药基因,被认为是检测MRSA的"金标准"[2].但基因检测法由于需要较高的实验条件,不易在常规实验室应用.我们应用乳胶凝集试验法快速检测PBP2a从而判断MRSA,并与PCR扩增mecA基因的检测方法进行比较,以评价乳胶凝集法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型β-内酰胺酶是近几年来发现的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它可以水解除头霉素以外的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准确快速检测这些耐药基因是控制其传播的关键.此文对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获得性耐药元件基因的携带情况及菌株间的亲缘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10月医院住院患者痰液标本分离15株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用K-B法测定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35种β-内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21种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和10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阳性耐药基因测序后直接作BLAST比对,耐药基因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结果 15株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耐药率高;15株菌每株均检出β-内酰胺酶基因,总阳性率达100.0%,共检出7种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仅检出1种β-内酰胺酶基因1株,占6.7%,同时检出2种9株,占60.0%,同时检出3种5株,占33.3%;样本聚类分析可见有一定的聚集性,并可分为A与B二个群;除A群有2个菌株属克隆传播,其余菌株亲缘关系稍远。结论本组15株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同时携带β-内酰胺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是对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产生耐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获得性耐药元件基因的携带情况及菌株间的亲缘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10月医院住院患者痰液标本分离15株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用K-B法测定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35种β-内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21种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和10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阳性耐药基因测序后直接作BLAST比对,耐药基因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结果 15株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耐药率高;15株菌每株均检出β-内酰胺酶基因,总阳性率达100.0%,共检出7种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仅检出1种β-内酰胺酶基因1株,占6.7%,同时检出2种9株,占60.0%,同时检出3种5株,占33.3%;样本聚类分析可见有一定的聚集性,并可分为A与B二个群;除A群有2个菌株属克隆传播,其余菌株亲缘关系稍远。结论本组15株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同时携带β-内酰胺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是对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产生耐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浙江地区大肠埃希菌临床菌株优势β-内酰胺酶基因型及其携带模式、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β-内酰胺酶基因表达及组氨酸激酶抑制剂氯氰碘柳胺(CLO)抑制其表达的作用。方法 采用微量稀释法和E-test检测大肠埃希菌临床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和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PCR及其产物测序法检测大肠埃希菌耐药菌株β-内酰胺酶基因型及携带模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β-内酰胺酶确证试验分别检测1/4 MIC头孢噻肟或青霉素及CLO对大肠埃希菌耐药菌株β-内酰胺酶基因转录和表达的影响。结果 浙江地区61.7%(285/462)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西丁、头孢噻肟和头孢他啶耐药。285株耐药菌株中, TEM和CTX-M基因检出率(83.2%和75.1%)显著高于KPC、SHV和OXA基因(1.4%~10.2%)(P<0.01), 两种以上β-内酰胺酶基因携带率(68.8%)显著高于单基因(31.2%)(P<0.01), 其中61.4%菌株携带TEM+CTX-M基因(P<0.01)。除KPC基因外, 1/4 MIC头孢噻肟和青霉素能诱导89株β-内酰胺酶单基因菌株TEM、CTX-M、SHV和OXA mRNA水平迅速升高(P<0.01), 但可被50~500 μg/ml CLO所抑制(P<0.01)。100 μg/ml CLO预处理后, 82.8%~85.6%耐药菌株对上述抗生素敏感(P<0.01), β-内酰胺酶检出率也从95.1%下降至16.1%(P<0.01)。结论 TEM和CTX-M是浙江地区大肠埃希菌临床菌株优势β-内酰胺酶基因型, 并以TEM-1+CTX-M为优势携带模式。低浓度头孢噻肟和青霉素可经细菌二元信号系统上调β-内酰胺酶基因表达, 但可被组氨酸激酶抑制剂CLO所抑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一组20株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中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与磺胺类获得性耐药元件基因的携带状况,以及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月-6月医院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的20株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23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11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5种磺胺类耐药基因、8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阳性耐药基因测序后直接作BLAST比对,耐药基因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UPGMA法)。结果 20株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每株均检出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磺胺类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基因,阳性率达100.0%,有19株检出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阳性率95.0%;20株菌共检出6种β-内酰胺酶类耐药基因、4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3种磺胺类耐药基因、6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且阳性率较高;样本聚类分析显示菌株有聚集性,共有12-14号株、7-20号株、15-18-19号株、8-9号株4个克隆传播。结论本组20株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携带的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磺胺类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是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产生耐药的重要原因,本组菌检出的四个克隆高度疑似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