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事件可以造成个人生活风格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并要求个体去适应或应对[1].众多研究表明,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有关[2-5].生活事件能否引起心理生理反应进而导致心身问题,不仅取决于生活事件本身发生的频率和影响程度,还受个体的应对方式、归因风格、自我认知评价、人格特征等因素的影响[3,6].应对方式为人们对内外环境要求以及由此产生情绪困扰而采用的应对方法、手段或策略[7].有关研究已表明,应对方式主要是作为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起作用[2-3].本研究以阿瓦山区佤族和汉族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改善该地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杜高琴  柴晓运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5):763-764,767
适应是指个体在新的环境中,改变其角色、调整生活规则以减轻情境中压力的能力[1].如今,大学生学校适应性障碍已经成为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来源[2-4].学校适应的核心是心理适应,即学生要对变化的环境做出积极的反应,并与新环境建立一定的平衡关系[5].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人格特质焦虑和外控倾向可能会对大学生迅速适应学习、大学生的角色和学习职责产生不利影响[6].也有研究者发现,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性与人格的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和开放性显著正相关,与情绪性显著负相关[7].社会支持反映了个体在周围人际环境中的认可和接纳水平,是学校归属感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个体提高社会适应性、应对不利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不同社会支持类型的大学生社会适应状态存在差异,社会支持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的学校适应[7-9].  相似文献   

3.
班永飞  宋娟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0):1236-1238
研究发现,生活事件与亲社会行为有一定的关系,且生活事件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有明显中介因素(如人际关系、社会支持和情绪认知)的作用[1-5].当遇到负性生活事件时,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时的社会支持能够促进弱势对象进行换位思考,激发较多的亲社会行为[6-7];认知应激说强调,生活事件作为应激源,受个人认知评价、应对风格、社会支持等多种中介因素影响[8].可以预见,亲社会行为和生活事件之间,社会支持是一个重要的中介因素.本研究拟建构相应的模型来解释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评价恐惧包括正向评价恐惧和负向评价恐惧.Weeks等[1]研究表明,正向评价恐惧与社交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社交焦虑的大学生更害怕他人的负向评价,社交焦虑与负向评价恐惧存在明显的负相关[2]. 人格是促使个体行为一致性的持久的、内在的特征系统[3].人格特征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品质,不但与个体的行为有直接关系,而且也会对个体的社会适应产生影响[4].根据心理应激理论,不同的人格特征会使人对同一应激原持完全不同的态度和认知评价,并采取不同的反应方式,从而产生不同的行为[5].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人格特征对人际交往能力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6].  相似文献   

5.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与其他的心理过程有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1].情绪可以分为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2个基本类别:正性情绪(积极情绪)是指个体由于体内外刺激、事件满足个体需要而产生的伴有愉悦感受的情绪[2];负性情绪(消极情绪)是指生活事件对人们心理上所造成负面影响,引起的一些情志波动,从而导致体内气机紊乱[3].已有研究表明,情绪对个体的学习、记忆、决策等认知活动及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1,4].严重的焦虑、恐惧和抑郁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5-7];体验到较多负性情绪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较低[8].  相似文献   

6.
个体为了有效利用时间资源所进行的有计划和控制的活动被称之为时间管理[1].个体在管理时间方式上表现出来的心理结构和人格特征被称为时间管理倾向[2].Kelly[3]认为,时间结构的3个维度和焦虑呈负相关,而时间管理行为与焦虑没有关系.时间管理倾向对心理健康水平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4-8].已有的研究表明,时间管理训练具有可操作性,可以提高学生时间管理能力和自身心理健康水平[9-10].时间管理倾向也可以影响人的心理和谐和主观幸福感[11-14].  相似文献   

7.
学校态度指学生对学校的积极或消极情感体验,是学生对学校的主观感受[1].学校态度是影响学生行为的重要变量,消极学校态度能正向预测学业不良和问题行为[2-3],与学生辍学、青少年犯罪问题存在密切相关[4-5].社会问题解决能力是一种个体正确看待问题、评价自己,并运用各种技能有效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以促进自身良好适应的能力[6].问题解决能力低下能负向预测攻击性行为[7].有研究者认为问题行为是一种适应不良的问题解决方式[8].而问题解决技能是社会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在实际问题解决中所需要的技能[9].  相似文献   

8.
自网络成瘾的概念提出以来,就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1].网络成瘾与一系列消极的后果存在正向关联,包括孤独、抑郁、焦虑、社会适应不良[2-4].以往研究表明,个体特征、环境特征和互联网使用体验都会导致网络游戏成瘾[5-12].个体特征包括自我、人格、情绪、自尊、自我控制和感恩等,环境特征包括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除此之外沉醉体验(flow)也会影响网络成瘾[12].  相似文献   

9.
苏州市小学生生活质量状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沈蕙  李海  徐勇  蒙衡  吴汉荣 《中国校医》2004,18(6):497-498
WHO认为生活质量是个体对他所处的生活状态的体验,这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和所关心的事情有关[1].少年儿童作为独特的社会群体,特别是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我国小学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学习压力和由此产生的精神压力,研究小学生生活质量状况及其与学习、生活、环境状况的关系,对于发现阻碍小学生学习进步和成长因素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我控制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具有的功能,是个体自主调节行为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1].个体早期的自我控制能有效预测个体良好的调节能力、较高的成绩、和谐的人际交流和积极的情绪反应[2-3].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对以后适应社会和正确处理社会问题有重要影响[4-5].父母对儿童的满意情绪与儿童的自我控制和社会交往能力呈显著相关[6].本研究拟考察学前儿童自我控制和社会交往能力的特点及其对家长满意度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提供实证研究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焦虑是中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中学生的焦虑问题受到心理学、教育学工作者的广泛重视.国内对中学生焦虑情绪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较多[1-5].个体内在的个性特征和外在的负性生活事件是产生焦虑情绪的重要原因.本文以四川省4所普通高中学校的艺术和体育生作为被试,对其焦虑情绪及影响焦虑的生活事件和人格特征进行研究,为针对艺体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金莹莹  徐海  邹森  杨林胜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2):1903-1905
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继网络成瘾之后,青少年手机依赖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心理问题.手机依赖症(mobile phone dependence)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主要表现为在没有手机时会出现失落感、抑郁、孤独感增加和焦躁感等不良情绪[1-2].一项研究显示国内大学生手机依赖发生率为17.0%[3].手机依赖者与网络成瘾者具有相似的心理特征,如抑郁[4]、孤独[5]以及消极的应付方式[6].研究表明,网络成瘾和儿童期虐待经历有关联[7-8].据此,手机依赖可能也与儿童期虐待有关,故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医学生儿童期虐待和其手机依赖行为间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锻炼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只有长期坚持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活动才能获得理想的锻炼效果.因此,锻炼坚持性逐渐成为广大学者的研究热点.社会认知理论指出个体具有自理性,能够主动地产生有目的的行为以实现既定目标[1].个体自我管理能力是影响个体社会适应效果和身心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2].同时,自我管理对于提高绩效方面具有强大的应用价值[3-4].自我管理就是个体通过主动地设定目标、采取行动、监控和评估自身的绩效并作出相应调节等一系列的行为来塑造自己命运的过程[5].有研究指出,提高自身的自律性和自我管理水平可以改善大学生的锻炼行为[6-7].  相似文献   

14.
田学英  卢家楣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2):1882-1883
近年来,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情绪调节及情绪的影响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1-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4].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本质上指的是个体基于对自身情绪调节能力的主观评价而形成的自信感.有研究发现,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缓和情绪的紧张性和维护自我调节机制[4].情绪调节是个体对自身情绪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情景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在情绪发生的整个过程中,个体最常用且最有效的调节策略是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5].研究表明,认知重评能更好地降低消极情绪体验[6-8].  相似文献   

15.
网络成瘾是一种精神成瘾行为,与诸多因素有关[1].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行为环境因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因素与孩子的认知能力、社会情感、行为特征有关[2].家庭和睦程度、家庭气氛、家庭类型(完整性)以及父母受教育程度等都与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有关[3-4].随着离婚率的增高以及社会人口流动性加大,家庭类型对儿童的影响日趋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文通过大样本调查,对学生网络成瘾与家庭类型的关系进行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吕芳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6):945-947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攻击行为的产生往往伴随诸多消极后效的出现[1],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人格发展等具有重要影响[2].在攻击行为产生机制的实证研究中,一般攻击模型是目前被广泛运用的解释框架,认为主观认知、人格特质等个体因素对攻击行为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3].心理特权指一种感到有权利获得优待、被豁免社会责任的主观信念或知觉,能够诱发个体的攻击行为[4].心理特权水平较高的个体容易与他人发生人际冲突[5-6],更可能做出言语攻击[7],伴随更多的攻击行为[8]、敌对[9].而自我威胁理论认为,自恋者更容易表现出敌意和攻击行为[10-11],自恋与攻击行为之间有着持续稳定的正向关系[12-14].马基雅维里主义指个体在认知、情绪与情感和行为方面具有阴暗面,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在心理与行为上多表现为擅长操纵、对他人持不信任态度、冷酷无情、道德感薄弱等[15].一般攻击模型理论为马基雅维里主义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提供了线索,马基雅维里主义水平较高的个体容易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16].  相似文献   

17.
自传体记忆指个体经历的生活事件和个人信息的记忆,是自我记忆系统的核心部分[1].自传体记忆分为具体记忆和概括记忆,具体记忆是指对发生在某个具体时间、地点,且持续时间不超过1d的具体事件的记忆;概括记忆则是指对没有具体的时间、持续时间超过1d的事件(扩展记忆)或是一段时间内反复发生的事件(范畴记忆)的记忆[2].自传体记忆具有自我、社会和指导的功能[3],维持身份和自我连续感,指导行为和解决问题,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并为情绪调节提供支持[4-6],而异常的自传体记忆提取是消极情绪产生的认知因素[7].有研究发现,童年期虐待可能会影响自传体记忆发展[8-10],因此本文拟对童年期虐待对自传体记忆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汶川地震灾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地震是重大应激性事件,由于其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会导致个体产生无法抵御感,直接或间接对人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影响,从而引发焦虑、紧张、恐惧等一系列应激反应[1].有研究表明,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心理损害的危险程度为普通人群的2倍[2-3].1976年唐山大地震造成现有心理问题者占14.67%,严重者甚至一直有自杀倾向[4].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心理问题的发生呈上升趋势[5].汶川地震发生以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受到重视,本文对地震灾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为灾区中学生的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邹维兴  谢玲平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11):1716-1719
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以往研究表明,留守经历对大学生的依恋、幸福感、主观社会支持、心理韧性、父亲情感温暖、亲子关系产生负面影响[1-4].刘成斌等[5]认为,农村大学生的留守经历导致较低的亲子关系质量和家庭归属感,从而易产生较高的心理健康危机,同时有留守经历可能与大学生个体出现的心理病理症状和较高自杀风险相关[6].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问题阳性率较高[7].李晓敏等[8]调查显示,农村留守经历大学生(URLB)抑郁、焦虑水平较高,自尊水平较低,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采用积极应对方式越少,产生负性情绪就越多,人际关系越不和谐.  相似文献   

20.
高正亮  胡光娇 《中国学校卫生》2013,34(12):1515-1516
攻击行为是一种常见的消极行为,具有伤害意图、伤害行为、伤害后果等基本特征[1].有研究发现,在正常人群中,攻击行为的发生与自尊、人格存在着联系[2].近年来,大学生暴力攻击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高校校园的宁静和大学生的形象.有调查显示,27.7%的大学生表现出中度以上的攻击行为倾向[3].心理压力感主要是指个体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突然的创伤性体验、慢性紧张(工作压力、家庭关系紧张)等压力源时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4].对于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国外的研究认为主要包括学业因素、社交因素、生活与经济因素、择业因素等方面[5].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加剧也给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