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芮燕文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6):5917-5918
目的:探讨孕前及孕期体重的变化对产科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800例产妇的一般资料,按照孕前体重指数标准分为4组,每组200例,A组为体重消瘦组,BMI<18.5;B组为体重正常组,18.5≤BMI<23;C组为体重超重组,23≤BMI<25;D组为体重肥胖组,BMI≥25。根据孕期的增重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3组,Ⅰ组260例,为体重增加<15 kg;Ⅱ组260例,为体重增加15~20 kg;Ⅲ组280例,为体重增加>20 kg。观察和比较组间产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C组、D组妊娠期糖尿病及产程阻滞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B组(P<0.05);但A组发生率与B组比较,C组发生率与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高血压、巨大儿、难产、剖宫产的发生率随着孕期体重的增加而上升(P<0.05);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胎位窘迫的发生率则与孕期体重的增加无关(P>0.05)。结论:孕前及孕期的体重变化与产后并发症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应当予以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对孕前及孕期的体重增加进行适当的控制,能够有效地降低产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保障母婴生命安全,改善产妇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
孕前体质指数及孕期增重与母婴预后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正常孕妇孕前体质指数(BMI)及孕期增重对母婴健康影响.方法 选取单胎初孕妇360人作为研究对象,按孕前BMI及孕期增重≤10,10.5~15,15.5~20,20.5~25,>25.5 kg分组,并分别随访其妊娠结局.结果 孕前肥胖组剖宫产、新生儿出生体重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孕期增重>15.5 kg孕妇妊高征、妊娠期糖尿病明显增加(P<0.05),肥胖组孕期增重>10.5 kg孕妇剖宫产明显增加(P<0.05);正常组孕期增重>20.5 kg孕妇剖宫产明显增加(P<0.05);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无关(P>0.05).结论 孕前体质指数是妊娠期并发症危险因素;孕期体重增加过多与妊娠结局有关,孕期合理控制饮食不会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  相似文献   

3.
贺杉芝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5):5685-5687
目的:探讨妊娠期体重管理对产妇健康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7月~2010年12月正常孕周分娩的孕产妇172例,在孕妇初次到医院进行产检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入选者分为观察组(n=86)和对照组(n=86),对照组孕妇给予常规产检和健康宣教,观察组孕妇实施孕期个体化体重管理,比较两组孕妇并发症和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孕妇在分娩前体重增加为(11.9±2.1)kg,△BMI≥6比例为24.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孕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剖宫产率、高危新生儿比例、巨大儿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孕产妇产后出血比例、胎儿宫内窘迫比例、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孕期对孕产妇进行体重管理可以显著降低孕期各种并发症的产生,有助于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孕妇肥胖对分娩方式及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方法:选取单胎初产妇3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孕妇体重指数(BMI)分组。孕前肥胖组33例,孕前体重正常组327例;产前肥胖组204例,产前体重正常组156例;按孕期体重绝对增加值分组分为≤10kg(A组)、10.5~15kg(B组)、15.5~20kg(C组)、20.5~25kg(D组)、>25.5kg(E组)共5组。以分娩方式及新生儿体重为观察指标对各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孕前肥胖组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与孕前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前肥胖组剖宫产、新生儿出生体重与产前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E3组分别与A、B两组比较,巨大儿、剖宫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控制孕期体重,避免肥胖,可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非选择性剖宫产的关系。方法选取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5月1日于解放军五三七医院住院分娩的孕产妇3231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孕妇身体健康,无相关家族遗传疾病史和妊娠期合并症,均为初产、单胎妊娠。按照孕妇孕前BMI将其分为低BMI组(n=671)、正常BMI组(n=1845)和高BMI组(n=715);按照孕妇孕期体重增加值,又将其分为≤9 kg组(n=331),(9~18)kg组(n=1755)和≥18 kg组(n=1145),分别比较两种分组方式的三组新生儿中巨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和非选择性剖宫产率,并分析孕妇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中巨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和非选择性剖宫产率的关系。各组受试对象年龄、相关家族遗传疾病史和妊娠期合并症、产次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三组孕前BMI不同孕妇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低BMI组的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高,孕前高BMI组巨大儿发生率高,非选择性剖宫产率随孕妇孕前BMI降低而降低。三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不同,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则巨大儿发生率增加;孕妇孕期体重增加越少,非选择性剖宫产率则越低。结论孕妇孕前BMI过高和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可导致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加,非选择性剖宫产率增高。  相似文献   

6.
涂红星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6):2658-2660
目的:探讨孕期体重管理对控制足月新生儿体重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1 120例体重指数(BMI)≥24初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产前检查,观察组接受个体化体重管理。观察两组新生儿体重、新生儿窒息及孕妇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产程阻滞、产后大出血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中巨大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产程阻滞、新生儿窒息、产后大出血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在3~3.5 kg新生儿其母体上述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最低(P<0.05)。结论:对孕妇采取孕期体重管理,控制新生儿体重在3~3.5 kg内有利于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7.
孕早期体重过低及孕期体重增加对分娩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体重过低及孕期体重增加幅度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162例体重指数(BMI)<18.5的初产妇为体重过低组和377例BMI18.5~22.9的初产妇为标准体重组,进一步将体重过低组根据孕期体重增加幅度分为≥15kg和<15kg组,对比分析各组总产程时间、第一产程时间、产程异常率、剖宫产率、新生儿出生体重、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结果:体重过低组与标准体重组的产程时间、产程异常率、剖宫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体重过低组的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显著高于标准体重组(P<0.05),新生儿出生平均体重低于标准体重组(P<0.05)。体重过低的初产妇孕期体重增加≥15kg其产程时间延长(P<0.01,P<0.05),产程异常率和剖宫产率高于<孕期体重增加15kg组(P<0.05),新生儿出生平均体重高于<孕期体重增加15kg组(P<0.05)。结论:①孕早期体重过低可能不增加异常产程的风险;②孕早期体重过低可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加早产的风险;③体重过低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过快可导致产程异常和手术产率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体重管理模式对初产妇孕期控制体重的效果,并评价其对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缙云县妇幼保健院参加孕期管理的单胎初产妇273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从怀孕早期即运用体重管理模式对所有孕妇进行健康教育、饮食调节、体重控制;并选择同期未接受体重管理的孕产妇1200例作为对照组。最终根据孕期体重增加数将观察组又分为:A组(体重增加12.5~15.0kg)2103例,B组(体重增加15.1~17.5kg)581例,C组(体重增加17.6~21.0kg)38例以及D组(体重增加大于21.0kg)8例。追踪监测各组孕妇的孕前、孕后BMI值、BMI值增加数、妊娠周数、分娩方式以及新生儿体重,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产妇分娩前体重、孕期体重增加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2.194、8.912,均P<0.05)。观察组A组、B组、C组、D组中,初产妇孕期BMI值增加数随之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3.256、4.285、3.127,均P<0.05),且剖宫产率依次显著增加(χ2值分别为5.273、4.126、3.264,均P<0.05),各组新生儿体重正常率有显著性差异(χ2=88.550,P<0.05)。结论初产妇孕期体重的增长与剖宫产率和新生儿体重呈正相关,孕期体重增长过度会致使剖宫产率以及巨大儿的分娩率增加,从而增加分娩风险,故初产妇需要进行体重管理模式指导,控制其体重增长在适宜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陆蓓亦  王芳  孙彩凤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6):5897-5899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进行饮食干预与围产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将113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随机分为控制饮食组56例和常规饮食组57例,控制饮食组根据孕妇个体营养需求制定饮食方案,常规饮食组给予生活指导意见,记录整个孕期体重增长、妊娠初期体重及身高和妊娠末期体重、孕产妇在整个孕期的情况及围产儿并发症的发病情况。结果:在整个孕期控制饮食组体重指数增长>6发生率与常规饮食组相比明显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过多及胎儿窘迫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饮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生长受限(FGR)、巨大儿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低于常规饮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合理控制整个孕期饮食及体重增长幅度可以有效地降低不良围产结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陈燕  张国英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0):4217-4219
目的:探讨孕期体重干预对非肥胖孕妇的可行性以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2006年1月~2007年12月在该院产科门诊定期产检单胎头位初产妇420例,要求首次就诊时体重指数为18~24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孕妇接受体重干预教育,包括体重目标、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对照组接受常规产前检查。结果:实验组孕期平均体重增加(12.6±2.9)kg,对照组孕期平均体重增加(16.6±6.4)kg,实验组体重增加量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实现孕期体重目标者178例,占87.68%,实验组妊娠期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的发生率为5.42%低于对照组的11.62%(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实验组巨大儿的发生率7.39%低于对照组13.63%,实验组剖宫产率为52.22%低于对照组剖宫产率62.12%(P<0.05)。结论:非肥胖孕妇进行体重干预具有可行性,有利于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1.
王燕  胡传来  张勤  陶兴勇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2):1806-1808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重、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选取1 419例单胎妊娠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孕妇的基本情况,定期产前检查时记录孕周并测量体重,随访研究对象妊娠结局。并采用LMS法分别建立孕妇不同孕前BMI组孕期不同周次增重的百分位数曲线。结果:超重组孕妇的新生儿出生体重最高,正常组次之,低体重组最低,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BMI<18.5的低体重组孕妇小于胎龄儿的检出率要高于其他两组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S曲线示三组孕母孕期体重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孕早期三组体重增重甚少,孕中期体重增加小于孕晚期。孕前低体重组孕妇孕期总增重较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多。结论:孕前体重和孕期增重与新生儿的出生体重有密切关系,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合理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体重升高及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与妊娠期孕妇糖脂代谢的关系,为妊娠期代谢综合征(GMS)的临床诊疗提供实践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该院收治的单胎宫内妊娠33~36周的24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为A组,62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为B组,29例妊娠期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为C组,99例孕周接近且处于相同年龄段于该院行常规围产期检查的正常孕妇为D组。所有研究对象入院次日空腹静脉取血,对其BMI、体重增高水平、空腹血糖(FPG)、脂代谢指标和甲状腺功能等指标进行测评,比较并分析其与GMS的相关性。结果A组、B组、C组孕前BMI、孕期体重增加水平、甘油三酯(TG)、FPG均明显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的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水平显著高于D组,而B组与C组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均明显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B组、C组TSH、FT3、FT4水平均高于D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体重增加水平和孕前BMI均是GMS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TSH水平与GMS关系不显著。结论孕妇孕前BMI过高及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均是GMS发生的危险因素,过度肥胖或孕期营养过剩容易造成孕妇糖脂代谢异常诱发GMS,而孕妇血清TSH水平与GMS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孕前不同体重指数(BMI)妇女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12月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建档、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单胎足月孕产妇资料,包括年龄、身高和孕前体重,分娩前体重,分娩孕周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等指标。结果4927例孕妇孕期平均体重增加(16.5±4.3)kg,胎儿出生体重平均为(3402.3±381.8)g,剖宫产率为34.7%。孕妇体重增加过多组、适中组和不足组的比例分别为32.9%、53.3%和13.8%,孕前不同 BMI 各组体重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孕前 BMI 增加,孕期增重数值呈下降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期体重增加与胎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r =0.26)。分娩适宜胎龄儿3933例,孕前低体重组、孕前正常体重组、孕前超重组和肥胖组孕期增重适宜范围分别为14.0~19.0 kg、14.0~19.0 kg、11.5~17.0 kg 和8.0~16.5 kg,超过美国 IOM推荐范围,孕期体重增加的中位数(P50)分别为17.0 kg、16.0 kg、14.0和12.0 kg,孕期体重平均增加15.0kg(P50)。结论孕前 BMI、孕期孕妇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关,孕期体重增加超过 IOM推荐范围,做好孕期体重管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吴晓琴 《中国保健营养》2012,(20):4624-4625
目的本文主要就舒芬太尼与芬太尼辅助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的手术进行观察。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我院相关科室收治的ASAⅠ-Ⅱ级,接受无痛人流术的120例孕妇,并将其随机分成4小组(ABCD),每组30例孕妇,对这4组孕妇分别使用50、75μg的芬太尼以及5、7.5μg的舒芬太尼,每组辅以2mg/kg的丙泊酚,对孕妇均匀注射2min,在手术中,若有体动,应加0.5mg/kg的丙泊酚。对HR、BP、SPO2,手术中孕妇的体动,手术后孕妇的清醒时间以及手术后宫缩痛的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4组孕妇的HR、BP、SPO2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孕妇手术前中后的组内比较,HR、BP的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术中体动,A组的体动比B、C、D都明显,比较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完成之后,4组孕妇的清醒时间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孕妇的宫缩痛较C、D组更为明显,比较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B、D组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A组相比,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辅助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的手术比芬太尼辅助丙泊酚的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孕期营养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及降低妊娠多种疾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在该院产科进行分娩的168例孕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85例)和对照组(83例)。对照组孕妇给予常规孕期教育,干预组孕妇给予孕期营养干预方案,并分别对两组产妇孕期体质量控制情况、产妇分娩方式、产妇新生儿结局及产妇妊娠相关疾病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干预组正常体质和超重体质孕妇体质量增加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孕妇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孕妇顺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出现巨大儿和低体质量儿的比率及新生儿体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新生儿Apga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发生贫血、高血压、糖尿病的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期营养干预对于初产妇营养状况的改善、母婴健康的好转以及围生期并发症的降低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孕前不同体质指数(BMI)和孕期BMI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产科2016年7月-2018年8月分娩的600例GDM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按孕前BMI分为3组(A组:BMI<18.5 kg/m^2,B组:18.5 kg/m^2≤BMI<24.9 kg/m^2,C组:BMI≥25.0 kg/m^2);再根据孕期BMI增长,重新分为3组:A1组:BMI<4 kg/m^2,B1组:4 kg/m^2≤BMI<8 kg/m^2,C1组:BMI≥8 kg/m^2;分别比较各组妊娠期高血压(HDP)、子痫前期、胎儿窘迫、巨大儿、早产、产后出血以及低出生体质量儿(LBWI)的发生率。结果 GDM孕妇孕前BMI比较:C组的HDP、子痫前期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巨大儿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胎儿窘迫、早产、产后出血及LBWI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GDM孕妇孕期BMI增长的比较:B1组的HDP、子痫前期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1组的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1组和B1组,C1组的胎儿窘迫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孕妇早产、产后出血及LBWI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该研究建议GDM孕妇孕前BMI控制在:18.5 kg/m^2≤BMI<24.9 kg/m^2,孕期BMI增长控制在:4 kg/m^2≤BMI<8 kg/m^2,可显著减少HDP、子痫前期的发生率,降低胎儿窘迫和巨大儿的发生率,改善妊娠结局,对于临床如何指导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体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祁志宇  陈慧春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6):5155-5155
目的:了解孕期体重状况对巨大儿发生率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07年2月~2008年12月在该院产检并住院分娩的孕产妇516例,比较不同孕期体重状况对巨大儿发生率及分娩结局的关系。结果:孕期体重增加>16 kg的孕妇剖宫产、巨大儿、阴道助产、产程延长、头盆不称、肩难产发生率明显高于孕期体重增加在11.5~16 kg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体重增加高于正常范围将会使巨大儿的发生率增高,导致了不良的妊娠结局,因此,合理的控制孕期体重对维持正常妊娠和胎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群  陈静  袁宏涛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3):1652-1653
目的:探讨孕期体重增长对母儿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孕足月、非妊高征孕妇中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92例,妊娠期糖耐量低减(GIGT)患者96例,妊娠期糖代谢正常者60例,分析各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及其对母儿的影响。结果:孕前体重:正常组与GIGT组、GDM组相比均有差异(P<0.05),GIGT组、GDM组相比无差异(P>0.05),孕期增重:各组间无差异(P>0.05)。空腹血糖:正常组与GIGT组相比无差异(P>0.05),与GDM组相比有差异(P<0.05),GIGT组与GDM组相比有差异(P<0.05)。空腹血糖、胎儿体重随孕期增重增加而升高,空腹血糖,孕期增重<10kg与10kg~组间相比无差异(P>0.05),余各组间均有差异(P<0.05);胎儿体重,各组间均有差异(P<0.05)。剖宫产、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黄疸、巨大儿发生率随孕期增重增加而升高。剖宫产:孕期增重10kg~与15~20kg组相比无差异(P>0.05),余各组间均有差异(P<0.05);产后出血、巨大儿:孕期增重>20kg组发生率增高,有差异(P<0.05),余各组间均无差异(P>0.05);新生儿窒息、黄疸:孕期增重<10kg与>20kg组发生率增高,与10kg~及15~20kg组相比有差异(P<0.05)。结论:妊娠期糖代谢异常与孕前体重有一定关系,对孕期增重无影响。孕期增重对母儿具有一定影响,随孕期增重增加空腹血糖、产后出血、巨大儿发生率均升高,以>20kg组明显。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黄疸在<10kg与>20kg组增高。因此孕期增重以不超过20kg为宜,最好控制在10~15kg。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孕前BMI及孕期增重与孕妇妊娠结局的关系,为制定孕期体重分级管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杭州市下城区中医院围产保健门诊建卡接受定期产前检查并在该院分娩的903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成人BMI分类标准将参与研究的孕妇分为3组:孕前体重过轻组167例,孕前体重正常组631例以及孕前超重和肥胖组105例。根据孕妇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将孕前体重过轻组孕妇分为2个亚组:增重10~14.99 kg和≥15 kg;将孕前体重正常组孕妇分为3个亚组:增重<10 kg、10~14.99 kg和≥15 kg;将孕前体重超重和肥胖组患者分为4个亚组:增重<5 kg、5~9.99 kg、10~14.99 kg和≥15 kg。记录孕妇姓名、年龄、孕周基本信息,记录孕妇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孕妇和新生儿并发症情况[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高血压、胎儿生长受限(FGR)、早产和巨大儿]。结果903例孕妇中,孕期增重<10 kg 70例,占7.8%,孕期增重10~14.99 kg 285例,占31.6%,孕期增重≥15 kg 548例,占60.7%。孕前体重过轻组2个亚组孕妇GDM发生率和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体重正常组3个亚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FGR发生率、早产率、巨大儿发生率和新生儿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超重和肥胖各亚组孕妇FGR发生率较低,但各组间高血压发生率、GDM发生率、FGR发生率、早产率、巨大儿发生率和新生儿体重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超重或者肥胖孕妇剖宫产和妊娠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高,孕前体重正常孕妇孕期增重过少或者过多也会增加妊娠并发症的发生,孕期孕妇增重合适范围为10~15 kg。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个体化孕期体重管理和饮食控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对减少GDM孕妇分娩相关并发症和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11月在该院确诊的110例GDM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管理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健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孕期体重管理和饮食控制,记录两组孕妇血糖、体重、糖化血红蛋白等变化,比较两组孕妇妊娠期结局的差异。结果对照组体重过度增长的比例(21.8%)高于观察组(9.1%)(χ~2=3.409,P0.05);观察组在分娩前体重低于对照组,孕期的总增重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剖宫产、巨大儿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个体化孕期体重管理和饮食控制可以控制孕期体重增加和血糖水平,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