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ENKTL)患者治疗前B症状与血浆EBV‐DNA拷贝数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关系,并分析其机制和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资料齐全的173例患者,其中男性116例,女性57例,中位年龄43岁(4~71岁)。Ann Arbor分期Ⅰ‐Ⅱ期126例,Ⅲ‐Ⅳ期47例。肿瘤原发部位包括鼻腔(100例)、非鼻腔上呼吸消化道(34例)和上呼吸消化道以外(39例)。治疗前有和无B症状者分别为91例和82例。按照血浆EBV‐DNA拷贝数的高低分为阴性组36例、低载量(<104 copies/ml)组73例和高载量(≥104 copies/ml)组64例。检测的血清细胞因子包括IFN‐γ、IL‐2、IL‐4、IL‐6、IL‐10和TNF‐α。相关性分析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采用Cox回归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分析评估预后影响因素并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 B症状及发热的发生与血浆EBV‐DNA拷贝水平的增加呈显著一致的趋势,发生B症状的患者其血清IFN‐γ、IL‐6和IL‐10的水平均高于无B症状组(P均<0.001)。血清IFN‐γ、IL‐6和IL‐10水平也均与血浆EBV‐DNA拷贝数呈正相关。B症状的发生与ENKTL患者的高危临床特征相关,包括晚期、原发肿瘤局部侵犯、区域淋巴结累及和治疗前LDH升高。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B症状、血浆EBV‐DNA及上述血清细胞因子均为OS和PFS的影响因素(P均<0.05)。然而,多因素分析并未显示B症状对生存的独立预后价值。结论 ENKTL患者B症状的发生与EBV‐DNA拷贝水平和细胞因子的增高有关,这些指标也是影响ENKTL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许恬  杨露  袁芳琴  何侠  尹丽 《肿瘤防治研究》2021,48(11):999-1005
目的 探讨早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TCL)患者治疗前EBV DNA载量、治疗前血清EA-IgA及VCA-IgA抗体水平与临床特征、治疗反应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分析78例早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治疗前EBV DNA、VCA-IgA、EA-IgA阳性率分别为43.6%、20.5%、14.1%。EBV DNA与Ann Arbor分期、原发部位、PTI、治疗后未获得CR显著相关(均P<0.05)。VCA-IgA、EA-IgA滴度分别与EBV DNA、治疗后未获得CR显著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EBV DNA、治疗后未获得CR为早期ENKTCL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均P<0.05);年龄、EBV DNA、原发鼻腔外上呼吸消化道、治疗后未获得CR(均P<0.05)则为早期ENKTCL患者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治疗前EBV DNA阳性与较晚的Ann Arbor分期、PTI、原发鼻腔外上呼吸消化道、治疗反应差有关。EA-IgA、VCA-IgA水平升高与EBVDNA阳性、治疗反应差有关。治疗前EBV DNA可用于ENKTCL的风险分层及预后预测,而EA-IgA、VCA-IgA对于ENKTCL的预后指导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3.
摘 要:[目的] 探讨初治鼻咽癌患者治疗前血浆EBV DNA表达水平的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667例初诊鼻咽癌接受根治性调强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前血浆EBV DNA与临床分期、总生存的关系。以1500拷贝数/ml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EBV DNA高表达者和低表达者。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用Log-rank法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模型分析。[结果] Ⅰ、Ⅱ、Ⅲ、Ⅳ期患者中EBV DNA>0拷贝数/ml的比率分别为18.8%、34.4%、50.5%、66.4%。患者治疗前血浆EBV DNA的表达量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01)。临床分期和EBV DNA是患者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Ⅲ期患者中,EBV高低者两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84,P=0.043),EBV DNA还是Ⅲ期患者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Ⅰ~Ⅱ期及Ⅳ期患者中,EBV DNA高低两组总生存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多因素分析发现,EBV DNA的绝对拷贝数是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治疗前血浆EBV DNA对于各期鼻咽癌患者均具有预后作用,对于Ⅲ期患者,以1500拷贝数/ml为临界值,可以较好地判断预后,但对于Ⅰ~Ⅱ期及Ⅳ期患者,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以确定合适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Ⅰ/Ⅱ期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NK/T cell lymphoma,ENKTL)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并探讨新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至2020年收治的Ⅰ/Ⅱ期ENKTL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探讨新的评价指标对患者生存及预后的影响。结果: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Ⅰ/Ⅱ期ENKTL患者75例,中位发病年龄为41岁,男女比例为2.1∶1。Ann Arbor 分期Ⅰ期48例(64.0%),Ⅱ期27例(36.0%);CA新分期Ⅰ期33例(44.0%),Ⅱ期4例(5.3%),Ⅲ期38例(50.7%)。一线化疗方案主要包括P-Gemox及MESA方案,患者总体CR率为42.7%,PR率为14.7%。其中,使用MESA方案的患者的Ann Arbor分期Ⅱ期、Ki-67≥65%、CA分期Ⅲ期和B症状的人数占比较多。难治/复发患者39例(52.0%),13例患者使用PD-1单抗±西达苯胺,缓解后继续原方案维持治疗的8例患者的2年PFS及OS均为100.0%。所有患者中位随访43个月,2年及5年的OS率分别为95.0%和70.7%。单因素分析显示,EBV-DNA水平(P=0.002,P=0.002)是预后不良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高水平的血小板与淋巴细胞的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P=0.005)与预后负相关。结论:CA分期及PINK-E评分能较好地进行ENKTL分层。除高EBV-DNA拷贝数之外,高PLR可能成为预后不良的新指标。P-Gemox方案或MESA方案改善了高龄、B症状、鼻外发病部位患者的预后,新药如PD-1单抗或西达苯胺为难治/复发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定量分析血浆EBV DNA水平在监测鼻咽癌复发、转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real-time PCR),检测360例根治放疗后鼻咽癌患者血浆EBV DNA水平,并与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比较。结果 360例患者中87例血浆EBV DNA检测阳性,273例阴性。在87例检出阳性者中,25例证实为临床复发,45例证实为远处转移,故其预测肿瘤进展阳性预测值为80%(70/87)。在273例血浆EBV DNA检测阴性患者中,共有17例复发和4例转移,故其阴性预测值为92%(252/273)。总计91例肿瘤进展患者中70例血浆EBV DNA阳性,其中复发42例,25例血浆EBV DNA阳性;转移49例,45例血浆EBVDNA阳性。269例临床缓解患者中17例血浆EBV DNA阳性,故其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分别为77%(70/91)、94%(252/269)、6%(17/269)、23%(21/91)、90%(322/360)。复发患者、转移患者、肿瘤进展患者和临床缓解患者EBVDNA阳性率和中位拷贝数分别为:60%,4700 copies/ml;92%,425000 copies/ml;77%,38000 copies/ml;6%,〈500copies/ml。复发患者与转移患者比较、肿瘤进展患者与临床进展患者比较,血浆EBV DNA阳性率和中位拷贝数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血浆EBV DNA水平的检测是监测放疗后鼻咽癌患者转移、复发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6.
鼻咽癌患者血浆游离EBV/DNA的定量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血浆EBV/DNA定量分析,在鼻咽癌早期诊断、临床分期、预后判断和监测放疗后转移复发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检测经病理确诊为鼻咽癌的120例初治、90例放疗后随诊患者,其中包括60例放疗后持续缓解,30例远处转移和局部复发患者的血浆EBV/DNA含量.结果:初治、远处转移和局部复发的鼻咽癌患者血浆中游离的EBV/DNA检出率分别为96.0%、95.0%和100%,显著高于治疗后持续缓解鼻咽癌患者、健康对照者和非鼻咽癌的肿瘤患者;初治鼻咽癌患者各TNM分期之间血浆EBV/DNA拷贝数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晚期患者(Ⅲ Ⅳ)期血浆EBV/DNA中位拷贝数显著高于早期患者(I Ⅱ)期;初治患者治疗后已出现局部和远处转移者.治疗前血浆EBV/DNA中位数显著高于尚未出现复发转移患者:初治患者治疗前血浆EBV/DNA≥40 000拷贝/ml与<40 000拷贝/ml两个水平,患者22个月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46.1%和92.9%,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放疗后复发、转移鼻咽癌患者血浆EBV/DNA的中位拷贝数显著高于治疗后持续缓解患者.结论: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鼻咽癌患者血浆中游离的EBV/DNA是一种敏感可靠的方法,对于鼻咽癌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分期、判断预后、监测治疗后复发和远处转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可能成为鼻咽癌的血清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EB病毒DNA、血清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和EB病毒壳抗原IgA(VCA-IgA)三种肿瘤标记物对鼻咽癌诊断、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法、电化学发光法和免疫酶法检测62例鼻咽癌患者治疗前、后及62例健康对照者血浆EBV DNA、血清CY-FRA21-1和VCA-IgA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血浆EBV DNA、血清CYFRA21-1和VCA-Ig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后血浆EBV DNA、血清CYFRA21-1和VCA-IgA含量高者,在随访中发现肿瘤残存、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血浆EBV DNA、血清CYFRA21-1和VCA-IgA的检测对鼻咽癌早期诊断、高危人群筛查、以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三种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有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8.
探讨原发骨恶性淋巴瘤(primary bone lymphoma,PBL)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6月至2009年5月本院收治的37例PTL患者的临床资料,以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以评估独立的预后因素。结果:37例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61(18~85)岁,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骨痛,局部软组织肿胀、肿块形成和病理性骨折。78%患者的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经化疗和/或放疗,18例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13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3例稳定(stable disease,SD),2例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中位随访时间32(7~171)个月,5年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9.5%和43.2%。患者接受4周期以上化疗,B细胞淋巴瘤加用利妥昔单抗者疗效较好。多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B症状、年龄和结外受侵数是PBL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PBL应采取综合治疗,同时给予蒽环类药物为主的全身化疗,B细胞淋巴瘤首选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给予帕米膦酸盐治疗骨病变。Ann Arbor分期、B症状、年龄和结外受侵数为PBL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中EB病毒阳性在评价结外NK/T细胞淋巴瘤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1 月至2014年4 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患者109 例,应用qRT-PCR方法检测其血浆中EBV-DNA拷贝数,比较EBV 阴性和EBV 阳性患者对治疗疗效与预后的差异。结果:109 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53例阳性患者中有34例(64.2%)为晚期(Ⅲ~Ⅳ期),56例阴性患者中22例(39.3%)为晚期(Ⅲ~Ⅳ期),EBV 阳性组中伴有B 症状33例(62.3%),阴性组患者21例(37.5%),EBV 阴性患者与EBV 阳性患者在分期及B 症状方面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4例(60.7%)EBV 阴性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达到客观缓解率,显著高于EBV 阳性患者的客观缓解率(22例,41.5%)(P<0.05)。EBV 阴性组与EBV 阳性组相比,其2 年无进展生存期更高(P<0.05)。 结论:检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浆中EB病毒对评价其近期疗效及2 年无进展生存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鼻咽癌是中国南方地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主要发病因素包括遗传易感性、饮食因素和EB病毒(Epstein-Barr vi? rus,EBV)感染。鼻咽癌患者血浆中存在持续阳性的EBV DNA,其拷贝数与肿瘤的分期相关,有效治疗后迅速下降,复发和转移时再次升高。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血浆EBV DNA检测在鼻咽癌早期诊断和筛查、肿瘤复发和转移诊断、预后判断以及个体化治疗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价值。本文就以上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以供临床和未来的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浆EB病毒DNA(EBV DNA)含量在监测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复发和转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 检测81例放疗后随诊的鼻咽癌患者血浆EBV DNA含量,比较缓解组与复发、转移组血浆EBV DNA差异.结果 放疗后缓解组患者血浆EBV DNA阳性率为15.7%,中位拷贝数为0 copy/ml;放疗后复发或转移组患者血浆EBV DNA阳性率93.3%,中位拷贝数6 432 copies/ml,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结论 血浆EBV DNA定量检测有可能成为监测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复发、转移的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12.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Wang BY  Hong XN  Yin JL  Lu HF  Li XQ  Ma XJ  Guo Y 《中华肿瘤杂志》2006,28(7):523-525
目的探讨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61例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其中30例可取得病理组织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urvivin、CD44、nm23、p53、Ki-67、多药耐药基因(MDR-1)和CD95。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一般状况(PS)评分、乳酸脱氢酶(LDH)、Ann Arbor分期、首次治疗的疗效、CD56、Ki-67、CD95与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疾病进展时间(TTP)有关,PS评分、B症状、LDH、首次治疗的疗效、Ki-67、CD95与患者的生存期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PS评分、Ann Arbor分期、疗效为TTP的独立影响因素,PS评分、疗效为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PS评分、Ann Arbor分期、首次治疗的疗效为TTP的独立影响因素,PS评分、首次治疗的疗效为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Ki-67高表达可能对预后有不良影响,而CD95高表达则可能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鼻型NK/T细胞淋巴瘤(NKTCL)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鼻型NKTC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详细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均纳入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PS评分、IPI、B症状、结外侵犯数、LDH及β-MG水平与鼻型NKTCL患者的生存期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PS评分、Ann Arbor分期、LDH及β2-MG水平为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PS评分、Ann Arbor分期、LDH及β2-MG水平为鼻型NKTCL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natural killer/T-cell lymphoma,ENKTL)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个亚型,中国发病率远高于西方国家。该病恶性程度高,对化疗不敏感,生存期短,预后差,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与该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但仍有少数患者无EBV感染。本研究探讨EBV编码的小mRNA(EBV-encoded small RNA,EBER)原位杂交阴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5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诊断为ENKTL的326例标本,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其EBER表达,回顾性分析8例EBER阴性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结果:326例ENKTL中,EBER表达阴性率为2.45%(8/326),8例EBER表达阴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7个月。EBER阴性与EBER阳性患者的生存率log-rank检验,两条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7,P=0.011)。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表明,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与EBER阴性ENKTL患者预后有关(P=0.008),血浆中EBV-DNA拷贝数与EBER阴性患者的预后无关(P>0.05)。结论:EBER表达阴性ENKTL发病率低,预后较EBER阳性患者差,LDH升高可能是其预后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 CD5阳性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9例 CD5阳性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数据,采用 Kaplan-Meier 法估算患者的生存时间,采用 COX 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29例 CD5阳性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患者1、2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483%、255%,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0个月。全组患者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86%、449%、318%,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9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的 Ann Arbor 分期、LDH 水平、IPI评分、结外受累范围、病理分型、利妥昔单抗的使用与否对总生存时间有显著影响(P <005)。COX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总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为 Ann Arbor 分期、病理类型及利妥昔单抗的使用与否。结论 CD5表达是 DLBCL 的不良预后因素,病理类型、Ann Arbor 分期及利妥昔单抗的使用是 CD5阳性 DLBCL 影响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应用CHOP与CHOP-L方案治疗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的疗效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2012年1月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确诊的45例AIT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CHOP与CHOP-L方案的治疗效果及其预后影响因素。结果:18例应用CHOP方案治疗,总有效率(OR)为50%,其中完全缓解率(CR)5例(27.8%),部分缓解率(PR)4例(22.2%);1、2、3年的总生存率(OS)分别为66.7%、44.4%及33.3%,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33.3%、22.2%、22.2%。27例应用CHOP-L方案化疗,OR为74%,其中CR 9例(33.3%),PR 11例(40.7%);1、2、3年的OS分别为81.4%、62.9%及37%,DFS分别为40.7%、33.3%、25.9%。应用CHOP-L方案化疗、Ann Arbor分期I-II期、结外侵犯0~1个、Ki-67≤50%、无巨大包块、无皮疹的患者疗效较好,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n Arbor分期I-II期、ECOG评分0~1分、Ki-67≤50%、无巨大包块(>10cm)、结外侵犯0~1个及应用CHOP-L方案化疗的患者均较对照组有较高的3年OS与DFS,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及无B症状患者生存期优于男性及合并B症状患者(P<0.05),但D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ECOG评分是影响本组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AITL以老年、晚期患者多见,预后较差,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联合CHOP方案化疗提高了其治疗的有效率、3年生存率及DFS,且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可耐受。Ann Arbor分期、结外侵犯、Ki-67≤50%、巨大包块、皮疹及化疗方案是影响近期疗效的重要因素。患者的Ann Arbor分期、ECOG评分、Ki-67、巨大包块、结外侵犯的程度及化疗方案的选择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CXCR4与VEGF在原发性睾丸淋巴瘤(PTL)中的表达,探讨二者与中枢神经系统浸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对59例睾丸淋巴瘤肿瘤组织中的CXCR4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分析CXCR4和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以及与各项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CXCR4和VEGF蛋白表达高的患者更易中枢神经系统浸润(P<0.05);两者表达水平存在相关性(φ=0.423,P=0.001);CXCR4蛋白的表达与Ann Arbor分期、IPI评分、血清LDH水平、Ki67密切相关,VEGF蛋白的表达与Ann Arbor分期、IPI评分、B症状、血清LDH水平、是否复发、CR状态密切相关;Ann Arbor分期、IPI评分、B症状、血清LDH水平、CNS受累、完全缓解状态、CXCR4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可能是患者PFS和OS的影响因素,CR状态、CXCR4和VEGF蛋白的表达是PTL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是预后差的重要因素。结论 CXCR4、VEGF蛋白高表达的患者具有较高的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风险,因此可作为预测指标,针对高表达的患者提前做好预防措施,进而改善预后;并且可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HIV阴性浆母细胞淋巴瘤(PB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搜集1997年1月1日—2020年3月30日本院及其他文献报道的HIV阴性PBL病例,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分析对筛选的临床特征、分子病理、治疗以及预后相对完整的病案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6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3.06±14.36岁,多数患者有较高的Ann Arbor分期和Ki-67表达,OS为13.48±13.21月,Kaplan-Meier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IPI指数(3~5)、B症状、初始治疗能否达到CR均与生存显著相关。Cox回归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和IPI指数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HIV阴性浆母细胞淋巴瘤发病多在中老年段,诊断时分期偏晚,肿瘤增殖较快,治疗以联合化疗为主,但治疗反应和OS的异质性较大,多数预后不良,疾病分期和IPI指数与预后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EB病毒(EBV)与鼻咽癌(NPC)2008分期的相关性;比较EBV IgA抗体滴度与EBV DNA拷贝数在NPC诊断与疗效评价中的差异.[方法]将初诊为NPC的患者98例,在放化疗前予以TNM分期;在放化疗前、后分别监测血清EBV抗体滴度与全血EBV DNA拷贝数.在放化疗后2个月,复查鼻咽部磁共振及全身检查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前,血清EBV IgA抗体滴度阳性患者28例,全血EBV DNA拷贝数阳性42例.EBV IgA抗体滴度及全血EBV DNA拷贝数在不同TNM分期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89,P=-0.074).全血EBV DNA拷贝数在Ⅲ期与Ⅱ期、Ⅲ期与Ⅳa期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4,P=0.022).放疗后,全血EBV DNA拷贝数转阴率高;但在提示转移或复发方面,EBV IgA抗体与EBV DNA比较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5).[结论]血清EBV IgA抗体与NPC 2008分期无相关性.全血EBV DNA拷贝数与NPC 2008分期具有一定相关性.全血EBV DNA拷贝数转阴率高,优于EBV IgA抗体,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评价治疗疗效及监测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I-DLBCL)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2月至2013年4月诊治的17例PGI-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治疗方法、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分期采用Ann Arbor分期法,采用国际预后指数(IPI)和Ki-67评估,观察短期缓解率,分析临床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17例PGI-DLBCL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3∶1(男9例,女8例),中位年龄47岁(15~69岁);有B症状者6人,占35.3%;随访时间为4~7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Ann Arbor分期Ⅰ/Ⅱ期10例(58.8%),Ⅲ/Ⅳ期7例(41.2%);IPI评分≤2分患者11例(64.7%),IPI评分>2分患者6例(35.3%);6例可评估免疫分型的患者中生发中心型4例(66.7%),非生发中心型2例(33.3%);按部位,胃12例,结肠3例,直肠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2疗程以上的化疗,采用CHOP、CHOP(E)方案化疗患者9例(52.9%),采用利妥西单抗联合化疗者8例(47.1%)。近期疗效显示:16例可评估患者,5例CR(31.3%),5例PR(31.3%),3例SD(18.8%),3例PD(18.8%);IPI评分≤2分患者50%达CR,IPI评分>2分患者均未达CR;7例Ann Arbor分期Ⅲ-Ⅳ期患者,1例达CR(14.3%),9例Ann Arbor分期Ⅰ-Ⅱ期患者,4例达CR(44.4%);7例患者联合了利妥西单抗治疗,总有效率达71.4%(2例CR、3例PR),9例未联合利妥西单抗治疗,总有效率为55.6%(3例CR、2例PR)。结论:17例PGI-DLBCL患者多为中年,确诊依靠手术或内镜病理活检,大部分患者Ki-67表达>40%,需加强超声胃镜及PET-CT检查,以便更好的评估预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与其预后相关。治疗中利妥西单抗联合化疗的治疗反应较好,需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