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体质指数(BMI)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围生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6年8月在平阳县人民医院确诊为GDM的孕妇95名为观察组,同期非GDM的正常孕妇128名为对照组。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监测孕妇血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监测孕妇HbA1c;监测孕妇体质量,计算BMI。记录孕妇分娩孕周、孕期HbA1c值、BMI进行分组,观察组按照HbA1c值分为≤6.5和6.5组,BMI以25 kg/m2分为正常组和超重组。记录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围生结局。围生结局包括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巨大儿、胎儿窘迫、新生儿低血糖。结果入组时,观察组孕妇BMI、HbA1c均高于对照组(P0.05)。经饮食控制,生活方式干预以及胰岛素治疗后,产前观察组孕妇HbA1c较入组时有所下降,两组孕妇BMI均增长高于入组时,产前观察组患者增长高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及≤6.5的GDM孕妇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产前,超重组GDM产妇羊水过多、胎膜早破、胎儿窘迫、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及体质量正常的观察组(P0.05)。结论 GDM可影响围产期结局,增加并发症风险,而有效控制血糖及体质量可显著降低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巨大儿、胎儿窘迫、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孕妇体重指数对母婴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钱哨  于珊  段明英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9):1260-1262
目的:探讨孕妇体重指数(BMI)对母婴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3年6月~2004年10月在该院系统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足月单胎初产妇294例按孕前BMI分为正常组(18·5≤BMI<23)、超重组(23≤BMI<25)和肥胖组(BMI≥25)三组。再根据整个孕期BMI的总增幅,将全部观察对象分为A组(BMI的增幅<4),B组(4≤BMI的增幅≤6),C组(BMI的增幅>6),并分别随访其妊娠结局。结果:①孕前BMI与母婴预后的关系,肥胖组、超重组孕产妇的妊娠期并发症、巨大儿、胎儿窘迫、剖宫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孕期BMI的增幅与母婴预后的关系,B、C组妊娠期并发症、巨大儿、胎儿窘迫、剖宫产率明显大于A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孕前高体重指数及孕期BMI增幅过大的孕妇,应加强营养指导,合理膳食,进行适宜运动,密切监测BMI的增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BMI)与孕期体重增长对孕妇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及妊娠结局的影响,为临床预防和治疗GDM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进行分娩或产前检查的2 069例孕妇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孕妇孕前BMI大小分为A组(BMI18. 5 kg/m2)、B组(18. 5 kg/m~2≤BMI≤24. 0 kg/m~2)、C组(BMI24. 0 kg/m~2) 3组。对3组孕妇妊娠期内体重增长及GDM发病进行观察统计,并对各组孕妇的妊娠结局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研究观察的2 069例孕妇中有197例出现GDM,发病率为9. 52%。且3组孕妇GDM的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即C组最高,B组次之,A组最小,初步表明孕妇GDM的发病率随着孕前BMI的增加而升高。(2) A、B、C 3组孕妇中体重增长≤9 kg GDM发病率显著低于体重增长9 kg孕妇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提示孕期体重增加会增加孕妇GDM。(3) A组孕妇低体重胎儿、流产率高于B组、C组,B组孕妇正常产率高于A组、C组,C组孕妇剖宫产率、巨大胎儿、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于A组、B组,且各组中体重增长9 kg孕妇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高于体重增长≤9 kg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孕妇孕前高BMI及孕期体重增长过快会显著增加孕妇GDM的发病和增加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出现。因此控制孕妇孕前和孕期体重增长在正常范围,可降低孕妇GDM和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使得孕妇获得良好的妊娠、分娩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妊娠前体质指数(BMI)及其增幅与计划妊娠产妇不良妊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8年4月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36例计划妊娠产妇的临床资料,依据孕前BMI将其分为低体质组58例(BMI<18.5 kg/m2)、健康组62例(18.5 kg/m2≤BMI<24.9 kg/m2)、肥胖组60例(24.9 kg/m2≤BMI<30 kg/m2)、超重组56例(BMI≥30 kg/m2),同时依据妊娠期体质量增长(GWG)将其分为低度增长组102例(GWG<3 kg)、正常增长组84例(3 kg≤GWG<12 kg)、过高增长组50例(GWG≥12 kg)。对比孕前不同BMI、妊娠期不同GWG产妇及新生儿体质量,分析孕前不同BMI及妊娠期不同GWG产妇妊娠结局,最后通过Spearman系数分析孕前BMI与妊娠期GWG的相关性。结果4组产妇孕前、分娩时体质量及孕期增重对比超重组>肥胖组>健康组>低体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产妇孕前体质量及孕期增重对比过高增长组>正常增长组>低度增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产妇分娩时体质量过高增长组>低度增长组、正常增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阴道分娩率显著高于低体质组、肥胖组、超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超重组早产、产后出血、妊娠期并发症(糖尿病、高血压)、巨大儿、宫内窒息、宫内窘迫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组、低体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增长组阴道分娩率显著高于低度增长组、过高增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高增长组早产、产后出血、妊娠期并发症(糖尿病、高血压)、巨大儿、宫内窒息、宫内窘迫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度增长组、正常增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BMI与妊娠期GWG呈现出负相关(P<0.05)。结论孕前BMI及妊娠期GWG偏高会增加妊娠期、分娩期、新生儿并发症,产科医师应当关注孕妇BMI、GWG变化,积极控制孕妇体质量。  相似文献   

5.
樊晟  石中华 《中国妇幼保健》2014,(28):4550-4552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妊娠中期体质指数(BMI)水平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明确降低相关GDM并发症发病的最佳干预时机。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该院行常规产前检查诊断为GDM的孕妇443例,依据BMI水平分为3组,A组146例(BMI<23 kg/m2)、B组179例(BMI=23~27 kg/m2)、C组118例(BMI>27 kg/m2)。跟踪随访至所有患者分娩,计算巨大儿、羊水过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病情况,并统计分析各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结果:C组患者妊娠晚期发生巨大儿〔27例(22.88%)〕和羊水过多〔29例(24.58%)〕的风险显著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患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9例(7.63%)〕及新生儿窒息〔4例(3.39%)〕的风险略高于A组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中期高BMI水平的GDM患者妊娠晚期发生巨大儿或羊水过多的风险显著升高。妊娠中期GDM筛查可能是启动体重控制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时间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孕前及不同孕期孕妇体重指数(BMI)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及巨大儿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3月该院孕妇1 10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消瘦组、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对比孕前、不同孕期4组孕妇GDM发生率及巨大儿发生率;对比非GDM患者孕前、孕期不同体质量巨大儿发生率;对比孕前及不同孕期各层次BMI的GDM孕妇巨大儿发生率。结果 (1)孕前及孕早期超重组和肥胖组孕妇巨大儿及GDM发生率均明显较消瘦组和正常组高;孕中期肥胖组GDM发生率最高,随BMI增加,巨大儿发生率增高;分娩前4 h肥胖组巨大儿发生率最高(P0.05)。(2)非GDM孕妇中,孕前超重组和肥胖组巨大儿发生率较高;孕早期、中期超重组和肥胖组巨大儿发生率较另两组高;分娩前4h巨大儿发生率随BMI增加而升高(P0.05)。(3)GDM妇女巨大儿发生率较非GDM孕妇高,孕前及孕期肥胖组巨大儿发生率均为最高(P0.05)。结论(1)孕前及早期超重、孕中期肥胖增加了GDM发病率,孕前及孕早期超重可增加巨大儿发生率,孕晚期体质量越大则巨大儿发生率越高。(2)非GDM孕妇中,孕前肥胖超重可增加巨大儿发生率,孕早期、中期、晚期BMI越大则巨大儿发生率越高。(3)GDM中,孕前及孕期肥胖可导致巨大儿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7.
程翠云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9):4509-4510
目的:探讨孕期体重增长对分娩方式及围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取2005年1月~2006年1月在我院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单胎初产妇450例,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MI)分为3组:正常组18.5≤BMI<23,超重组23≤BMI<25,肥胖组BMI≥25。再按照孕期体重增长幅度分为3组:A组BMI增幅<4,B组4≤BMI增幅<6,C组BMI增幅≥6。探讨各组巨大儿发生率、剖宫产率及出现产科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孕前肥胖组及孕期体重过度增加组巨大儿发生率、剖宫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加强营养指导,避免肥胖,对减少母婴并发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控制糖尿病患者孕期体质量指数(BMI)对妊娠结局、先兆子痫发生率的影响,为改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结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在该院诊断与治疗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200例,所有患者孕前BMI均≥24 kg/m~2,采用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的方式进行妊娠结局、先兆子痫发生率的探究。其中将采用常规饮食及运动干预的10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妊娠期BMI≥24 kg/m~2),常规干预配合胰岛素治疗的10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妊娠期BMI24 kg/m~2),比较两组孕妇娩出新生儿体质量、身长等基本资料,并详细记录先兆子痫、巨大儿、早产、胎儿窘迫等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出生身长为(50.40±2.40)cm,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1.10±2.50)cm,观察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为(3.36±0.32)kg,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1±0.34)kg,两组孕妇娩出新生儿体质量、身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20,P=0.045;t=3.213,P=0.002)。观察组先兆子痫、巨大儿、早产、胎儿窘迫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控制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孕期BMI能改善妊娠结局,显著降低先兆子痫、巨大儿、早产、胎儿窘迫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新生儿体质量较孕期BMI≥24 kg/m~2者更轻。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孕前或孕早期BMI≥24 kg/m~2孕妇的孕期体质量管理现状和妊娠结局,了解孕前超重及肥胖对母儿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以便及时进行干预和保健指导,改善妊娠结局。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6月在丽水市妇幼保健院进行早孕(13周前)建册和产检的孕前或孕早期BMI≥24 kg/m~2的单胎孕妇1 016例,对其孕期体质量增加情况和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 1 016例超重或肥胖孕产妇中,初产妇246例,占24. 21%;经产妇770例,占75. 79%。24 kg/m~2≤BMI 25 kg/m~2者228例,占22. 44%; 25 kg/m~2≤BMI30 kg/m~2者695例,占68. 41%; BMI≥30 kg/m~2者93例,占9. 15%。孕期增重不足共182例,占17. 91%;增重正常范围375例,占36. 91%;增重过多459例,占45. 18%。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生率为23. 8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发生率为5. 61%;年龄35岁和≥35岁GDM和HDP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 87和10. 80,P0. 01; OR分别为1. 87和2. 42)。GDM、HDP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率有增长趋势(χ~2趋势=15. 389,P0. 01;χ~2趋势=9. 379,P0. 01)。妊娠期贫血发生率为26. 08%,胎膜早破发生率为12. 70%,早产发生率为6. 99%,巨大儿发生率为10. 93%。当BMI≥30 kg/m~2时,HDP、胎膜早破、早产、巨大儿发生率明显上升,与BMI30 kg/m~2比较OR分别为4. 03、1. 49、1. 93、1. 51。初产妇比经产妇更容易发生胎膜早破(OR=2. 23),男婴比女婴更易发生巨大儿(OR=2. 01)。增重过多是HDP和巨大儿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2. 56和2. 47),是早产的保护因素(OR=0. 56)。结论孕前超重和肥胖严重影响母儿健康,可导致母婴不良妊娠结局及各种并发症,需加强对超重和肥胖孕妇的孕前、孕期和产后的临床保健管理,以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孕妇体质指数(BMI)与新生儿体质量、身长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院产检、建档并分娩足月单胎活产婴儿的孕妇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孕前身高、体质量、产前体质量及其分娩新生儿的体质量和身长等数据,采用χ^2检验,方差和多重线性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18例孕妇中,孕前BMI<18.5 kg/m^2者91例,占41.7%,BMI>24 kg/m^2者10例,占4.6%,孕期增重不足组41例(18.8%),增重过度组82例(37.6%)。新生儿218例,平均体质量3284.7±414.0 g,低体质量儿6例(2.8%),巨大儿9例(4.1%);身长45~57 cm,中位数50 cm。孕妇孕前BMI(r=0.220,P<0.05)、孕期体质量增加(r=0.169,P<0.0.05)及孕周(r=0.314,P<0.001)分别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呈正相关关系;孕妇孕前BMI(r=0.179,P<0.05)和孕周(r=0.324,P<0.001)分别与新生儿身长呈正相关关系。结论BMI通过综合身高和体质量因素,在衡量孕妇基础营养状况上有重要参考价值,加强孕妇体质指数监测可有效改善母婴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孕前体质指数(BMI)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为改善GDM患者的妊娠结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6月参与天津市孕产期系统管理并确诊为GDM的孕妇1 000例为研究对象,按不同的孕前BMI分组:BMI18.5 kg/m2为低体重组,18.5 kg/m2≤BMI24.0 kg/m2为正常体重组,24.0 kg/m2≤BMI28.0 kg/m2为超重组,BMI≥28.0 kg/m2为肥胖组,以分娩方式、妊娠期高血压、新生儿出生体重为观察指标,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肥胖组和超重组剖宫产率(分别为81.0%和73.3%)高于正常体重组(6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肥胖组和超重组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分别为20.0%和8.2%)高于正常体重组(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不同组间巨大儿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肥胖组的巨大儿发生率最高(17.6%)。结论控制妊娠前及妊娠早期肥胖可以改善GDM孕妇的妊娠结局,减少剖宫产率、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和巨大儿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浦口区产妇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长与妊娠结局的关系,开展孕期保健指导。方法收集并回收浦口区《江苏省围产保健手册》,统计孕前体重、孕前体重指数等孕妇自身指标;统计出生体重、出生孕周等胎儿指标;记录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巨大儿产后出血、剖宫产发生率。分析孕妇消瘦组(BMI18.4 kg/m~2)、正常组(18.5kg/m~2≤BMI23.9 kg/m~2)、肥胖组(BMI≥24 kg/m~2)与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产后出血、巨大儿发病关系。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统计产妇资料399份,消瘦组45例,正常组292例,肥胖组62例;孕妇肥胖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巨大儿发生率均高于消瘦组和正常组(均P0.05),低体重组的孕妇年龄低于肥胖组。结论做好孕期保健指导,控制孕前体重增长可有效降低妊高症、糖尿病和巨大儿的发生,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孕期体质指数(BMI)增长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19年3月本院产检并分娩孕妇347例临床资料,根据孕期BMI增量分为轻度组(增量<5kg/m2)、中度组(5 kg/m2≤增量≤10 kg/m2)和重度组(增量>10 kg/m2),比较各组母婴结局。结果:重度组总产程(12.19±1.99h)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宫口扩张速度(0.80±0.17cm/h)低于轻度组和中度组,剖宫产(47.8%)和产钳助产比例(20.9%)高于轻度组(P<0.05),与中度组比较无差异(P>0.05);巨大儿(20.9%)、新生儿窒息(11.9%)发生率高于轻度组(P<0.05),与中度组比较无差异(P>0.05);妊娠期糖尿病(17.9%)、妊娠期高血压(19.4%)和产后出血(17.9%)发生高于轻度组(P<0.05),与中度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临床应针对孕期BMI增量≥5 kg/m2孕妇,积极给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孕前体质量指数(BMI)与孕期体质量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15-2016年在桂林市妇幼保健院产检、单胎足月分娩的5 0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前BMI分为4组:BMI18.5 kg/m~2设为低体质量组872例,BMI 18.5~24 kg/m~2设为正常体质量组3 196例,BMI 25~28 kg/m~2设为超重组671例,BMI28 kg/m~2设为肥胖组261例。结果(1)孕前体质量:孕前肥胖组的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GDM)、剖宫产率、早产儿及大于胎龄儿(LGA)发生率均高于低体质量组和正常体质量组(P0.05);小于胎龄儿(SGA)发生率孕前低体质量组高于正常体质量组(P0.05)。(2)孕期体质量指数(BMI)增幅:子痫前期、GDM、剖宫产率、LGA发生率孕期BMI增幅6 kg/m~2均高于增幅为4~6 kg/m~2及4 kg/m~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幅4~6 kg/m~2者剖宫产率高于增幅4 kg/m~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幅4 kg/m~2者的SGA发生率高于增幅4~6 kg/m~2及6 kg/m~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BMI与孕期体质量增长幅度影响妊娠结局,合理的孕前BMI与孕期体质量增幅可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5.
《临床医学工程》2018,(3):383-384
目的探讨孕前和孕期体重与妊娠相关并发症及妊娠结局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住院分娩的200例孕妇,根据BMI分为偏瘦组(BMI<18.5 kg/m~2)、正常组(18.5 kg/m~2≤BMI<24 kg/m~2)、超重组(BMI≥24 kg/m~2),根据孕妇的孕期体重增长值分为A组(△W<15 kg)、B组(15 kg≤△W≤20 kg)、C组(△W>20 kg)。比较不同孕前体重组、不同孕期体重增长组孕妇的妊娠相关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结果不同孕前体重组的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孕期体重增长组的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孕妇孕前的最佳BMI应控制在18.5~24 kg/m~2,孕期体重增加应控制在7~15kg,建议孕妇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持心态平衡,注意调整体重,从而有效降低妊娠相关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深圳市妇女孕前体质指数、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格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7月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常规产检的孕12周以内身体健康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在孕早、中、晚期分别进行问卷调查、追踪监测其体重变化并收集孕妇分娩及婴儿出生情况等资料.结果:最终获得有效问卷421份,孕前消瘦组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均显著低于孕前体重正常及超重/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为4.8%,高于其他两组;孕前超重/肥胖组的巨大儿发生率为6.9%,高于孕前消瘦组的2.9%.将孕期增重划分为<10 kg、10~ 15 kg、15~20 kg及>20 kg 4组进行比较,孕期增重<10 kg组新生儿出生身长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其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为4.3%,高于其他各组;孕期增重>20 kg组的巨大儿发生率为6.6%,高于孕期增重<10 kg及10~ 15 kg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分娩孕周、怀孕次数及孕妇身高等因素后,孕前体质指数及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格有影响(P<0.05).结论:孕前体质指数、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格关系密切,育龄妇女孕前应尽量达到正常体重标准,孕期保持适宜增重,确保胎儿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孕前BMI和孕期增重与子痫前期(PE)及其临床亚型的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3月至2016年9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分娩的孕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9 274例孕妇,901例PE孕妇作为病例组,8 373例非PE孕妇作为对照组。收集一般人口学特征、孕前身高和体重、孕期生活方式、生育史和疾病史等资料,计算孕前BMI及孕期增重。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孕前BMI和孕期增重与PE及其临床亚型的关系。结果 PE中早发型PE (EOPE)401例、晚发型PE (LOPE)500例,轻度PE (MPE)178例、重度PE (SPE)723例。PE孕妇和非PE孕妇在年龄、居住地、产次、妊娠期糖尿病及高血压家族史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以上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前BMI<18.5 kg/m2和孕期增重不足是PE的保护因素(OR=0.74,95%CI:0.56~0.98;OR=0.78,95%CI:0.62~0.99),孕前BMI ≥ 24.0 kg/m2和孕期增重过多是PE的危险因素(OR=1.82,95%CI:1.54~2.14;OR=1.82,95%CI:1.54~2.15)。对PE临床亚型分析后结果显示,孕前BMI<18.5 kg/m2是EOPE和MPE的保护因素(OR=0.52,95%CI:0.32~0.83;OR=0.47,95%CI:0.23~0.97),孕前BMI ≥ 24.0 kg/m2和孕期增重过多是PE临床亚型的危险因素。按孕前BMI分层后,孕前18.5 kg/m2 ≤ BMI<24.0 kg/m2和孕前BMI ≥ 24.0 kg/m2的孕妇中孕期增重过多(OR=1.86,95%CI:1.51~2.30;OR=1.90,95%CI:1.39~2.60)均是PE的危险因素;孕前BMI ≥ 24.0 kg/m2的孕妇中孕期增重不足(OR=0.55,95%CI:0.34~0.89)是PE的保护因素。孕前BMI<18.5 kg/m2的孕妇中孕期增重过多(OR=4.05,95%CI:1.20~13.69)是EOPE的危险因素;孕前18.5 kg/m2 ≤ BMI<24.0 kg/m2的孕妇中孕期增重过多是PE各临床亚型的危险因素;孕前BMI ≥ 24.0 kg/m2的孕妇中孕期增重不足是EOPE和MPE的保护因素(OR=0.39,95%CI:0.19~0.80;OR=0.29,95%CI:0.11~0.77),孕期增重过多是EOPE、LOPE和SPE的危险因素(OR=1.60,95%CI:1.06~2.42;OR=2.20,95%CI:1.44~3.37;OR=2.28,95%CI:1.58~3.29)。结论 孕前BMI和孕期增重影响PE及其临床亚型的发生风险,且不同孕前BMI人群孕期增重对PE的影响有差异,提倡同时关注孕前BMI和孕期体重变化,从而减少PE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对孕期体质指数(BMI)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通过孕妇每次产检进行问卷跟踪调查,收集孕产妇的一般人口信息、孕产史、孕期体重(孕早、中、晚三个时期)、血糖值、血压值及分娩期情况,共622份,有效问卷553份,按GDM诊断标准分为正常组(193份)和GDM组(360份),比较妊娠期糖尿病对孕妇BMI及胎儿的影响. 结果 两组年龄、分娩次数和孕前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DM组孕早期、孕中期和孕晚期BMI分别为(22.97±2.29) kg/cm^2、(26.27 ±2.63) kg/cm^2、(28.99 ±3.12) kg/cm^2,均高于正常组;两组剖宫产率和婴儿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妊娠糖尿病对孕期体重有影响,但未发现对妊娠结局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BMI)及孕期体重变化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关系及对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分析2007年1月~2008年1月在该院门诊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孕妇590例。孕前体重指数BMI≥25者为孕前超重组共114例,BMI<25者为对照组共476例,比较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对于孕前正常体重者孕期体重增长按15 kg再分组比较对妊娠结局影响。结果:①孕前超重组在糖尿病筛查、糖耐量试验(OGTT)异常率、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生率、宫高+腹围≥140cm的比例及巨大儿、产钳助产、剖宫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②孕前正常体质量者孕期体重增加≥15 kg者上述指标也高于孕期体重增加<15 kg者(P<0.05);③孕期食用水果多的6、7、8月孕妇糖筛、OGTT异常率明显高于其他月份(P<0.01);④偏爱吃维生素C水果的孕妇,巨大儿发生率高(P<0.01)。结论:控制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可减少GDM的发生及降低剖宫产率。孕前、孕期应均衡饮食。  相似文献   

20.
宁凤芝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4):5468-5469
目的:探讨孕期体重指数(BMI)及其增长对母婴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在该院系统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单胎初产妇590例,按孕前BMI分为正常组(18.5≤BMI<23)、超重组(23≤BMI<25)和肥胖组(BMI≥25)3组。再根据整个孕期BMI的总增幅,将观察对象分为正常组(BMI增幅<4)、超重组(4≤BMI增幅<6)和肥胖组(BMI增幅≥6),并分别随访其对母婴预后的影响。结果:①孕前BMI对母婴预后的影响:肥胖组、超重组孕产妇的妊娠并发症、巨大儿、剖宫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②孕期BMI的增幅对母婴预后的影响:超重组、肥胖组孕产妇的妊娠并发症、巨大儿、剖宫产率明显大于正常组。结论:对孕前高体重指数及孕期BMI增长大的孕妇应加强营养指导,合理膳食,进行适当的运动,限制期限BMI增长,对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母儿并发症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