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1 毫秒
1.
目的调查评估麻城市人群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人群感染状况,为麻城市有效控制疫情提供流行病学线索。方法随机抽取麻城市3个乡镇健康人群血清共159人份,采用ELISA和Real time PCR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IgG抗体、IgM抗体和特异性核酸。结果 SFTSV-IgG抗体阳性率为5.03%,SFTSV-IgM和SFTSV-PCR全部阴性。结论麻城市是湖北省SFTSV的流行重点县市,需加强SFTSV的预防意识及快速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2009-2011年辽宁省8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病原,探讨新布尼亚病毒在自然界中可能存在的动物宿主及传播媒介.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检测2009-2011年辽宁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患者血液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 IgM抗体,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鼠肺SFTSV抗原,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鼠肺、蜱悬液、细胞阳性分离物的SFTSV核酸,采用VERO-E6细胞对患者血液及脾悬液标本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并进行核苷酸测序分析.结果 大连、丹东、抚顺、铁岭均检出SFTSV的IgM抗体阳性;103份中检出20份鼠肺SFTSV抗原阳性,但SFTSV核酸检测均阴性;20组中1组蜱悬液SFTSV核酸检测阳性并分离出SFTSV病毒;148份中有26份急性期血液样本经VERO-E6细胞分离出现细胞病变,经鉴定为SFTSV病毒,并对M片段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论 新布尼亚病毒是辽宁省4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新病原,未检出可能的自然界中的动物宿主鼠类携带SFTSV核酸,蜱可能是其传播媒介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人群、家畜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及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GA)感染状况调查,阐明庐江县是否存在SFTSV和HGA自然疫源地,为科学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分析2009-2013年SFTS和HGA病例流行病学资料。在全县选取1个有病例的镇,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 ,随机抽取病例附近2个村庄,采集自然人群血清100份,15只家畜血块和血清各1份。对血清标本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SFTSV抗体和间接荧光法检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抗体免疫球蛋白G,对动物标本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人粒细胞无形体16SrRNA基因和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检测SFTSV核酸。结果 2009-2013年,共报告9例SFTS和1例HGA,以中老年为主,女性多于男性,夏秋季为发病高峰。人HGA阳性率24%,SFTSV抗体阳性率0%。15份动物标本SFTSV抗体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大连市2012~2013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流行病学特点及感染状况,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CR—荧光探针法进行血清标本的检测,采用Excel电子表格进行资料整理及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检测标本83份,2012年、2013年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核酸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7.04%(10/27)、58.93%(33/56),合计为51.81%(43/83),经显著性检验x2=3.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核算检测阳性率2012~2013年保持稳定。病例以农民为主,发病无性别差异,年龄以50~79岁为主,6~10月份为高发季节,瓦房店、庄河、普兰店为高发地区。结论:大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流行地区,农民是主要宣传保护对象,本地病毒宿主等病毒相关研究需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蓬莱市健康人群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情况,并分析其分布规律及流行因素,为控制疫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健康人群1 525人,采集其血液标本并分离血清,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人群中新布尼亚病毒特异性Ig G抗体,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不同年龄组人群、不同时间采集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 1 525人份血清中,新布尼亚病毒特异性Ig G抗体阳性138份,阳性率为9.05%,男性人群抗体阳性率为9.28%(61/657),女性抗体阳性率为8.87%(77/86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8,P>0.05)。各年龄组人群均有感染,以61~70岁年龄组人群新布尼亚病毒抗体阳性率最高,各年龄组人群抗体阳性率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86,P<0.05),农民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学生(χ2=6.45,P<0.05),流行后期人群抗体阳性率高于流行期人群抗体水平(χ2=9.36,P<0.01)。结论蓬莱市健康人群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抗体阳性率较高,提示大多数SFTSV病毒感染后宿主体内产生的抗体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为我们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供了基础的理论数据。该病毒在蓬莱市流行强度较强,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的感染情况和人群特征,以及野鼠感染SFTSV的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LISA法对91份疑似流行性出血热(EHF),且出血热Ig M抗体筛查阴性的住院患者样本以及在深圳市梧桐山捕获的64只野鼠进行SFTSV病毒血清学检测,同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SFTSV抗体筛查阳性者进行病毒的核酸检测。结果 91例流行性出血热Ig M抗体筛查阴性的患者中,发现5例SFTSV病毒急性感染者(4名男性和1名女性),SFTSV病毒Ig M抗体总阳性率为5.49%。感染者平均年龄为30.6岁,最小的19岁,最大的43岁。发现2例SFTSV病毒Ig G抗体阳性者,其中1例SFTSV病毒Ig M和Ig G抗体同时为阳性。此外,发现64例野鼠中有2例SFTSV病毒Ig G抗体阳性,均为褐家鼠。结论 2010年-2011年深圳地区的疑似流行性出血热住院人群中存在SFTSV急性感染和既往感染者,同时深圳地区褐家鼠存在SFTSV既往感染,应加强对疑似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以及野鼠的SFTSV病毒的监测工作,进而为深圳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防控以及SFTS患者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宁波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布尼亚)流行状况。方法在宁波市2家县级医院和2家乡镇卫生院建立监测哨点,采用卫生部统一的诊断标准和个案调查表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进行调查,对监测区患者血清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和M基因序列测定分析。结果报告11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死亡1例。156只蜱均未检测出携带新布尼亚病毒(SFTSV),检测健康人群血清265份,SFTSV抗体阳性率为6.14%;人群抗体阳性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P0.01)。5株宁波分离株与日本、舟山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变异很小,序列相似性在96%以上。结论宁波市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的流行地区,应加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症状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山东省烟台市人和动物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 (SFTSV)感染及流行情况。方法 2011年4-11月分别在烟台市的蓬莱和莱州2个SFTS病例高发地区连续采集与人密切接触的5种家养动物 (羊、 牛、 猪、 犬、 鸡) 血清标本3 576份,应用双抗原夹心ELISA方法和Real time RT-PCR方法检测血清中SFTSV总抗体和病毒核酸; 观察不同月份感染情况; 采集两地人群血清2 590份,应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SFTSV IgG抗体; 用Vero细胞从核酸阳性的人和动物血清中分离病毒,通过RT-PCR方法对 SFTSV S片段进行序列扩增、 同源性分析。结果 3 576份动物血清标本中SFTSV血清总抗体阳性1 439份,阳性率为40.24%,病毒核酸阳性163份,阳性率为4.56%。其中羊、 牛、 鸡、 犬、 猪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2.78%、 52.97%、 45.56%、28.73%和1.45%,核酸阳性率分别为5.72%、 4.63%、 3.02%、 5.25%和3.73%。动物体内的抗原抗体随季节消长而变化。2 590份人群血清SFTSV IgG抗体阳性率为5.41%。对10株来自人的毒株和3株来自动物的毒株进行S片段基因序列扩增分析,显示其同源性在95.23%~100.00%,与国内其他省市分离毒株比较,其同源性在94.72%~99.13%,高度同源。结论 烟台地区存在SFTSV流行,人与家养动物普遍易感,其基因序列高度同源,提示家养动物可能作为SFTSV的增殖宿主和扩散宿主,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的感染来源,为疫情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2例患者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史,并对其居家周围的宿主动物(鼠、羊、犬)和蜱进行监测,对采集到的鼠形动物肝、脾标本和蜱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特异核酸,对采集到的鼠形动物血清和羊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SFTSV抗体。结果根据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测结果病例乙可以确诊为SFTS新发病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该病例无蜱接触史,很可能是在护理期间接触病例甲的分泌物被感染;患者同村居民的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该村存在既往感染或隐性感染,而且该村家畜和野生动物(鼠)携带蜱,提示该村可能存在SFTSV的疫源地。结论 SFTS可以经接触传播,密切接触者应加强个体防护。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莱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病毒(简称:新布尼亚病毒,SFTSV)在莱州市健康人群和家养动物中的流行特点,为疫情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采集莱州市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血清1065份,用间接法ELISA检测SFTSVIgG抗体,分析不同年龄组、性别、职业间抗体阳性率的差异;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采集莱州家养动物(牛、羊、狗、猪、鸡)血清1752份,用双抗原夹心法ELISA检测血清中SFTSV总抗体,对不同生长环境动物SFTSV抗体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共检测健康人群血清1065份,SFTSVIgG抗体阳性率3.29%(35/1065);5种家养动物血清1752份,SFTSV总抗体阳性率36.64%(642/1752),其中牛、羊、狗、猪、鸡血清样本SFTSV总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8.50%、54.OO%、24.73%、0.OO%和55.17%。健康人群中不同性别和年龄组间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不同职业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不同动物间SFTSV总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散养动物与圈养动物血清SFTSV总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莱州市为SFTSV流行地区,健康人群和家养动物中均存在SFTSV的流行,且对SFTSV普遍易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感染风险较高,应加强自我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毒在人群及动物中的隐性感染情况,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在东海县SFTS发病地区与非发病区采集不同年龄健康人群及牛、鸡、猪、犬、羊等动物血,用双抗原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中STFSV总抗体。结果人群血清中未检测到SFTSV抗体,在发病区与非发病区的牛、鸡血清中检测到SFTSV抗体。结论与人密切接触的牛、鸡能够感染SFTSV并可能携带病毒,要加强对牛、鸡的SFTSV疫情监测。  相似文献   

12.
1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近年来在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出现的感染性疾病,以发热、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死亡率达10%。目前已经证实其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所致。该文就SFTS的临床特征、动物模型的发病机制研究和SFTSV的流行病学、检测方法及复制特点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山东省招远市健康人群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感染现况及感染的危险因素,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择健康人群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 IgG。采用1∶3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开展危险因素调查;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招远市800名健康居民中,SFTSV IgG阳性率为2.00%,5个区域间SFTSV IgG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χ2 = 2.213, P = 0.713);招远市男性SFTSV IgG阳性率3.58%,女性为0.86%,不同性别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360,P = 0.007);60岁以上SFTSV IgG阳性率最高(4.61%),不同年龄组之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0.876,P = 0.012)。接触带有蜱虫的宠物是感染SFTSV的危险因素。结论 招远市健康人群SFTSV IgG阳性率较高,男性感染SFTSV多于女性,高年龄组人群感染率最高,人群感染SFTSV的危险因素是接触带有蜱虫的宠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浙江省舟山市2011-2013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的流行特征,为防控提供建议和对策.方法 收集整理舟山市2011-2013年SFTS病例个案调查表及人口学资料,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1-2013年舟山市共报告SFTS 45例,病死率为11.11%(5/45),其中岱山县41例(91.11%).病例以山区丘陵>50岁人群为主(93.33%),5-7月为发病高峰(84.44%),多数为农民(42.22%)和家务待业(31.11%),男女性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病例有发热(97.78%)、食欲减退(91.11%)、乏力(62.22%)、畏寒(44.44%)等非特异性临床表现,且均伴有血小板、白细胞水平进行性下降.病例居住地环境卫生普遍较差,且病前2周进行农田种植等户外活动的比例为68.89%(31/45),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蜱叮咬史,并发现3起流行病学相关事件.结论 舟山市SFTS是由新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具有清晰流行病学特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蜱为主要的传播媒介,且可能存在人传人现象.改善居住环境卫生条件及做好户外防护措施对降低发病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杭州市余杭区轮状病毒腹泻发病流行特征、趋势及与气象因素关系,提出防治建议。方法对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余杭区2008-2010年轮状病毒腹泻监测报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将日发病数与气象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2008-2010年余杭区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率分别为150.76/10万、125.65/10万、245.60/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闲林镇、乔司镇、临平街道、余杭镇及仓前镇五个流动人口较为聚集的乡镇;发病高峰主要在每年的11-12月;病例集中于2岁及以下散居儿童(发病率6 609.95/10万);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χ2=225.25,P=0.001);医院监测数据显示每年的11-12月份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月份(χ2=94.87,P=0.001)。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率与日平均气温(℃)、湿度(%)和能见度(km)呈负相关。结论余杭区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特征与国内外情况基本一致,发病高峰出现在每年的10-12月份,流动人口聚集区域高发,2岁及以下散居儿童所占比例最大,临床检测阳性率与流行趋势一致。发病率主要受气温、湿度和能见度的影响,呈负相关。建议加大对重点人群尤其是2岁及以下儿童在气温和湿度较低的秋冬季节对轮状病毒腹泻的防护和宣教工作,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轮状病毒腹泻的暴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对急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VTSV)感染的诊断价值,并了解宁波市象山县SFTSV流行区健康人群的抗体水平。方法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细胞)分离的本地SYTSV株制作抗原片,以IFA法和EUSA法对象山县265份健康人群血清进行SFTSV抗体测定,并用病毒微量中和试验(MNT)验证两种方法的检测效果。结果265份象山县健康人群血清中,IgG抗体经IFA法检测共36份阳性,阳性率为13.58%(36/265);经ELISA法检测,共23份阳性,阳性率为8.68%(23/26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624,P〈0.05)。与MNT法检出结果对比,IFA法诊断的符合率为89.19(33/37),而ELISA法的符合率为70.27%(26/3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97,P〈0.05)。所有SFTSV—IgG阳性样本中SFTSV—IgM同时阳性共23份,占62.16%(23/37)。结论IFA法可同时检测SFTSV—IgG和-IgM抗体,可作为未在病毒血症期内就症病例的补充诊断方法,也适合对人群抗体水平的调查。宁波市象山县健康人群中检出较高水平的SFTSV-IgG抗体,表明存在SFTSV的流行以及隐性感染;SFTSV—IgM阳性提示这些感染为新近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高安市201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病和死亡变化趋势特点,探讨重症病例突然增加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使用高安市2006-2010年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HFRS病例信息,比较2010年与2006-2009年发病死亡分布特征;使用高安市2009-2010年HFRS监测信息,比较2010年与2009年临床特点。结果2010年江西省高安市HFRS报告发病率8.3/10万,病死率16.7%,死亡风险为2006-2009年的5.1倍(95%CI:2.2-12.4),死亡风险上升开始于2010年7月,不同性别、年龄和职业人群组死亡风险普遍增加,高危人群主要为40-59岁男性;2010年临床重症和死亡病例的比例较2009年明显升高(X^2=26.2,P〈0.01)。结论高安市2010年重症、死亡病例增加,可能与病毒型别的变化和暴露机会方式等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