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应用教育和拓展社交技能项目(简称“PEERS?社交技术”)提高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患儿的社交能力,降低患儿母亲的疾病不确定感和不良情绪。  方法  于2017年9—10月,从上海市某特殊教育培训机构招募30对自闭症患儿母子,采用抽签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5对母子)。基于PEERS?社交干预技术内容,采用认知行为团体形式,通过示范、角色扮演,小组演练方式,同时对自闭症患儿母子平行进行社交技术训练。干预前后分别使用疾病不确定感父母量表(PPUS)、患者健康问卷抑郁分表(PHQ-9)、贝克抑郁量表第二版中文版(BDI-Ⅱ-C)、贝克焦虑量表(BAI)、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Form Y)对母亲进行调查, 使用自闭症患儿行为量表(ABC)、自闭症患儿症状量表(CARS)、社会交往问卷(SCQ)对ASD患儿进行调查。  结果  干预组患儿行为量表和母亲的情绪量表得分前后测差值均小于0。干预后,干预组母亲与对照组母亲的疾病不确定感总分(74.93±13.58, 90.40±9.21)及不明确性(31.13±7.07,38.93±4.73)、缺乏信息(11.93±2.09,13.80±2.54)、不可预测(9.60±1.99,12.07±2.8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65,-3.55,-2.20,-2.72,P值均 < 0.05)。  结论  社交PEERS?团体干预能够提高ASD患儿的社交技巧,降低疾病不确定感各维度对母亲的影响。及时、有效的提供疾病相关信息,帮助母亲积极参与患儿的照顾与训练,可减少认知偏差、降低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学龄前期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及其与母亲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以期全面干预ASD儿童及其家庭。方法 选取2018年1—8月于泉州市儿童医院就诊的5~6岁孤独症儿童71名,并同期入组性别、年龄、母亲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学龄前期儿童71名;对所有被试进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4~16岁版)评定,同时由其母亲完成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的评定。结果 1)孤独症男童组的CBCL总分、交往不良、多动、违纪、社交退缩和攻击性因子分高于正常对照组(Z值分别为-6.880、-9.417、-5.745、-5.109、-8.869、-3.510,P<0.001),体诉因子分低于正常对照组(Z=-2.767,P=0.006)。ASD女童组的CBCL总分、多动、残忍、社交退缩、分裂强迫和攻击性因子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Z值分别为-3.726、-3.356、-2.292、-4.339、-2.226、-2.476,P<0.05)。2)两组ASD儿童母亲的SAS、SDS总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Z值分别为-6.848、-3.126、-6.385、-2.183,P<0.05)。3)ASD男童母亲的SAS、SDS总分与ASD男童的CBCL总分、多动、违纪、攻击性、体诉、抑郁、强迫因子分均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ASD女童母亲的SAS、SDS总分与ASD女童的攻击性因子分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学龄前期ASD儿童存在较多的情绪行为问题,其母亲存在较多的焦虑、抑郁情绪;两者间存在一定相关关系;应对学龄前期ASD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及其母亲的焦虑抑郁情绪予以关注和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社交技能教育与促进项目(PEERS?)对6~8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社交技能的干预效果,为该项目在我国小年龄组ADHD儿童中的临床应用提供证据。方法 将2021年3—11月于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确诊为ADHD的74名6~8岁儿童进行随机分组,干预组接受为期14周的PEERS训练,待干预组在干预组接受干预期间不接受干预。干预前、干预后14周分别使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小学生社会技能家长评定表、Weiss功能量表父母版(WFIRS-P)、长处与困难问卷(SDQ)进行评估。结果 在干预组接受14周训练后,SASC量表得分显示干预组的害怕否定评价(t=2.35)、社交回避苦恼得分(t=2.34)和量表总分(t=3.35)较干预前明显下降且低于待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学生社会技能评定量表得分显示干预组的交往意向(t=3.70)、群体威望(t=2.84)、社会敏感性(t=6.31)、掩饰性(t=2.34)、个体敏感性(t=3.10)、情感感受性(t=3.33)、表达技巧(t=5.95)、交往技巧(t=2.47)...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孤独症患儿父母压力和情绪变化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 采用父母压力指数量表(PSI)、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孤独症患儿父母进行评定;采用PSI、SDS和SAS量表对正常儿童父母进行评定。 【结果】 1)孤独症患儿父母PSI总分及各分量表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儿童父母(P=0.000);2)患儿父、母亲SDS和SAS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儿童父母(P= 0.000)。患儿母亲SDS和SAS分均高于患儿父亲得分(P=0.000),患儿母亲抑郁发生率高于父亲(P=0.000);3)患儿父母的压力与患儿症状严重度正相关(P<0.01);4)多元回归结果表明孤独症患儿ABC量表分、孤独症患儿母亲的焦虑以及患儿年龄影响孤独症儿童父母压力,解释了总变异的54.9%。 【结论】 孤独症患儿父母承受着较高的压力、焦虑和抑郁水平,孤独症患儿母亲比患儿父亲及正常儿童父母更易发生抑郁,患儿行为问题是父母压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的父母焦虑抑郁状态变化及对儿童康复干预成效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该院确诊的孤独症儿童48例及其父母96名分别进行孤独症行为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The 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估,并在2014年12月-2015年3月期间对上述儿童及其家长进行第2次评估。由于纵向研究时间较长,部分脱落,最终实际调查孤独症儿童40例及其父母80名。结果 ASD儿童初评ABC、CARS得分为(103.96±31.85)分、(37.96±4.90)分,复评(95.50±26.79)分、(35.45±5.40)分,复评得分显著低于初评得分(t=2.57,P0.05;t=4.475,P0.01);父亲SDS、SAS初评得分(46.05±12.00)分、(37.20±9.21)分,复评(45.3±11.60)分、(38.15±8.57)分,初复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0,P0.05;t=-0.94,P0.05);母亲SDS、SAS初评得分(46.35±12.18)分、(39.58±12.30)分,复评(45.03±13.11)分、(41.70±12.28)分,初复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1,P0.05;t=-1.26,P0.05)。母亲SAS初评分与ASD儿童CARS变化值有相关性(r=-0.351,P0.05);父亲SAS初评分、母亲SAS、母亲SDS初评分与ASD儿童ABC变化值有相关性(r=-0.323,P0.05;r=-0.328,P0.05;r=-0.368,P0.05)。结论孤独症儿童阶段性干预成效显著,但是父母的焦虑抑郁状态持续存在,并对儿童康复干预成效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促进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社交技能的虚拟人物互动系统在ASD患儿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2月该院收治的64例ASD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儿单纯应用社交技能训练干预(SST),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虚拟人物互动系统支持下社交技能训练干预(VR-SST)。对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儿童ASD症状评定量表(ABC评分)、ASD病情程度评定量表(CARS评分)、发育水平(Gesell评分)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ABC评分、CARS评分及Gesel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ABC评分、CA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Gesel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ASD患儿采用促进ASD儿童社交技能的虚拟人物互动系统进行干预效果尤为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患儿的社交技能掌握情况,促进身心健康发育,在临床上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是否存在明显的触觉异常以及触觉异常与孤独症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为孤独症触觉异常的干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在黑龙江省孤独症定点康复机构接受康复训练的265例3.02~10.66岁ASD儿童作为病例组,并依据性别年龄匹配原则,在哈尔滨市幼儿园和小学招募223名3.15~10.99岁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简化版感觉特征问卷(SSP)评估儿童的触觉行为,同时采用社交反应量表(SRS)等评估ASD儿童的临床表现,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索触觉行为与孤独症症状之间的关联。  结果  ASD组儿童SSP触觉得分[33(33, 35)分]低于对照组[34(31, 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3,P<0.05);ASD组触觉异常等级(可能异常、明显异常)比例(19.6%)高于对照组(11.7%)(χ2=5.72,P<0.05)。两组男童SSP触觉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7,P<0.05)。ASD组SSP触觉得分与SRS社交认知、社交沟通和量表总分,儿童孤独症家长评定量表(ABC)、孤独症行为量表(CARS)、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版(ADI-R)临床量表非语言沟通水平得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3,-0.28,-0.28,-0.35,-0.17,-0.27,P值均<0.05)。  结论  孤独症儿童较健康儿童存在更为明显的触觉异常表现,且在男童中更为显著。触觉异常与孤独症社交障碍等临床表现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团体社交训练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康复效果的影响因素,构建预测康复效果的Nomogram模型,并检验该模型的预测效能。方法 收集2019年2月—2021年9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接受团体社交训练的ASD儿童及其照护者的信息,共146例ASD儿童纳入研究,利用R软件对原始人群进行随机抽样,按7∶3的比例,将研究对象分为训练集(102例)和验证集(44例);所有儿童在接受训练前后采用孤独症治疗评价量表(ATEC)对其开展评价,根据康复效果分成良好组(ATEC评分下降率≥30%)和欠佳组(ATEC评分下降率<30%)。使用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训练集和验证集的基线特征;在训练集中使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SD儿童康复效果的影响因素,利用R软件中的RMS包绘制康复效果的Nomogram并评价其区分度及预测效果。结果 训练集102例ASD儿童接受团体社交训练后,康复良好75例(73.53%),康复欠佳27例(26.47%)。训练集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训练起始年龄(OR=1.708,P=...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1名有仿说能力、能识认日常物品的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男,62个月)进行心智解读能力(TOM)干预。方法 整合运用示范法、提示法、视频建模法等循证证据证明有效的干预策略,从区分自己和他人身体、区分自我和他人所属物品、区分自我和他人社会关系、自我身体的控制、自我行为控制等方面对儿童进行系统行为训练。共经过9个月的训练,训练前、训练5个月、训练后采用ToM量表、心理教育概况中文版(第三版)(PEP-3)、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第二版(CARS-2)标准化工具对儿童能力进行评估。结果 经过训练,儿童ToM量表任务通过率达到100%,PEP-3量表各维度的发展月龄增加,CARS-2量表得分降低。结论 以自我概念为切入点,对ASD儿童ToM能力进行干预,可以有效提升其社交沟通能力,适合应用于具备一定仿说、认知能力的ASD儿童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6~30月龄儿童社交情绪问题与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初筛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为基层医院尽早发现儿童ASD高危特征,从而尽早进行ASD的初筛提供参考。方法对2018年1月-2019年11月来北京市房山区妇幼保健院做常规保健的542名儿童进行调查。儿童家长在培训过的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填写儿童所在月龄组的ASQ-SE问卷。在同一天或相邻时间内,由对ASQ-SE筛查结果不知情的医护人员指导家长完成M-CHAT-R/F。对ASQ-SE与M-CHAT-R分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社交情绪异常儿童在M-CHAT-R上的分数高于社交情绪正常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18月龄组=5004.00,U24月龄组=5491.50,U30月龄组=409.00,P<0.001)。社交情绪异常儿童中,用M-CHAT-R初筛发现有ASD患病风险的人数比例较高(18月龄组为86.96%,24月龄组为90%,30月龄组为80%);ASQ-SE分数与M-CHAT-R分数呈正相关(r18月龄组=0.724,r24月龄组=0.693,r30月龄组=0.783,P<0.01)。结论社交情绪异常的儿童中大多数具有ASD的患病风险,应引起重视。尤其是小年龄段社交情绪异常的儿童,建议儿童保健科医生根据实际情况,对儿童采用M-CHAT-R/F量表进行ASD初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照顾者技能培训对改善孤独症患儿症状及父母心理防御机制的有效性,为孤独症患儿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1年5—11月在重庆某三甲儿童医院就诊并确诊的120名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患儿及父母作为研究对象,按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患儿使用常规干预方法。干预组患儿及父母接受持续6周的照顾者技能培训。线上进行理论培训,每周5节课,持续4周;线下进行实践技能培训,每周5次,每次1.5 h,持续2周。在干预前、干预结束时及干预结束后一个月,使用防御机制问卷(DSQ)对两组患儿父母的防御能力进行评估;使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和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SM)对两组患儿的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结束时,干预组患儿父母不成熟防御机制得分(3.79±1.29)分,低于对照组(4.28±1.1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81,P<0.05)。干预结束后一个月,干预组父母不成熟防御机制与中间型防御机制得分均低于对照组(t=-2.490、-2.196,P<0.05);干预组患儿孤独症行为量表得分(55.25±8.89)分,低于对照组(60.32±9.61...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关键性技能训练法(PRT)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的干预效果,为ASD儿童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发育行为科诊断为ASD的2~5岁儿童46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PRT组,每组各23例。两组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均采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进行评估。结果 常规组治疗3个月后ABC总分、交往能区、躯体运动能区、生活自理能区分数均降低(t=5.505、3.102、3.425、4.058,P<0.05)。PRT组治疗3个月后ABC总分、感觉能区、交往能区、躯体运动能区、语言能区、生活自理能区及CARS总分均降低(t=6.087、2.861、4.618、5.509、5.621、6.578、7.398,P<0.05)。PRT组ABC总分、交往能区、躯体运动能区、语言能区、生活自理能区及CARS总分分数差值显著高于常规组(t=8.965、5.488、3.761、5.508、2.612、5.618,P<0.05)。结论 PRT治疗可有效改善ASD儿童的社交、躯体运动、语言、生活能力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SAD)患者焦虑程度的影响,以及应对方式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科就诊的SAD病例120例,及性别年龄匹配的对照组120例,采用儿童焦虑性筛选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进行调查。结果社交焦虑障碍青少年的父亲拒绝、母亲拒绝、母亲过度保护均高于对照组(t=7.14,8.85,2.67,P<0.05),而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均低于对照组(t=-7.36,-8.29,P<0.05)。父亲拒绝、情感温暖、过度保护与焦虑程度呈正相关(r=0.195~0.317,P<0.05),母亲拒绝、过度保护与焦虑程度呈正相关(r=0.232~0.253,P<0.05)。个体注重情绪的应对方式在母亲情感温暖和SAD组焦虑水平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大小为0.4397。结论社交焦虑障碍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其焦虑水平有重要影响,因此,父母应当为个体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个体注重情绪的应对方式在母亲情感温暖和青少年焦虑之间起到重要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学习风格简介(LSP)干预模式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的康复效果,以期在全国更广范围内推广应用。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期间确诊为ASD的儿童55名,年龄在36~72个月之间,进行为期6个月的LSP模式干预,分别在干预前后应用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长处与困难问卷(SDQ)进行康复效果评估。结果 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结果显示,干预前后ASD患儿语言、社交行为和适应行为能区发育商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99、7.10、6.29,P<0.01),而大运动和精细动作能区发育商虽有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1.76,P>0.05);CARS量表结果显示,干预前后ASD患儿CARS量表得分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6,P<0.01);SDQ量表结果显示,干预前后ASD患儿多动注意缺陷得分、同伴关系问题得分和困难总分明显下降,亲社会行为得分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98、6.96、7.74、6.78,P<0.01),而情绪症状得分和品行问题得分虽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0.92,P>0.05)。结论 LSP能有效改善ASD患儿的社交能力,减轻症状严重程度,可在国内更广范围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父母进行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分析该干预措施可能对ASD儿童及家庭治疗效果产生的影响。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10月从康复机构抽取实验组、对照组各30例ASD儿童,对实验组儿童的父母进行为期10周的团体认知行为干预;收集并比较干预前后两组父母填写的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相关数据。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ATEC得分比较,在社交项目、总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5、2.808,P<0.05或<0.01);两组TCSQ得分差异对比,积极应对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4,P=0.036);ATEC感知觉项目得分与TCSQ积极应对得分呈负相关(r=-0.202,P=0.027)。结论 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可能使ASD儿童的父母更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从而影响ASD儿童的社交、感知觉方面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鼻喷催产素疗法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促进作用,以寻求儿童ASD的治疗新方法。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7-12月之间,来就诊的ASD儿童25名,随机分为治疗组(n=12)和对照组(n=13)。对治疗组儿童鼻喷催产素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儿童不接受鼻喷催产素治疗。结果 1)催产素水平: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儿童血清催产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P>0.05);治疗第4周两组血清催产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1,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两组血清催产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3, P<0.05)。2)行为数据:入组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社交回应量表(SRS)上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P>0.05);治疗第4周,两组儿童SRS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7,P<0.05)。入组时、治疗4周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两组儿童在《心理教育概况中文版(第三版)》(CPEP3)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得分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ASD儿童进行鼻喷催产素治疗,能提高其血液中催产素水平,而且能降低其在社交回应量表上的分数。鼻喷催产素疗法在ASD儿童的康复治疗中有较大的应用潜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叶酸相关代谢物质与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关系,为AS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提供线索和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6月—2018年12月在哈尔滨市孤独症定点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的ASD儿童70例作为病例组,1∶1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方法检测两组儿童血浆叶酸相关代谢物质水平,并与ASD儿童临床表型特征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ASD组血浆胱硫醚(Z=2.59)、总谷胱甘肽(tGSH)(t=5.29)、同型半胱氨酸(t=2.23)、半胱氨酸(t=11.37)、蛋氨酸(t=3.1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腺苷(Z=1.20)、胱氨酸(t=1.75)水平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D血浆tGSH与社交反应量表(SRS)中的社交沟通得分呈正相关(r=0.322,P<0.05)。结论 ASD儿童体内叶酸相关代谢物质表达异常,与ASD临床表型特征评分存在相关性,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开发一套适合于中国孤独症(ASD)儿童群体进行名词学习的词表,评估其有效性,以期为ASD儿童的语言训练提供材料。方法 筛选出生活中不同类别的最常用的480个名词,并按照难度分为低、中、高3个等级。从中筛选出121个代表性词汇,在3位专家进行内容合理性评估后,通过家长自评报告,评定195名2~8岁ASD儿童和130名正常发育儿童对这些词汇的理解和表达水平,并检验该词表中词汇难度分级的合理性。结果 1)本研究开发的词表经专家评定,词汇选择合适,难度设置合理;2)在组水平,正常儿童理解与表达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48,P=0.083),孤独症儿童理解能力显著优于表达能力(t=18.31,P<0.001);在个体水平,两组被试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发展都有个体异质性;3)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正常儿童组,难度主效应显著(F=204.67,P<0.001),年龄主效应显著(F=37.40,P<0.001),二者交互作用显著(F=12.20,P<0.001);在孤独症儿童组,难度主效应显著(F=234.48,P<0.001),年龄主效应显著(F=17.20,P<0.001),二者交互作用显著(F=4.95,P<0.001)。结论 本研究首次设计了适合于孤独症儿童语言教学的名词词表,其内容与难度设置合理,能很好地评估儿童词汇表达与理解水平是否同步,并在正常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内部区分出词汇发展在不同能力水平的儿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高危孤独症谱系障碍(HR-ASD)幼儿的局限兴趣眼动特征及行为指标间相关性,为ASD的亚型分类早期识别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符合入组标准的年龄相匹配的ASD幼儿39例、HR-ASD幼儿49例及正常发育幼儿44例,采用SMI RED250便携式眼动仪、孤独症观察量表(ADOS)及盖塞尔发育量表(GDS)对患儿进行测试,比较三组幼儿关注兴趣物的眼动特征与行为指标的结果,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1)ASD幼儿与HR-ASD组幼儿首次注视的兴趣物分别为轮船、台灯,注视轨迹均无规律性,正常发育幼儿首次注视物为气球,注视物轨迹有规律;ASD组与HR-ASD幼儿组的兴趣物倾向相似,且较正常幼儿对各种玩具车、转椅等异常注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01、89.32,P<0.01)。2)ASD组与HR-ASD组幼儿较正常发育幼儿的适应性、精细动作、语言及个人社交能力水平均差(F=47.05、23.70、32.30、50.19,P<0.01),但ASD幼儿与HR-ASD组幼儿一般行为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ASD幼儿、HR-ASD幼儿对动车的眼动注视时间与语言能力均呈负相关(r=-0.22,-0.43,P<0.05);正常幼儿的语言能力与其对动车及转椅的注视均呈负相关(r=-0.17,r=-0.17,P<0.05),对蛋糕的眼动注视时间与个人-社交能力呈正相关(r=0.43,P<0.01)。结论 早期识别高危孤独症谱系障碍幼儿局限兴趣,对ASD的早期亚型分类及早期辅助诊断与干预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家庭干预模式在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其应用于临床提供证据。方法 选取襄阳市妇幼保健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76例AS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是否进行家庭训练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33),对照组患儿予以上午医院规范训练,在家不训练;观察组患儿则上午在医院训练,其他时间由家长在家随时随地训练,分别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ASD治疗评估量表(ATEC)和ASD行为量表评分(ABC)进行比较,同时评定两组儿童的面部表情卡配对情况。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ATEC和ABC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1、0.24,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ATEC和ABC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55、9.51,P<0.05),也低于治疗前(t=7.02、10.97,P<0.05);另外,两组患儿间伤心、高兴、生气、害怕等面部表情卡配对情况指标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t=12.14、8.16、8.34、4.31,P<0.05)。结论 医院结合家庭进行ASD综合干预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值得在其康复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