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会阴侧切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引起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105例会阴侧切切口感染和按1:2随机选择的无切口感染会阴侧切210例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率为1.23%,单因素分析共筛选出9个因素与切口感染有关,而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不能防止切口感染,与切口感染无关(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胎膜早破、体重指数高、合并基础疾病、阴检肛查多、缝合技术为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3.498、3.345、4.235、2.285、2.458.结论 及时处理胎膜早破、控制体重指数合理范围内、治疗基础疾病、阴检肛查根据实际慎重进行、提高缝合技术以预防与控制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影响会阴侧切切口愈合的危险因素,为控制切口愈合不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会阴侧切切口愈合不良(切口感染、裂开、脂肪液化)和120例愈合良好产妇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为2.55%;其中切口感染26例、脂肪液化11例、裂开23例,影响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合并基础疾病、体重指数高、胎膜早破、阴检肛查次数多、夏季、产程长(P<0.05);与年龄、孕周、孕产次、预防应用抗生素无关(P>0.05).结论 切口愈合不良在会阴侧切术后较常见,与多种因素有关,针对影响高危因素,应制订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会阴侧切切口愈合的危险因素,为控制切口愈合不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会阴侧切切口愈合不良(切口感染、裂开、脂肪液化)和120例愈合良好产妇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为2.55%;其中切口感染26例、脂肪液化11例、裂开23例,影响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合并基础疾病、体重指数高、胎膜早破、阴检肛查次数多、夏季、产程长(P〈0.05);与年龄、孕周、孕产次、预防应用抗生素无关(P〉0.05)。结论切口愈合不良在会阴侧切术后较常见,与多种因素有关,针对影响高危因素,应制订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会阴侧切产妇切口术后发生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6月在本院产科顺产且会阴侧切缝合术的产妇1 186例,收集患者阴道侧切切口的分泌物,采用细菌自动分析仪对所培养细菌进行分离鉴定,对产妇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其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关的干预措施。结果 1 186例会阴侧切产妇切口术后72例发生感染,发生率为6.07%,共培养出7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54株,占69.23%,革兰阴性菌20株,占25.64%,真菌感染4株,占5.13%。单因素和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膜早破、第二产程时间≥2 h、合并糖尿病、分娩产程时间≥8 h、生殖道感染和切口长度≥3 cm是会阴侧切产妇切口术后发生感染的独立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会阴侧切产妇切口术后发生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针对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应改进和完善控制方法,可以预防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引起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及有效预防措施。方法收集2011年8月-2013年7月妇产科经阴道行会阴侧切分娩的1 968例产妇资料,按照感染与未感染,选择切口感染的101例产妇与同时期行侧切切口未感染的100例产妇进行比较,通过单因素分析,对可能影响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 1 968例经阴道分娩行侧切切口产妇发生切口感染101例,感染率为5.13%;体质量指数(BMI)、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感染组产妇,分别为(27.1±1.3)kg/m2、(13.6±5.7)d、(5 697.78±1 548.62)元,对照组分别为(24.1±1.4)kg/m2、(5.1±1.5)d、(2 896.55±648.97)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妊娠并发症、生殖道感染多、产程较长、阴道检查次数过多、胎膜早破、阴道助产血肿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因素相关,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护理预防措施消除影响因素,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会阴切口缝合是产科经常实施的手术,而会阴切口感染和会阴切口裂开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会阴水肿者并发症发生率更高。2009年1月-2010年1月,我院对180例经阴道分娩的产妇行会阴侧切术,于产后缝合侧切切口完毕后用0.5%聚维酮碘液纱布持续湿敷侧切切口2 h,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肖华平 《药物与人》2014,(9):309-309
目的:分析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井探讨有效的护理预防对策。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98侧术中采用会阴侧切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观察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分析感染危险因素,并探讨有效的护理预防措施。结果.98倒患者中切口感染26例;患者自身有合并症、产程过长、环境污染、手术器械消毒灭菌不彻底、缝合技术不佳、术前准备不充分等均对切口感染的发生较大影响(P〈0.05)。结论:患者自身因素及临床因素均可导致会阴侧切切切口感染的发生,园此临床医师应为患者提供无菌环境,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流程,并对患者合并的基础疾病进行处理,从而有效预防切口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会阴侧切切口感染产妇炎症因子及抗氧化应激水平的变化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监测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8年4月日照市中医医院妇产科会阴侧切术产妇1 435例,其中,会阴侧切口感染产妇86例作为感染组,同期,随机抽取100例未发生感染产妇作为对照组。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会阴侧切口感染的影响及病原菌分布情况,并比较两组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抗氧化应激物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过氧化氢酶(CAT)水平变化。结果臀位助产、产前助产较自然分娩会阴侧切口感染率增加(P<0.05)。86例会阴侧切切口感染产妇中,共分离病原菌7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1株占51.90%、革兰阳性菌32株占40.51%、真菌6株占7.59%。感染组血清炎症因子IL-6、CRP以及P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组产妇抗氧化应激相关指标SOD、GPx以及CAT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会阴侧切口感染后机体炎症水平及氧化应激水平升高,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指标可作为产妇会阴侧切口感染的重要监测指标,为临床早期诊断和预防感染的发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引起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控制措施,以降低产房会阴切口感染率,提高围产期质量安全. 方法 根据2009年1月1日-12月31日会阴侧切缝合术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引起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从各个环节予以预防控制. 结果 会阴切口感染率<1.00%,其中确诊感染病例24例,细菌培养结果条件致病菌>75.00%;引起会阴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与合并基础疾病、胎膜早破、阴检肛查过频、缝合技术、住院天数、卫生宣教欠缺等有关. 结论 加强围产期的质量控制,从生产的各个环节正确评估并识别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措施,做好卫生宣教,能有效降低侧切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会阴侧切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及对患者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从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乳山市人民医院足月分娩行会阴侧切的产妇中随机抽样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继发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52例和未感染组98例;制定调查表格,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感染影响因素。所有受检对象均抽取外周静脉血3 ml,采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fluorescence-activated cell sorting,FACS)检测Th1、Th2细胞水平,计算Th1/Th2比值,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 4,IL-4)水平,计算两者比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产程、妊娠期糖尿病、贫血、羊水污染及感染前住院时间是产妇会阴侧切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显示:体质量指数≥25 kg/m^2、产程≥8 h、合并妊娠期糖尿病、贫血、羊水污染及感染前住院时间≥72 h是产妇会阴侧切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感染组的Th1细胞(15.29±4.52)、Th2细胞(7.13±2.89)高于非感染组,而Th1/Th2比值(2.47±0.86)低于非感染组(P<0.05);感染组的血清IFN-γ(31.46±4.19)pg/ml、IL-4(23.42±2.87)pg/ml高于非感染组,而IFN-γ/IL-4(1.25±0.13)低于非感染组(P<0.05)。结论产妇会阴侧切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侧切切口感染产妇体内存在Th细胞亚群失衡现象,炎症因子水平紊乱。  相似文献   

11.
符小燕 《现代保健》2009,(33):84-85
目的探讨引起自然分娩会阴切开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会阴侧切术42例发生切口感染产妇的临床资料,并与84例未感染的会阴侧切患者作比较。结果阴道炎症、体重指数高、合并基础疾病、阴道检查次数多、胎膜早破、急诊分娩、产程长、住院时间长等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结论自然分娩会阴切开术后切口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应该针对上述因素预防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产妇会阴侧切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术后切口感染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0月产科顺产分娩产妇的临床资料3070例,其中行会阴侧切术产妇1214例,统计分析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及其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行会阴侧切术的1214例产妇中发现术后切口感染42例,感染率为3.5%;会阴侧切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与产妇的年龄和分娩次数无显著的相关性,但会阴侧切术后切口感染的产妇体重指数(BMI)、检查次数、助产率、产程分别为(28.8±4.3)、(3.2±1.4)次、45.2%、(13.6±3.4)h,显著高于非切口感染产妇的(24.6±3.8)、(1.8±0.9)次、16.35%和(11.2±3.2)h,而切口感染产妇的血红蛋白水平和自然分娩率分别为(102.7±12.1)g/L和54.8%,显著低于非切口感染产妇的(116.4±12.8)g/L和8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妇BMI、血红蛋白水平、检查次数、助产率和产程是会阴侧切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做好相关因素的防护有助于减少会阴侧切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会阴侧切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耐药,分析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9年5月在本院产科行会阴侧切术的2 186例初产妇临床资料,采集切口脓性分泌物送细菌室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统计学分析确定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2 186例会阴侧切的初产妇有28例发生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28%,检出3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2株,占68.75%,革兰阳性菌9株,占28.13%,真菌感染1例,占3.13%。检出的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对氯霉素耐药率最高。革兰阳性菌对庆大霉素耐药率最高,而对万古霉素敏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道裂伤、妊娠糖尿病、胎膜早破、生殖道感染和产程时间≥16 h是初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独立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初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针对感染的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可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引起会阴侧切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预防与控制感染的有效措施.方法 根据2010年8月-2011年8月经阴道分娩行会阴侧切术的5914例足月妊娠产妇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引起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从各个环节加以预防控制.结果 会阴切口感染60例,感染率1.01%,细菌培养结果主要以粪肠球菌为主,检出28株占46.67%,其次是大肠埃希菌13株和金黄色葡萄球菌8株,分别占21.67%和13.33%;引起会阴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与合并基础疾病、胎膜早破、阴检肛查过频、缝合技术、产程过长、卫生宣教欠缺等有关.结论 会阴侧切术切口感染与多因素有关,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预防和控制切口感染,积极治疗各种合并疾病,阴检肛查根据实际需要慎重选择,及时处理胎膜早破、提高会阴侧切缝合技巧、缩短产程,可以有效降低侧切感染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产妇会阴侧切术后感染病原菌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会阴侧切术后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5年4月在产科住院1 200例阴道分娩行会阴侧切术的足月产妇临床资料,统计其病原菌分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200例产妇术后发生30例会阴切口感染,感染率为2.50%;送检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9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8株占63.04%,革兰阳性菌30株占32.61%,真菌4株占4.35%;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30岁、体质量指数28kg/m2、阴道产检3次、急诊分娩、产程8h、术后住院时间5d、胎膜早破、夏季分娩、产妇生殖道感染、切口长度3cm、缝合人员工作时间≤10年、合并基础疾病是产妇会阴侧切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体质量指数28kg/m2、阴道产检3次、术后住院时间5d、胎膜早破、产妇生殖道感染、合并基础疾病是产妇侧切术后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产妇会阴侧切术后感染病原菌、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较多,需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以降低会阴侧切术后感染率及预防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导致会阴侧切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850例产妇临床资料,比较切口感染与年龄、基础疾病、阴道检查次数、产程、体质指数、分娩情况、切开时机、手术者工作时间、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等相关性.结果 会阴侧切产妇1850例合并切口感染50例占2.70%,影响切 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年龄≥35岁、合并基础疾病、阴道检查≥3次、产程≥10 h、体质指数>24.0、急诊分娩、切开时机过早或过晚、术者工作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导致会阴侧切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复杂,应针对危险因素实施相应的措施减少或避免切口感染的发生,避免高龄妊娠,产前积极治疗合并症,产程减少不必要阴道检查,防止滞产,孕期营养指导将体质指数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急诊分娩,控制预防性全身应用抗菌药物,选择适当切开时机,提高缝合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探究会阴侧切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原因以及在产房中进行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何贤纪念医院2018年1-11月期间进行会阴侧切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50例产妇作为观察组,将同期进行会阴侧切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的5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进行产房护理,观察组给予护理干预模式进行产房护理。结果观察组产妇的年龄、合并其他疾病比例、阴道检查次数、生殖道感染例数、胎膜早破及夏季分娩占比、护理满意度、甲级切口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会阴侧切术后引发切口感染的原因较多,应针对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进行合理有效的产房护理干预措施,确保产妇的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分娩后会阴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医院阴道分娩并行会阴侧切术的253例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为研究对象,回顾性调查并详细记录产妇年龄、孕周、体质量指数、第二产程、术后住院时间、切口长度、血糖控制情况、术前是否有生殖道感染、是否有胎膜早破等基本情况,同时采集感染产妇的切口分泌物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并对引发产妇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53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行会阴侧切术后,有19例产妇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感染率为7.51%;对相关的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产妇年龄>35岁,体质量指数(BMI)>28kg/m2、第二产程>8h、术后住院时间>5d、切口长度>3cm、血糖控制不达标、术前存在生殖道感染、胎膜早破是造成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产后会阴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感染产妇切口分泌物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3株,革兰阴性菌5株,真菌1株。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分娩后会阴切口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引起切口感染的因素较多,医务工作者应当熟悉妊娠糖尿病孕妇产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做好感染的预防和治疗,避免或者减少感染的发生,提高妊娠糖尿病产妇产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分娩后会阴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医院阴道分娩并行会阴侧切术的253例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为研究对象,回顾性调查并详细记录产妇年龄、孕周、体质量指数、第二产程、术后住院时间、切口长度、血糖控制情况、术前是否有生殖道感染、是否有胎膜早破等基本情况,同时采集感染产妇的切口分泌物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并对引发产妇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53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行会阴侧切术后,有19例产妇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感染率为7.51%;对相关的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产妇年龄>35岁,体质量指数(BMI)>28kg/m2、第二产程>8h、术后住院时间>5d、切口长度>3cm、血糖控制不达标、术前存在生殖道感染、胎膜早破是造成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产后会阴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感染产妇切口分泌物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3株,革兰阴性菌5株,真菌1株。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分娩后会阴切口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引起切口感染的因素较多,医务工作者应当熟悉妊娠糖尿病孕妇产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做好感染的预防和治疗,避免或者减少感染的发生,提高妊娠糖尿病产妇产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助产人员外科手消毒合格率与产妇会阴切口感染情况,为降低会阴侧切切口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某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产科自然分娩的患者资料7 148份,其中2012年1-12月未对助产人员外科手消毒进行干预的3 569例病例设为对照组;2013年1-12月对助产人员外科手消毒进行干预的3 579例病例设为干预组,比较两组患者会阴侧切切口感染情况及助产人员手卫生合格率。结果对照组和干预组在产妇年龄、体重指数、基础疾病、阴道产检次数、分娩季节、产程、缝合人员工作年限、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和新生儿体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助产人员外科手消毒方法合格率由干预前的19.31%(689例)上升至干预后的71.03%(2 542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52.58,P<0.05)。干预组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率为0.28%(10/3 579),低于干预前的0.81%(29/3 5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6,P<0.05)。 结论提高助产人员手卫生合格率,可降低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