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静 《现代保健》2010,(34):24-25
目的比较糖尿病高血压状态下使用胰岛素泵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对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将85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CSII组(47例)和MSII组(38例)进行有效对照。目标血糖:FPG7.0mmol/L,餐后2hPG10.0mmol/L。结果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总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组问统计学意义有显著差异。结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能更快速、平稳、理想地控制高血糖,减少低血糖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胰岛素类似物短期强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方法将64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类似物多次皮下注射组(MSII)和胰岛素泵组(CSII)各32例,连续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测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空服C肽(FC—P)及进食100g标准淀粉馒头后2h血糖(2hPG)、2h胰岛素(2bINS)、2hC肽(2hC—P),并分别计算HOMA—IR、HOMA-,记录血糖达标时间、达标日胰岛素类似物用量、低血糖发生频率。结果治疗后两组FINS、FC—P、2hINs、2hC—P、HOMA-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FPG、2hPG、HOMA—IR明显下降(P〈0.01);两组间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FINS、FC—P、2bINS、2hC—P、HOMA-、FPG、2hPG、HOMA—IR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血糖发生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达标时间胰岛素泵组(2.46±0.78)d明显短于胰岛素类似物组(5.42±1.76)d(P〈0.05),达标日胰岛素类似物用量胰岛素泵组(31.25±9.12)U/d,略少于胰岛素类似物皮下注射组(36.43±8.24)U/d,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6月,两组患者在饮食运动治疗下,多数血糖均控制良好,需药物治疗的比例无明显差别。结论胰岛素类似物短期强化治疗初诊T2DM能明显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使多数血糖较高的初诊T2DM患者在长期不服药的情况下,血糖得到良好控制,可取得与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相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感染后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有效性,为老年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1日-6月30日诊治10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观察组给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照组常规胰岛素强化皮下注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d时血糖(FPG、2hPG)、炎性因子(WBC、CRP、PCT)变化,以及治疗后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日用量、感染控制时间、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FPG、2hPG、WBC、CRP、PCT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日用量、感染控制时间分别为(4.75±2.22)d、(34.67±5.31)U/d、(5.61±2.04)d短于对照组(6.43±2.76)d、(42.94±6.65)U/d、(7.67±2.2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8例低血糖发生,观察组有1例低血糖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给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利于感染及血糖水平的及时控制,减少胰岛素用量,降低低血糖发生,是老年糖尿病合并感染时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脑梗死伴高血糖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将70例伴有高血糖的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予以常规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控制在〈11.1mmol/L;强化组35例,予以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将血糖控制在4.4~8.3mmol/L。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变化及日常生活改善情况。记录两组胰岛素用量及血糖达标并控制稳定所需时间、低血糖发生率,以及肺部感染率、病死率等。结果两组治疗前NIHSS、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d后,对照组NIHSS、mRS评分分别为(8.29±2.74)、(2.96±0.74)分,强化组分别为(6.83±3.16)、(2.02±0.62)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强化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组每日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并控制稳定所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36.40±6.91)U/d比(51.70±9.86)U/d、(4.30±0.87)d比(6.60±1.24)d],低血糖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7%(2,35)比25.7%(9/35)、0比8.6%(3/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脑梗死伴高血糖的疗效更好,并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郑慧  赵凤丛 《现代保健》2010,(21):64-66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CSII)与每日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MStI)改善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效果,并比较CSII与MSII对T2DM的短期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5月~2008年5月住院的新诊断T2DM患者52例,随机分为CSII组(30例)和MSII组(22例)。CSII组采用胰岛素泵输入门冬胰岛素;MSII组采用门冬胰岛素及甘精胰岛素分别于三餐前及睡前皮下注射。空腹血糖(FPG)〈6.1mmol/L,餐后2h血糖(PPG)〈8.0mmoL/L为血糖控制目标,达标后巩固治疗2周停药,停药后第2天复查。治疗前后分别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空腹胰岛素(INS),记录平均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事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结果CSII组与MSII组治疗前后FPG、PPG、HbAle、HOMA—IR均较治疗前降低,HOMA—β明显升高,而且CSII组HOMA—IR和HOMA—β变化幅度均较MSII组明显。CSII组较MSII组血糖达标时间短,胰岛素用量少,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低。结论CSII与MSII治疗均可改善新诊断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CSII较MSII效果好,胰岛素泵输注胰岛素的方式更为符合生理性状况,因此初诊T2DM患者尽早使用胰岛素泵可以快速控制高血糖,避免胰岛β细胞功能的进一步损害,对于远期的血糖控制益处匪浅。建议把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作为早期控制血糖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38例应用诺和灵30R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患者,加服拜糖苹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临床观察38例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诺和灵30R(二次/日,皮下注射),疗程在2~4周,诺和灵30R用量已调至58-66u,血糖仍未达标(且有9例患者于午餐前出现轻度低血糖症状)。联合口服拜糖苹(50~100mg次/日)治疗2~4周,比较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低血糖发生及胰岛素用量变化情况。结果诺和灵30R联合拜唐苹治疗后FPG、2hPG、HbA。。均有明显下降,FPG(P〈0.05),2hPG(P〈0.01),HbA1c(P〈0.05),平均全日胰岛素用量较前减少16%,无低血糖发生。结论诺和灵30R联合拜糖苹治疗2型糖尿病可使血糖平稳达标,胰岛素用量较前减少16%,无低血糖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胰岛素与常规皮下胰岛素分别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于我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泵组(CSⅡ组)和皮下注射胰岛素组(MSⅡ组),CSⅡ组将短效胰岛素通过胰岛素泵缓慢注入皮下,MSⅡ组则于3餐前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观察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血糖达标时间以及发生低血糖次数。结果经CSⅡ组和MSⅡ组分别治疗后的患者FBG、2hPG的数值差异不明显,而两组间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次数存在明显差异,CSⅡ组治疗糖尿病效果满意。结论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可使血糖控制稳定,降低不良反应,并且安全性高,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研究组采用磷酸西格列汀(100mg日1次口服)联合二甲双胍(500mg日3次口服)治疗,对照组采用瑞格列奈(1mg日3次口服)联合二甲双胍(500mg日3次口服)治疗,两组均治疗12周,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体质量指数(BMI)及低血糖事件发生率等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FPG、2hPG、HbA1C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治疗后BMI显著减低[(24.45±2.13)kg/m2比(25.46±2.62)kg/m2],FINS显著升高[(13.36.4±1.89)mU/L比(12.36±1.80)mU/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对照组治疗后BMI、FIN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比12%(6/50)](P〈0.05)。结论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方案是安全有效的,不仅能显著减少低血糖事件的风险,而且具有能控制并减轻体质量等优越性,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9.
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感染疗效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分析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T2DM)合并感染患者的胰岛素用量及经验.方法 680例住院的T2DM患者,感染组178例,非感染组502例,给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疗程为8~14 d,均未合并口服降血糖药物,观察血糖控制达标时间及其胰岛素泵的基础量和餐前大剂量治疗情况.结果 血糖控制达标时间为(4.0±1.2)d,此时所需胰岛素总量为(0.73±0.28)U/(kg·d),基础量为(0.40±0.22)U/(kg·d),基础量占全天胰岛素总量的(58±17)%,治疗过程中低血糖发生率为(0.03±0.24)次/例,生化低血糖发生率为(0.09±0.31)次/例.感染组胰岛素基础量为(0.46±0.30)U/(kg·d),胰岛素总量为(0.79±0.33)U/(kg·d),非感染组胰岛素基础量为(0.38±0.20)U/(kg·d),胰岛素总量为(0.69±0.24)U/(kg·d),两组间胰岛素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应用胰岛素泵血糖控制达标时间为(4.0±1.2)d,T2DM合并感染患者的胰岛素基础量及胰岛素总量均较非感染患者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门冬胰岛素30联合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和胰岛泵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安全性及性价比。方法120例T2DM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联合组,60例)和泵组(CSII组,60例),两组的年龄、BMI、FC—P,FPG、2hC—P、2hPG、HbAc等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O.05)。结果联合组和泵组治疗均能有效控制血糖,FPG、2hPG,HbAlc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FC—P、2hC—P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两组达到相同血糖水平所需的治疗时间以及低血糖发生率两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O.05),但联合治疗组胰岛素用量显著少于CSII组(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30联合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安全、有效控制血糖.且性价比高于胰岛素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对重症高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37例在重症监护室(ICU)住院的重症高龄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9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赖脯胰岛素,对照组用赖脯胰岛素三餐前及甘精胰岛素晚上睡前常规皮下注射,两组患者及家属均给予糖尿病教育、根据病情合适的糖尿病饮食,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糖变化、胰岛素用量、血糖控制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为(7.2±1.2)mmo1/L,餐后2h血糖为(9.4±1.2) mmol/L,睡前血糖为(9.4±1.3) mmol/L,对照组分别为(8.5±3.0)、(10.0±2.4)、(10.2±2.4)mmol/L,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睡前血糖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时间为(5.4±2.5)d,胰岛素用量为(43±9)U/d,而对照组分别为(12.8±3.8)d、(55±10)U/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见低血糖发生.结论 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对重症高龄2型糖尿病均具有较好的疗效与安全性,且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更利于此类患者血糖控制及改善病情.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42例单应用诺和锐30(2次/d,皮下注射)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患者,联合应用亚莫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临床观察42例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诺和锐30(2次/d,皮下注射),疗程在〉4~8周,诺和锐30用量已调至48~62u,血糖仍未达标(且有5例患者于午餐前及下午出现轻度低血糖症状)。联合口服亚莫利(2~4mg次/d)治疗2~4周,比较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低血糖发生及胰岛素用量变化情况。结果诺和锐30联合亚莫利治疗后FPG、2hPG、HbA1C均有明显下降,FPG(P〈0.05),2h PG(P〈0.01,HbA1C(P〈0.05),平均全日胰岛素用量较前减少12%,无低血糖发生。结论诺和锐30联合亚莫利治疗2型糖尿病与单用胰岛素治疗相比更能有效地使血糖平稳达标,胰岛素用量较前减少16%,无低血糖发生。  相似文献   

13.
伍蔚凌 《临床医学工程》2013,(11):1379-1380
目的 讨论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 将我院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胰岛素治疗,观察组在胰岛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每日胰岛素使用量以及血糖达标时间,以评价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较之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观察组的体重增长只有(1.9±0.4) kg,低于对照组的(4.5±1.2) kg.观察组每日胰岛素使用量为(42±8)U,对照组为(57±11)U,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为(8.5±0.3)d,与对照组的(12.4±0.4)d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使用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减少每日胰岛素使用量,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并避免体重的过快增长,值得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在住院期间行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的临床应用,分析其疗效及不同情况下胰岛素用量情况。方法:对42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短期胰岛素泵皮下持续输注治疗,观察总体胰岛素泵应用情况.在初诊、老年、围手术期情况下胰岛素泵应用上的差别。结果:采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总体血糖在(7.5±2.6)d达标.初诊组与非初诊组总体基础率和餐前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组达标较慢,餐前胰岛素用量和基础率均较高:老年组基础率较低。结论:CSⅡ可迅速有效使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消除高糖毒性,延缓胰岛B细胞功能的衰退:不同人群的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应用方法存在着差别。  相似文献   

15.
余红 《现代保健》2014,(6):55-57
目的:讨论持续胰岛素皮下注射和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方法在治疗儿童糖尿病的疗效,并分析不同注射方法的护理风险。方法:将90例儿童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持续胰岛素皮下注射,对照组采用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同时记录血糖达标时间和胰岛素使用量,并观察治疗期间两组发生的护理风险,以评价不同注射方法治疗糖尿病的效果和风险。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使用量分别为(5.37±0.49)mmol/L、(7.67±0.86)mmol/L、(5.29±1.12)d和(37.21±2.09)U/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未发生针刺伤、剂量错误、注射用具错误和漏液情况,分别有3例和2例出现低血糖和穿刺点感染;对照组针刺伤7例、剂量错误4例、注射用具错误7例、漏液9例、低血糖10例和穿刺点感染11例,两组在护理风险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皮下注射相比于多次皮下注射,可以更有效的降低血糖,缩短达标时间、减少胰岛素使用量,并避免护理风险,是治疗糖尿病有效的注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新诊断的超重,月巴胖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赖脯胰岛素50联合二甲双胍的短期强化治疗,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2例新诊断的超重/肥胖T2DM患者按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研究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研究组予以赖脯胰岛素5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予以重组人胰岛素及甘精胰岛素治疗,收集疗效及安全性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餐前、睡前、凌晨3:00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胰岛素日用量及费用分别为(0.6±0.1)U&g、(15.8±2.1)元/d,低于对照组的(0.8±0.1)U/kg、(21.3±2.6)元/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赖脯胰岛素5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为新诊断的超重/肥胖T2DM患者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安全的强化治疗方案,且性价比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与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联合应用对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102例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CGMS与CSII联合应用为实验组,传统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MSII)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CGMS连续监测血糖72h.而后者采用指尖血糖仪监测血糖72h.两组均进行胰岛素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血糖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两组治疗后血糖均达到目标血糖值,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治疗后两组血糖波动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经胰岛素治疗后实验组的低血糖发生率为1.64%,而对照组的发生率却为14.63%,两组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两组治疗均能达到目标血糖值,但胰岛素泵因能快速稳定控制血糖,CGMS能够发现血糖异常波动,二者联用能够及时发现低血糖事件,使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减少,对指导糖尿病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糖尿病型肠内营养剂对高血糖状态危重患者住院时间等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高血糖状态危重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相似热量和氮量的糖尿病型肠内营养剂和匀浆膳.从患者入住重症监护室(ICU)第3天开始肠内营养(EN),连续14 d.研究期间,用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6.1~ 8.5 mmol/L,患者均未补充血浆、白蛋白以及肠外营养.分别于EN前及EN后,测定患者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外周血细菌DNA阳性率、生化指标,统计累计胰岛素用量,分析近期和远期临床结局.结果 最终入选患者59例,其中研究组30例,对照组29例.EN7 d[0.221±0.117比0.299±0.154,t=-2.199,P=0.032]和14 d[0.169±0.122比0.305±0.129,t=-4.191,P=0.000]后,研究组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EN第7天[(195±54)比(227±60)U;t=-2.096,P=0.041]和第14天[(392±114)比(459±118)U;t=-2.221,P=0.030],研究组的胰岛素累计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机械通气时间[(8.00±1.75)比(6.73±2.05)d,t=-2.547,P=0.014]及ICU住院时间[(10.00±1.95)比(8.80±2.17)d,t=-2.233,P=0.030]均有所下降;住院总费用显著降低[(56 238.39±17 869.61)比(70 395.63±20 111.69)元/人,t=-2.861,P=0.006];EN 90 d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17.59±3.21)比(35.34±8.65)分,t=10.030,P=0.000]及生存质量[(22.67±4.51)比(40.55±8.88)分,t=9.397,P=0.000]恢复较快.结论 糖尿病型肠内营养剂与等热量等氮量的自制均浆膳相比,可能具有改善高血糖状态危重患者近期和远期临床情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董革  王芹 《现代保健》2014,(10):73-75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辅助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及对外源性胰岛素用量的影响。方法:将86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A、B组,每组各43例。A组主要予以胰岛素治疗,B组在A组的基础上辅以吡格列酮治疗,均规律治疗8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血糖、HbA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外源性胰岛素用量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A、B组的FPG、2hPPG、HbAlc、Homa—IR均较治疗前改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B组的FPG、2hPPG、HbAlc、Homa—IR均低于A组水平,平均胰岛素用量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6.74%、93.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低血糖反应率分别为4.65%、6.9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格列酮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控制了血糖水平,改善了胰岛素抵抗,且减少了胰岛素的用量,未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