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对2004-2010年商丘市丙型病毒性肝炎疫情分析,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全市2004—2010年报告的丙肝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10年商丘市共报告丙肝病例4 067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7.23/10万,报告发病率最低年份是2004年(1.11/10万),报告发病率最高的年份为2010年(16.57/10万),发病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职业分布以农民居多,占报告发病总数的62.64%,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占报告发病总数的66.17%。结论医源性传播和性接触传播是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加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消毒监测及采供血管理,大力宣传传染病防护知识,是控制丙肝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乐山市风疹流行情况,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为风疹疫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004 - 2010年乐山市风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 - 2010年乐山市共报告风疹病例2 794例,年均发病率为12.05/10万(1.64/10万~27.08/10万),2004 - 2007年呈上升趋势,继2007年疫情高发后,2010年再次出现流行高峰.2007年报告发病率最高.除金口河区无病例报告外,其余各区县均有病例报告.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4-6月,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19岁(79.20%),职业分布以学生为主(73.44%).结论 2004 - 2010年乐山市风疹报告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病例主要为学生,应加强对学校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3.
陈少明  杜建伟  金玉明 《现代预防医学》2014,(11):2072-2073,2078
目的了解海南省斑疹伤寒流行特征和规律,为制定斑疹伤寒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海南省2004-2012年网络直报的斑疹伤寒病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和圆形分布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海南省2004-2012年斑疹伤寒共报告病例396例,年均发病率为0.52/10万,中部内陆地区发病率远高于沿海地区,斑疹伤寒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5-10月为发病高峰(P0.01)。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1.29倍,0~5岁组发病率最高,职业以农民、散居儿童和学生发病为主。病例分类以临床诊断病例为主,占52.53%。结论海南省斑疹伤寒的防控工作应以中部山区、农民、散居儿童和学生为重点,同时应加强实验室检测能力培训,提高实验室诊断病例的比例,进一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保山市2005~2008年斑疹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保山市2005~2008年斑疹伤寒流行情况和规律,为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2008年报告的斑疹伤寒病例资料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全市2005~2008年共发斑疹伤寒445例,发病率为4.57/十万。各年发病率分别是3.28/十万、2.39/十万、6.92/十万、5.64/十万。发病均为散发。农民发病最高,其次是学生,年龄于6~10岁病最多,5月~9月为发病高峰。结论我市斑疹伤寒疫情得到了一定控制,但发病仍然相对较高,应加强以灭鼠、灭蚤、环境卫生治理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减少发病,以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斑疹伤寒高发儿童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分析宝鸡市斑疹伤寒流行特征,为斑疹伤寒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1985-2016年年发病率以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进行趋势分析,对宝鸡市斑疹伤寒疫情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及圆形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1985-2016年宝鸡市共报告斑疹伤寒970例,无死亡病例,近年发病出现小幅上升趋势后,2017-2018年发病将有所下降,渭滨区、金台区及陈仓区报告发病数依然较多,且发病地区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发病季节性特点不明显,2004-2016年发病职业以农民为主,占发病总数的65.85%,男女报告发病之比为1.25∶1,发病以20~59岁年龄组为主,占发病总数的72.56%。结论 宝鸡市近年斑疹伤寒发病以散发为主,但主要流行地区依然未改变,且有扩大趋势,应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测、落实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和分析河南省斑疹伤寒疫情趋势及流行特征,为斑疹伤寒监测与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河南省1950-2015年斑疹伤寒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50-2015年河南省共报告斑疹伤寒30 306例,1980年出现流行高峰,不同年代斑疹伤寒发病有显著差异(χ2=26.27,P<0.01),1950-1979年发病呈下降趋势,1980-1989年疫情显著上升,1990年以后至今又呈现下降趋势。夏秋季为斑疹伤寒发病高峰,河南省中部黄河沿岸的开封、新乡、焦作、郑州、洛阳5地区是流行区,病例男略多于女,0~30岁组人群居多,职业以农民和学生为主。结论 河南省上世纪80年代是斑疹伤寒流行期,本世纪以来发病逐年下降且高度散发。应加强重点地区监测,以有效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2005年斑疹伤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河北省自1950年以来每年均有斑疹伤寒病例报告,50-90年代和2001-2005年年平均报告发病率分别为0.237/10万、1.085/10万、0.371/10万、1.221/10万、2.176/10万和3.847/10万,自80年代以来,斑疹伤寒发病率有逐渐上升趋势,尽管2002年后,河北省斑疹伤寒疫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其发病数自1990年以来,均居全国首位.现将2005年河北省斑疹伤寒疫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2004-2010年许昌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004-2010年许昌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为制定和完善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法对2004-2010年许昌市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10年许昌市共报告流行性出血热14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50/10万,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主要集中在30~59岁之间(占发病总数的76.35%);以农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81.76%),冬季高发。结论应以农村地区为主,通过以灭鼠防鼠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减少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许昌市麻疹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0年许昌市麻疹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10年累计报告麻疹1 825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6.13/10万,各年报告发病率波动在2.12/10万~10.76/10万之间。不同年份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平均报告发病率魏都区最高,为9.98/10万;4月为发病高峰;男女性别比为1.26:1;2月~6岁组占发病总数的83.12%,不同年龄段的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儿童、学生占报告发病总数的91.40%。结论许昌市麻疹报告发病率较高,应加强以预防接种为主的防治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泉州市2004-2010年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特征,提出应对措施及防控策略.方法 收集病例和个案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0年共报告27例登革热,年平均发病率0.06/10万,无死亡病例.发病主要集中在8~10月份;男女发病数相近,以外出探亲、旅游、经商和务工人员为主,发病无高发年龄段.监测发现...  相似文献   

11.
尤爱国  康锴  陈豪敏  许汴利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2):3098-3099,3101
目的分析2010年河南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年河南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共报告病例1850例,发病率为1.95/10万,显著高于2009年(χ2=1043.07,P﹤0.01);病例主要分布在豫南、豫中和豫北地区;9月为发病高峰,占全年发病总数的68.32%;男性发病率为2.42/10万;女性为1.45/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76,P﹤0.01);10~14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发病以学生、农民和工人为主;共报告暴发疫情6起,均发生在学校。结论在学校、工厂等集体单位开展健康教育,是控制河南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四川省炭疽疫情动态及流行因素,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疫情资料及暴发疫情现场流调报告,对疫情资料进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2004—2009年四川省共报告炭疽病例712例,发病呈现小的上升趋势,流行表现形式以常年散发伴局部地区小暴发为主,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主要发病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地区,阿坝州较高(9.33/10万)、高于甘孜州(1.96/10万)和凉山州(0.46/10万),发病季节多见于夏秋季的7-9月(55.90%),发病年龄以农牧民中的青壮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结论四川省炭疽疫情呈小上升趋势,应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加强对畜间的免疫和监管,卫生、畜牧部门相互配合,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河南省15岁以下儿童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流行学特征,为其防控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河南省2004-2011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报告15岁以下AFP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河南省2004-2011年共发生15岁以下AFP病例4 500例,主要表现为散发.年平均发病率为2.95/10万,郑州市发病率最高4.96/10万,其次为三门峡市4.66/10万.发病高峰多出现于每年3月和8 ~10月,0~4岁组发病率较高,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2.14∶1.741例AFP病例分离出肠道病毒,肠道病毒分离率为16.47%.15.80%的病例麻痹60d有残留麻痹.结论 河南省15岁以下儿童AFP病例以小年龄组为主,发病高峰多出现于春季、夏秋季,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儿童AFP病例残留麻痹率较高,应及时采取措施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04-2010年金牛区麻疹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根据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麻疹监测专报系统及相关的人口资料进行病例分布分析.结果 2004 - 2010年金牛区实验室诊断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共439例,各年均以散发病例为主,4~6月为发病高峰.流动人[1发病比例逐年上升,病例集中于8月~6岁组,占48.06% (211/439),但逐年呈现低龄及大龄病例数增加现象,2008年≤8月龄病例占当年的16.00%,≥14岁的病例占36.00%.439例病例中仅99例有确切免疫史,其中98例为本地人口.发病率由2004年的2.17/10万上升至2007年的12.59/10万,经过2008年强化免疫后,2010年已降至0.21/10万.结论 2004-2010年成都市金牛区麻疹发病率呈先升后降趋势,进行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后,麻疹发病率保持在较低水平,运用麻疹疫苗控制麻疹发病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山东省2006~2010年风疹流行特征,为风疹防控提供借鉴与指导。[方法]对山东省2006~2010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报告的风疹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006~2010年山东省累计报告风疹7 997例,年均发病率为1.71/10万,各年发病率分别为4.22/10万、1.08/10万、1.36/10万、1.38/10万、0.55/10万。2006~2010年年均发病率超过3/10万的有淄博市、滨州市、济南市、泰安市、东营市、莱芜市;男性发病4 962例,女性发病3 035例,男、女性发病率分别为2.10/10万、1.31/10万;0~1、2~4、5~9、10~14、15~19、20~24、25~29、30~34、35岁以上年龄组发病率分别为2.80/10万、1.32/10万、2.03/10万、5.28/10万、9.85/10万、3.09/10万、1.09/10万、0.43/10万、0.05/10万。7 997例病例中,1~7月发病占96.09%;学生占67.73%,工人占8.95%,散居儿童占6.50%,托幼儿童占3.05%,农民占3.35%,其他占10.45%。[结论]2006~2010年,山东省风疹发病率高于往年水平。15~19岁、学生仍为风疹的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2004-2011年河南省伤寒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的监测数据,描述2004-2011年河南省伤寒的流行特征,通过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11年河南省共报告伤寒病例1 163例,发病率为0.154/10万;2004-2010年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而2011年呈上升趋势(Z=-15.221 7,P〈0.01)。伤寒发病率的时间高峰在8月份(Z=6.125 9,P〈0.01)。省辖市之间伤寒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996 9,P〈0.01),较高的地区在三门峡、平顶山、信阳和焦作。男性发病682例,女性481例,男性发病率(0.176/10万)高于女性(0.131/10万)(χ2=25.213 7,P〈0.01)。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病例主要分布在农民、学生和散居儿童中。结论应加强伤寒的疫情监测,关注高发季节、高发地区和高发人群,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掌握大连市猩红热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为制订有效的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大连市2004~2010年猩红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0年大连市累计报告猩红热4 687例,年均发病率为11.26/10万。猩红热发病率(/10万),2004~2010年分别为6.17、10.97、18.58、17.77、10.53、8.56、6.24(P<0.01)。2004~2010年年均发病率(/10万),城区为21.87,农村为5.22(P<0.01);男性为13.61,女性为8.91;0~1岁为7.25,2~3岁为49.97,4~5岁为172.45,6~7岁为201.96,8~14岁为46.16,≥15岁为0.20。4 687例病人中,2~14岁占97.14%;幼托儿童占47.02%,学生占43.27%,散居儿童占8.83%,其他占0.87%;5~6月发病的占22.87%,11~12月发病的占25.03%。[结论]2004~2010年大连市猩红热发病率较高,托幼儿童、学生是防治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五莲县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特点,为今后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控信息系统五莲县2004~201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0年五莲县共报告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470例,年均发病率为13.15/10万(470/3 575 051),发病率呈逐步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以中南部山区洪凝镇、街头镇为主,占43.62%;秋冬季高峰明显,每年的10~11月为主要发病月份;发病以青壮年农民为主,男性多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职业农民发病最多415例,占72.92%。[结论]近年五莲县的出血热疫情呈下降趋势,今后应在做好日常防控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秋冬季山区农民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