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4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训练放疗计划个体化三维剂量预测模型,并使用该模型建立计划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已临床实施的早期鼻咽癌同步加量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计划,提取7个几何特征,包括各危及器官(OARs)到PTV、加量靶区和外轮廓的最小距离,及4个坐标位置关系特征。训练(89例)并验证(10例)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NN)的三维剂量分布预测模型;然后基于该预测模型建立放疗计划质量控制方法。以各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D2%、D25%、D50%、D75%和平均剂量(MD)为质量控制指标,通过标准为人工计划和预测剂量差别≤10%。采用由低年资物理师设计的10例计划,对该质量控制方法进行测试。结果18个头颈部OARs的主要剂量学指标,预测剂量与专家计划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剂量预测结果与专家计划相比,D2%、D25%、D50%、D75%和平均剂量(MD)的差别均控制在1.2 Gy以内。由低年资物理师设计的10例计划均达到常规临床剂量限值的要求,而利用建立的质量控制方法检出1例计划的脊髓、脊髓危及器官的计划体积(PRV)、脑干和脑干PRV剂量限制有待改善。根据模型预测值重新优化计划后,脊髓和脑干D2%分别降低了8.4和5.8 Gy。结论提出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放疗计划质量控制方法,能克服统一性剂量限值未考虑患者特异性的缺陷,可提高个体化计划质量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NSCLC受累野IMRT后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及寻找预测因素。方法 2007—2011年间在我院治疗的256例未手术、Ⅲ期NSCLC患者。放疗采用受累野IMRT。放疗剂量50~70 Gy (中位值60 Gy),分割剂量2 Gy/次。109例(42.6%)接受同期化疗。采用NCI的CTCAE 3.0标准评估级别。以放疗结束后6个月内发生≥2级放射性肺损伤作为终点事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预测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中男215例(84%)、女41例(16%)。诊断时平均年龄59.2岁。43例(16.7%)发生≥2级放射性肺损伤。出现放射性肺损伤时间距放疗开始时间为20~169 d (中位数64 d)。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肿瘤位置、双肺平均剂量、双肺V5—V20与≥2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可疑相关(P=0.108、0.106、0.030、0.04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双肺平均剂量和双肺V5—V20与≥2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密切相关(P=0.048)。结论 局部晚期NSCLC受累野IMRT后双肺平均剂量和DVH中低剂量区体积可以初步预测症状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  相似文献   
3.
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性视网膜炎以“比萨饼样”眼底改变为特征,常提示患者全身免疫力低下,考虑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全身应用免疫抑制剂及化疗药物所致。我们于2005年收治1例因长期全身应用免疫抑制剂引发CMV性视网膜炎的患者,现将其眼部表现及诊治经过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筛选可用于保乳手术瘤床标记物的生物可降解材料。基于文献检索和初选现有材料,选定5种生物可降解材料:PGA、PLLA、Mg1、Mg2、PLA/β-TCP,对这5种材料进行CT及MR图像扫描,评估其成像情况,然后对符合成像要求的材料进行体外降解测试,观察外观、质量及粘度变化。图像扫描测试表明:1)两种镁合金材料(Mg1和Mg2)在CT图像上出现放射状伪影;2)两种高分子材料(PGA和PLLA)及复合材料PLA/β-TCP在CT及MR图像上均没有明显伪影,且能与周围背景明显区分;3)就成像区分度而言,由于密度提高,复合材料PLA/β-TCP在CT图像上和周围背景的对比较PLLA明显提高。体外降解测试表明:1)PGA样品外观上至第8周时完全变成粉末状,粘度变化方面至12周时基本降解为小分子,而质量则至30周时基本降解完全;2)PLA/β-TCP样品至第40周时质量损失率约为10%,且外观无明显变化;3)PLLA样品至第40周时外观无明显变化,且由于亲水性不足降解非常缓慢,在48周的研究周期内粘度变化较小,质量基本不变化;4)进一步观察降解情况,在观察至9个月后,PLLA降解依旧非常缓慢,而PLA/β-TCP已进入加速降解阶段。本研究结合图像扫描及体外降解测试,综合考虑成像区分度和降解周期,最终确定PLA/β-TCP为最佳的生物可降解材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改装两片式16通道(16ch)柔性线圈,建立头颈部模拟定位高通道线圈扫描方案,并评价其可行性。方法:将两片式16ch柔性线圈改装成与头颈部放疗摆位辅助装置相匹配的包绕式设计,进行序列采集,加速因子分别设置为2和3。使用标配的6通道(6ch)线圈,进行相同序列采集,其最大支持加速因子为2,并将其作为参考图像,进行图像质量的比较。对图像各项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包括几何畸变百分比(%GD)、层位置(SP)、层厚(ST)、百分图像均匀性(PIU)、伪影比(GR)、信噪比(SNR)和高对比空间分辨率(HCSR);并记录各线圈和不同加速因子时的扫描时间。结果:ACR标准T1加权和T2加权序列,使用16ch线圈PIU较6ch线圈平均提高17.1%,其余各项指标两者差别均较小。加速因子均设置为2且扫描参数相同,16ch较6ch线圈相比,模拟定位序列各序列SNR平均相对提高约21.9%,PIU平均相对提高约10.3%,扫描时间和其它图像参数差别较小。16ch线圈加速因子3与6ch线圈加速因子2比较,时间缩短24.4%,PIU升高8.56%,但SNR下降10.86%。结论:本研究改装的高通道线圈磁共振模拟定位技术可满足临床需要;在不增加扫描时间的前提下,可显著提高图像的信噪比;在保持图像质量相近的前提下,可支持更快的并行采集方案,显著缩短扫描时间。  相似文献   
6.
抗VEGF药物治疗血管源性眼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许多人类血管源性眼病均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有关.近年来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血管源性眼病逐渐应用于临床,就maeugen,hcentis和avastin三种抗VEGF药物的基础研究、临床应用进展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综述,从生物学特性、临床疗效及应用前景等方面分析比较三种药物的共同点与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局部晚期NSCLC患者IMRT后急性症状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及相关预测因素。方法 2007—2011年间在本院治疗的256例未手术的Ⅲ期NSCLC患者。放疗靶区包括原发肺肿瘤及受累淋巴引流区, 中位剂量为60 Gy分30次(50~70 Gy)。109例(42.6%)接受同期化疗。放疗期间及放疗结束后3个月内出现≥2级急性食管炎(症状性食管炎)作为终点事件, 采用CTCAE3.0评估急性食管炎级别。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预测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74例患者(68%)出现治疗相关的≥2级急性食管炎, 其中154例(60.2%)为2级、20例(7.8%)为3级。≥2级急性食管炎发生时的中位剂量为30 Gy (11~68 Gy)。食管V5—V60、食管平均剂量及年龄是≥2级急性食管炎的预测因素(P=0.021、0、0.010), 其中高龄是保护性因素;食管V50—V60、同期化疗、体重指数是≥3级急性食管炎的预测因素(P=0.010、0.003、0.019), 其中高体重指数是保护性因素。结论 局部晚期NSCLC患者IMRT后食管V50—V60和同期化疗是≥3级急性食管炎的预测因素, 食管V50对预测≥2级、≥3级急性食管炎都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将深度学习算法与商用计划系统整合,建立乳腺癌靶区和危及器官(OARs)自动分割平台并加以验证。方法 入组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保乳术后放疗的左、右乳腺癌患者各400例。基于深度残差卷积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临床靶区(CTV)和OARs分割模型,建立端到端的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分割平台(DLAS)。使用42例左乳腺癌和40例右乳腺癌验证DLAS平台勾画的准确性。分别计算总体戴斯相似性系数(DSC)和平均豪斯多夫距离(AHD)。并计算相对层位置与每层DSC值(DSC_s)的关系,进行逐层分析。结果 左/右乳腺癌全乳CTV平均总体DSC和AHD分别为0.87/0.88和9.38/8.71mm,左/右乳腺癌OARs平均总体DSC和AHD范围为0.86~0.97和0.89~9.38mm。对CTV和OARs进行逐层分析,达到0.90以上表示医生只需要较少修改甚至不用修改的层面,左右乳腺癌的CTV勾画占比约44.7%的层面,OARs自动勾画占比范围为50.9%~89.6%。对于DSC_s<0.7,在两侧边界区域(层位置0~0.2和0.8~1.0) CTV和除脊髓以外的感兴趣区域DSC_s值明显下降,且越靠近边缘降低程度越明显。脊髓采用全层勾画,未发现有特殊区域出现DSC_s明显下降。结论 建立端到端的DLAS平台整合乳腺癌分割模型取得较好的自动分割效果。在头脚方向的两侧边界区域,勾画的一致性下降较明显,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在常规剂量扫描情况下模拟低剂量CT图像的方法,以此生成训练数据集中与常规剂量CT具有对应关系的低剂量CT图像,并建立深度学习模型,用于低剂量CT图像的降噪。方法:使用Philip Brilliance CT Big Bore模拟定位机,其不同算法重建的CT图像具有不同的噪声水平,其中iDose4算法噪声较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将深度学习算法与商用计划系统整合,建立乳腺癌靶区和危及器官(OARs)自动分割平台并加以验证。方法 入组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保乳术后放疗的左、右乳腺癌患者各400例。基于深度残差卷积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临床靶区(CTV)和OARs分割模型,建立端到端的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分割平台(DLAS)。使用42例左乳腺癌和40例右乳腺癌验证DLAS平台勾画的准确性。分别计算总体戴斯相似性系数(DSC)和平均豪斯多夫距离(AHD)。并计算相对层位置与每层DSC值(DSC_s)的关系,进行逐层分析。结果 左/右乳腺癌全乳CTV平均总体DSC和AHD分别为0.87/0.88和9.38/8.71mm,左/右乳腺癌OARs平均总体DSC和AHD范围为0.86~0.97和0.89~9.38mm。对CTV和OARs进行逐层分析,达到0.90以上表示医生只需要较少修改甚至不用修改的层面,左右乳腺癌的CTV勾画占比约44.7%的层面,OARs自动勾画占比范围为50.9%~89.6%。对于DSC_s<0.7,在两侧边界区域(层位置0~0.2和0.8~1.0) CTV和除脊髓以外的感兴趣区域DSC_s值明显下降,且越靠近边缘降低程度越明显。脊髓采用全层勾画,未发现有特殊区域出现DSC_s明显下降。结论 建立端到端的DLAS平台整合乳腺癌分割模型取得较好的自动分割效果。在头脚方向的两侧边界区域,勾画的一致性下降较明显,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