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6篇
预防医学   5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效果的流行病学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加速控制麻疹.方法根据对山东省麻疹疫情的预测分析,于1999年对8月龄~7岁儿童完成一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报告接种率95.67%.结果强化免疫后,麻疹发病率大幅下降,整个流行期较1999年同期下降46.23%,与上一个流行周期(1995/1996年度)过后同期下降幅度(18.71%)相比,二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u2=10.24,P<0.01);7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显著降低,而7~14岁儿童发病构成比相对增加;由于受大年龄组儿童暴发的影响,虽发病高峰削弱不明显,但高峰持续时间明显缩短.结论在常规免疫的基础上,开展大规模的强化免疫,对控制麻疹效果显著.建议适时调整强化免疫策略,进一步降低麻疹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山东省乙脑流行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是山东省最常见的虫媒传染病,1966年的年发病率高达56.07/10万,且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自1986年以来,我省将乙脑疫苗接种纳入儿童计划免疫,使该病的发病一度得到有效的控制。但近几年乙脑疫情又有所回升,1990年发病数达2562例(发病率为2.98/10万)。为探讨现阶段我省乙脑的流行因素,并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现对1994年我省乙脑病例发病及其流行因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6~18月龄儿童风疹胎传抗体与母亲风疹抗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蓬莱、海阳两市268名6~18月龄儿童风疹胎传抗体及其母亲风疹抗体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两市儿童母亲风疹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85.59%和94.67%,几何平均滴度(GMTs)为36.84和44.63;6~18月龄儿童风疹胎传抗体的阳性率平均仅为2.88%,其阴转率(92.11%~100.00%)与CMTs(0.00~1.25)在各月龄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且儿童风疹胎传抗体与母亲风疹抗体之间无显著性联系.认为要控制风疹的流行和减少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发病,应加强对育龄期妇女及婴幼儿风疹疫苗的免疫接种.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中小学生麻疹爆发原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为探讨山东省中小学生麻疹爆发的原因 ,采用 1∶2配比的病例对照方法对中小学生麻疹疫苗 (MV)效力进行了研究 ,同时对近年来中小学生MV接种率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 :中小学生MV效力为 74 % ,95 %可信区间为4 7%~ 88% ;小学生MV效力明显高于中学生 ,分别为 82 %和 6 8% ;1999~ 2 0 0 1年学龄儿童的估算接种率分别为75 4 %、75 6 %和 5 5 7%。较低的MV效力和接种率是计划免疫工作薄弱地区中小学生麻疹爆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尝试建立一种新型的、可以推广应用于中国麻疹实验室网络的诊断风疹病毒感染的方法。方法来自山东、河南、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实验室送检的咽拭子标本38份,同时分别用病毒分离[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判断]、免疫荧光(IFA)法和比色法免疫学实验进行风疹病毒检测,并将三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进行比较和评价。结果三种方法分别检测38份咽拭子标本,阳性均为22份,阳性检出率均为57.9%,检测结果完全一致。结论与RT-PCR和IFA两种方法相比,比色法免疫学实验更快速简便,不需要昂贵的仪器,通过肉眼即可判断结果,而且结果敏感可靠。因此作为检测风疹病毒感染的方法,更适合在中国麻疹实验室网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接种麻疹疫苗后发热出疹性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调查接种麻疹疫苗(MV)后发热出疹性疾病(RFIs)的发病情况。方法 对山东省1999~2002年通过麻疹监测专报系统报告的150例接种MV后RFIs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结果 接种MV后RFIs多呈散发状态,且相互之间无流行病学联系;以MV投入量进行估算,报告发生率为0.14/10 000ml~0.25/10 000ml,年均报告发生率为0.20/10 000ml,且各年份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13,P<0.05);88.67%的病例发热在38.5℃以上,75.33%的病例接种MV后4~11天出疹(中位数为8天),皮疹较为典型;出疹顺序基本与野病毒引起的麻疹病例一致;68.67%的病例为首次接种MV,其中8~12月龄组占94.17%;风疹IgM均为阴性,麻疹IgM阳性率为45.65%。结论 接种MV可引起RFIs,主要原因是疫苗接种后的过敏反应和减毒活疫苗引起的疫苗相关病例,其发生率与疫苗接种剂次有关;RFIs病例是否与接种麻疹疫苗有因果关系,今后应从病毒的基因型上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分析山东省自1995年开始实施儿童风疹疫苗免疫后风疹发病年龄的变化趋势。方法对1999—2004年通过麻疹疫情专报系统得到的风疹疫情资料以及风疹疫苗接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999—2004年山东省风疹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0.59/10万,多为暴发(占总病例数的81.17%);发病主要集中在7~15岁学龄儿童(77.77%),7岁以下发病较少(占7.93%),发病年龄中位数分别为10.37岁、11.66岁、11.41岁、12.81岁、14.28岁和13.96岁,发病高峰年龄逐年后移,成人发病有所增加;学龄前儿童风疹疫苗基础免疫估算接种率约为60%,学龄儿童约为20%。结论风疹发病年龄后移,将威胁育龄期妇女,增加发生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危险性;应在继续做好儿童风疹免疫的同时,积极开展育龄期妇女风疹抗体筛查及疫苗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9.
2005年山东省部分孕期妇女风疹易感性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山东省孕期妇女风疹易感性水平,为调整风疹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05年,采集不同地区到医院准备分娩的20~40岁孕妇血清,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定量法检测风疹IgG抗体。[结果]检测标本3 788份,风疹抗体阳性(>20 IU/ml)的2 942人,阴性(<10 IU/ml)的314人,临界值(10~20 IU/ml)的532人,易感(临界值和阴性者)合计846人,易感率为22.33%。几何平均抗体含量(CMT)为34.93 IU/ml。不同地区风疹易感率和CMT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风疹易感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P<0.01)。[结论]山东省近1/4的孕妇为风疹的易感者,有必要对育龄期妇女开展风疹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麻疹病毒流行株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山东省1999~2005年麻疹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以及野病毒基因型别的分布和变异趋势。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分离的麻疹野病毒(36株)的核蛋白N基因C末端456个核苷酸片段扩增后进行序列分析,与中国H1基因型代表株、疫苗株(S191株)及世界卫生组织其它基因型代表株构建基因亲缘性关系树,并进行核苷酸、氨基酸的同源性分析。测定野病毒的血凝及血吸附特性。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抗体捕获法检测IgM抗体。结果36株麻疹野病毒均为H1基因型,其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6.6%~100.0%、96.0%~100.0%,在基因关系树上有两个大的分支,分为H1a、H1b两个基因亚型;与S191株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1.0%~91.4%、88.7%~89.4%。以H1a亚型为主,在基因关系树上有多个分支;H1b亚型相对弱势,但有两个大的分支(2000年、2005年)。所有野病毒对敏感猴血球均无血凝及血吸附特性。结论山东省1999~2005年流行的麻疹野病毒为H1基因型,有H1a、H1b两个基因亚型。H1a是1999~2005年麻疹流行的优势基因亚型。曾在山东省分离到的A基因型、H1c基因亚型已被阻断。在流行过程中病毒未发现有较大变异,但野病毒间存在一定的遗传距离,呈现多个传播链的流行。病毒的多个传播链被阻断,同一病毒持续流行的情况大为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