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病例介绍 患者,女,54岁.外伤后行B超检查发现脾脏大,多次查白细胞均增高,无发热、盗汗,乏力、消瘦明显.既往心肌缺血、脑动脉硬化、头晕、耳鸣,无放射线接触史.查体:无贫血、出血,浅表淋巴结不大,巩膜无黄染,心肺无异常,肝脏肋下未触及,脾脏肋下及边.实验室检查:WBC 11.5×109/L,Hb 109g/L,RBC3.92×1012/L,BPC 82×109/L,MCV 81.6 fl、Ret1.35%.白细胞分类:L0.67、M0.06、St 0.07、N0.17、E0.03.血清生化测定:TP69.8g/L、A 44.4g/L、G 25.4g/L、ALT766.8 nmoL·s-1·L-1、AST683A nmoL·s-1·L-1、ALP 2517.1 nmoL·8-1·L-1、GGT5167.7 nmoL·s1·L-1、铁蛋白15μg/L,不饱和铁64.4μmol/L,总铁结合力81.9μmol/L、铁饱和度0.21.  相似文献   

2.
纪小龙  林汉良 《癌症》1996,15(1):74-75
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纪小龙,林汉良边缘带淋巴瘤,可以说是老形态新名词。在1994年的Histopatholgy和Blood两份杂志上相继发表了由ChanJKC牵头、来自欧美及香港9个国家和地区的17所大学、医院、研究所的19位血液病理专家组成的淋巴瘤研...  相似文献   

3.
1病例报告 病例1,患者男,73岁。因“发现右颌下肿物1年余,进行性增大3个月”于2012-04-27入我院。患者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自行触及右侧颌下肿物,直径约0.5cm,质软,无压痛,未予治疗。3个月前肿物较前明显增大,约2cm×1cm,质韧,压痛,左侧腹股沟区也出现一类似肿物,未予治疗。后右颌下及左腹股沟肿物逐渐增大至4cm×1cm大小,左右锁骨上可触及若干直径约0.5cm肿物,伴夜间盗汗,遂来我院就诊。  相似文献   

4.
夏乐敏  陈秋生  张莉 《现代肿瘤医学》2012,20(12):2649-2650
1临床资料患者,男,56岁。因"反复腹泻2年余",于2010年1月28日入住上海瑞金医院。患者2008年1月起,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泻,每次发作3-5天,每天腹泻7次左右,为黄色稀水样便,无黏液及脓血便,无腹痛,恶心、呕吐,伴发热,体温39℃-40℃左右,在当地医院予以左氧氟沙星等补液抗炎  相似文献   

5.
随着分子遗传学研究技术的不断改进,基因组学已成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病因学研究的热点,第11届世界淋巴瘤大会上,多位学者报道了恶性淋巴瘤基因组学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6.
每3年1届的世界淋巴瘤大会于2011年6月15日至18日在风景如画的瑞士南部小镇卢加诺(Lugano)举行。本次会议仍是人头攒动,讨论热烈,内容涉及淋巴瘤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方方面面,其中不乏亮点和共识。现就本次盛会关于T细胞淋巴瘤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7.
BCL-6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发病最多的一型,与BCL-6基因高度相关。BCL-6主要分布于生发中心及生发中心起源的淋巴瘤中,在DLBCL中易发生易位、突变、缺失从而导致表达失调,作用于与细胞活化、分化、周期、凋亡相关的基因,使细胞处于快速增殖、幼稚状态。BCL-6对DLBCL预后的意义尚有争议,不同的统计数据得出了不同结论。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25岁,未婚。无意中发现右乳肿块3个月,于1998年3月12日入院,自述1个月来经常感冒,低热。查体:双侧乳腺大小基本对称,无橘皮样改变。触诊于右乳外上象限可扪及一体积约6cm×4cm×3.5cm包块,边界清晰,推之可动。结节状,质软,触之有时疼痛。腋窝及其它部位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CT及B超示胸腹部未见异常。行钼靶X线摄片见肿物边界清晰,无毛刺,密度均匀,无钙化,与皮肤无粘连。临床诊断为纤维腺瘤,遂行肿物单纯切除术。 病理检查:类圆形肿物1个,体积约5cm×4cm×3cm,边界清楚,外…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性,31岁,因"发现颈部红色皮疹3个月,累及全身1个月"于2003年9月3日入院.入院前于外院取背部皮损活检送我院病理科会诊,后病理报告示:(背部皮损)淋巴瘤样丘疹病,免疫组化示:CD30(-),CD3(+),TIA-1(+),granzyme(+),CD79a(-),CD20(-).  相似文献   

10.
弥漫性小无裂细胞淋巴瘤是高度恶性、进展快、死亡率高的肿瘤,常规 CHOP方案治愈率仅为 30%左右. IPI评分 >4分的大细胞淋巴瘤单用 CHOP 方案 5年生存率仅 25%.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和法国采用短程、高强度化疗使治愈率明显提高 [1~ 4].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对弥漫性小无裂细胞淋巴瘤采用 CODOX- M/IVAC方案进行短程、高强度治疗,获得 70%~ 80%的治愈率 [1],对晚期大 B细胞淋巴瘤也获得较好的疗效 [2].但此方案剂量强度大,骨髓毒性重.本研究对此方案进行剂量上的调整,并于 1999年 11月至 2001年 11月对 10例小无裂和大细胞淋巴瘤的患者采用改良 CODOX- M/IVAC方案治疗.现将初步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鼻咽恶性淋巴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有关淋巴瘤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简要介绍鼻咽部恶性淋巴瘤的有关致病机制、临床表现、预后情况及活检方法.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77岁,以发现左大腿内侧肿块6月余入院.6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左大腿内侧肿块,如鹌鹑蛋大小,无疼痛感,局部皮肤无红肿,未予重视.近1个月来发现肿块逐渐肿大,来我院就诊.发病以来无发热及全身不适,否认外伤病史.查体见,患者左大腿中部伸侧见一肿块,略高于皮面,大小约3.5 cm×3 cm×2 cm,界限欠清楚,局部无压痛,皮肤颜色暗红,表而无破溃.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超声检杳肝、脾不大,腹膜后无肿大淋巴结.  相似文献   

13.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ubcutaneous pannieulitis—like T-cell lymphoma,SPTCL)是一种少见的皮肤淋巴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表现,在新的WHO恶性淋巴瘤分类中确定为外周T细胞……  相似文献   

14.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ubcutaneouspanniculitis -likeT-celllymphoma ,SPTCL)是一种少见的皮肤淋巴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表现 ,在新的WHO恶性淋巴瘤分类中确定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一种独立类型。现将我院收治的 1例SPTCL报道如下。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 ,8岁。因右大腿前份皮肤片状肿块进行性长大 4个月入院。患者 4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右侧大腿前份有 5 0cm×7 0cm大小有肿块 ,表面粗糙 ,色泽暗红 ,伴局部压痛。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蜂窝组织炎” ,行抗炎治疗无效。肿块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回顾性分析韦氏环与结内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 分析病理确诊的韦氏环和结内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81例资料,其中韦氏环80例,结内101例.Ann Arbor分期1期57例,Ⅱ期83期,Ⅲ期26例,Ⅳ期15例.Ⅰ-Ⅱ期接受化疗加受累野照射,Ⅲ-Ⅳ期以化疗为主.结果 与结内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相比,韦氏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多表现为临床Ⅱ期和邻近器官受侵,少见全身症状、脾受侵、乳酸脱氢酶和β2微球蛋白升高.韦氏环和结内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6%和56%(x2=2.43,P=0.119),Ⅰ~Ⅱ期韦氏环和结内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8%和58%(x2=76,P=0.097).单因素分析显示乳酸脱氢酶升高、国际预后指数评分≥1、β2微球蛋白升高是韦氏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而β2微球蛋白升高、大肿块和国际预后指数评分≥1与结内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差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乳酸脱氧酶升高、β2微球蛋白值升高与伞组患者预后差有关.结论 与结内病变相比,韦氏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具有某些不同的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16.
套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不同的分类系统中,套细胞淋巴瘤有许多不同名称。Kiel分类将其命名为“中心细胞性淋巴瘤”;在美国,许多血液病理学家采用Berard和Dorfman的命名:即中间淋巴细胞性淋巴瘤;Weisenburger将正常生发中心外套区扩大所形成的结节性肿瘤命名...  相似文献   

17.
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类型(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PTCL-NOS)是2008年WHO淋巴肿瘤病理分类中一个较新的亚型。病因不清,其诊断需结合临床、病理、免疫及遗传学特征,并排除其它特指型T细胞  相似文献   

18.
高天晓  李志铭 《中国肿瘤临床》2020,47(20):1039-1043
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PTCL)是来源于胸腺后不同阶段的生物学行为及临床表现具有明显异质性的一类恶性淋巴肿瘤。诊断时多为晚期且进展迅速,即使接受高强度的治疗,治愈率仍较低。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NK/T-cell lymphoma,ENKTL)为原发于鼻腔或其他结外器官的NK/T细胞淋巴瘤,属于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一种少见特殊类型,占NHL的5%~15%。其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异性,亚洲人群相对高发。ENKTL恶性程度高、临床进展快且预后差。寻求更为标准化、规范化的诊疗指导,学习并理解国际及国内的权威指南尤为重要。本文将对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指南以及美国肿瘤学临床实践(NCCN)指南等进行解读,重点对近两年(2019年至2020年)指南中PTCL及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natural killer T-cell lymphoma,NKTCL)的部分更改和新增内容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伴绒毛状细胞的脾B细胞边缘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治疗进行探讨。方法分析1例患者病史、临床表现、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学、脾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可见毛细胞样的淋巴细胞,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流式细胞学等检测,诊断为伴绒毛状细胞的脾B细胞边缘区淋巴瘤,给予患者干扰素及利妥昔单抗治疗。患者治疗反应较好。结论伴绒毛状细胞的脾B细胞边缘区淋巴瘤发病率低,目前国内报告例数有限,治疗措施也不尽相同,其鉴别诊断异常重要,相关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I-DLBCL)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2月至2013年4月诊治的17例PGI-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治疗方法、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分期采用Ann Arbor分期法,采用国际预后指数(IPI)和Ki-67评估,观察短期缓解率,分析临床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17例PGI-DLBCL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3∶1(男9例,女8例),中位年龄47岁(15~69岁);有B症状者6人,占35.3%;随访时间为4~7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Ann Arbor分期Ⅰ/Ⅱ期10例(58.8%),Ⅲ/Ⅳ期7例(41.2%);IPI评分≤2分患者11例(64.7%),IPI评分>2分患者6例(35.3%);6例可评估免疫分型的患者中生发中心型4例(66.7%),非生发中心型2例(33.3%);按部位,胃12例,结肠3例,直肠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2疗程以上的化疗,采用CHOP、CHOP(E)方案化疗患者9例(52.9%),采用利妥西单抗联合化疗者8例(47.1%)。近期疗效显示:16例可评估患者,5例CR(31.3%),5例PR(31.3%),3例SD(18.8%),3例PD(18.8%);IPI评分≤2分患者50%达CR,IPI评分>2分患者均未达CR;7例Ann Arbor分期Ⅲ-Ⅳ期患者,1例达CR(14.3%),9例Ann Arbor分期Ⅰ-Ⅱ期患者,4例达CR(44.4%);7例患者联合了利妥西单抗治疗,总有效率达71.4%(2例CR、3例PR),9例未联合利妥西单抗治疗,总有效率为55.6%(3例CR、2例PR)。结论:17例PGI-DLBCL患者多为中年,确诊依靠手术或内镜病理活检,大部分患者Ki-67表达>40%,需加强超声胃镜及PET-CT检查,以便更好的评估预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与其预后相关。治疗中利妥西单抗联合化疗的治疗反应较好,需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