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0 毫秒
1.
目的探讨JAK2 V617F基因突变状态及负荷对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20年1月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199例MPN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JAK2 V617F突变负荷与MPN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评分的关系。结果199例BCR-ABL阴性MPN患者中JAK2 V617F突变阳性138例(69.4%);其中,72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中突变阳性64例(88.9%),101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中突变阳性54例(53.5%),25例骨髓纤维化(MF)患者中突变阳性20例(80.0%),1例嗜酸粒细胞增多症(HES)患者突变阳性。JAK2 V617F突变高负荷者占55.1%(76/138)。突变负荷最高的类型为PV,MF次之,ET最低,3组突变负荷分别为(73.9±18.3)%、(59.9±25.2)%、(25.0±16.5)%。JAK2 V617F突变负荷与PV、ET、MF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26、0.675、0.796,均P<0.01)。JAK2 V617F突变负荷与PV、ET患者的预后评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96、0.404,均P<0.05)。结论BCR-ABL阴性MPN患者JAK2 V617F突变负荷与临床病理因素相关,JAK2 V617F突变高负荷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芦可替尼对JAK2 V617F 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veloproliferative ncoplasms,MPN)患者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d cell death-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及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cell,Treg)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纳人 2016 年10月至2018年5月保定市第一医院收治的 JAK2 V617F阳性 MPN 患者46 例,包括初治组41例、芦可替尼治疗组5例,,另纳人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荧光定量 PCR 检测JAK2 V617F突变量,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PD-1、PD-L1 及Trexg 细胞水平。另选取12 例患者行体外细胞培养,应用250mmol/L芦可替尼干预48h后检测PD-1、PD-L1及Treg 水平。结果∶JAK2 V617F 阳性MPN 初治组患者骨髓髓系细胞高表达 PD-1、PD-L1,外周血 Teg细胞水平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及芦可替尼治疗组(均P <0.05)。250 nmol/L芦可替尼体外干预48 h后MPN原代细胞PD-1、PD-L1 及Trexg的水平明显低于干预前水平(均P <0.05)。结论∶PD-1、PD-L1 及Treg参与了MPN的发病,芦可替尼能够抑制MPN JAK2 V617F突变量、PD-1、PD-L1 及Treg 水平,进而抑制 MPN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Janus Kinase 2V617F基因突变(JAK2V617F)在bcr-abl阴性骨髓增生性疾病(MPD)的发生率和临床意义.方法 基因组DNA从患者骨髓或外周血粒细胞中提取.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CR)、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和PCR产物测序的方法检测JAK2V617F突变.共检测患者110例,其中bcr-abl阴性MPD 41例、bcr-abl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25例和急性白血病44例.结果 JAK2V617F阳性结果分别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11例(91.7%)、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8例(53.3%)、特发性骨髓纤维化(IMF)4例(57.1%),而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症(HES)7例、bcr-abl阳性CML 25例和急性白血病44例[包括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2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8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2例1均未检测到JAK2V617F基因突变.在所有JAK2V617F阳性的标本和10份阴性标本中,AS-PCR和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方法的测定结果都可经测序进一步证实.结论 90%以上的PV、50%以上的ET和IMF可检测到JAK2V617F基因突变;JAK2V617F基因突变在PV、ET和IMF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可以作为诊断的分子标志,也可能是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伴有JAK2基因V617F突变的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的实验室特征。方法:通过骨髓涂片进行细胞形态学分析诊断;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及DNA测序方法检测JAK2 V617F突变;RHG显带进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细胞形态学诊断为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BCR/ABL融合基因为阴性;存在JAK2 V617F杂合突变;染色体分析结果为正常核型。结论:JAK2 V617F突变在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中很少见,具有该突变的CNL患者有较长的生存期,JAK2 V617F突变可能提示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伴有JAK2基因V617F突变的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的实验室特征。方法:通过骨髓涂片进行细胞形态学分析诊断;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及DNA测序方法检测JAK2 V617F突变;RHG显带进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细胞形态学诊断为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BCR/ABL融合基因为阴性;存在JAK2 V617F杂合突变;染色体分析结果为正常核型。结论:JAK2 V617F突变在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中很少见,具有该突变的CNL患者有较长的生存期,JAK2 V617F突变可能提示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简要回顾了近百余年人们对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的认识过程,重点讨论这一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JAK2 V617F基因突变的发现将费城染色体阴性(Ph-)MPN带入分子生物学时代,为临床提供了重要的诊断手段和依据,指导、研发了芦可替尼(ruxolitinib)等一批靶向药物.但是,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中的bcr-abl不同,JAK2 V617F突变不是MPN诊断的“金标准”,其他辅助检查和鉴别诊断仍不可少.目前,JAK抑制剂开始用于Ph-MPN患者,有一定的适应证,远期疗效正在观察,目前还不能替代有效的常规治疗,如羟基脲、阿司匹林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JAK2V617F基因突变在急性髓性白血病M2型(AML-M2)患者中的发牛率和临床预后意义.方法 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技术,检测80例AML-M2患者的JAK2V617F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80例AML-M2患者中,初诊时JAK2V617F基因突变6例,复发时JAK2V617F基因突变1例,JAK2V617F基因的突变率为8.8%.7例JAK2V617F基因突变者的血象和骨髓象均呈现出白血病改变特征,而无骨髓增殖性疾病(MPD)征象;免疫分型显示为髓系表达.接受治疗的5例JAK2V617F基因突变者中,有4例患者在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1例未缓解;除1例失访外,其余4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8.5个月.结论 JAK2V617F基因突变作为AML发病机制中的Ⅰ类突变,可能并不是AML发病的初始事件;初诊AML患者出现JAK2V617F基因突变也并不意味着疾病顸后较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使干扰素治疗失败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变期达完全缓解的有效方法.方法 CML急变期患者8例,Ph染色体、bcr-abl融合基因均阳性.2例出现附加染色体.每例患者急变前除应用羟基脲外,均应用过3个月以上干扰素,5例患者曾用含阿糖胞苷(Ara-C)的不同方案化疗,均未服用伊马替尼.8例急变期患者均服用伊马替尼600 mg/d,联合HAG方案[高三尖杉酯碱(HH)1~2mg/d,Ara-C 15~25mg每12h 1次,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200μg/m2].根据患者年龄、血常规、骨髓象决定用药剂量及时间长短.结果 2例达血液学部分缓解,6例达血液学完全缓解,继续服用伊马替尼600mg/d.6例血液学完全缓解者达遗传学缓解,生存时间6(3~9)个月,均未达分子生物学缓解.中位血液学复发时间10(3~26)个月,伊马替尼联合HAG方案治疗中位生存时间17(8~28)个月.结论 伊马替尼联合HAG方案治疗CML急变期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使干扰素治疗失败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变期达完全缓解的有效方法.方法 CML急变期患者8例,Ph染色体、bcr-abl融合基因均阳性.2例出现附加染色体.每例患者急变前除应用羟基脲外,均应用过3个月以上干扰素,5例患者曾用含阿糖胞苷(Ara-C)的不同方案化疗,均未服用伊马替尼.8例急变期患者均服用伊马替尼600 mg/d,联合HAG方案[高三尖杉酯碱(HH)1~2mg/d,Ara-C 15~25mg每12h 1次,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200μg/m2].根据患者年龄、血常规、骨髓象决定用药剂量及时间长短.结果 2例达血液学部分缓解,6例达血液学完全缓解,继续服用伊马替尼600mg/d.6例血液学完全缓解者达遗传学缓解,生存时间6(3~9)个月,均未达分子生物学缓解.中位血液学复发时间10(3~26)个月,伊马替尼联合HAG方案治疗中位生存时间17(8~28)个月.结论 伊马替尼联合HAG方案治疗CML急变期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JAK2 V617F基因突变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中的发生率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骨髓细胞学和活组织检查方法分析120例患者的骨髓病理状况,监测费城染色体(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从患者骨髓抽提DNA,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JAK2 V617F基因突变.结果 所有患者均呈现出MPN各自类型的典型特征.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检测均为阴性.120例MPN患者中JAK2 V617F基因突变的阳性率为66.7%(80/120),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为72.7%(16/22),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为66.0%(62/94),4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中2例阳性.JAK2 V617F突变阳性PV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P=0.001)和血小板计数(P=0.010)均高于阴性患者;JAK2 V617F突变阳性ET患者的白细胞计数高于阴性患者(P=0.006);PMF中JAK2V617F突变阳性和阴性患者间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JAK2 V617F基因突变检测有助于bcr-abl阴性MPN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使患者能够在早期被发现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使干扰素治疗失败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变期达完全缓解的有效方法。方法 CML急变期患者8例,Ph染色体、bcr-abl融合基因均阳性。2例出现附加染色体。每例患者急变前除应用羟基脲外,均应用过3个月以上干扰素,5例患者曾用含阿糖胞苷(Ara-C)的不同方案化疗,均未服用伊马替尼。8例急变期患者均服用伊马替尼600 mg/d,联合HAG方案[高三尖杉酯碱(HH)1~2 mg/d,Ara-C 15~25 mg每12 h 1次,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200 μg/m2]。根据患者年龄、血常规、骨髓象决定用药剂量及时间长短。结果 2例达血液学部分缓解,6例达血液学完全缓解,继续服用伊马替尼600 mg/d。6例血液学完全缓解者达遗传学缓解,生存时间6(3~9)个月,均未达分子生物学缓解。中位血液学复发时间10(3~26)个月,伊马替尼联合HAG方案治疗中位生存时间17(8~28)个月。结论 伊马替尼联合HAG方案治疗CML急变期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首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相关JAK2、MPL和CALR基因突变发生情况.方法 收集378例AIS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和临床资料.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和Sanger基因测序法检测患者基因组DNA中JAK2 V617F、JAK2 Exon12、MPL Exon10和CALR Exon9基因突变,并分析突变阳性患者的病史、临床资料、外周血细胞分类计数以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结果 共检测到5例(1.3%)患者JAK2 V617F突变阳性,1例(0.3%)CALR基因突变阳性,总阳性率为1.6%.其中2例JAK2 V617F突变阳性患者的外周血血红蛋白水平达到MPN的诊断标准.结论 约1.6%的首诊为AIS的患者可检测到JAK2 V617F或CALR突变,这部分患者可能处于MPN的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亚砷酸(arsenic trioxide,ATO)在治疗JAK2V617F突变阳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MPN)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例JAK2V617F阳性的MPN患者用亚砷酸治疗,观察其治疗前后不同时期相应的血象变化以及JAK2V617F表达,并与单用羟基脲的对照组作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3个月及1年后,应用亚砷酸治疗组的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3年后两组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JAK2V617F的转阴率两组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亚砷酸作为一种诱导凋亡剂短期内可以有效地降低三系血细胞,但未有证据表明能降低MPN患者JAK2V617F的阳性表达,故长期疗效需更多的临床及实验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BCR-ABL融合基因阴性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患者JAK2、CALR及MPL基因突变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选取132例BCR-ABL融合基因阴性的MPN患者,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27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97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rimary myelofibrosis,PMF)8例。骨髓抽提DNA,荧光定量PCR检测JAK2、CALR及MPL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临床特征,JAK2基因包含JAK2V617F、JAK2 N542_E543del、E543_D544del和JAK2 K539L1/L2;CALR基因包含CALR L367fs*46和CALR K385fs*47,MPL基因包含MPL W515K/A/L/R1/R2/S和MPL S505N。结果:在132例BCR-ABL融合基因阴性的MPN患者中,仅有JAK2V617F、MPL W515K/A/L/R1/R2/S、CALR L367fs*46和CALR K385fs*47突变,突变率分别为48.48%(64/132)、0.76%(1/132)、10.61%(14/132)和6.06%(8/132),并且这几种突变不同时出现。PV中仅有JAK2V617F突变,突变率为74.07%(20/27),ET中JAK2V617F、CALR L367fs*46和CALR K385fs*47突变率分别为42.27%(41/97)、13.40%(13/97)、8.25%(8/97),PMF中 JAK2V617F、CALR L367fs*46和MPL W515K/A/L/R1/R2/S突变率分别为37.50%(3/8)、12.50%(1/8)和12.50%(1/8)。在PV患者中,JAK2V617F突变阳性患者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显著高于阴性患者(P<0.05)。在ET患者中,JAK2V617F突变阳性患者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显著高于阴性患者(P<0.05),CALR突变阳性患者的血小板(platelet,PLT)显著高于阴性患者(P<0.05)。结论:基因检测为MPN的诊断及预后能提供更加方便、准确地依据,为相关的治疗提供更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干扰素、亚砷酸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原发T315I突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效果.方法 应用干扰素、亚砷酸联合TKI(伊马替尼)治疗1例原发T315I突变的CML患者,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CML加速期患者应用亚砷酸联合伊马替尼治疗1周后达完全血液学缓解;更换为干扰素联合尼洛替尼治疗6个月后,达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T315I突变消失.结论 干扰素、亚砷酸联合TKI可作为原发T315I突变CML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0引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为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其发病及进展缓慢,据病程分为三期: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CML的特征改变是染色体形成9,22号染色体易位,形成BCR-ABL融合基因,其蛋白产物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从而导致CML的发生[1]。伊马替尼(imatinib)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够特异性的抑制BCR-ABL蛋白活性,为治疗CML的首选靶向药物[2]。伊马替尼的应用极大改善了CML患者的生存及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JAK2 V617F、JAK2(exon12)、CALR和MPL基因突变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并分析发生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15例bcr-abl阴性MPN患者初诊时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34例发生血栓事件的患者为观察组,81例未发生血栓事件的患者为对照组,分析影响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71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中,JAK2 V617F阳性组、CALR阳性组的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水平与4种突变均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35,P=0.005;F=3.405,P=0.039);JAK2 V617F阳性组、CALR阳性组的脾大发生率高于4种突变均阴性组(χ2=16.902,P=0.0002;χ2=12.658;P=0.001).观察组中JAK2 V617F阳性、高Hb水平(男性≥160 g/L,女性≥150 g/L)、合并高血压、年龄≥60岁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χ2=5.585,P=0.025;χ2=4.909,P=0.043;χ2=8.891,P=0.004;χ2=15.933,P=0.023).结论 检测JAK2 V617F、JAK2(exon12)、CALR和MPL基因突变有助于bcr-abl阴性MPN患者的诊断;JAK2 V617F阳性、高Hb水平、高血压、高龄是发生血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2005年JAK2 V617F突变和2013年CALR基因突变的发现极大地推进了费城染色体阴性(Ph-)的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诊断和治疗的研究.MPN患者多有显著的易栓倾向,而在多种易栓症患者中也有较高的JAK2 V617F突变携带率,两者之间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对于JAK2V617F突变在对照人群和总体人群中发生情况的研究改变着人们对慢性肿瘤发生、发展的认识.文章结合第56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的相关报道对上述内容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 JAK2 V617F 突变及其突变负荷与血常规及凝血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90例 ET 患者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行 JAK2 V617F 点突变检测,实时定量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行JAK2 V617F 检测突变负荷,分析 JAK2 V617F 突变及突变负荷与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的相关性。结果90例ET 患者中,50例患者检出 JAK2 V617F 突变,突变率为55.6%。 JAK2 V617F 突变组红细胞计数[(4.67±0.89)×109/L 比(4.04±0.99)×109/L, P=0.003]、白细胞计数[(11.64±5.20)×109/L 比(9.11±4.11)×109/L, P=0.014]、血细胞比容[(0.41±0.07)比(0.36±0.07),P=0.005]均较野生型组高,凝血酶原时间较野生型组长[(13.18±1.63) s 比(12.02±1.24) s,P=0.000]。 JAK2 V617F 突变负荷为(29.91±18.63)%,JAK2 V617F 突变负荷与血常规之间未见相关性(均 P>0.05),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之间存在相关性(r=0.456,P=0.001)。结论 ET 患者存在较高的 JAK2 V617F 突变率,临床早期检测JAK2 V617F 突变及突变负荷可能对 ET 患者血管性事件早期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干扰素α对JAK2V617阳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干扰素α(IFN-α)在治疗JAK2V617F突变阳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IFN-α治疗前后不同时间骨髓液JAK2V617F和PRV-1 mRNA表达水平;体外半固体集落培养检测自发性红系集落形成(EEC),流式细胞术检测体外IFN-α促凋亡作用.结果 10例JAK2V617F阳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5例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2例特发性骨髓纤维化(MF)患者在应用干扰素α治疗前骨髓液JAK2V617F mRNA平均拷贝数量为(4.35±0.98)×107,治疗1年后降低为(1.56±0.67)×103,并与PRV-1 mRNA降低呈时间依赖性负相关.同时可见IFN-α也有抑制EEC形成和促进骨髓单个粒细胞凋亡作用.结论 IFN-α可以降低JAK2V617F阳性克隆比例、PRV-1的表达以及EEC的形成.JAK2V617F mRNA可作为患者骨髓液中治疗效果的分子生物学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