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安徽省某农村地区中小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农村中小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为心理健康的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安徽省长丰县3所初中、5所小学所有在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状况与相关生活经历调查问卷(包括自杀意念评定表、儿童抑郁量表、家庭功能量表、特质性应对问卷、儿童自尊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生命质量量表)进行调查.采用x2检验分析不同性别、不同留守状态中小学生自杀意念的差别,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筛选自杀意念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调查儿童自杀意念发生率为8.64%(252/2917),其中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发生率为9.80%(166/1694),非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发生率为7.03%(86/1223),不同留守状态儿童自杀意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社交焦虑、消极应对方式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P<0.05),生命质量评分高、家庭功能良好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 农村儿童自杀意念发生率较高,家庭、学校、社会应该针对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预防儿童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 分析宁夏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9年10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选取宁夏农村地区5所小学3到6年级990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包括社会生活状况、儿童社会交往焦虑测评量表。结果 留守儿童有仅4.18%父母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有36.70%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打工是一段痛苦的经历。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t=3.608,P<0.05),生活起居方式不同其留守儿童社交焦虑总得分存在差异(F=4.108,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级、有无兄弟姐妹以及父母外出打工是否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是留守儿童社交焦虑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社交焦虑水平要高于非留守儿童,其影响因素复杂;父母应多方面关注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状况,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朱焱  胡瑾  余应筠  卢芸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1657-1659
了解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对方式及其相互关系,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贵州省定新乡和重新镇四~九年级学生1 569名,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与“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 1 569名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占34.2%.留守小学生MHT全量表分和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分量表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小学生(t值分别为2.254,2.171,2.476,2.099,P值均<0.05);留守初中生MHT全量表分、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分量表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初中生(t值分别为2.666,2.358,3.862,2.076,P值均<0.05).留守小学生对人焦虑检出率较非留守小学生高,留守初中生学习焦虑、恐怖倾向检出率较非留守初中生高(x2值分别为6.131,6.601,6.875,P值均<0.05).留守小学生消极应对方式得分(8.23±3.64)高于非留守小学生得分(7.54±3.68)(t=2.533,P<0.0S).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消极应对方式与该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关(P<0.05).结论 该地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较非留守中小学生稍差,在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等心理问题方面留守中小学生表现较明显.消极应对方式可能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负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滇西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家庭功能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大理白族自治州少数民族留守儿童978名,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获得有效问卷950份。分析各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家庭功能、应对方式的差异和相关性。结果:白族留守儿童在沟通、情感反应和情感介入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彝族和回族留守儿童,积极应对得分则显著高于彝族和回族留守儿童,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家庭功能各因子与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均显著相关(P<0.01),家庭功能因子中的沟通、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能显著预测留守儿童的积极应对表现,家庭功能因子中的角色和问题解决能显著预测留守儿童的消极应对表现。结论:促进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家庭功能的发展有助于其形成积极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农村地区儿童抑郁及留守状况对抑郁发生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展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儿童抑郁量表( CDI)、家庭功能量表(APGAR)及内编问卷,对整群随机抽取的安徽省某县农村中小学生2 917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农村儿童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0.4%,留守儿童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2.1%,高于非留守儿童的8.0%(P<0.01).儿童家庭功能总分与儿童抑郁量表( CDI)总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留守状态、年级低、寄宿、父亲文化低、家庭年收入低、学习成绩差的儿童更易发生抑郁症状;家庭功能好的留守儿童抑郁症状检出率较低.结论 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改善农村地区儿童的留守状况,可能降低儿童抑郁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城市小学留守儿童因留守时间的不同对儿童攻击性行为形成影响的差异,以及攻击性行为和社交焦虑的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攻击性问卷和社交焦虑量表对当地223名留守儿童和128名非留守儿童进行分析.结果 留守儿童的敌意与社交焦虑水平高于非留守儿童,随着留守时间的延长,留守儿童在身体攻击、总的攻击性和社交焦虑水平增长.结论 减少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有助于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谢其利  宛蓉  张睿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2):236-238,241
探讨农村留守经历大学新生自尊、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孤独感关系,为降低农村留守经历大学新生的孤独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UCLA孤独量表第3版、自尊评定量表(SE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从贵州6所高校随机抽取的615名农村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和479名农村非留守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 农村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孤独感高于农村非留守大学新生(t=3.89,P<0.01);农村留守经历大学新生自尊、家庭支持、其他支持均低于农村非留守大学新生(t值分别为-2.28,-3.59,-3.30,P值均<0.05);农村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孤独感与自尊、社会支持各因子、积极应对方式均呈负相关(r值范围为-0.49--0.34,P值均<0.01),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22,P<0.01);回归分析表明,朋友支持、自尊、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可解释农村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孤独感总变异的39.00%.结论 留守经历、朋友支持、自尊、积极和消极应对方式对农村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孤独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安徽省农村中学生生活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农村中学生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安徽省某市4所农村中学共2 075名中学生,运用儿童青少年生活质量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家庭支持量表(PSS-Fa)及自尊量表(SE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农村中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年级、是否独生子女、是否留守学生、学习成绩、学习压力、父母文化程度、心理问题、应对方式、家庭支持、社会支持、自尊等。多元线性回归显示,生活质量总分影响因素前3位的依次是社会支持、自尊、积极的应对方式。结论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是提高农村中学生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安徽某农村地区小学生社交焦虑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了解农村地区小学生社交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安徽省无为县2所农村小学三~六年级小学生884名(男472名,女412名),采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和自编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小学生社交焦虑的总检出率为14.7%,男、女生分别为12.9%,16.7%;随着年级的增长,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单因素分析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社交焦虑影响因素有年级、健康状况、零花钱、学习困难程度、父亲教育方式、其他家人教育方式、是否为留守儿童、教师教育方式。儿童社交焦虑影响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儿童社交焦虑的因素有性别、零花钱、学习困难程度、是否为留守儿童、教师教育方式、其他家人教育方式。结论农村地区儿童存在较严重的社交焦虑问题,社会、学校和家庭应给予相应教育和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10.
江西省留守儿童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性格特点,探讨留守儿童性格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取整群抽样原则,选取308名农村留守中小学生和278名农村非留守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Y-G性格测验和应对方式问卷。结果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Y-G性格测验的抑郁性和自卑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思考的向性、协调性和社会的向性上也存在差异(P0.01)。Y-G测验的情绪稳定性因子(包括抑郁性、情绪变化、自卑感和神经质)与消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性相关(P0.001),社会适应性因子(包括主客观性、协调性、攻击性和一般活动性)与积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性相关(P0.01)。结论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更为抑郁、自卑和内向,D,C,I和N性格的留守儿童以消极应对方式为主,这些儿童更应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某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择安徽省某农村地区两所中学的3 945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2 23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根据资料性质,采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发生率20.0%(445/2 230),性别、年级、母亲文化之间的关系、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家庭经济状况、学习成绩、老师的教育方式和态度等因素对留守儿童自杀意念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家庭环境各维度评分显示,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成功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和道德宗教观等因素对留守儿童自杀意念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父母之间的关系差、家庭经济状况差、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不融洽、老师体罚、自尊评分低、消极应对方式评分高等7个因素是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发生的危险因素,积极应对方式和师生关系评分高2个因素是自杀意念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农村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发生率较高,应针对自杀意念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行干预,以降低留守儿童自杀意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农村留守中学生应对方式家庭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索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及应对方式、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对其影响,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安徽省某市方便抽取6所农村中学,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家庭支持量表(PSS-Fa)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农村留守中学生进行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1 214份。结果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总检出率为24.8%;社会支持、家庭支持得分与SCL-90各因子得分均呈显著相关(P值均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家庭支持和主观支持是留守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保护因素,而年龄、学习压力、消极应对是留守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危险因素。结论家庭支持、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对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3.
探索应对方式和学习自我效能感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学习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为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主观幸福感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方便抽取贵州和重庆6所农村中小学的1 618名四至九年级学生,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和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留守儿童学习主观幸福感与学习自我效能感、积极应对、社会支持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0,0.23,0.36,P值均<0.05),与消极应对呈负相关(r=-0.33,P<0.01).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正向预测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主观幸福感(β值分别为0.383,0.195,P值均<0.01),负向预测消极应对(β=-0.321,P<0.01);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正向预测学习主观幸福感(β=0.402,P<0.01);农村留守儿童的消极应对负向预测学习主观幸福感(β=-0.224,P<0.01).农村留守儿童的消极应对和学习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与学习主观幸福感间起中介作用.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直接并通过消极应对和学习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学习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4.
赖运成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0):1590-1595
留守经历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留守时间、性别、生源地、人格、情绪调节能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家庭教养方式、负性生活事件等。为优化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重视农村生源留守经历大学生、留守经历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留守经历大学生安全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提升, 优化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人格、情绪调节能力和应对方式, 为留守经历大学生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农村留守儿童伤害的流行情况及危险因素,为制订预防伤害措施提供相应的证据支持。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于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2个层中各随机抽取一个镇,再从当地随机抽取3所小学、3所中学的3~9年级的留守青少年儿童为研究对象,以学生自填问卷方式调查近一年内的伤害发生情况、个人情况、家庭环境和学校情况。运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伤害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一年内当地的留守儿童伤害发生率为17.50%(440人)。单因素检验提示学段、独生情况、健康状况、焦虑状况、伤害知识水平、伤害行为水平、与同学的关系、老师对学生态度、老师强调安全问题的组间伤害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提示中学、身体健康、行为水平合格、与同学关系融洽是保护因素(均有P<0.05),焦虑是危险因素(OR=1.262,95%CI:1.009~1.577,P=0.041)。  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伤害情况受多因素影响,因此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在营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的同时,积极做好伤害教育工作,减少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分析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状况及家庭综合环境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Conners父母用量表和一般情况调查表,对分层随机整群抽取的安徽省池州市1 512名农村幼儿园3~5岁在园儿童的家长进行调查.结果 农村学龄前儿童留守率为31.9%,留守和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8.7%和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85,P>0.05);心身障碍(5.0%)和学习问题(3.7%)是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较突出的行为问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济较为落后县区、单亲照看、男童是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P值均<0.01).结论 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较为多见.行为问题的干预要侧重经济落后家庭,并重点关注男童的行为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初中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 采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和《青少年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对河南三所中学981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除家庭支持因子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P<0.01),其他因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P<0.01),且体验到了更强烈的消极情感。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与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P均<0.01);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对主观幸福感具有预测作用。结论 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较低,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对其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农村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及与父母养育方式、社会支持和自尊的关系。方法 采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社会支持量及自尊量表对济南市688名农村初中生进行了调查。结果 农村初中生主观幸福感较高, 自我满意度和生活环境满意度得分率分别为73.6%和70%, 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得分率分别为61.6%和34.6%。女生的生活环境满意度高于男生(t=-3.440, P=0.001)。自我满意度、生活环境满意度、积极情感及消极情感得分均具有年级差异(F=9.287~48.986, P=0.000)。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社会支持、自尊对主观幸福感具有积极影响, 而母亲的拒绝否认, 惩罚严厉和过干涉过保护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消极影响。结论 农村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 且与父母养育方式、社会支持和自尊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