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山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中山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的基本特征,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中山市发生的SARS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02年12月26日至2003年1月19日.中山市共发生SARS病例29例,死亡1例。病例以30~39岁组为主,占55.17%;职业以医务人员为多,占48.28%。病例主要集中在人口流动频繁的市区,占86.2%。3例指示病例共引起二代病例24例。其中2例指示病例为厨师,有接触野生动物史。结论 中山市的SARS疫情呈明显家庭和医院聚集性,初步推断本次疫情为近距离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开窗通风、消毒洗手、分散接诊、集中隔离治疗可迅速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广州市番禺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特点,了解流行因素,探讨防制措施。方法 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番禺区报告的SARS病例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 2003年2月11日至5月31日共发生SARS病例16例,死亡2例。发病高峰在2~3月,占总病例数的81.3%;30~45岁病例占总病例数的56.2%,以离退休人员及家务待业人员多发(占37.5%);发病呈聚集性(占43.8%)。结论 SARS是新发现的传染病,目前已得到有效控制。加强医院感染的控制。可有效减少SARS发病。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流行与控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He JF  Xu RH  Yu DW  Peng GW  Liu YY  Liang WJ  Li LH  Guo RN  Fang Y  Zhang XC  Zheng HZ  Luo HM  Lin JY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4):227-232,T001
目的 分析广东省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story syndrome,SARS)流行特征,探讨其危险因素,为有效控制该病的流行提供对策、依据与参考。方法 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SARS流行病学及控制措施等相关资料进行描述与分析。结果 目前追溯到首例发病日期为2002年11月16日,家庭聚集发病5例;2003年1月2日,河源市为全国最早正式报告SARS病例的城市。至2003年6月15日止,广东省共有15个地级市报告SARS病例1511例,全省报告发病率为1.77/10万,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的5个城市(佛山、广州、深圳、中山及江门),占病例总数的95.97%,广州市报告病例最多,占病例总数的85.81%;报告死亡数为58例,报告死亡率为0.07/10万,病死率为3.84%。发病高峰出现在1月28日至2月26日(占病例总数的50.69%),单日发病例数最多的为2月8日,共55例。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青壮年(20—49岁),占65.86%。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升高。有明显的医院和家庭聚集现象,医务人员的聚集性病例占病例总数的19.38%,家庭聚集性病例占12.04%。早期135例无明确接触史的社区散发患者中,从事与动物相关职业者11例,占8.14%。潜伏期为1—12d,中位数为4.5d。实行严格的SARS疫情监测报告制度,落实预防控制SARS的各项指引,切断SARS从患者到健康人的传播链,强化医院感染控制的技术指导和落实,做好消毒和个人防护工作是主要的控制措施。结论 切断SARS从患者到健康人的传播链是控制SARS流行的关键;重点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发生;一些研究结果支持SARS病原可能来源于动物的假设。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SARS聚集性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聚集性病例的流行特征、临床表现等,为有效控制该病的流行提供对策、依据与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广东省SARS聚集性病例进行三间分析、潜伏期以及传染力变化的分析。结果 截至2003年6月6日止,广东省15个地级市共报告SARS病例1511例,发生聚集性性病例483例,占总病例数的31.9%。其中医院聚集性病例309例,占聚集性病例的64.0%:社区聚集性病例174例,占36.0%(其中家庭聚集性病例16.5例,公共场所聚集性病例9例)。聚集性病例发病的时间高峰在2月上、中旬,其中医院聚集性病例的发病时间有一个最高峰和两个小高峰,最高峰为2月上旬至2月中旬,医务人员共发病157例,占医院聚集性病例总数的50.8%,两个小高峰为3月中旬和4月上旬。聚集性病例分布于11个地级市,医院聚集性病例主要集中于广州(259例)、江门(20例)、中山(13例)3个市,共发病292例,占94.5%(292/309)。年龄分布以20~49岁组发病数较多,占81.16%。分析91例聚集性病例,其潜伏期为1~12d,中住数为4.5d。分析326例病例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100.0%)和干咳(32.6%)。分析有明确传播链的287例病例显示,一、二代病例的病死率分别为45.5%(10/22)、3.77%(8/212);53例三代、1例四代病例均无死亡;22例一代病例均有传染性,212例二代病例仅有10例有传染性。结论 SARS聚集性病例大部分出现在流行初期,主要集中在医院和家庭,中青年发病为多。SARS聚集性病例的病死率和传染力随着下传代数的增加而下降。控制聚集性病例是重点,而控制医院内感染是关键,同时应加强对社区家庭中高危人群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广州市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的基本特征,探讨流行因素,评价防制措施。方法 对2003年广州市SARS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描述和分析流行病学、病原学和控制措施等相关资料。结果 2003年1月至4月17日,累计报告发病966例(男429例,女性537例)。首例广州市居民病例于1月2日发病;2月开始全市疫情呈上升趋势,2月上旬达到最高峰,此后疫情呈下降趋势,4月份后,平均每日新发病例降至10例以下;年龄分布以20—50岁发病数较多,低年龄组的发病数较少313个区(县级市)均有病例发生,但病例主要集中于7个中心城区,占总病例数的95%;职业以医务人员多发(占28.67%);死亡36例,死者年龄在5—89岁之间,60岁以上占50%,死亡病例中原合并有其他疾患,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肺气肿等占38.9%。发病有聚集性,42个家庭发生2例以上病例;28家医疗单位有277名医务人员发病;公共场所仅发生1起聚集性病例;学校未发生聚集性病例。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可以气溶胶和飞沫的方式传播;接触性传播可能也是传播方式之一;传染力强,尤其是在密闭的空间内近距离接触病例获得感染的机会比较大;潜伏期1一11天,多数为3—8天,平均为5天;发病有明显的聚集性。主要控制措施及效果:病人隔离治疗,疑似病人隔离观察;加强病房通风换气;进行空气、物体表面消毒;医务人员加强个人防护。采取控制措施后,医务人员发病率显著下降。结论 根据广州市疫情控制的经验,SARS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聚集性病例的控制应该作为重点,而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发生,是非常关键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控制策略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预防控制策略和效果。方法 分析广东省SARS疫情和制定预防控制措施。结果 2002年11月16日至200B年5月30日,全省共发生SARS病例1511例,死亡57例,累计发病率1.98/10万。全省21个市中有15个市报告病例,病例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中广州市占86.04%。发病以医务人员为主,占22.90%;病例主要集中在20~39岁,占50.95%;出现明显的医院或家庭聚集性。采取预防控制的策略及效果:加强党政的正确领导,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等组织策略;加强技术指导,重视疫情监测报告,采取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早发现和就地隔离治疗病人、小范围隔离观察密切接触者、强调室内通风、注意个人卫生、增强体质),加强调查研究和科研攻关,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等技术策略。预防控制策略实施后,全省日均发病数从2月份的25.6例下降到5月份的0.3例;医务人员所占比例由1月及以前的30.8%下降到5月份未有医务人员感染;未出现住宅小区或学校聚集性暴发的情况。结论 广东省首次出现SARS暴发流行,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组织和技术策略后,广东省SARS疫情初步得到有效控制。各级党政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是做好SARS防治工作强有力的保证。加强SARS防治工作的技术指导,重视疫情监测报告,切实落实有效的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尤其是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是防制措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及时分析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在广州市白云区的流行特点,为进一步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白云区辖内医院收治的SARS病例的报告资料和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截止2003年5月20日,白云区共报告SARS病例138例,死亡2例。其中以医务人员(16例)和学生(17例)多见,占23.9l%。在16例医务人员中8例通过院内感染。发病高峰在2~3月,占发病总数的73.9l%;病例集中在21~40岁年龄组,占发病总数的53.62%。全区大部分病例为散发,出现3起共8例家庭聚集性病例。结论 广州市白云区出现以社区散发为主的SARS暴发流行,经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后,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8.
某区SARS家庭聚集性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政  张弘 《现代预防医学》2004,31(3):396-397
目的 :分析北京市朝阳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家庭聚集性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表现 ,探讨家庭因素在 SARS传播中的作用 ,为有效控制该病的流行提供对策与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朝阳区 SARS家庭聚集性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朝阳区共发生家庭聚集性病例 175例 ,涉及 4 6户家庭 (族 ) ,死亡 32例 ,病死率 18.2 9%。家庭聚集性病例发病高峰在 4月中、下旬 ,病例数分别为 5 2例和 4 8例 ,占 5 7.14 %。男女发病性别比为 1∶ 1.30。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 30~4 9岁年龄组 ,共 83例 ,占 4 7.4 2 %。死亡者以 5 0岁以上组居多 ,占死亡总数的 71.88% ,病死率随年龄的升高而上升 ,各年龄组之间病死率差异有显著性。家庭聚集性发病以楼梓庄乡、八里庄、左家庄和金盏乡较多 ,共计发生 5 2例 ,占 2 9.71%。其中 19户家庭 (族 )发生 2例病例 ,2 7户家庭 (族 )发生 2例以上 ,最多有 2户发生病例 11例。 31例首发病例发病前 2周有明确接触史 ,包括与 SARS病人接触 7例 ,因其他病在医院就诊、住院 16例及到医院探视 8例。家庭首发病例与二代病例发病时间间隔为 7d(中位数 )。结论 :控制 SARS家庭聚集性病例发生的关键是控制医院内感染及加强对高危人群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安庆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特征,探讨疫情发生原因.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感染来源和聚集性疫情特征.结果 2020年安庆市共发现83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其中输入性病例53例,本地感染30例;安庆市疫情先是以输入性病例快速上升期,后转变为输入性病例和本地感染病例并存的高峰期,2月1日后为疫情缓慢下降期;在疫情的上升期疑似病例诊断为确诊病例占76.92%,在疫情高峰期占50.00%,在疫情下降期占34.00%,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密切接触者发病在疫情的上升期、高峰期、下降期分别占到4.43%、2.58%、0.59%,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主要在20~60岁之间,武汉输入病例年龄低于本地病例,差异有显著性,职业以农民为主,占36.14%.聚集性疫情以家庭内传播为主,占94.12%(16/17).结论 安庆市新冠肺炎疫情主要为输入性病例和家庭内聚集性疫情为主,聚集性疫情主要发生在疫情的高峰期;在疫情的初期密切接触者发病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广州市荔湾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情况进行分析,初步探讨其流行规律与特征。方法 对2003年1月至5月广州市荔湾区发生的临床诊断为SARS病例的个案调查材料进行分析。结果 142例病例中,医务人员46例,社区病例96例;发病年龄以20~49岁为主,占71.83%;医务人员发病为多,占32.39%。社区病例中,一户两例以上有24户共56例。社区病例主要集中在人口较密集的区域。结论 SARS传播以密切接触为主,空气飞沫可能是传播的主要途径,荔湾区SARS流行具有医院和家庭聚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