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了解南宁市大众艾滋病知识状况及获得途径,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大众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指导依据.[方法]结合"2007年预防艾滋病公益宣传项目"的开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南宁市火车站及4个汽车站、4个大型社区共710人.[结果]95.4%的被调查者之前已通过多种途径接触了艾滋病相关知识,4.6%的回答仅通过本次宣传了解;15~49岁人群的艾滋病基本知识总体知晓率为74.1%,其中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农民工、校内青少年、校外青少年及其他人群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依次为82.9%、61.5%、63%、70.3%、52.5%及76.2%.大众对艾滋病的3种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均在80%以上,但对非传播途径知晓率较低;获得艾滋病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大众媒体(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其次是报刊书籍和本次宣传.[结论]应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不间断地采取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方式,提高南宁市大众的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校外青少年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利用大学生爱心大使队伍,采取参与式方法向校外青少年传播艾滋病预防知识。并于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后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总知晓率由干预前的19.0%,提高到干预后的55.0%(P0.01)。其中对"共用注射器可能感染"、"不使用安全套性行为增加风险"、"母婴会传播艾滋病"在干预后知晓率均达到90%以上。干预后"提供艾滋病病毒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地点"、"可以得到免费安全套地点"显著提高,分别由9.0%提高到22.0%(P0.01)和由8.0%提高到70.0%(P0.01)。结论利用爱心大使向校外青少年传播预防艾滋病知识具有明显效果,应予以借鉴。需加强艾滋病相关服务的的宣传,提高利用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在校女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及知识获得途径,为学校的健康教育策略及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2011年采用无记名、无纸化网络问卷调查方式,在学校公共计算机课堂上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了2 132名在校女大学生。调查对象对艾滋病的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三大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对"蚊子不会传播艾滋病"、"使用安全套可以预防艾滋病"等深层次的问题知晓率偏低。有76.3%的女大学生是通过电视宣传、宣传册、报刊杂志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结论在校女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不全面、不均衡,健康教育有待加强。不断丰富艾滋病相关知识宣传途径,使宣传途径多样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因素对农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省2个县13-18岁的430名农村校外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有序多分类变量的logisti.回归分析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对农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水平的影响.结果:农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知识平均知晓率为47.09%,联合国大会艾滋病特别会议(UN-GASS)艾滋病传播途径5个具体指标全部答对率为32.60%a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母文化程度和工作类型对农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得分影响不明显(P>0.05),农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得分随年龄升高而升高(P<0.05),业余爱好广泛者比爱好单一者艾滋病知识得分高(P<0.05).结论:农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晓率较低,年龄和业余爱好是影响农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云南省陇川县校外青少年与艾滋病相关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以便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降低艾滋病的传播和感染。方法采用横断面设计、方便抽样方法,用自行设计的结构式问卷调查校外青少年与艾滋病相关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结果共调查292名14~25岁的校外青少年,其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为77.3%;38.4%(112人)曾发生过性行为;8.6%(25人)自我报告曾被诊断过性病;只有7.4%的人在与异性进行性交时能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于18岁、家中有人吸毒、接受过艾滋病知识教育、饮酒、经济来源等与校外青少年发生性行为相关。结论陇川的校外青少年对于艾滋病知识有一定了解,但其性行为发生比例较高,这与外环境影响有一定联系。应加强对校外青少年的健康教育以控制艾滋病向该人群传播。  相似文献   

6.
农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不同干预方法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农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水平的有效干预方法。方法选取河南省2个县13~18岁430名农村校外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干预,在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以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后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知识平均知晓率分别为47.09%和85.22%,蚊虫叮咬不会传染艾滋病知晓率分别为21.9%和87.1%,与艾滋病病人共餐不传染艾滋病知晓率分别为28.4%和81.0%;不同方法干预后艾滋病知识得分均高于干预前(P0.001);不同干预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40,P0.05);综合干预、同伴教育和专题讲座3组平均得分提高值较明显,分别为45.72,42.33和35.56分。结论本研究中采用的干预方法均能提高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水平,综合干预、同伴教育和专题讲座干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性行为现状,为开展校外青少年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非概率方便抽样的方法,对282名校外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对象总知晓率为18.09%,《框架》指标知晓率为56.38%,柳州市艾滋病检测地点知晓率为29.08%,50.00%的人认为艾滋病防治与自己关系很大,38.65%的人不介意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工作,53.19%的人认为未婚性行为可以接受。61.70%的人有过性经历,在有性经历的调查对象中,19.54%的人经常使用安全套。结论柳州市校外青少年性观念开放,性行为发生率较高,而艾滋病防治知识欠缺,应加强校外青少年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四川省9县未婚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的知识现状及需求。方法采用横断面设计、固定样本方便抽样法进行抽样,调查员面对面问卷调查方式开展现场调查。结果共调查1180名15—24岁的未婚校外青少年,运用国家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框架指标评价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69.3%(818/1180),不同年龄组、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程度的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不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28.81,P〈0.01;x。=53.28,P〈0.01;x。=50.82,P〈0.01),其中20岁以下年龄组、少数民族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相对较低。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主要来源于电视(81.9%)、报刊书籍(43.6%)和网络(63.1%);希望获得艾滋病知识的3个主要途径,分别是电视(72.4%)、网络(53.3%)和宣传材料(29.4%)。结论某省校外青少年对于艾滋病知识有一定了解,但差别较大,应针对校外青少年的特点及需求,加强对校外青少年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新疆巴州库尔勒市少数民族静脉吸毒者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及高危行为特征,为进行干预提供论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新疆巴州库尔勒市4个社区202名少数民族静脉吸毒者进行了艾滋病相关知识和高危行为调查。结果艾滋病知晓率为80.5%,其中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知晓率为89.5%,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晓率为76.5%,最近1个月共用针具率为22.8%;与配偶或同居者、临时性伴、商业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率分别为69.9%,60.5%,52.0%,男男性行为占2.7%,曾到医疗机构寻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占56.9%。结论巴州库尔勒市少数民族静脉吸毒者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有一定程度了解;并存在共用注射器和性乱行为感染HIV的双重危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桂林市人群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方法选取城乡居民261人、校内青少年302人和农民工304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1122人,人群的总体知晓率为77.45%。其中城市居民知晓率88.12%,农村居民74.12%,在校青少年82.12%,农民工66.45%。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高,对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低,尤其是对“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很低。调查人群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为电视、报刊、书籍和宣传栏广告栏。结论应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方式,提高对艾滋病的认识,从而遏制艾滋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中国12个少数民族居民的膳食摄入状况及其特点。方法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资料,选取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满、瑶、土家、哈萨克族12个少数民族共6688人为研究样本人群,膳食调查采用连续3天24小时回顾询问法调查所有摄入食物,及用"称重法"调查家庭调味品消费量。结果少数民族居民的食物结构主要受环境、经济、宗教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各民族间各类食物消费情况差异较大,彝、瑶、土家族居民的豆类食物的消费量较高,而藏、维吾尔、哈萨克族的居民豆类食品的消费量极低;藏、壮、瑶族居民畜肉类食物的摄入量较高,而禽肉类和鱼虾类食物的摄入量普遍较低;维吾尔、哈萨克族居民奶类及其制品的消费量较高,人均奶类及其制品的消费量超过了200g;蔬菜的摄入量在地处高原或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居民中普遍较低,而生活在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居民蔬菜的摄入量相对较高;部分少数民族的居民盐的摄入量过高,特别是维吾尔、哈萨克族居民盐的平均摄入量高达20g以上。结论少数民族居民的膳食结构中存在着不同程度和类型的膳食不平衡的问题,应广泛开展营养宣传教育活动,引导人们科学地开发和利用当地资源,倡导平衡膳食原则。  相似文献   

12.
高莉  杨云娟  彭霞  郑克勤  李洪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1):2211-2213
目的了解傣族外出或准备外出打工青、壮年人群对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为在该人群中开展宣传教育干预工作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381名年龄在16岁及以上、曾经外出打工过或者有外出打工打算的傣族村民进行调查。结果该人群对传播途径和日常接触的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均达到并超过80%,明显高于国家的要求。但是,对蚊虫叮咬能否传播艾滋病这一问题的正确回答率却低至56.17%。结论应进一步加强对傣族外出或准备外出打工青、壮年人群对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培训和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中国17个少数民族18岁青年体格发育的地域差异及其动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对1991年我国17个少数民族18岁男女青年4416人的体格发育资料作了统计加工及绘制了坐标图,以分析其地域分布状况;并与1985年的同类资料进行对比,观察其生长发育动态。结果表明:少数民族青年的身材呈北高南低趋势;其男青年的身高、体重均值随年代进展而普遍增加。其中白族、哈尼族、撒拉族、黎族和侗族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对实施计划免疫后广西壮族自治区几个少数民族的麻疹发病状况做了分析,结果显示少数民族中麻疹暴发或流行的特点是二低一高,即麻疹疫苗接种率低(49.9%),血凝抑制抗体(HI)阳性率低(78.8%),麻疹发病率高(148/10万)。少数民族麻疹疫苗接种率低是造成麻疹流行的重要原冈。加强对少数民族的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卫生意识,强化麻疹疫苗免疫,提高接种率,是控制少数民族地区麻疹流行的首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少数民族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现状,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07年1~10月,在贵州省松桃、镇宁、三都、务川和玉屏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随机问卷调查苗族、布依族、水族、仡佬族和侗族20~49岁已婚育龄妇女各110名。数据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11.5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有效问卷回收率94.6%。产前检查率和住院分娩率的影响因素有民族、户口、文化水平、生殖健康培训和职业。各种避孕方法现用率为94.8%,少数民族育龄群众选择避孕方法最看重的是方法的有效性、失败率,计划生育政策性要求也是其重要影响因素。生育和避孕意愿及原因在民族、户口间有显著差异。少数民族妇女健康意识低下,自报生殖系统患病率为48.2%,其影响因素有民族、户口、教育程度和家庭年收入。生殖健康知识水平受民族、户口、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生殖保健服务等影响。自我评价性生活满意率为72.6%,文化水平低和生殖系统疾病降低了育龄妇女的性生活满意度。结论:少数民族已婚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状况受民族、文化水平、经济状况、社会生殖保健服务体系的影响,在生活方式、禁忌习俗与社会风尚方面,如何兴利除弊、因势利导和促进男女平等是改善各民族生殖健康状况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女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及从1985~2000年15年间其月经初潮年龄的变化趋势。方法:收集到1985年、1991年和2000年的部分少数民族女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比较其总体的变化趋势,并用统计软件作出趋势图。结果:蒙古族、维吾尔族、壮族、朝鲜族女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在15年来是逐年提前的,回族在1991~2000年这段期间女生月经初潮年龄出现后退现象。这5个少数民族均呈现出乡村提前的速度快于城市。结论:我国少数民族女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的"生长长期变化"趋势依然存在,但增长趋势在减缓。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阿坝州藏汉羌族学生膳食营养评价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了解四川省阿坝州少数民族中小学生膳食营养状况,为改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膳食营养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四川省阿坝藏羌自治州7~18岁藏、汉、羌族男女学生1 651名进行24 h膳食回顾调查,对其膳食质量及营养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藏、汉、羌族学生能量摄入普遍不足,各个年龄组未达到RNI的比例均在60%以上。能量主要来源为碳水化物,蛋白质和脂肪供能比偏低;3个民族学生钙摄入量普遍明显不足,低于AI值者超过97%,低于1/2 AI值者占63.2%~93.6%;维生素A、硫胺素和核黄素、维生素C、维生素E均摄入不足,并随年龄增大而加重。3个民族学生能量摄入无明显差异,碳水化物摄入量藏族明显高于汉、羌族;其余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藏、羌族均低于当地汉族,藏族最低。膳食平衡指数评价膳食质量表明,膳食质量距不为0,负端分均在27~32分之间,属中等偏下水平,各族学生蔬菜、水果、奶类和豆类、动物性食物均摄入不足,谷类摄入偏高;食物种类汉族优于藏、羌族,女生优于男生,但总体单调。结论四川省阿坝地区藏、汉、羌族学生营养摄入普遍不足、膳食质量差,藏、羌族学生更需营养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贵州省铜仁市汉族与少数民族商业女性性服务者(FSW)艾滋病相关知信行及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率。方法对246名汉族和173名少数民族FSW开展横断面匿名问卷调查及HIV抗体检测。结果汉族与少数民族FSW在年龄、工作场所、婚姻状况、月收入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汉族FSW中外县市户籍者比例较少数民族者高,而少数民族FSW的文化程度较汉族者低。FSW均具备一定的艾滋病知识,但少数民族FSW的艾滋病知晓率较汉族者低。研究对象最近一次及最近一个月商业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分别为95%和87.5%,而最近一次及最近一个月与固定性伴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分别为70.3%及56.7%,少数民族FSW与汉族FSW安全套使用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少数民族FSW接受艾滋病咨询及性病诊疗服务方面的比例低于汉族FSW。未发现HIV感染者。结论贵州省铜仁市各民族FSW中商业性行为中安全套使用率高,HIV流行率低,但仍需加强针对该人群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尤其要重点关注少数民族FSW。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国际航行交通工具上不同国籍船员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情况,为其制定艾滋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采取流行病学横断面研究方法,对28艘国际航行船舶上572名船员进行现场独立式问卷调查,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中国籍船员艾滋病预防知识调查总得分高于外籍船员(P0.05)。其中中国籍船员在9项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高于外籍船员(P0.05)。不同国籍船员10项艾滋病相关态度行为均存在差异(P0.05)。结论中国籍船员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明显优于外籍,但依然存在部分相关知识知晓率偏低,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20.
袁琳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7):1201-1203
目的:了解民族学院学生需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需求调查问卷(UNI)调查分析。结果:民族学院大学生SCL-90各因子分均值高于常模(t=9.52。P〈0.01);土家族男生在躯体化和敌对、精神病性因子分高于汉族男生(t=4.88、t=5.14、t=4.97,P均〈0.01);女生每组各因子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民族地区大学生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应放在心理问题较多的低年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