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尹燕霞 《职业与健康》2008,24(22):2493-2494
目的分析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探讨T波变化对诊断肥厚型心肌病(HCM)的意义。方法对经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61例HCM患者的ECG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心电图T波倒置47例,占77.0%(47/61);伴ST段下移者17例,占27.9%(17/61);单纯ST段下移不伴T波倒置者仅2例,占3.3%(2/61)。非室间隔肥厚型及全心肥厚型患者心电图T波倒置为100%,室间隔肥厚型T波倒置占57.4%(35/61)。结论固定性T波倒置高度提示HCM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方法对经超声心动图诊断为HCM的35例患者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并对室间隔肥厚、游离壁肥厚、心尖部肥厚以及弥漫性肥厚4类分型的心电图做比较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有33例(94.3%)出现不同程度ST-T改变,ST段下移的程度在4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例(68.6%)T波倒置振幅超过0.5mV,T波倒置在心尖肥厚组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间隔肥厚组(P<0.05),共有12例出现Q波异常,其中室间隔肥厚型10例居最多。结论 HCM患者的心电图具备一定特异性,其发生改变的时间会早于超声心电图,因此可为HCM的早期诊断提供必要的线索依据,临床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氯沙坦联合合贝爽治疗肥厚型心肌病(HC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3例HCM病人口服氯沙坦和合贝爽,氯沙坦50mg/d,合贝爽90mg/d,疗程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临床症状减轻,心电图倒置T波深度减少或变为直立,室间隔或室壁厚度下降,总有效率分别为86.90%、69.56%和52.17%。结论氯沙坦联合合贝爽治疗肥厚型心肌病安全有效,易于坚持治疗。  相似文献   

4.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AHCM )是肥厚型心肌病(HCM )的一种特殊类型 ,属于非梗阻性心肌病。主要特点是局限于心尖部的心肌肥厚。此病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 ,部份患者客观检查阳性率低 ,临床上易漏诊和误诊。因此有必要对AHCM的临床特征如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及误诊原因进行总结分析。现将收治的 12例AHCM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 12例AHCM ,男性 9例 ,女性 2例 ,年龄 2 2~ 6 7岁 ,平均 (4 6 2± 6 8)岁。临床表现 :胸闷 9例、典型胸痛 6例、心悸 8例、气短 7例、乏力 4例。体征 :心尖部吹风样收缩期杂音Ⅱ /Ⅵ级 2例。 2例有…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采用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诊断,就其效能进行研究评价。方法:本研究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53例作为研究组,并随机抽取该时间段内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53例作为健康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超声心电图与心动图检查。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的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各参数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较健康组人群T波倒置和ST段下移显著、R波波幅升高明显,P0.05;研究组患者的左房内径值、左房后壁厚度值及室间隔厚度值均明显大于健康组,P0.05。结论: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采用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诊断,各参数指标变化显著,诊断效果理想,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特点,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为提高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为观察组,20例健康体检且一切正常的志愿者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并对异常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二者的关系。结果: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结果均有一定的异常。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心尖心肌厚度与R波最大波幅、左室后壁厚度与R波最大波幅正相关(r值分别为0.7428、0.7254,P〈0.05)。心尖心肌厚度与ST段压低深度、心尖心肌厚度与T波倒置深度与负相关(r值分别为-0.6735、-0.6649,P〈0.05)。结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表现,而且两者的多种异常表现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原发性肥厚性心肌病(HCM)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2例肥厚性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该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数伴有临床症状;心电图的改变多种多样,以ST-T改变多见,超声心动图的改变具有诊断价值。42例HCM患者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d为(18.33±3.8)mm,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d为(10.77±2.95)mm,IVSTd/LVPwTd比值为1.74±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为(45.06±5.85)mm。梗阻性和非梗阻性HCM两组病人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后壁收缩期增厚率(LVPW△T%)均值较室间隔收缩期增厚率(IVS△T%)均值为大,梗阻性IVS△T%较非梗阻性更小(P〈0.05),梗阻性组IVSTd、ⅣsTd/LVPWTd比值、二尖瓣A波峰值与非梗阻洼相比更大(P〈0.05)。E/A比值在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1,而在非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则〉1,但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很好地识别HCM室壁异常增厚的特征,并能评价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功能,结合临床、心电图以及超声心动图可以对HCM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心肌肥厚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尤其多见于高血压患者,在中、老年人更为多见,其中大部分是因为长期高血压导致的左心室肥厚,但也有部分中老年患者并没有高血压,心电图却表现为左室高电压,同时伴有心电图ST-T改变,有的表现为明显T波倒置,常误诊为冠心病.然而,随着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普及,许多患者得到了确诊.肥厚型心肌病,特别是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越来越多,因此,本文就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研究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nmyopthy,HCM)是一种家族性心脏异常的特发性心肌病,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为特征,左心室充盈受阻,左心室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疾病。好发于中青年,老年人并不多见。本文分析了21例不同类型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并结合超声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旨在探讨心电图特征性改变对不同类型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原发性肥厚性心肌病(HCM)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2例肥厚性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该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数伴有临床症状;心电图的改变多种多样,以ST-T改变多见,超声心动图的改变具有诊断价值。42例HCM患者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d为(18.33±3.8)mm,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d为(10.77±2.95)mm,IVSTd/LVPWTd比值为1.74±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为(45.06±5.85)mm。梗阻性和非梗阻性HCM两组病人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后壁收缩期增厚率(LVPW△T%)均值较室间隔收缩期增厚率(IVS△T%)均值为大,梗阻性IVS△T%较非梗阻性更小(P<0.05),梗阻性组IVSTd、IVSTd/LVPWTd比值、二尖瓣A波峰值与非梗阻性相比更大(P<0.05)。E/A比值在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1,而在非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则>1,但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很好地识别HCM室壁异常增厚的特征,并能评价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功能,结合临床、心电图以及超声心动图可以对HCM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36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特点,探讨心电图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肥厚型心肌病(非对称型肥厚20例、对称型肥厚16例、心尖肥厚型32例)的心电图并与彩色多普勒(CDBFI)对照分析。结果 心电图异常发生率91.8%(R波电压增高、ST-T改变、异常Q波),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呈现Rv3-v5振幅增高,Q波消失,ST段压低以V3-V5显著,T波对称性倒置(Tv4≥Tv5〉Tv3);其他两型异常Q波、ST-T改变发生率及部位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具有特征性改变,结合超声心动图可提高对其他类型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29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临床特点及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肌显像及左心室造影等方法,诊断29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结果29例心电图显示胸导联V3~V5显著T波倒置,ST段压低和R波振幅增高,分别占82.75%、65.52%和72.41%(P<0.01)。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乳头肌以下心尖部心肌明显增厚为16~32 mm(平均21.40mm)。17例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提示左室心尖部心肌肥厚,其中13例呈“黑桃”样特征性改变,冠脉正常。结论心电图胸导联T波深倒伴有ST段压低和R波电压增高,除外高血压病后,应高度怀疑AHCM,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而确诊本病。对诊断困难者,应进一步检查核素心肌显像、心脏核磁共振或冠状动脉与左室造影,以资确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超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2012年笔者在进修学习期间收集的相关资料.通过彩超诊断的心尖肥厚型心肌病12例患者和2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均通过彩超、心电图等特征进行分析。其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有6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3例患者行核磁共振检查。结果:12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都有异常。表现为对称性T渡倒置及R波增高;冠状动脉造影为阴性;彩超显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彩超操作简单、无创、安全、可重复检查,是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心肌肥厚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尤其多见于高血压患者,在中、老年人更为多见,其中大部分是因为长期高血压导致的左心室肥厚,但也有部分中老年患者并没有高血压,心电图却表现为左室高电压.同时伴有心电图ST-T改变,有的表现为明显T波倒置,常误诊为冠心病。然而,随着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普及,许多患者得到了确诊。肥厚型心肌病,特别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医院》2009,9(4):133-133
背景 晕厥在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中的预后价值尚无系统的研究,其治疗策略的选择主要依赖于医生的直觉和经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致心源性晕厥的病因与高危心电图表现。方法分析48例在入院时或入院后至少发生1次心源性晕厥患者的病因及其发作时与发作前后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或持续心电监护心电图形。结果48例恶性快速性心律失常致心源性晕厥最常见的基本病因为急性冠心病或陈旧性心肌梗死,其次为扩张型和肥厚型心肌病及其他病因;低钾血症是最常见的诱因;最常见的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类型是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其高危心电图表现:继发性长QT间期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异常J波;复杂性室性早搏;急性心肌梗死伴ST—T电交替,或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伴墓碑样ST段抬高;扩张型心肌病伴进展性QRS波群低电压。上述各种病因心源性晕厥者有各自不同的临床及心电学特征。结论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心源性晕厥存在多种病因及高危心电图表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脏超声、心电图、磁共振成像(MRI)技术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以2019年7月~2022年12月到本院就诊的95例疑似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基因检测或心内膜活检为诊断金标准,对比分析心脏超声、心电图、MRI技术的诊断效能。结果: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及阴性预测值对比结果显示MRI>心脏超声>心电图(P<0.05),阳性预测值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心脏超声、心电图、MRI均能够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其中MRI诊断效能更高,临床建议疑似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可选择心脏超声与心电图进行初步筛查,对于检查阴性患者,可接受MRI技术再次诊断,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心电图特点及超声心动图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经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确诊的AHCM患者53例,全部接受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同时进行1个月至8年的随访.结果 53例AHCM患者均合并心电图异常和超声心动图异常改变,伴胸前导联巨大T波倒置0.2 mV或以上,以V3~V4最明显者41例(77.4%);左胸V4~V6导联R波电压增高,但RV4>BV5RV6者36例(67.9%);ST段压低,以V3~V4最明显者41例(77.4%);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心尖部肥厚均≥15 mm.结论 AHCM的诊断主要依靠超声心动图,结合心电图特征性改变对AHCM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心尖肥厚性心肌病(AHCM)是非梗阻性心肌病的一个亚型。主要表现为心尖部心肌、心尖部室间隔、左室游离壁乳头肌以下部位心肌局限性肥厚。本病在临床上较少见,在超声检查应用于临床以前,诊断困难。现将我们应用二维超声检查发现的10例AHCM患,并就该病的二维超声显像及心电图改变进行对照分析。  相似文献   

20.
心尖肥厚性心肌病(AHCM)是非梗阻性心肌病的一个亚型.主要表现为心尖部心肌、心尖部室间隔、左室游离壁乳头肌以下部位心肌局限性肥厚.本病在临床上较少见,在超声检查应用于临床以前,诊断困难.现将我们应用二维超声检查发现的10例AHCM患者,并就该病的二维超声显像及心电图改变进行对照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