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放射性肺损伤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病变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建立放射性肺损伤小鼠动物模型,研究放射性肺损伤病变规律。方法:用不同剂量60Cog射线进行小鼠全胸照射,采用光镜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图像分析仪形态定量分析肺组织病变。结果:肺脏病变初期呈现急性炎症,以后转为慢性炎症和纤维化。与对照组相比,20或30Gy照射组小鼠肺泡间隔厚度,肺间质面密度增加,肺泡腔面积减小p<0.05 ~p<0.01。结论:用20Gy或30Gy可以建立放射性肺损伤小鼠动物模型,随照射剂量增大,肺部病变加重,肺纤维化出现提早。  相似文献   

2.
放射性肺损伤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放射性肺损伤小鼠动物模型和有效的定量评价方法.方法:雄性昆明种小鼠36只,随机分作2组,对照组(12只)不做任何处理,照射组(24只)全肺单次照射18 Gy.于照射后2、6和12周,进行小鼠肺部螺旋CT扫描及图像分析,获得小鼠全肺的平均灰度值;采用HE染色法观察肺组织的变化.结果:照射后2、6和12周的CT图像分析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照射组CT平均灰度值均上升,照射后2和6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0.006.与对照组相比,照射组小鼠的肺组织在照射后存在明显的病理组织学上的改变,早期以急性炎症为主,表现为肺充血、水肿、肺间质增厚,后期损伤以肺泡间隔的进行性纤维化为特征.结论:小鼠全肺单次照射18 Gy X射线可建立放射性肺损伤小鼠动物模型,用螺旋CT扫描,计算机软件UTHSCSA Image Tool 3.0灰度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定量评价早期放射性肺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乳腺癌术后放疗引起放射性肺损伤的临床相关因素,为优化放疗计划提供参考。方法 对96例术后放疗的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手术方式,术后放疗的照射野、照射剂量,辅助化疗的种类、年龄、肺部原有基础疾病与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96例乳腺癌患者中发生放射性肺损伤19例,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与照射野、照射剂量有关(P<0.05)。结论 术后放疗照射野的设计和放疗剂量的增加是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增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大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的动态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放射性肺损伤大鼠模型,动态观察放射性肺损伤的病理学变化.方法:采用6 MV X射线单次30 Gy照射,建立大鼠半胸放射性肺损伤动物模型,完全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组、照射组5组(每组5只).在照射后第1、7、14、28和56天处死1只正常对照组大鼠和1组照射组大鼠,行电镜、HE染色比较观察各组肺组织病理学变化.正常对照组及照射后第1天组大鼠部分肺组织行凋亡指数测定.结果:放射性肺损伤的病理变化过程大致经过急性炎症、增生和纤维化3个时期.电镜观察各个时间点均可见凋亡的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照射后第1天的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放射性肺损伤的病理改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凋亡在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大鼠不同时段病理、肺泡灌洗液的变化及视黄酸对其调节作用.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A组)、单纯给药组(B组)、单纯照射组(C组)和照射加给药组(D组),每组20只.C、D两组大鼠行6MV-X线15Gy全胸野照射,B、D两组大鼠给予20mg/(kg*d)视黄酸制剂灌服,于照射后第1、2、4、8周取肺组织作HE和Masson染色、肺泡灌洗液进行细胞计数.结果:HE和Masson染色提示照射后的第1周始肺泡腔有炎性细胞渗出,继之间质水肿,第4及8周出现肺泡腔变小甚至结构破坏,局部实变,肺间质出现胶原纤维.B 组与A组各时间段的病理无明显差别,但D组与C组相比大鼠肺炎和肺水肿减轻,肺组织胶原纤维量减少;肺泡灌洗液的细胞总数C组与A组比各时间段都明显增高(P<0.01),D组与C组比,肺泡灌洗液总数降低,第4、8周差别显著(P<0.05).结论: 大鼠全胸单次15Gy照射后可以建立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动物模型.视黄酸通过减轻放射引起的肺炎、肺水肿及减少胶原纤维而对放射性肺损伤有保护作用,为临床应用其防治放射性肺损伤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放射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恶性肿瘤放疗后常发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其包括急性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肺纤维化。放射性肺损伤不仅限制肿瘤放疗剂量,还影响后续的治疗和患者的生存质量。放射性肺损伤发生机理的研究,大多数是在动物模型。众多的细胞、因子、分子等参与免疫应答调节,最终导致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还有,对于放射性肺损伤的治疗尚无一个指南及规范,多凭借临床经验及专家委员会的权威意见。本文将对近几年有关放射性肺损伤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归纳,探究其病理生理及分子生物学变化、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诊治及预防。  相似文献   

7.
崔念基  李贻卓  陈林  徐志斌 《癌症》1999,18(4):447-448
目的:探讨放射性肺损伤的高分辨率CT(HRCT)特征。材料与方法:56例经HRCT检查的放射性肺损伤患者,男52例,女4例,采用双盲法阅片,总结放射性肺损伤HRCT征象,并与临床表现对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与照射剂量成正相关,损伤的部位与照射野一致;(2)放射性肺损伤的临床表现与CT征角不平行,一般较CT片象不平行,一般较CT征象为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肿瘤放射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其一旦出现,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产生重要影响,所以该病重在预防.本研究旨在总结国内外影像学领域在放射性肺损伤预测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 利用PubMed和CNKI全文数据库,以“PET,SPECT,MR,CT,放射性肺损伤”等为关键词,检索1990-01-2016-10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影像学预测放射性肺损伤相关基础研究;(2)影像学预测放射性肺损伤相关临床研究.排除标准:(1)存在研究设计缺陷或统计方法错误;(2)数据不完整,结局效应不明确.根据上述标准纳入49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肿瘤放疗剂量提升的重要限制因素.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早期放射性肺损伤风险分级成为可能.(1) FDG-PET治疗前SUV值以及治疗过程中SUV值的变化与放射性肺损伤显著相关;(2)治疗前SPECT肺灌注图像、SPECT功能性剂量学参数可以预测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风险;(3)基于超极化气体的MRS在放疗过程中相关数值变化与放射性肺损伤存在相关性;(4)治疗前CT图像表现为肺气肿、肺间质改变与放射性肺损伤相关,此外治疗前CT图像相关纹理参数,以及治疗过程中纹理参数的变化可以用于放射性肺损伤的预测.结论 影像学预测放射性肺损伤相关研究是当前放射性肺损伤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由于该领域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热疗对新西兰白兔放射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16只雄性实验兔随机分为单纯照射组(对照组)和热疗+照射组(实验组),所有实验兔右肺照射40 GY,实验组照射后1周行热疗,每周2次,共4次热疗.照射后6周和12周分别行胸部CT和SPECT肺灌注显像,12周后进行放射性肺损伤的病理学比较.结果:两组6周和12周时胸部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周时肺灌注显像两组均未见放射性稀疏;12周时肺灌注显像,两组均见右肺放射性稀疏缺损,实验组右肺与全肺放射性计数比值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理学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热疗可减轻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V20、MLD与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相关性,指导临床放疗计划的制定,避免或减少放射性肺损伤,提高局部控制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法自2008年8月至2010年6月,47例符合研究条件的肺癌患者入组。所有患者均接受三维适形放疗,应用6MVX-线照射,剂量50~70Gy/25~35f。制定放疗计划,生成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得到物理参数V20及MLD,分析以上参数及其他临床因素对放射性肺损伤的影响,放疗计划要求V20≤30%,脊髓总量≤45Gy。放疗结束后定期行胸片及CT复查,根据辅助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诊断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依据RTOG分级标准评价放射性肺损伤的程度。结果 47例中有15例发生放射性肺损伤,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为31.9%(15/47)。当V20≤25%和>25%时,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分别为14.3%和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MLD≤15Gy和>15Gy时,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分别为14.3%和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20、MLD与放射性肺损伤有相关性,对预测放射性肺损伤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探讨NSCLC放射性肺损伤NTCP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针对局部晚期NSCLC受累野IMRT后RILI发生情况,分析不同模型建模方法并评价其预测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7-2011年间肿瘤医院收治的242例未进行手术治疗的Ⅲ期NSCLC患者临床资料。以放疗结束后6个月内发生2、3级RILI分别作为终点事件。分别采用PCA模型、LKB模型和MLD模型3种计算方法,对剂量学参数建立NTCP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效果。结果 PCA模型提取4个主成分,2、3级RILI预测结果,AUC分别为0.650、0.606。LKB模型2级RILI参数拟合得到m=0.46,n=1.35,D50=23.59 Gy,3级RILI参数拟合得到m=0.36,n=0.27,D50=72.67 Gy,AUC分别为0.607、0.585。MLD模型2、3级参数预测结果γ50=1.073,D50=24.66 Gy和γ50=0.97,D50=48.45 Gy,AUC分别为0.604和0.569。结论 使用相同治疗模式的单一人群大样本数据进行建模,对提高模型预测准确性和稳定性很重要。LKB模型和PCA模型均能较好地预测RILI的发生概率,MLD模型对3级RILI的预测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2.
骨肉瘤是一种具有高度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倾向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1].目前,尽管采用了加强化疗和适当的手术切除,仍有30%﹪~40%﹪的患者死于该疾病,其中肺转移是主要原因[2].建立接近人类骨肉瘤临床特征的肿瘤动物模型,对于研究骨肉瘤及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曹硕  吴荣 《中国肿瘤临床》2013,40(5):253-256
  目的  放射性肺损伤是一种常见的、与放射剂量相关的胸部恶性肿瘤放疗并发症, 考虑到对患者严重的不良反应及对治疗的限制, 本实验初步探讨了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机制。  方法  雌性Wistar大鼠57只, 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9只): 对照组(2组), 照射16 Gy组(2组), 照射20 Gy组(2组), 右肺予不同照射剂量(0、16、20 Gy)。2或6个月后, 取大鼠右肺组织, ELISA方法检测肺组织中TGF-β1、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含量。  结果  对照组与照射组比较, 大鼠肺组织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的表达均有统计学差异, 并且具有放射剂量和时间的依赖性。  结论  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系统在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证明。   相似文献   

14.
陈银 《临床肿瘤学杂志》2016,21(11):1048-1053
放射性肺损伤(RILI)是胸部肿瘤放射治疗中较常见的并发症。它是提高靶区放射剂量的限制性因素,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本文主要从RILI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和中西医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精准模拟肺癌发病病理过程的动物模型是促进肺癌基础和转化研究的关键,而目前常用的皮下移植瘤模型难以体现肺脏的基质环境特征。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可客观、动态地评价肺癌的肿瘤负荷变化及转移发生情况,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肺癌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可解决以上难题,充分体现肺癌的发病学特征。而人源性肿瘤组织异种移植(patient derived tumor xenograft,PDTX)原位模型和类器官模型也可部分体现肿瘤微环境和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均已成为该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放射治疗是胸部恶性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放疗期间肺部正常组织接受一定辐射后会导致胸部肿瘤放疗中常见的并发症--放射性肺损伤(Radiation-induced lung injury,RILI),其制约了肿瘤区域的放疗剂量,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研究发现RILI发病机制与多种细胞因子相关,如白介素家族、肿瘤坏死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等,目前对RILI防治手段的探索也有了一定突破,本文将逐一对此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胸部肿瘤放疗过程中正常肺组织不可避免受到照射,发生放射性肺损伤,主要病理表现为受照区域炎性细胞聚集、细胞因子释放、成纤维细胞聚集和增殖以及肺泡间隔胶原过度沉积。放射性肺损伤严重影响胸部放疗患者治疗顺应性和生存质量,甚至威胁其生命。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Th1、Th2免疫失衡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相关细胞因子网络在放射性肺损伤进展过程中发挥执行作用,因此恢复体内Th1、Th2免疫平衡可能为防治放射性肺损伤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NSCLC受累野IMRT后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及寻找预测因素。方法 2007—2011年间在我院治疗的256例未手术、Ⅲ期NSCLC患者。放疗采用受累野IMRT。放疗剂量50~70 Gy (中位值60 Gy),分割剂量2 Gy/次。109例(42.6%)接受同期化疗。采用NCI的CTCAE 3.0标准评估级别。以放疗结束后6个月内发生≥2级放射性肺损伤作为终点事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预测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中男215例(84%)、女41例(16%)。诊断时平均年龄59.2岁。43例(16.7%)发生≥2级放射性肺损伤。出现放射性肺损伤时间距放疗开始时间为20~169 d (中位数64 d)。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肿瘤位置、双肺平均剂量、双肺V5—V20与≥2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可疑相关(P=0.108、0.106、0.030、0.04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双肺平均剂量和双肺V5—V20与≥2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密切相关(P=0.048)。结论 局部晚期NSCLC受累野IMRT后双肺平均剂量和DVH中低剂量区体积可以初步预测症状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