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恶性实体肿瘤患者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升高的影响因素及其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初治的经病理证实为恶性实体肿瘤的患者467例,记录其临床基线资料,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均检测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观察上述指标与患者临床特征及疗效的关系。结果:恶性实体肿瘤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基线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患者年龄、KPS评分及分期有关(P均<0.01),但与性别无关(P=0.28、0.26,P均>0.01);不同疗效组(CR、PR、SD、PD)患者D-二聚体阳性率分别为19%、32%、50%、55%,纤维蛋白原阳性率分别为16%、27%、46%、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后D-二聚体阴性者治疗无效率明显低于D-二聚体阳性者(P=0.000),治疗后纤维蛋白原阴性者治疗无效率明显低于阳性者(P=0.000)。结论:恶性实体肿瘤患者易处于血液高凝状态,且在高龄、体能状况差、晚期恶性实体肿瘤患者中尤为明显。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的恶性实体肿瘤患者其抗肿瘤治疗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2.
徐瑶  彭聪  邓晓杨 《现代肿瘤医学》2017,(11):1773-1775
目的:探讨宫颈癌化疗患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5年我院158例宫颈癌化疗患者,按是否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分成VTE组(n=40)与无VTE组(n=118),记录分析两组的性别、年龄、既往史、病例类型、肿瘤分期、血小板计数、血黏稠度、D-二聚体以及治疗措施.结果:VET组Ⅳ期:90.00%,血黏稠度增高:67.50%,D-二聚体增高:70.00%;无VTE组Ⅳ期:70.34%,血黏稠度增高:46.61%,D-二聚体增高:49.15%(均P<0.05).Logistic回归显示:肿瘤分期、D-二聚体水平以及血黏稠度与宫颈癌化疗患者发生静脉血栓高度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0例宫颈癌化疗合并VTE患者2例并发大出血死亡;其余经溶栓、抗凝治疗后19例治愈,4例好转,总有效率为57.50%.结论:宫颈癌肿瘤分期晚、D-二聚体水平高以及血黏稠度高与宫颈癌化疗患者发生静脉血栓高度相关,为宫颈癌患者并发VTE的高危因素;及时评价宫颈癌化疗患者合并VTE的高危因素,及早抗凝治疗,可预防及减少并发VTE,同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与直肠癌疗效、预后的关系。方法取250例直肠癌患者和40例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的静脉血,应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采用乳胶凝集半定量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采用Clauss法测定。结果250例直肠癌患者中,直肠癌初治组、难治转移组、治疗缓解组的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治疗缓解组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较初治组及难治转移组有明显下降。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与直肠癌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明显相关性,可作为直肠癌的辅助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一项早期实验室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高强度聚焦超声对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分析35例经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比较治疗前后浓度变化。结果:经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的35例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岁及以上的恶性肿瘤患者经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所下降,高强度聚焦超声可明显降低临床Ⅳ期的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治疗前后的D-二聚体水平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高强度聚焦超声可降低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检测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88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凝血功能的检测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结果晚期恶性肿瘤组PT、TT、Fib、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PTT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O.05)。不同情况恶性肿瘤患者PT、APTT、TT、D-二聚体及Fib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O.05);发生血栓、栓塞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D-二聚体及Fib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未发生血栓、栓塞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比较,仅D-二聚体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 Fib及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对观察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高凝状态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介入灌注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测定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和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结果: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介入灌注化疗前血浆D-二聚体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介入灌注化疗后有效组血浆D-二聚体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低于介入灌注化疗前(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可作为判断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及疗效评价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
肺癌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8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韧  刘锦铭  张海平  李爱武 《肿瘤》2011,31(10):911-917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肺癌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为肺癌合并VTE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7月-2010年6月收治的经细胞学或病理学确诊的2053例肺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螺旋CT、肺动脉造影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VTE诊断。将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肺癌分期、手术、体质量指数、基础疾病、治疗前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作为临床相关因素。结果:2053例肺癌患者中,89例(4.34%)患者合并VTE。腺癌患者的VTE发生率为5.65%(58/1027),非腺癌患者为3.02%(31/1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Ⅰ~ⅢA期患者的VTE发生率为1.48%(10/677),ⅢB~Ⅳ期患者的VTE发生率为5.74%(79/13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Ⅰ~ⅢA期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VTE发生率为1.55%(10/645),未行手术治疗患者的VTE发生率为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无基础疾病患者的VTE发生率为2.70%(33/1221),伴随基础疾病患者的VTE发生率为6.73%(56/8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正常者的VTE发生率分别为3.72%、0.31%、2.44%和3.27%,而水平升高者的VTE发生率分别为6.26%、19.91%、10.26%和7.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腺癌、手术、基础疾病以及D-二聚体、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升高是肺癌患者发生VTE的相关临床因素(P<0.05)。结论:肺癌合并VTE患者中,腺癌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手术、基础疾病以及D-二聚体、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升高是肺癌患者发生VTE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晚期肿瘤患者并发血栓栓塞的相关因素、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以53例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栓塞患者为病例组,收集同期不伴有血栓栓塞的30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栓塞部位、血小板、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水平等进行分析。结果病例组53例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27例,上肢深静脉血栓6例,肺栓塞13例,脑栓塞4例,门静脉栓塞2例,脾静脉栓塞1例,15例治愈,22例好转,总有效率为69.8%。结论恶性肿瘤临床分期晚、发生远处转移、D-二聚体水平升高、合并心脑血管疾病,与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直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与直肠癌疗效、预后的关系。方法 取250例直肠癌患者和40例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的静脉血,应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采用乳胶凝集半定量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采用Clauss法测定。结果 250例直肠癌患者中,直肠癌初治组、难治转移组、治疗缓解组的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治疗缓解组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较初治组及难治转移组有明显下降。结论 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与直肠癌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明显相关性,可作为直肠癌的辅助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一项早期实验室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前和化疗过程中体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研究二者浓度变化与化疗效果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关系。方法选取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20例,收集并记录患者第1、2、3次化疗前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肿瘤病理类型、分期及无进展期。同时收集60例健康人员的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作对照。结果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异常升高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分期及病理类型均无相关性。对照组D-二聚体和FIB水平分别为0.47 mg/L和3.76 g/L,明显低于化疗前晚期NSCLC患者的(0.96 mg/L和4.32 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两个周期后,有效(PR+SD)的晚期NSCLC患者D-二聚体和FIB水平分别为0.65 mg/L和2.74 g/L,无效患者分别为1.72 mg/L和4.65 g/L,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NSCLC患者的PFS中位数为5.4个月,化疗前D-二聚体和FIB阴性的患者PFS明显长于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3次化疗前患者的D-二聚体和FIB水平进行对比,虽在不断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D-二聚体和FIB水平异常升高,能够提示肺癌的诊断。治疗过程中要监测肿瘤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延长患者PFS。  相似文献   

11.
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形成35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合并静脉血栓形成(VTE)的影响因素、治疗及血栓形成对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近年收治的35例合并VTE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栓塞部位、血栓是否再发、血小板、D 二聚体及纤维蛋白水平及患者生存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6例肺栓塞(PTE)患者中3例于3小时内死亡,3例治疗后好转;29例深静脉血栓(DVT)患者中痊愈11例(37.9%),好转5例(17.2%),无效13例(44.8%),其中2例死于溶栓后肺栓塞。上肢发生DVT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10天,高于其它部位发生DVT的患者(P=0.018)。恶性肿瘤患者发生VTE时血浆D 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值,且D 二聚体高水平患者的中位生存期(70天)远低于低水平的患者(450天)。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并发VTE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延误了抗肿瘤治疗的时机,治疗主要采用抗凝、祛聚集等,溶栓的好处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D 二聚体以及纤维蛋白水平对诊断VTE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治疗中血栓复发的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对恶性肿瘤患者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生的风险评估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新收住并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171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初诊3个月内是否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分为VTE组(32例)和非VTE组(139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临床分期患者、不同治疗方式患者、不同静脉血栓风险分层患者的血浆D-D值水平,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血浆D-D水平对恶性肿瘤患者相关VTE发生的风险评估效果。结果:VTE组的血浆D-D值水平显著高于非VTE组(P<0.05),且随着恶性肿瘤临床分期的增加和静脉血栓风险分层的增高,该现象更加显著。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化疗、手术、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和血浆D-D水平是患者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D值水平明显升高,且与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和血栓风险分层相关;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浆D-D值水平的检测,对预防恶性肿瘤患者初诊3个月内VTE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肿瘤患者静脉血栓(VTE)及凝血功能的相关性,同时探讨肿瘤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测182例发生VTE的肿瘤患者和200名普通肿瘤患者及20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Hcy、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FIB)、凝血因子VIII(FVIII)、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t-PA)等指标。结果:VTE患者Hcy、D-D、FVIII、FIB及t-PA检测水平均高于普通肿瘤患者及健康体检者(P<0.05);而普通肿瘤患者组D-D、FIB水平高于健康体检者(P<0.05);Hcy、D-D检测VTE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95%CI:0.68~0.79)和0.77(95%CI:0.72~0.83);VTE肿瘤患者组中,Hcy、D-D血液含量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03 3,r=0.622);高Hcy水平、D-D高水平以及t-PA血浆含量高是肿瘤患者发生VTE的危险因素。结论:Hcy水平能有效反映治疗患者的凝血状态,监测Hcy及D-D水平可以提高VTE的诊断效率,对肿瘤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高危因素、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病例中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因为活动性咯血而未进行抗凝治疗,随诊发现患者患肢肿胀加重,超声复查提示血栓较前增大。1例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因病情危重未来得及行抗凝治疗以及溶栓治疗已经死亡。另1例PTE患者经对症治疗病情稳定后接受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抗凝治疗,复查超声提示静脉血栓较前缩小。其余18例DVT患者经过抗凝治疗后患肢肿胀,疼痛减轻、消失或(和)超声检查提示静脉血栓较前缩小、消失,血流恢复通畅。结论通过分析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危因素、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提高DVT诊疗水平,减少PTE的发生,对防治VTE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肺癌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高危因素及其预后.方法:对1001例有完整临床随访资料的肺癌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螺旋CT、肺动脉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VTE.寿命表法绘制血栓发生曲线,COX多因素分析VTE高危因素.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绘制并比较高危因素血栓发生曲线及生存曲线.结果:术后1、3、5、11和30个月的VTE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0%、3.0%、4.0%、5.0%和5.3%.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接受不完全切除术患者发生VTE的风险比(hazard ratio,HR)为9.867(95%可信区间为5.275~18.459),P=0.000;术后接受化疗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患者的HR为3.472 (95%可信区间为1.761~6.845),P=0.000;术后接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患者的HR为2.808 (95%可信区间为1.439~5.479),P=0.002;术前基线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者的HR为7.520(95%可信区间为3.968~14.250),P=0.000.肺癌术后伴VTE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短于无VTE的患者(P=0.000).结论:不完全切除术、术后化疗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和术前基线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是肺癌手术患者术后并发VTE的高危因素.肺癌术后伴VTE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短于无VTE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联合Khorana评分模型预测肿瘤患者化疗后静脉血栓风险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01月至2022年09月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确诊恶性肿瘤并接受化学治疗的患者100例,包括60例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患者为试验组,40例无VTE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肺动脉造影检查确诊VTE,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凝血指标[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凝血指标联合Khorana评分对肿瘤患者静脉血栓风险预测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两组患者D-Dimer及Fib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D-Dimer及Fi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D-Dimer对静脉血栓风险的预测价值高于Fib,D-Dimer最佳截断值为2.28 mg/L;将D-Dimer纳入Khorana模型中的评估项,赋分1~3分,其中赋予2分后,新评估模型静脉血栓风险的预测的特异度及灵敏度与Khorana模型相比均有较大的提升,AUC为0.901,约登指数为0.658,灵敏度为0.733,特异度为0.925。结论:凝血指标D-Dimer对于提高Khorana评分模型对肿瘤患者化疗后血栓发生风险的预测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并发血栓性疾病的诊疗措施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妇科肿瘤围手术期并发血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治过程,并根据相关因素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结果29例深静脉血栓( DVT)患者给予溶栓、抗凝及祛聚治疗后,28例痊愈,1例左侧下肢伴有轻微下肢功能障碍。1例肺栓塞( PTE)患者转入心内科治疗后痊愈。大龄女性、静脉血栓史、合并慢性病、恶性肿瘤、术后服用止血药及雌激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是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并发血栓性疾病的可能危险因素。结论手术前后积极预防,充分评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降低妇科肿瘤围手术期血栓性疾病发生的危险,改善并发PTE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Malignant tumors are often accompanied by increased risk for procoagulant activity, thrombosis and embolism. As a marker indicating such disturbancies is D-dimer, a product of fibrinolysis. In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almost 300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tumors were evaluated. During LMWH treatment (as thromboprophylaxis) the highest frequency of VTE with worst prognosis occurred in pancreatic cancer (partly due to the late discovery) followed by ovarian, colonic and breast cancers. Also, increased D-dimer level correlated with progression (stages) and high mortality rate. Furthermore, D-dimer showed very similar or better prognostic activity than the clinically widely used classic tumor markers and suggested to use it as an additional val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