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凡氏综合征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及产前诊断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凡氏综合征是一种单基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结缔组织病,微纤维蛋白-1(FBN1)基因突变是其致病原因。国内外学者对马凡氏综合征相关基凶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以对FBN1的研究最多。FBN1基因突变分布于整个基因,目前已发现700多种突变,DNA测序、单链构象多态、异源双链分析及长RT—PCR等方法均已用于序列变异的检测。马凡氏综合征的临床表型较复杂,在进行基因型与表型分析时,判断突变的位置要比突变的的类型更重要。马凡氏综合征的产前诊断主要通过连锁分析进行间接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纤维蛋白(FBN)1基因新发突变致新生儿马方综合征(MFS)的临床特征、基因检测结果和诊治方案。 方法选择2018年3月8日在陕西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并确诊为FBN1基因新突变致新生儿MFS的1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确诊时年龄为生后10 h。同时,检索国内数据库中FBN1突变所致患儿发生MFS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文献复习。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征得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 结果本例患儿在本院诊治结果如下。①病史采集:患儿为女性,生后即发现容貌异常、面色青紫,给予鼻导管吸氧。患儿全身皮肤干燥、松弛,双耳略大,耳位偏低,四肢细长,双上肢屈曲不能完全伸直,双腕肌力欠佳,双手呈爪状,通贯掌;双足过度跖屈。心前区听诊闻及Ⅱ~Ⅲ/6级收缩期杂音;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提示动脉导管未闭,全心略大,主动脉窦部内径增宽。②基因检测结果:患儿染色体chr15-48780406位置的c.3241T>C自发杂合突变,为新发现突变,导致氨基酸改变p.Cys1081Arg(半胱氨酸>精氨酸)。该突变可能为导致本例患儿新生儿期发生MFS的缘故,但是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pro)未见该基因突变报道。③对检索到的9篇文献中,纳入研究的9例MFS新生儿及本例患儿进行总结的结果显示,这10例患儿中,3例的基因检测均为FNB1新发基因突变,位于FBN1基因外显子24至33的突变为"新生儿区"。10例患儿临床特征均有四肢骨骼异常,8例伴心脏结构及功能异常,5例有眼部结构及功能异常,4例皮肤松弛、弹性差、皮下脂肪少,1例伴肾积水。 结论FBN1基因新突变位点:染色体chr15-48780406位置的c.3241T>C杂合突变。该突变可能为新生儿期MFS的新发突变类型,特别为新生儿期诊断MFS,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非综合征型耳聋患儿的GJB2、SLC26A4基因和线粒体12S rRNA突变频率,扩充中国人群常见耳聋基因突变流行病学数据,为发展适合的聋病基因筛查提供数据基础。方法 收集220名散发非综合征型耳聋病例的外周血样本和临床资料;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直接测序,对患者和150例正常对照进行GJB2、SLC26A4基因和线粒体12S rRNA突变检测。结果 1)220例患者中146(66.36%)例患者携带至少1个GJB2基因突变,35(15.91%)例患者携带至少1个SLC26A4基因突变,3(1.36%)例为线粒体A1555G突变。正常对照中3(2%)例携带GJB2致病突变。2)GJB2基因c.235delC(19.32%)突变是最常见的致病突变,其次是SLC26A4基因IVS7-2A>G(9.09%)突变。3)检出的36种突变中,包括2种GJB2和1种SLC26A4新突变。结论 本研究扩充了GJB2基因、SLC26A4基因和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在中国人群中的基因突变数据,并发现了3种新的突变,为分子诊断和扩展聋病基因筛查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2个中国范德伍德综合征(Van der Woude syndrome,VWS)家系进行临床和遗传特点分析,并进行IRF6基因的突变检测,明确中国人VWS致病基因IRF6的突变情况,并发现可疑的突变热点区域。方法通过先证者及现场家系调查、临床检查和系谱分析收集2个VWS家系成员24人的外周血样本,提取DNA用于IRF6基因的聚合酶链扩增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采用Sanger测序法对所有VWS家系成员的IRF6基因的编码区7个外显子进行测序,使用mutation surveyor软件对测序结果与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2个家系24人中受累患者6名,5名(83.3%)患者有唇腭裂,5名(83.3%)患者有唇瘘,6名患者均无牙齿发育不全表现,唇瘘伴唇腭裂表型常见,无其他组织器官畸形。24名成员均进行了IRF6基因第3至第9外显子的测序,6名患者均存在基因突变,家系1的3名患者均携带位于第9外显子的c.1234CT杂合突变;家系2的3名患者均携带位于第9外显子的c.1210GA杂合突变;未发现其他非患者的家系成员携带IRF6基因突变。结论 VWS综合征存在遗传异质性和临床表型复杂性,患者的表型与致病突变有关。通过基因检测可以对VWS患者进行遗传分析和产前诊断,弥补产前超声容易漏诊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的GJB2基因突变形式,分析不同突变类型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对55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年龄1~10岁)进行遗传性耳聋问卷调查以及全面的主客观听力学评估,并进行GJB2基因检测。【结果】55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中,7例有家族史,其中2例存在GJB2基因致病突变,占28.6%(2/7);55例患者中有12例检测到GJB2基因致病突变,占21.8%(12/55),其中235delC纯合突变5例,235delC和299-300del AT复合杂合突变3例,79GA和341AG纯合突变4例。【结论】上海及周边地区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的GJB2基因突变率较高,235delC和299-300del AT突变导致极重度和重度听力损失为主,79GA和341AG突变导致中度和轻度听力损失为主。  相似文献   

6.
促甲状腺素抵抗综合征是一种对正常生物活性的促甲状腺素分子敏感性下降的综合征。患者促甲状腺素水平升高,但不伴甲状腺肿。依抵抗程度不同,甲状腺激素水平可正常或降低。近年来促甲状腺素受体基因失活突变所致的促甲状腺素抵抗综合征已被逐步认识,促甲状腺素受体基因被认为是促甲状腺素抵抗综合征的候选基因之一。促甲状腺素受体基因突变已在22个家族中报道,证实是纯合子或混合性杂合子及杂合子突变。突变受体功能下降或丧失是由于与配体结合改变或在膜上表达缺陷。但多数促甲状腺素抵抗综合征家族,并没有促甲状腺素受体基因缺陷,还需进一步研究其他基因突变及相关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7.
促甲状腺素抵抗综合征是一种对正常生物活性的促甲状腺素分子敏感性下降的综合征。患者促甲状腺素水平升高,但不伴甲状腺肿。依抵抗程度不同,甲状腺激素水平可正常或降低。近年来促甲状腺素受体基因失活突变所致的促甲状腺素抵抗综合征已被逐步认识,促甲状腺素受体基因被认为是促甲状腺素抵抗综合征的候选基因之一。促甲状腺素受体基因突变已在22个家族中报道,证实是纯合子或混合性杂合子及杂合子突变。突变受体功能下降或丧失是由于与配体结合改变或在膜上表达缺陷。但多数促甲状腺素抵抗综合征家族,并没有促甲状腺素受体基因缺陷,还需进一步研究其他基因突变及相关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一个Waardenburg综合征(WS)家系成员的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方法收集一个WS综合征患者家系的临床资料,采用Sanger测序法对家系成员进行WS综合征相关基因的外显子测序分析。结果家系中共有2例患者,先证者及其弟弟具有WSⅡ的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和虹膜色素异常的临床特征,均携带SOX10基因新发c.52GT(p.E18X)杂合致病突变;先证者父亲、母亲和姐姐SOX10基因序列测序分析均未见异常。结论在一个Waardenburg综合征家系中发现未见报道的SOX10基因新发突变,对于该病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范德伍德综合征(VWS)家系的致病原因,从遗传学的角度阐明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个VWS家系成员24例和正常人群200例。抽取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样本,并详细记录患者表型,采用Sanger测序法对2个VWS家系成员的干扰素调节因子-6(IRF6)基因编码区的7个外显子进行测序。结果:2个家系中共有VWS患者6例,且均存在基因突变。家系1的3例患者均携带位于第9外显子的c.1234C>T(p.R412X)杂合突变;家系2的3例患者均携带位于第9外显子的c.1210G>A(p.E404K)杂合突变,未发现其他家系成员和正常人群携带IRF6基因突变。基因检测结果显示,突变与疾病共分离,c.1234C>T和c.1210G>A分别是这2个家系的致病突变。结论:突变c.1234C>T和c.1210G>A与疾病共分离是这2个家系的致病突变,中国的VWS存在遗传异质性和临床表型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Peutz-Jeghers综合征一家系的STK11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1例Peutz-Jeghers综合征家系,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直接测序法对该家系中4例患者STK11基因进行突变检测,以家系中的8例健康者和100例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作对照。结果家系中4例患者STK11基因的5号外显子第725位碱基鸟嘌呤(G)被腺嘌呤(A)替代,导致第242位的甘氨酸被谷氨酸取代(G242E),而在家系中健康者及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中均未发现此突变。结论错义突变c.725G>A是导致该家系临床表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温州地区非综合性耳聋患者行GJB2基因突变检测,探讨本地区耳聋患者GJB2基因突变图谱。方法 收集187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的外周血及临床资料,采用Sanger测序技术检测上述患者的GJB2基因编码区序列。测序数据用DNAstar软件读取,并用Seq Man软件将所测序列与NCBI中的基因标准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187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中58例存在GJB2基因突变,占比31. 02%;其中可明确诊断47例,占比25. 13%;检出8种致病突变,其中检出率最高的3种突变分别为c. 235delC、c. 109G A以及c. 299_300delAT。结论 GJB2基因突变是温州地区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的主要致聋原因,其基因突变图谱与我国其他地区群体相似; GJB2全编码测序能检出热点以外的罕见突变,提高GJB2基因突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c.2418A>G突变对原纤维蛋白-1(FBN1)基因转录过程的影响,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利用Life Tech Ion PGM高通量测序技术对1名既往无致病因素的早发性胸主动脉瘤患者的15个与遗传性主动脉疾病相关基因进行组合检测,发现其FBN1基因携带c.2418A>G杂合突变。软件预测该突变会导致mRNA异常剪接的发生。利用Minigene技术构建分别带有c.2418A>G位点和正常位点的重组表达载体,转染Hela细胞后抽提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Sanger测序分析。提取患者和健康人血液中淋巴细胞的RNA,利用qRT-PCR和测序确认该突变对mRNA剪接的影响。结果 MUT-Hela细胞内未检测到含有c.2418A>G突变位点的mRNA,FBN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t=3.354,P<0.01);患者淋巴细胞内未检测到含有c.2418A>G突变位点的mRNA,并且3个不同外显子区域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健康人(t=4.979,P<0.01;t=3.243,P<0.05;t=5.017,P<0.01),提示异常mRNA发生完全降解。结论 c.2418A>G突变使mRNA发生降解,可能是该患者的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13.
热性惊厥相关基因突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热性惊厥是小儿时期因体温升高诱发的一种特殊的癫痫综合征,近年来研究表明,热性惊厥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国内外对热性惊厥进行了大量遗传学研究和相关基因染色体定位工作,热性惊厥与离子通道突变和其他基因突变有关,如γ-氨基丁酸受体基因突变等,该文就此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市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与基因突变情况,分析耐药表型与基因突变的相关性. [方法]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培养、鉴定结核分支杆菌;应用药敏试验、单链探针反向杂交试验技术(LiPA)和基因测序分析结核分支杆菌耐药性与基因突变情况. [结果]50株结核分支杆菌中,12株耐INH,7株耐RFP,15株耐SM,2株耐EMB.LiPA检测耐RFP阳菌株,4株rpoB基因531位TCG→TTG突变;耐INH菌株中5株KatG基因315位AGC→ACC突变;酎SM菌株中6株、SM敏感株1株rpsl基因43位AAG→AGG突变,1株耐SM菌株rpsl基因88位AAG→AGG突变;rrs基因未检测到突变;1株耐EMB菌株与1株EMB敏感株的embB基因306位发生ATG→GTG突变. [结论]我市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增加趋势显著,加强监测与综合干预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5.
Currarino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较低的发病率及多变的表现型已成为临床诊断的一大难点。科学研究者们发现运动神经元与胰腺同源基因(motor neuron and pancreas homeobox 1,MNX1)与Currarino综合征的发病存在密切关系。文章回顾了1996—2017年间关于Currarino综合征患者MNX1基因突变位点的报道,并综述了近年来Currarino综合征基因表型关系及新基因的探索。现阶段Currarino综合征的研究仍处于起始阶段且MNX1尚不能完全解释该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STXBP1基因相关癫痫患儿临床及遗传学特征.方法 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西安市儿童医院确诊的STXBP1基因相关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突变情况,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 在4例STXBP1基因相关癫痫患儿中,新发突变3例:错义突变、拷贝数变异及剪切位点突变各1例;家系遗传1例,为错义突变.男女比例为3:1,起病年龄为15天至2岁3个月(平均为5.1个月).2例为非综合征性癫痫,2例为癫痫性脑病:Lennox-Gastaut综合征1例、未归类的早发性癫痫性脑病1例.2例婴儿期发病患儿虽经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发作快速控制,但随访中逐渐出现中至重度精神运动发育迟滞.结论 STXBP1基因相关癫痫临床表型复杂,治疗效果存在明显异质性.无论病情发作控制与否,均伴有不同程度智力障碍;部分患儿对左乙拉西坦有效,目前可作为STXBP1基因相关癫痫的首选初始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Gitelman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类型。方法 收集先证者及家系成员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采集其外周静脉血,经测序分析寻找相关突变位点,结合临床特征对其突变基因进行分析。结果 先证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基本符合Gitelman综合征诊断。基因突变分析显示,先证者及其弟弟的SLC12A3基因第1号外显子存在c.248G>A(p.Arg83Gln)杂合错义的致病突变;先证者、先证者弟弟和先证者女儿的SLC12A3基因第7号内含子与第8号外显子之间存在c.965-1_976delins-ACCGAAAATTTT缺失插入突变,该突变可导致NCCT蛋白在第7内含子和第8外显子之间的剪接位点异常,最终导致蛋白活性和功能受损。结论 Gitelman综合征患者起病隐匿,临床医师需详细问诊与完善实验室检验;SLC12A3基因c.248G>A(p.Arg83Gln)和c.965-1_976delins-ACCG A A AATTTT突变是该Gitelman综合征家系的可能致病变异。  相似文献   

18.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一种原发性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和心室腔容积减小,是青少年和运动员猝死的首要病因,同时也是心衰的主要原因之一.HCM主要由基因突变引起,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现已证实有超过27个基因1400余种突变可导致HCM,其中绝大部分是编码肌小节结构蛋白的基因突变.此外,研究还证实有些HCM与线粒体基因突变有关,而一些修饰基因可影响HCM的表型.本文就HCM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作一个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疑似Noonan综合征(NS)的危重早产儿及其父母进行基因诊断,探讨基因型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标本及临床资料,应用Agilent Sure Select Human All Exome V5试剂盒进行全基因组外显子捕获,Illumina 550测序仪进行双端高通量测序,Sanger测序验证家系成员以明确突变遗传方式。结果全外显子测序发现NS患儿RAF1基因杂合错义突变c. 770CT,p. S257L、Sanger测序验证家系成员为新发突变。结合患儿特殊面容、双侧心房及右室增大、中度肺动脉高压(PAH)等临床症状诊断为Noonan综合征。结论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能够快速发现Noonan综合征基因突变,对重症新生儿病例的明确诊断及临床遗传咨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旨在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确诊明确胎儿畸形原因。方法三维B超显示胎儿唇腭裂、先天性心脏病。孕妇嘴角歪斜,听力异常,手臂缺少支撑力易摔倒。育有一女,症状相似。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胎儿、孕妇及大女儿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并采用Sanger测序进行位点验证。结果在受检者CHD7基因检出c.3082AG杂合突变,该突变导致CHD7蛋白第1 028位氨基酸残基由Ile变成Val(p.I1028V)。该基因突变会导致CHARGE综合征及伴或不伴嗅觉减退的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5型,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受检者临床症状与疾病表型相符。以上结果表明,受检者的CHD7基因c.3082AG突变是其患病原因。结论 CHARGE综合征及伴或不伴嗅觉减退的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5型临床表型复杂,且与其他疾病有所重叠。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辅助临床进行诊断,明确疾病及病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