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和评估光学体表监测系统(Optical Surface Monitoring System, OSMS)在胸部肿瘤放疗摆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胸部肿瘤放疗患者40例共160例次放疗摆位(首次放疗摆位不计)。将160例次摆位分为两组:对照组80例次摆位以体表激光线标记为准进行摆位,然后行Cone beam CT(CBCT)扫描,经图像配准之后得出并记录六维摆位偏差;实验组80例次摆位在首次治疗摆位时以CBCT为基准获取OSMS体表图像(VRT)作为参考图像,在后续摆位时以VRT为准进行OSMS摆位,然后行CBCT扫描经过图像在线配准后得出并记录六个维度摆位偏差。对比并分析两组摆位的系统偏差、随机偏差、最大偏差、残余误差率以及摆位时间。结果:对照组六维摆位偏差分别为0.11±0.21cm(Vrt)、0.04±0.25cm(Lat)、0.1±0.28cm(Lng)、0.2±1.25deg(Roll)、0.14±0.88deg(Pitch)、-0.12±1.04(Rtn);实验组的摆位偏差分别为0.01±0.17cm(Vrt)、0.03±0.12cm(Lat)、0.02±0.11cm(Lng)、-0.04±0.79deg(Roll)、0.21±0.66deg(Pitch)、0.23±0.63(Rtn)。对照组最大摆位偏差为0.5/-0.5cm(Vrt)、1.0/-0.7cm(Lat)、0.8/-0.4cm(Lng)、3.4/-3.4deg(Roll)、1.9/-2.2deg(Pitch)、2.4/-2.5deg(Rtn);而实验组分别为0.24/-0.3cm(Vrt)、0.3/-0.32cm(Lat)、0.26/-0.36cm(Lng)、2.5/-2.0deg(Roll)、1.9/-1.7deg(Pitch)、1.4/-2.7deg(Rtn)。残余误差率由7.5%降为0。实验组所需平均摆位时间比对照组长约2分钟。结论:将OSMS技术应用于胸部肿瘤放疗之中能够改善系统偏差、随机偏差、最大偏差和残余摆位误差率,并且增加的治疗时间在可接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摆位误差是放射治疗误差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当前精准放疗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近年来,光学体表监测系统逐渐在临床放疗中作为图像引导系统使用,表现出无创、无辐射、实时的独特之处。并且其与锥形束CT引导系统结果展现出了较强的一致性。本文回顾了光学体表引导技术在临床中的主要应用方面和应用效果,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三维适形调强放疗与常规电子线放疗在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靶区剂量学分布中的对比.方法 选取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60例,均采用CT进行定位,分别采用常规电子线放疗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两种方式,比较两种放射方式剂量学差异并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均匀性指数(HI)、适形指数(CI)、接受≥95%处方剂量时计划靶区的体积数值(PTVVD95%)均明显高于电子线放疗,PTVVD110%、PTVVD105%均明显低于电子线放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心脏计划靶区体积(PTV)平均剂量(Dmean)、全肺Dmean和患肺V5值均明显高于电子线放疗,全肺V20、心脏V30、心脏V40和患侧肺V20值均低于电子线放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维适形调强放疗不仅能够提升剂量均匀性和靶区适形性,还能够减少对心脏与肺部的照射剂量和体积,优于常规电子线放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放疗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及术后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3年,统计患者的生存情况、复发情况和远处转移情况,影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患者预后因素采用单因素和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随访3年,200例患者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58例,无病生存142例,...  相似文献   

5.
光学体表引导放疗技术采用三维体表成像原理实时获取体表图像,通过与参考图像比较,可完成治疗前位置验证、治疗中实时监控和门控治疗等功能。它是一种无创无辐射的技术,其临床应用主要包括颅内、头颈、胸腹部、乳腺、四肢以及儿童肿瘤的治疗,应用研究进展包括更少体表标记、更少束缚固定、更安全碰撞预测和更准确实时追踪方面。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基于常规布野方法与分段布野方法设计的IMRT计划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取28例接受放疗的左侧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CT图像,勾画胸壁、腋窝与锁骨上下相关预防照射区域和危及器官,对每例患者分别设计常规布野IMRT计划(CFF_IMRT)和分段布野IMRT计划(SFF_IMRT),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评估两种计划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及治疗参数的差异。结果:两种计划靶区剂量分布和危及器官受照剂量均满足临床要求,靶区剂量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FF_IMRT 相对于CFF_IMRT,心脏V30降低54.4%(P=0.000)、Dmean降低24.5%(P=0.000),患侧肺V5降低17.6%(P=0.000)、V10降低25.9%(P=0.000)、V20降低9.7%(P=0.000)、Dmean降低14.2%(P=0.000);其它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FF_IMRT出束时间比CFF_IMRT增加10.9%(P=0.000),两种计划机器跳数和子野个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FF_IMRT 相对于CFF_IMRT,出束时间略有增加,但心脏、患侧肺的受照剂量显著降低。从剂量学角度分析,分段布野方法有利于减轻乳腺癌放疗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原娜  王磊 《中国肿瘤》2019,28(10):797-802
摘 要:[目的] 结合疗效从经济学角度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三维适形X线照射(3-D XB)和三维适形X线+电子线照射(3-D XB+EB)进行分析,为术后辅助放疗模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放疗科纳入的115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成本费用(包括放疗费用、定位费用、计划费用、模具费),所有患者均实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其中单纯改良根治术90例和新辅助化疗+改良根治术25例;采用3-D XB照射67例及3-D XB+EB照射48例;Ⅰ期11例,Ⅱ期49例,Ⅲ期55例。成本—效果分析采用成本—时间比(C/T)和增量成本—效果比(△C/△E)进行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LRFS)率、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率和总生存(OS)率,并应用Cox回归分析临床特征和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55个月。全组病例的3年LRFS、DMFS和OS率分别为99.1%、95.7%和98.2%,其中3-D XB照射和3-D XB+EB混合照射的LRFS、OS率为100.0%和97.9%(P=0.000)、98.5%和97.9%(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MFS率分别为95.5%和95.8%(P=0.9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3-D XB和3-D XB+EB混合照射比较,二者在95%胸壁剂量(t=1.593,P=0.114)与锁骨上剂量(t=0.889,P=0.376)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LRFS(P=0.006,HR=0.427)、OS(P=0.010,HR=0.457)的独立预后因素,而放疗模式不是LRFS、DMFS、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按放疗成本分析3-D XB放疗和3-D XB+EB分别为(13517.91±2260.66)元和(11940.00±2143.77)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C/T和成本-效果比(C/T/%)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E为36.78元/月/%。[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3-D XB照射较3-D XB+EB混合照射有良好的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从本院成本—效果来看3-D XB费用劣势不明显。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调强放疗(IMRT)和三维适形放疗(3D-CRT的剂量学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0月间梧州市人民医院和桂东人民医院收治的Ⅲ、Ⅳ期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需胸壁照射的18例患者,采用CT定位和Eclipse6. 5治疗计划系统对患者进行IMRT和3D-CRT放疗计划设计和剂量计算,处方剂量均为5000cGy/25次,比较两种计划的靶区剂量学分布及危及器官(心脏、肺健侧乳腺、脊髓等)受照剂量分布。结果 IMRT计划中PTV的Dmin、Dmean、D95和V95优于3D-CRT计划,Dmax、D5、V105和V110均低于3D-CRT计划,CI和HI优于3D-CRT计划,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IMRT计划中,PTV低剂量照射体积左肺V5、V10和右肺Dmean均高于3D-CRTPTV,而高剂量照射体积IMRT计划中PTV左肺V20、左肺Dmean和全肺Dmean均低于3D-CRT的PTV,IMRT计划中PTV的心脏V10、心脏V30、心脏Dmean、右乳Dmean和脊髓Dmax均低于3D-CRT的PTV,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照射患者IMRT放疗计划在靶区剂量分布上较3DCRT有优势,能明显降低危及器官受照剂量与体积。  相似文献   

9.
我国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现状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为了全面了解我国目前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后放疗(简称术后放疗)的现状,特开展此项研究。方法对全国所有开展放疗的单位分别于2003年1~3月邮寄调查表,对乳腺癌术后放疗的适应证和放疗技术等进行两轮问卷调查。结果乳腺癌术后放疗适应证中包含T1~T2期病变及位于内象限或中央区、T1~亿期淋巴结转移1~3个、T3期或淋巴结转移≥4个的单位比例分别为11.9%、63.8%、87.6%和97.1%,其中仅以T3期或淋巴结转移≥4个为术后放疗主要适应证的单位只占7.1%。在放疗靶区中,常规照射锁骨上下区的单位最多,占96.2%,其余依次为内乳区85.2%、胸壁79.0%和腋窝74.8%。胸壁照射以^60Co或高能X线切线野照射最多见(45.2%),单纯电子线照射占28.3%,^60Co或高能X线与电子线混合照射占25.3%;34.3%的单位在照射中胸壁加垫填充物;胸壁的中位照射剂量是50Gy(30~60Gy)。腋窝照射以^60Co或高能X线为主(86.6%),与电子线混合照射占12.7%;有65.6%的单位采用腋后野补量照射技术;腋窝中位照射剂量是50Gy(40~64Gy)。锁骨上下区也以^60Co或高能X线照射为主(61.4%),与电子线混合照射占33.7%;锁骨上下区中位照射剂量是50Gy(40~60Gy)。内乳区单纯^60Co或高能X线照射占49.7%,与电子线混合照射占33.0%,单纯电子线照射占15.6%;内乳区中位照射剂量也是50Gy(40—60Gy)。结论目前我国对肿瘤≥5cm或淋巴结转移≥4个的乳腺癌进行术后放疗的看法比较一致,但对T1~T2期淋巴结转移1~3个的患者是否需要术后放疗的看法尚存分歧,有待进一步的前瞻性临床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10.
方祁琪  郭少伟  高飞 《中国肿瘤》2020,29(3):223-229
摘 要:[目的] 研究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胸骨剂量学参数与急性血液学毒性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5年12月至 2019年5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的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volume histogram,DVH)上记录胸骨的V5、V10、V20、V30、V40、Dmean、Dmax、D20、D40、D60、D80,记录患者血液学指标,并进行血液学毒性分级,评价患者胸骨剂量参数与急性血液学毒性的关系。[结果] 胸骨的V20、V30与≥2级的急性血液学毒性发生相关;胸骨V10、V20、V30、V40、D60、D80与≥2级白细胞毒性发生相关。胸骨V30是≥2级急性血液学毒性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7);胸骨V40、D80是≥2级白细胞毒性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9,P=0.033)。当胸骨V30≥24.38cm3时,≥2级急性血液学毒性发生率明显升高(52% vs 8%,P=0.001),当胸骨V40≥6.48cm3时,≥2级白细胞毒性发生率明显升高(61% vs 32%,P=0.035)。此外,ki-67阳性率越高、化疗—放疗时间间隔越小越容易发生≥2级中性粒细胞毒性(P=0.016,P=0.038)。进一步研究影响胸骨剂量的因素得出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胸廓比与胸骨V40剂量呈负性相关。[结论] 对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行辅助放疗的患者,降低胸骨受照剂量可减少 2 级及以上急性血液学毒性的发生。某些临床因素也会影响急性血液学毒性,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he aim of our study was to comprehensively access current status of radiotherapy physicians’ opinions in post-mastectomy radiotherapy (PMRT) for breast cancer in Guangdong province.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电子线照射(electron beam chest wall irradiation,EBCWI)的剂量学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10例左乳癌改良根治术后的定位CT图像为基础,借助Eclipse 8.6三维治疗计划系统软件(Varian Clinac iX加速器配备)进行EBCWI剂量学研究。由资深放疗医师确定CTV和心脏及肺组织边界,模拟制定不同能量电子线以不同机架角方向实施胸壁照射的放疗计划。评价各治疗计划的剂量分布和靶区及心肺组织的体积剂量关系(DVH),并尝试用Bolus优化计划结果。结果:从照射角度来看,20°-40°机架角治疗计划的剂量分布较好并且靶区平均剂量(CTVmean)较高。从射线能量分析,以95%CTV50Gy为处方剂量,6MeV电子线无法达到剂量要求;9MeV、12MeV和15MeV电子线在满足靶剂量时,同侧肺≥20Gy的体积百分比(LungV20)分别为31%±6%、50%±4%和65%±8%;心脏≥30Gy的体积百分比(HeartV30)分别为10%±2%、23%±3%和38%±5%;精心设计Bolus可以显著降低心肺组织剂量而对靶区剂量几无影响。结论:乳癌根治术后EBCWI宜选择9-12MeV电子线从偏患侧30°左右的机架角实施照射,并应恰当应用Bolus以进一步优化剂量分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电子线照射(electron beam chest wall irradiation,EBCWI)的剂量学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10例左乳癌改良根治术后的定位CT图像为基础,借助Eclipse 8.6三维治疗计划系统软件(Varian Clinac iX加速器配备)进行EBCWI剂量学研究。由资深放疗医师确定CTV和心脏及肺组织边界,模拟制定不同能量电子线以不同机架角方向实施胸壁照射的放疗计划。评价各治疗计划的剂量分布和靶区及心肺组织的体积剂量关系(DVH),并尝试用Bolus优化计划结果。结果:从照射角度来看,20°-40°机架角治疗计划的剂量分布较好并且靶区平均剂量(CTVmean)较高。从射线能量分析,以95%CTV50Gy为处方剂量,6MeV电子线无法达到剂量要求;9MeV、12MeV和15MeV电子线在满足靶剂量时,同侧肺≥20Gy的体积百分比(LungV20)分别为31%±6%、50%±4%和65%±8%;心脏≥30Gy的体积百分比(HeartV30)分别为10%±2%、23%±3%和38%±5%;精心设计Bolus可以显著降低心肺组织剂量而对靶区剂量几无影响。结论:乳癌根治术后EBCWI宜选择9-12MeV电子线从偏患侧30°左右的机架角实施照射,并应恰当应用Bolus以进一步优化剂量分布。  相似文献   

14.
江凡  辛勇 《现代肿瘤医学》2019,(17):3065-3070
目的:评价改良根治术后辅助放疗与否对不同亚型乳腺癌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通过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和Pubmed,对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所用数据处理软件为RevMan 5.3。结果:共纳入7项研究,总计4 701例患者,结果显示,放疗与未放疗组Luminal A型和Luminal B型乳腺癌患者,在局部复发率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Her-2型和TN型乳腺癌患者,在局部复发率上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放疗与未放疗组的四种亚型乳腺癌患者在总生存期上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辅助放疗,对Luminal A型和Luminal B型患者在局部控制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但受纳入研究的数量及质量的影响,该结论仍需要更多及更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放疗剂量对T4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效果及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研究选取122例T4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70例和对照组52例。对所有患者行CT扫描和靶区勾勒后对其进行放射治疗。对照组每次放疗剂量为2 Gy,共25次,总剂量为50 Gy,研究组每次放疗剂量为2.4 Gy,共25次,总剂量为60 Gy。比较两组靶区剂量分布均匀性、血清Ki-67、Bax及Bcl-2水平、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转移情况。结果 放疗后研究组V95%低于对照组(P<0.05),V100%、V105%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HI较对照组更接近1,两者差异显著(P<0.05);两组放疗前血清Ki-67、Bax及Bcl-2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放疗后两组患者血清Ki-67、Bcl-2水平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Bax水平均上升(P<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光学体表引导摆位对于颅内转移瘤放射治疗精度的提高作用。方法 收集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拟行大分割放疗的颅内转移瘤患者19例,采用头颈肩联合开放式面罩固定。第一次治疗使用体表标记线辅助摆位(简称标记线摆位),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六维位置校正后采集体表轮廓作为后续治疗的参考图像。后续治疗分次随机分为标记线摆位(85分次)和光学体表引导摆位(简称光学摆位,101分次)。每分次治疗时均记录光学体表监测数据并采集CBCT图像进行验证。比较采用两种摆位方法患者的六维误差数据,用$bar{x}±s$表示。在采用标记线摆位的分次,比较光学体表监测和金标准CBCT两种测量方法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相关性,Bland‐Altman法检验两者的一致性。结果 两种位置验证方式的左右、头脚、腹背3个方向平移误差以及俯仰、翻滚、旋转3个角度的旋转误差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70、0.78、0.75、0.85、0.77(P<0.01),且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呈正相关,六组数值95%一致性限度范围分别为-0.29~0.19 cm(左右)、-0.25~0.25 cm(头脚)、-0.27~0.19 cm(腹背)、-1.76°~1.76°(俯仰)、-1.54°~1.60°(翻滚)、-2.18°~1.69°(旋转),均<3 mm/3°。与标记线摆位相比较,光学摆位三维误差从(0.35±0.16)cm降低到(0.14±0.07)cm。结论 光学体表监测误差和CBCT误差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光学摆位可减小开放式面罩固定下颅内转移瘤放疗分次间摆位误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光学体表引导摆位对于颅内转移瘤放射治疗精度的提高作用。方法 收集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拟行大分割放疗的颅内转移瘤患者19例,采用头颈肩联合开放式面罩固定。第一次治疗使用体表标记线辅助摆位(简称标记线摆位),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六维位置校正后采集体表轮廓作为后续治疗的参考图像。后续治疗分次随机分为标记线摆位(85分次)和光学体表引导摆位(简称光学摆位,101分次)。每分次治疗时均记录光学体表监测数据并采集CBCT图像进行验证。比较采用两种摆位方法患者的六维误差数据,用$\bar{x}±s$表示。在采用标记线摆位的分次,比较光学体表监测和金标准CBCT两种测量方法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相关性,Bland‐Altman法检验两者的一致性。结果 两种位置验证方式的左右、头脚、腹背3个方向平移误差以及俯仰、翻滚、旋转3个角度的旋转误差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70、0.78、0.75、0.85、0.77(P<0.01),且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呈正相关,六组数值95%一致性限度范围分别为-0.29~0.19 cm(左右)、-0.25~0.25 cm(头脚)、-0.27~0.19 cm(腹背)、-1.76°~1.76°(俯仰)、-1.54°~1.60°(翻滚)、-2.18°~1.69°(旋转),均<3 mm/3°。与标记线摆位相比较,光学摆位三维误差从(0.35±0.16)cm降低到(0.14±0.07)cm。结论 光学体表监测误差和CBCT误差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光学摆位可减小开放式面罩固定下颅内转移瘤放疗分次间摆位误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防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大块皮瓣坏死的理想方法.方法:对558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者采取术前切口设计、皮瓣避免张力缝合、适当的皮瓣厚度、合理使用电刀、行腋下和胸骨旁双管负压引流及合适包扎等措施.结果:558例中仅有32例发生小范围皮瓣坏死,坏死率约6%.结论:术前切口设计、适当韵皮瓣厚度、合理使用电刀、皮瓣无张力缝合、有效引流及合适包扎是预防皮瓣坏死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王湘连  张立波  姚晔 《中国肿瘤》2014,23(5):426-429
[目的]分析影像引导在降低乳腺癌放疗摆位误差中的影响。[方法]2012年1月至2012年7月收治乳腺癌28例采用调强放疗,肿瘤剂量为50Gy,保乳患者瘤床加量10Gy。采用影像引导放疗,放疗前行锥形束CT(CBCT)扫描,校正后记录摆位误差,治疗床纠正后再行CBCT扫描,记录摆位误差,比较两次摆位误差。[结果]患者治疗前左右方向(x轴)、头脚方向(Y轴)和腹背方向(Z轴)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24±0.21cm,0.44±0.32cm,0.20±0.2lcm,治疗床纠正后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06±0.08cm,0.08±0.08cm,0.06±0.09cm,两组误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访6—12个月,28例患者无一例出现放射性心肺损伤。急性皮肤反应1级10例,无2级及2级以上反应。[结论]CBCT引导乳腺癌调强放疗降低了摆位误差,提高了放疗精度.正常组织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大分割放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11年-2012年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高危乳腺癌患者85例,行同侧胸壁和锁骨上下区照射,其中41例行大分割放疗(大分割组),DT 42.56Gy/16f,总疗程22-24天;44例行常规分割放疗(常规组),DT 50Gy/25f,总疗程33-35天。观察肿瘤的局部控制率、远处转移率及急性放疗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15个月,随访率为100%。全组2年生存率均为100%,无照射野内复发。大分割组和常规组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2.2%、11.4%(χ2=0.039,P=0.843)。大分割组和常规组1级白细胞减少、2级放射性皮炎、2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24.4%与27.3%(χ2=0.092,P=0.762 )、17.1%与13.6%(χ2=0.194,P=0.660)、 4.9%与6.8%(χ2=0.144,P=0.704)。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大分割放疗的近期疗效与常规分割相似,急性毒副反应可以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