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未成年罪犯人格障碍与述情障碍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未成年罪犯人格障碍及述情障碍间的关系。方法采用“CCMD-2-R人格障碍筛查问卷”(PDQC)及“多伦多述情障碍问卷”(TAS),对95名未成年罪犯(46名暴力犯罪和49名性犯罪)及59名正常人进行测查,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未成年罪犯与一般青少年PDQC和TAS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DQC中除“强迫”与“依赖”2种人格障碍型别与TAS各因子相关未达到显著外,其他人格障碍型别及总分都与TAS各因子和总分呈显著相关。结论①男性未成年罪犯有广泛而显著的人格特征偏离正常的情况;暴力罪犯中人格偏离主要体现于冲动、偏执和反社会型3种型别人格障碍;性犯罪组人格偏离主要体现于焦虑/回避型、偏执型和反社会型3种型别人格障碍;②男性未成年罪犯一定程度具有述情方面的缺陷;述情障碍与人格障碍同样是导致犯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在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管教过程中,有必要对人格障碍和述情障碍进行全面干预。  相似文献   

2.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适应不良,即不伴精神症状的人格适应缺陷。此类人的内在体验和行为具有持续的明显偏离文化期望范围的倾向。 最初人格障碍指的是使他人不便、烦恼或蒙受损害者,如反社会人格障碍;后来Schneider以“害人害己”来概括此类人;近年发现有的人格障碍患者并不贻害他人,仅自己经受痛苦,如强迫型人格障碍。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偏执型、分裂型、强迫型、表演型、反社会型、焦虑型等。各型均有一些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约有1300万双生子[1],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其生长发育、人格发展过程及心理健康状况等都有不同于独生子女、普通的多个子女的特征[2].青春期是青少年心身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冲突、情绪问题和人格障碍发生的高危阶段[3].为了解双生子这一特殊人群心理行为发育现况及影响因素,笔者于2007年9月-2008年4月对济宁市148对青春期双生子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4.
儿童孤独症是一类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局限性、刻板性、重复性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s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1].目前孤独症病因未明,既往研究发现未经矫治干预不但会给患儿带来终生残疾,共患重性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物质滥用、反社会人格障碍等风险增加[2-3],同时会增加社会的经济和资源投入[4].荟萃分析提示,早期训练是孤独症的有效干预措施[5].  相似文献   

5.
目的:主要探讨社会支持与人格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社会支持问卷分别对300名服刑人员和300名非服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服刑人员与非服刑人员在人格障碍的总得分以及偏执型、分裂样、分裂型、反社会型、边缘型、自恋型、强迫型、被动攻击型、抑郁型等9个因子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P<0.05);服刑人员与非服刑人员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对服刑人员而言,人格障碍分别与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呈负相关,与客观支持相关无统计学意义(r=-0.364、-0.229、-0.128)。结论:服刑人员的人格障碍与社会支持有关,尤其与主观上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罪犯人格障碍和应对方式的特点,为监狱罪犯管教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辅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CCMD-2-R诊断标准的人格障碍筛查问卷PDQC、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广东东莞市某监狱的121名罪犯进行测评,以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相关分析及方差分析.结果 ①人格障碍的筛出率达92.56%;②方差分析显示不同犯罪类型组依赖型、冲动型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型别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赖型人格障碍以暴力组最为明显;冲动型人格障碍以贩毒组最为明显;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以贩毒组最为明显.③相关分析显示,除强迫型人格障碍外,PDQC中各型人格障碍均与消极应对方式、神经质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内外倾维度、掩饰性维度、精神质维度多数因子间的显著相关.结论 ①男性成年罪犯人格障碍发生率明显居高,②不同犯罪类型罪犯人格障碍类型有所不同.③一定类型的人格障碍、消极应对方式和神经质人格特质可能是各型罪犯刑事犯罪的基本素因.  相似文献   

7.
痤疮是一种青春期常见的累及毛囊皮脂腺周围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表现有明显特征性,表现为粉刺、丘疹等,患病率高,发病机制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1].按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精神心理因素、个性特征、生活事件和社会环境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本调查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2],综合使用“自编基本情况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对泰安市4所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以进一步了解生物、心理、社会因素与大学生痤疮发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大学时期是从青少年晚期向成年早期的过渡阶段,是自我同一性确立并完善发展的重要时期.同一性是指个人对自身的本质、信仰和一生前后一致的比较完善的意识,即个体对以往经验的自我重组并对未来做出多种抉择的过程[1].同一性的及时确立,标志着人格得到健全发展.否则,将会发生同一性危机,阻碍个人对环境的适应,甚至出现人格障碍.本研究于2008年10月,对山西医科大学临床和预防系2008级新生进行自我同一性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孤独感是青少年期常见的情绪问题,是个体感知到自身的社会人际关系缺失,进而产生的悲伤、空虚或情感饥渴的情绪体验[1].心理分离反映的是青少年与父母关系变化的过程,是指个体在心理上脱离对父母的依赖,达到与父母在功能、情感、态度、冲突方面独立的能力[2],是青少年期面临的重要发展任务[3].有研究发现,功能、情感和态度独立水平越高的青少年社会适应越差,冲突独立水平越高的青少年社会适应越好[4].进入青少年期后,个体与同伴的交往增多,同伴关系对心理发展的影响显著变大.高水平的同伴接纳可以缓解青少年因家庭功能不良所导致的疏离感[5],积极的同伴关系能够调节危险因素和青少年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6].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将探讨心理分离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以及同伴关系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为缓解青少年的孤独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一项关于北京城区中学生的人格特点、人格障碍倾向分布及相关因素的研究目前得出结论。被调查的1148名初高中学生中,14.3%具有人格障碍倾向,其中以戏剧性人格障碍倾向最多,分裂型次之,反社会性最低。专家认为,缺少感情温暖、过度保护、父母教育程度及单亲家庭等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少  相似文献   

11.
自我价值感是自我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个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道德判断能力是个人运用已有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认识,对某种道德现象进行分析、鉴别、评价和选择的心理过程.近20 a来,国内对价值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少年[1-3].国外以价值观与人格特征或人口学变量的关系研究较多见[4-5].  相似文献   

12.
大学一年级作为高中时期的结束和大学生涯的开始,是青年大学生人格独立、行为自主的重要过渡时期[1].大学新生拥有许多新的自由和责任,同时也面临各种诱惑和健康风险,一方面要快速适应大学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大学内部自由、宽松、放任的环境对他们心理行为的影响会逐步显现.大学新生刚刚脱离枯燥繁重的高中生活,大学生活对他们的诱惑最具有效用[2].当前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3-4].大学生沉迷网络不仅严重影响学业,还可能会导致幸福感降低以及伴随更高的自杀风险[5-6].冲动性(impulsivity)是与各种心理行为障碍密切相关的一种个体特征[7].  相似文献   

13.
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小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发生率均在10%以上,其中我国中小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发病率为2.3%~19.5%[1].如果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持续时间过长,不仅会影响当前的学习和生长发育,甚至会导致成年期的社会适应不良及心理缺陷.心理发育主要是指心理活动从不成熟到成熟,及其行为通过环境适应不断得到改造并日趋完善的复杂过程[2].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主要包括两个重要部分:一是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二是社会性发展过程,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人格[3].也有研究者认为认知、情绪情感和社会化发展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核心内容[4].  相似文献   

14.
网络游戏成瘾指个体不能控制地、过度地和/或强迫性地玩网络游戏而造成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受损[1].过度使用网络游戏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学业适应以及其他社会功能产生消极影响[2-3].家庭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核心的场所[4],作为家庭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父母网络监管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密切相关[5],社会化主体(如父母、老师)的控制可以减少青少年的偏差行为[6],父母网络监管可有效减少青少年网络使用[7-9].  相似文献   

15.
王莉  邢玉梅  王祝欣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0):1257-1258
青少年网络成瘾是指青少年对于网络过分与过度的心理和行为依赖,属于行为成瘾的一类[1].近几年来,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越来越突出,给儿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健康方面带来极大损害,也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2-3].我国约1 000多万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症状,且呈低龄化趋势[4].为了解太原市小学生网络使用及网络成瘾行为现状,为今后有针对性地早期开展干预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太原市2376名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平均有70%的时间在寝室度过[1].寝室环境对学生的道德、心理、人格和文化素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2].高校寝室是大学生情感、思想碰撞的主要场所,也是学习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基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成人与成才[3].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模式,是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4].  相似文献   

17.
人格又称“个性”,是由躯体、心理、社会环境、教育等各方面因素共同影响下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人先天素质、智力、思维活动类型、社会适应能力与方式、心理特征的一种综合表现形式。当一个人受各种不良因素影响,造成人格发育缺陷,并逐渐发展,严重到不能适应社会,同时造成周围人们一定痛苦而不能自行改进时,精神医学即将这类人在18岁之前诊断为青少年品行障碍,18岁以后诊断为人格障碍。  相似文献   

18.
焦虑是在一定的情境激发之下,受个体认识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1-2].以不同学生群体为对象的研究表明,焦虑与个性特征、应对方式、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等因素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性[3-6].此外,焦虑或焦虑障碍还与遗传、行为抑制、消极学习经验、应激性生活事件,以及不良家庭环境等因素有关[7].适应行为是指个人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达到他的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的程度,也即个体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有效性[8].研究表明,小学生的适应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学业成就等因素有关[8-9].本研究拟探讨汉族、哈尼族小学生的焦虑、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行为的关系,以期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事实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关系攻击是意图通过操纵、威胁或者损害关系来伤害他人的行为,主要包括散布谣言、社会排斥、忽略漠视等[1].关系攻击与身体攻击一样能够对被攻击者产生伤害,并与个体的情感问题(孤独、抑郁)、行为问题以及边缘人格障碍等社会心理适应问题相联系[2].本文意在从关系攻击影响因素的角度,对近年来儿童关系攻击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归纳.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学生人格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 ,有的学生出现人格障碍 ,而有的则不会出现 ,究其原因就是学生人格发展中错构的价值体系。换言之 ,导致学生人格障碍 ,就是其在社会化过程中错构的价值体系与个体生存的社会环境失衡的问题。要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促进人格健康发展 ,就必须帮助他们建构一个健康的价值体系。1 价值体系的本质特征青少年学生在其长期的社会化进程中 ,必然形成一种相对稳定并起支配作用的价值观念体系 ,而这种价值体系常常易被学生个体人格结构所内化 ,成为人格发展中的核心部分 ,广泛影响和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