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分析中山市2011―2020年新报告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及艾滋病(AIDS)病例的时空分布特征,为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获取HIV/AIDS新报告病例数据和人口数据,利用Satscan 10.0.2对其进行时空聚集性分析。结果2011―2020年中山市新报告HIV/AIDS病例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1.1/10万,具有线性增长趋势(P<0.01);异性传播感染病例所占比例为62.4%~72.6%,呈现逐年下降趋势(P<0.01);同性传播感染病例所占比例为18.8%~34.6%,呈上升趋势(P<0.01)。报告病例地区分布不均衡,时空扫描结果探测到2015—2019年在中山市西北部出现一级聚集区,包括横栏镇、沙溪镇、大涌镇、东升镇、古镇镇、小榄镇、西区街道、南区街道共8个镇街(LLR=63.53,RR=1.54,P<0.01);异性传播感染病例出现2类聚集区,一级聚集区的聚集时间和区域范围与总体病例的情况一致(LLR=35.93,RR=1.50,P<0.01),次级聚集区2018—2020年出现在的民众镇(LLR=8.94,RR=2.09,P<0.05);同性传播感染病例2015―2019年出现聚集区,包括西区街道与沙溪镇(LLR=45.37,RR=2.91,P<0.01)。结论2011―2020年中山市新报告HIV/AIDS病例存在时空聚集性,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对于聚集区域的防控应予以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江西省流行性感冒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时空聚集性,为流感暴发和流行预警提供依据。  方法  对“中国传染病监测管理信息系统”中2017―2019年江西省报告的流感病例个案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时空聚集性分析。  结果  2017―2019年江西省存在流感冬春季季节性流行高峰; 以赣南地区高发,年发病率均在全省平均发病率的2倍以上; 15岁以下人群占比逐年升高,自2017年的53.90%升至2019年的72.24%。探测到四类时空聚集区域:一类聚集区域为2018年12月19日至2019年4月25日赣南地区的16个县区(RR=9.72, LLR=15 061.27, P < 0.001),二类聚集区域为2019年12月18日至2019年12月31日赣北地区的13个县区(RR=20.68, LLR=3 867.86, P < 0.001),三类聚集区域为2019年1月9日至2019年3月27日赣东北地区的18个县区(RR=3.13,LLR=1 297.439,P < 0.001),四类聚集区域为2019年12月2日至2019年12月31日赣西地区的17个县区(RR=5.09, LLR=1 233.47, P < 0.001)。  结论  2017―2019年江西省流感发病呈现较明显的时空聚集性,但是不同地区的聚集时段有差异,聚集时段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福建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和时空特征,为制定和调整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SAS 9.2、ArcGIS 10.3、SaTScan 9.4等软件对福建省2013-2017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进行空间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福建省共报告108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死亡28人,病死率25.93%。疫情以散发为主,占96.30%,冬春季病例多,农村病例占比多于城市。县级层面病例主要聚集在沿海,全局自相关(Z=3.74,P < 0.001)和高/低聚类分析(Z=5.26,P < 0.001)结果提示存在空间聚集性。长乐区、福清市、晋江市和思明区是高-高聚集区和局部热点。2014年12月-2015年3月,存在2个时空聚集区域,最大可能集聚区是以漳浦县为圆心,63.04 km为半径(RR=4.72,LLR=11.41,P < 0.001)的区域;二级可能聚集区是以福清市为圆心,81.98 km为半径(RR=4.07,LLR=7.96,P=0.037)的区域。  结论  福建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存在时间和空间聚集性,防控措施应向高发季节、重点区域倾斜,并加强病原学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13―2018年中山市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HFMD)发病的时空聚集性,为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收集中山市2013―2018年HFMD流行病学数据,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与时空扫描实现时空聚集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处理。  结果  2013―2018年中山市共报告HFMD病例97 214例,年均发病率为493.40/10万。发病人群主要为5岁及以下儿童,占发病总数的95.38%,时间上呈现双峰分布。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15―2016年HFMD发病存在空间正相关。逐年时空扫描结果显示,2013―2018年之间均存在高风险聚集区域,主要是位于中心城区西侧的市郊边缘乡镇,聚集时段与发病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结论  2013―2018年中山市HFMD发病存在一定的时空聚集性,在春夏、夏秋交替之际聚集程度更高,今后的防控工作应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10-2019年中国AIDS发病数据的时空分布特征。  方法  AIDS发病数据来源于中国卫生年鉴和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人口学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使用线性趋势χ2检验和分级地图分析AIDS流行趋势,运用GeoDa 1.18软件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运用SaTScan 9.7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  结果  中国AIDS发病率线性趋势χ2检验值为30.432(P<0.001);分级地图显示中国发病率地理分布差异较大,表现出“南重北轻、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到Moran’s I值从2010年的0.196上升至2019年的0.383,表明存在空间正自相关性,且相关程度不断增强。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一直为高-高聚集模式,2012年贵州省由低-高聚集转变成高-高聚集,2014年河南省由高-低聚集转变为低-低聚集,2016-2019年高-高聚集模式新增湖南省、四川省和重庆市。时空扫描分析共探测出3个聚集区域,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聚集性。  结论  中国AIDS疫情在空间上具有地域差异性,空间聚集性逐年增强,且西南地区高-高聚齐区域不断扩大,根据时空特征分析制定针对性防控策略,可达到区域协作和合理分配资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河南省2015-2019年1岁以下婴儿麻疹的时空分布特征,识别高危聚集区,为麻疹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基于中国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河南省2015-2019年1岁以下婴儿麻疹三间分布特征。采用SaTScan 9.4软件和ArcGIS 10.7软件对2015-2019年1岁以下婴儿麻疹发病情况进行分析,探索其时空分布规律和高危聚集区。  结果  2015-2019年1岁以下婴儿麻疹累计报告2 757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2.82/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6~8月龄婴儿,占病例总数的49.40%;每年1-5月为发病高峰。三维趋势分析显示,河南省2015-2019年1岁以下婴儿麻疹发病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由东向西先升高后降低,呈轻微的倒U型分布;时空扫描统计结果显示,共识别到3个时空聚集区,主要聚集区位于南部平顶山市和南阳市的县(区),包含28个县(区)聚集,时间为2015年。  结论  2015-2019年河南省1岁以下婴儿麻疹发病率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且高发年份存在明显季节性规律,6~8月龄为其主要发病人群,2015-2019年河南省1岁以下婴儿麻疹发病存在时空聚集性,主要聚集区位于河南中南部,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河南省2008-2019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时空分布特征,识别高危聚集区,为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控提供科学建议。  方法  基于中国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河南省2008-2019年流行性腮腺炎三间分布特征。采用ArcGIS 10.7软件进行三维趋势分析和结果可视化呈现,应用SaTScan 9.4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  结果  河南省2008-2019年累计报告223 499例流行性腮腺炎,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9.68/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5~10岁儿童和青少年,占病例总数的50.61%;每年的3-7月及11月-次年1月为发病高峰。三维趋势分析显示,河南省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由南向北逐渐升高,且东部略高于西部;时空扫描统计结果显示:共识别到6个时空聚集区,主要聚集区位于北部安阳地区,包含4个县区,聚集时间为2008-2013年。  结论  2008-2019年河南省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水平呈平稳的波动趋势,且存在明显季节性规律,5~10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为其主要发病人群,2008-2019年河南省流行性腮腺炎存在时空聚集性,主要聚集区呈动态变化,近两年东南部地区出现聚集区,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德宏州”)1989-2018年不同乡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病人的时空分布特征。方法以1989-2018年德宏州辖区所有乡镇(50个)历年报告的本地HIV/AIDS为对象,对30年间各年度报告疫情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 10.2软件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1989-2018年德宏州50个乡镇报告的本地HIV/AIDS共15752例,至2003年病例的空间分布已经覆盖100%的乡镇;2004年报告HIV/AIDS共2252例,为30年中报告最多的1年;2010年下降至813例,2014年下降至456例,2015年下降至393例,2018年下降至297例。2018年底累计存活8848例,历年的现存活比直线上升,报告发病率逐年下降。结论德宏州HIV/AIDS疫情存在时空上的聚集性,以靠近中缅边境乡镇疫情出现最早也最严重;近5年德宏州疫情总体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描述陕西省2009-2018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探索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趋势。  方法  对2009-2018年陕西省手足口病疫情进行描述性分析,使用移动流行区间法(moving epidemic method, MEM)判断手足口病流行季节,使用时空扫描方法对手足口病时空聚集区域进行探索。  结果  2009-2018年,陕西省手足口病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43.01/10万,男、女性别比1.47:1。患者年龄最大80岁,最小1 d,中位年龄2岁。2009-2018年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每年4月底-7月是陕西省手足口病流行高峰期。MEM模型显示,2018年陕西省手足口病在19周突破流行阈值,20周直接跨越低流行进入中流行,并持续11周,2018年31周进入低流行阶段,33周跌破流行阈值。时空扫描分析探测到时间维度为2010年4月-2010年7月,空间维度覆盖西安、咸阳和渭南部分县区的聚集区(RR=5.71, 95% CI:5.70~5.73, P < 0.001),主要聚集区在10年中位置相对固定。  结论  陕西省手足口病发病存在明显时间和地区分布规律,关中地区为发病聚集区域,是手足口病的重点防控地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淮安市食管癌发病的空间分布规律,确定淮安市食管癌发病的高发区域和低发区域,为进一步开展环境风险因子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1-2015年淮安市分乡镇(街道)的食管癌发病及人口数据,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异常值分析淮安市食管癌发病的空间分布规律,采用时空扫描统计探索食管癌的发病风险区。  结果  2011-2015年淮安市食管癌平均发病率为67.12/10万,历年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均有P < 0.001)。自相关分析显示,淮安市食管癌发病的空间分布呈明显聚集状态,存在局部热点和冷点地区。食管癌的高发聚集区位于淮安区、淮阴区和金湖县的部分乡镇,低发聚集区包括主城区的10个街道和盱眙县的部分乡镇,男女性的聚集区位置一致。  结论  淮安市食管癌发病存在空间聚集性,男女性食管癌的高发区位置相似,本研究结果可为食管癌多致病因子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兰州市丙型肝炎(hepatitis C,HCV)流行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为HCV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0-2019年兰州市HCV报告病例资料,采用Excel 2016、SPSS 21.0软件进行资料整理与统计,采用Joinpoint 4.7.0.0软件进行HCV年报告发病率趋势分析。  结果  2010-2019年兰州市累计报告HCV病例22 697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70.20/10万,Joinpoint回归模型结果显示,2010-2019年兰州市HCV年报告发病率整体呈平缓下降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为-7.49%(95%CI:-9.5%~-5.4%)。全年均有发病,无季节性增多;年均报告发病率排在前三的县(区)是城关区(59.79/10万)、七里河区(59.04/10万)和安宁区(43.46/10万)。报告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06:1,病例主要集中在35~79岁之间,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上升,职业主要以农民和离退人员为主。  结论  兰州市HCV病例报告例数及年报告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应加强重点人群及地区疫情检测,继续规范病例诊断与报告制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2015—2018年兰州市城关区和西固区大气PM2.5中的10种金属和类金属元素浓度进行检测,分析污染物浓度及其变化趋势。方法2015—2018年分别在兰州市城关区和西固区两个监测点采集PM2.5样品662份,检测其中铅(Pb)、砷(As)、汞(Hg)、镉(Cd)、铬(Cr)、锑(Sb)、锰(Mn)、镍(Ni)、硒(Se)和铍(Be)10种金属和类金属元素浓度,并分析不同监测点、不同年份、不同季节和不同月份变化趋势。结果2015—2018年兰州市城关区和西固区PM2.5中Pb含量中位数分别为45.30和37.20 ng/m^3(χ2=4.80,P<0.05),Mn含量中位数分别为32.04和23.37 ng/m^3(χ2=21.28,P<0.05),Be含量中位数分别为0.05和0.07 ng/m3(χ2=11.57,P<0.05),其余7种元素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5—2018年PM2.5中10种元素含量总体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城关区2018年较2015年下降了47.66%,西固区2018年较2015年下降了43.79%;其中含量较高的元素Pb、Mn、As,在城关区样品中2018年较2015年分别下降52.93%、47.00%和49.37%,在西固区样品中2018年较2015年分别下降46.87%、47.49%和41.98%,其余7种元素含量2018年较2015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不同季节间除Ni元素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元素含量在不同季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春季>秋季>夏季。两区月均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Sb、As、Pb、Mn、Cd、Ni、Se、Hg及Cr均以11月至次年2月浓度较高,Ni元素在城关区和西固区样品中又分别在7月和8月出现较高值;在西固区的样品中Hg又在6月出现较高值;Be在较少月份检出,其中以2月、10月和12月检出浓度相对较高。结论2015—2018年兰州市城关区和西固区PM2.5样品中10种金属和类金属元素污染物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分析2017年春夏季、秋冬季荆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空间点格局分布特征,探讨其高发区域及原因,为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提供依据。  方法  个案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信息系统,2017年3月-2017年8月为春夏季,2017年9月-2018年2月为秋冬季,采用Ripley's K函数和核密度估计进行空间点格局分析,比较2个季节空间点格局分布特征。  结果  2017年荆州市报告HFRS发病133例;有春夏季、秋冬季2个发病高峰;最强聚集距离春夏季为17.77 km、秋冬季为14.40 km;空间聚集中心春夏季在监利县北部,秋冬季转移到江陵县和沙市区南部。  结论  荆州市HFRS防控重点区域是江陵县、沙市区南部、监利县北部,重点人群为沙市区南部城乡结合部居民、大型工程沿线居民、聚集区域从事农业种植或小龙虾养殖的农民。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了解2014-2018年贵州省新报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简称HIV/AIDS病例)晚发现比例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通过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选择2014-2018年贵州省新报告的全部HIV/AIDS病例进行分析,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病例晚发现的影响因素。  结果  2014-2018年贵州省新报告HIV/AIDS病例共33 611例,新报告病例的晚发现比例分别为35.46%、34.49%、38.35%、39.74%和38.80%;来源于医疗机构的晚发现病例构成比逐年上升(χ2=64.603,P < 0.001);分析不同样本来源病例的晚发现比例,发现医疗机构检测新报告病例的晚发现比例高于通过检测咨询、阳性者配偶或性伴检测报告的病例(χ2=276.033,P < 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婚姻状况、传播途径、职业、民族及样本来源是影响新报告病例发现晚的主要因素(均有P < 0.05)。  结论  2014-2018年贵州省新报告HIV/AIDS病例晚发现比例呈缓慢上升趋势。一方面应继续加强全人群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提高人群的HIV主动检测意识,另一方面,应继续在全省推进扩大检测,提高病例的早发现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10―2020年成都市50岁及以上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简称HIV/AIDS)的空间聚集性特征和趋势,为50岁及以上艾滋病的区域化防控及资源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筛选出2010―2020年成都市新报告的50岁以上HIV/AIDS并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ArcGIS 10.6软件开展时空自相关分析及空间聚集性分析。  结果  成都市50岁及以上新报告的HIV/AIDS近11年年均增长率为28.95%,病例普遍以小学文化程度为主,占50.07%;已婚有配偶,占63.00%;职业为农民为主,占61.98%;异性传播,占95.72%。HIV/AIDS人数在区域范围内呈现聚集性分布,病例高-高型聚集区随时间推移:北部地区由西部两个区县逐渐向东扩散至四个区县,并向南扩散到周边两个区县;南部地区三个区县扩散至周边四个区县。  结论  2010―2020年成都市50岁及以上人群HIV/AIDS数持续增加,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疫情较严重的区域集中在成都市中部偏北,随时间推移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热点区域逐渐增多,并且呈现扩散趋势。  相似文献   

17.
陈瑞  孙建云  魏巧珍 《卫生研究》2021,(2):274-278,283
目的分析兰州市两区2015-2019年大气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2.5)浓度及其化学成分变化趋势。方法于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兰州市选择住宅区代表城关区和工业区代表西固区2个采样点,采集大气细颗粒物样品,检测其质量浓度、金属和类金属元素、水溶性离子及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 PAHs)的含量。结果 2015-2019年在兰州市城关区和西固区共采集大气细颗粒物样品838份,PM2.5的年均质量浓度和日均浓度超过二级标准的天数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P<0.05)。2015-2019年PM2.5中金属和类金属元素含量较高的是铝、铅、锰和砷;2015-2016年锑、铝、砷、镉、铬、铅、锰和铊的含量高于其他年份(P<0.05),且砷年均浓度分别为7.92、8.63 ng/m3,均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参考浓度限值;2015-2019年铬年均质量浓度远高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年均参考浓度限值。在2015-2019年中除了2018年以外,兰州市两区大气PM2.5中PAHs平均浓度最高的均为蒽,苯并[b]荧蒽、茚并[1,2,3-cd]芘年均含量在2015年最高,萘、茐、苊、蒽、菲、荧蒽、芘、苯并[k]荧蒽和苯并[a]芘年均含量在2017年最高,苊烯、■和苯并[g, h,i]苝年均含量在2018年最高(P<0.05);2017-2018年兰州市两区苯并[a]芘平均含量分别为1.16、1.11 ng/m3,均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年均浓度限值。兰州市两区大气PM2.5中水溶性离子Cl-年均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SO■、NO-3和NH+4在2017-2019年的年均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两区SO42-、Cl-均在2015年最高,NO-3、NH+4均在2017年最高(P<0.05)。结论兰州市空气质量有明显改善,但污染问题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佛山市2011—2020年尘肺病发病的空间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为该市尘肺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对佛山市2011—2020年尘肺病发病情况进行空间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呈现该市尘肺病发病的时空聚集性和空间流行特点。
  结果  佛山市2011—2020年共报告尘肺病新病例573例,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尘肺病发病人数在2012—2014年存在空间聚集性;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南海区与周围区域尘肺病发病分布呈低-高相邻模式,高明区与周围区域尘肺病发病分布呈高-低相邻模式;趋势面分析显示,聚集区域主要分布在禅城区、顺德区西北侧、南海区西南侧和高明区北侧。
  结论  佛山市2011—2020年尘肺病发病情况总体呈锯齿状上升趋势,尘肺病发病人数在佛山市各区分布呈离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