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Watson-Jones入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联合病灶刮除植骨治疗股骨近端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的可行性,评估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5年1月采用经Watson-Jones入路PFNA联合病灶刮除植骨治疗的38例股骨近端良性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4例;年龄15~57岁,平均28岁。病理类型:纤维结构不良20例,骨囊肿7例,动脉瘤样骨囊肿5例,骨巨细胞瘤3例,内生软骨瘤2例,非骨化性纤维瘤1例。临床表现:髋关节疼痛19例,病理性骨折12例,肢体短缩、髋关节内翻畸形4例,出现原有病灶复发3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随访摄X线片及三维CT,了解植骨融合情况及内固定物位置,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93)评分标准评估下肢功能,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为130~280 min,平均182 min;术中出血量为300~1 500 mL,平均764 mL。术后3例出现切口脂肪液化,均经正规换药顺利愈合,未造成深部感染;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于术后2~4周开始部分负重,完全负重时间为3~6个月,平均4.2个月。3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10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60个月。影像学检查提示植骨均融合,融合时间为8~18个月,平均11.4个月。随访期间无病理性骨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关节脱位、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无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末次随访时,VAS评分、MSTS93评分和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Watson-Jones入路刮除植骨后联合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良性病变,能够在彻底清除病灶的同时获良好力学稳定性,且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5):1351-1355
[目的]评价带血供游离腓骨移植重建股骨近端侵袭性良性溶骨性病变所致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自2008年4月~2013年3月收治股骨近端良性侵袭性肿瘤或肿瘤样病变共14例,采用病灶内扩大刮除、氯化锌烧灼瘤壁,吻合血管腓骨移植,支持钢板内固定等方法手术治疗,影像学随访评价病变转归、植骨愈合;采用改良肌肉骨髂系统肿瘤学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肢体功能评价表随访肿瘤切除术后患者肢体功能。[结果]随访18~67个月,平均(35.71±15.80)个月。其中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于术后12个月复发。其余13例患者随访期间均未见病变复发表现,钢板固定无松动、断裂,无术后病理性骨折,未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其他并发症。移植腓骨无缺血坏死表现、与受区2~7个月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54±1.27)个月。术后3、6个月MSTS功能评分依次为(25.57±4.27),(27.07±6.53)分。[结论]病灶刮除,氯化锌烧灼瘤壁,吻合血管腓骨移植填充重建,结合支持钢板内固定是股骨近端侵袭性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的有效外科治疗方法。中期随访表现为病变复发率低,破坏骨结构得以重建,髋关节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3.
田野  陈龙刚  史斌  张男  付勤 《中国骨伤》2017,30(2):179-183
目的:探讨病灶刮除植骨联合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股骨近端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采用病灶刮除、自体髂骨或自体髂骨加同种异体骨植入及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近端良性肿瘤患者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12~68岁,平均42岁;病程1个月~2年,平均9个月。手术前后采用MSTS评分评价患者的下肢功能,并将末次MSTS评分与术前评分进行比较,随访时同时行X线检查,评价病灶愈合情况,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9个月。末次随访时MSTS评分为27.06±2.59高于术前的16.44±1.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X线片均显示植骨融合,合并病理骨折者骨连续性恢复,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松动、变形及移位等。术后1例切口脂肪液化,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术后13个月复发。结论:病灶刮除植骨联合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是治疗股骨近端肿瘤的有效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肿瘤,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并且预防病理性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股骨近端良性肿瘤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肿瘤学和功能学结果,探讨其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1998年5月-2006年6月我中心手术治疗股骨近端良性病变共88例,男性54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28岁.疾病种类主要包括纤维异样增殖症、骨囊肿和骨巨细胞瘤.手术方式:3例仅接受活检,17例行肿瘤病灶外整块切除,68例行病灶内刮除;其中54例进行了内固定,12例接受人工关节假体置换.结果 平均随访58个月,9例囊内刮除病例(9/85,11.7%)出现局部复发,包括6例纤维异样增殖症,1例骨囊肿,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骨巨细胞瘤;其中1例人工假体置换病例出现了深部感染,3例单纯病灶刮除、未行内固定患者出现术后骨折.术后MSTS93评分平均27.3分.结论 对股骨近端良性肿瘤进行适当的刮除植骨内固定通常可以达到较低的复发率和较好的功能.人工关节置换可用于侵袭性或反复复发病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病灶刮除植骨术治疗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primary aneurysmal bone cyst,PAB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院自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间采用单纯性病灶刮除植骨术治疗的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病例资料共61例,其中男34例,女27例;年龄5~75岁,平均(25.3±9.28)岁。该组病例中病灶常见好发部位依次为肱骨近端、股骨近端、胫骨近端、股骨远端,伴病理性骨折5例。外科手术方法为病灶刮除植骨术,辅助治疗措施包括酒精灭活、高速磨钻磨除瘤壁等,对病理性骨折或潜在病理性骨折风险患者行内固定治疗。结果患者随访时间40~156个月,平均(92.3±6.82)个月。58例病灶植骨获得骨性愈合,肢体功能优良,效果满意。3例病灶复发(2例行边缘切除关节假体置换;1例予以再次病灶刮除植骨术,病变部位获得骨性愈合,效果满意),复发率4.9%。3例发生异体骨排斥反应,经抗炎换药治疗后获得骨性愈合。结论病灶刮除植骨是治疗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有效手段,局限性的切除并未增加病灶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颗粒打压植骨辅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骨肿瘤或瘤样病损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治疗股骨近端骨肿瘤或瘤样病损26例,均未发生病理性骨折,男12例,女14例;年龄8~62岁,平均34.2岁。病理结果:纤维结构不良11例,骨孤立性骨囊肿7例,骨巨细胞瘤3例,动脉瘤样骨囊肿3例,非骨化性纤维瘤1例,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术前未进行病灶活组织检查,术后送慢病理,手术采取颗粒打压植骨辅钢板内固定。结果:26例均随访至恢复日常生活,随访时间8~42个月,平均25个月。参照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进行功能评估。术后末次复查股骨正侧位X线片,植骨边缘及植骨体部未见低密度影,植骨区骨愈合良好,所有患者未见复发及转移病灶,内固定物无松动、变形。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所有患者无再骨折和畸形进展。结论:股骨近端肿瘤复发与病灶刮除植骨技术有关,刮除后采用化学、物理方法处理消灭残留的肿瘤细胞,利用此方法可以获得疾病的长期治愈,减少复发,恢复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扩大刮除术治疗软骨母细胞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6年5月,采用病灶扩大刮除术治疗的37例软骨母细胞瘤患者临床资料。男24例,女13例;年龄12~30岁,中位年龄17岁。原发患者32例,复发患者5例。患者均以局部疼痛为首发症状。病程2~8个月,平均4.9个月。病变部位:股骨远端10例,股骨近端7例,胫骨近端9例,肱骨近端5例,髌骨2例,距骨1例,跟骨1例,骨盆2例。根据良性骨肿瘤的Enneking分期均为3期。病灶长径为1.2~6.9 cm,平均3.2 cm。19例病变累及骺板。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76个月,平均40.5个月。末次随访时国际肌肉骨骼肿瘤学会(MSTS)评分为(27.5±1.4)分,与术前(18.5±1.9)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62,P=0.000)。术后5个月复发1例(2.7%)。X线片复查示,6例出现部分植骨吸收,但植骨区关节面未见明显塌陷。3例骺板受累且病变位于膝关节周围者,出现肢体短缩畸形,但无内外翻畸形,膝关节活动未受影响。结论扩大刮除术治疗软骨母细胞瘤具有术后复发率低、肢体功能良好、骨骼发育畸形发生率低等优点,是治疗该疾病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股骨近端大范围骨肿瘤样病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病灶次全切除或刮除混合骨移植内固定治疗青少年股骨近端大范围肿瘤样病变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肿瘤次全切除或开窗病灶刮除自体髂骨和同种异体混合骨移植治疗29例青少年股骨大范围肿瘤样病变患者,其中骨纤维异样增殖症19例,骨囊肿10例。结果:术后随访1—5年,平均2年3个月,所有患者植骨愈合,1例骨纤维异样增殖症局限性复发,患肢功能均恢复正常,无感染和排斥反应发生,无内固定失败病例。结论:病灶次全切除或者开窗病灶刮除,采用自体和同种异体骨混合骨移植,同时给予坚强内固定治疗青少年股骨近端大范围肿瘤样病变,方法简单,骨量不受限制,关节功能恢复快且完全,复发率低。尽量彻底切除病灶、足量混合植骨、稳定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炼是促进骨愈合防止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Denosumab治疗膝关节周围复发性骨巨细胞瘤后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9年12月经Denosumab治疗且有完整资料的膝关节周围复发性骨巨细胞瘤患者22例,男性9例,女性13例;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34.09±11.62)岁;股骨远端11例,胫骨近端11例。22例术前均接受3个月Denosumab治疗,首月第1、8、15、29天皮下注射120 mg,接下来120 mg/月。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刮除骨水泥填充组(12例,股骨远端7例,胫骨近端5例)首先取出前次手术内固定、骨水泥或填充骨,再次行病灶囊内刮除骨水泥填充术,必要时行内固定术;肿瘤假体置换组(10例,股骨远端4例,胫骨近端6例)采用广泛切除特制肿瘤假体置换术。术后随访通过X线、CT、MRI及局部超声,观察肿瘤局部复发情况;应用肌肉骨骼肿瘤学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对术后3个月患肢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本组22例患者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6.77±9.19)个月。两组病例总复发率为13.64%(3/22)。刮除骨水泥填充组术后3例复发(股骨远端2例,胫骨近端1例),复发率25.00%(3/12),复发时间分别为3个月、4个月、6个月,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肿瘤假体置换组术后复发率0(0/10),1例术后1周出现患肢腘静脉及静脉血栓,经溶栓治疗2周后血栓消失。1例术后伤口出现脂肪液化,给与清创、缝合后愈合。未出现假体松动、脱位等相关并发症。22例患者术后3个月进行MSTS功能评分,刮除骨水泥填充组MSTS评分(28.17±1.11)分,肿瘤假体置换组MSTS评分(26.70±0.95)分。刮除骨水泥填充组MSTS评分高于肿瘤假体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nosumab是复发性骨巨细胞瘤的有效辅助治疗手段,停药后肿瘤复发风险高。复发性骨巨细胞瘤经Denosumab治疗后,为降低局部复发风险,建议行广泛切除肿瘤假体置换术,术后下肢功能虽不及刮除术但可满足患者基本日常活动需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骨囊肿并病理性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切开复位骨折内固定病灶刮除植骨治疗股骨近端骨囊肿并病理性骨折46例。[结果]随访1~5年,平均2.6年。术后复查X线片示:45例患者骨愈合时间6~18个月,平均13个月,骨折愈合无复发。1例骨折愈合后21个月复发,二期病灶刮除植骨,术后随访4年愈合良好未复发。[结论]应用切开复位骨折内固定病灶刮除植骨治疗股骨近端骨囊肿并病理性骨折效果满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股骨头颈部肿瘤及瘤样病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19例股骨头颈部瘤样病变及良性肿瘤患者行病灶刮除+自体髂骨植骨术.结果 19例均获随访,时间1年3个月~4年,平均2.7年.患者术后6~9个月植骨融合,无股骨头坏死或塌陷,肿瘤无复发征象.结论对股骨头颈部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采用病灶清除+植骨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研究生物活性玻璃与同种异体骨修复良性骨肿瘤刮除后缺损的骨愈合过程和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11月-2012年12月,收治20例原发良性骨肿瘤患者。男17例,女3例;年龄9~68岁,中位年龄18.5岁。病程1~9个月,平均3.3个月。软骨母细胞瘤7例,骨囊肿5例,非骨化纤维瘤2例,内生软骨瘤2例,骨血管瘤1例,骨脂肪瘤1例,骨样骨瘤1例,软骨黏液样纤维瘤1例。病灶部位:股骨5例,胫骨11例,肱骨1例,跟骨2例,距骨1例。术中同时植入生物活性玻璃和同种异体松质骨修复肿瘤刮除后缺损。术后采用骨与软组织协会(MSTS)功能评定法评价患者肢体功能;根据影像学和临床获益情况评价两种植入物的骨愈合过程,比较骨愈合率和愈合时间;根据生物活性玻璃的分布分为近宿主骨层和近同种异体骨层,比较不同植骨层的骨长入和植骨吸收时间。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2个月,平均34.5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切口感染或深部感染、排斥反应、植骨不愈合、植骨部位骨折和关节面塌陷等并发症;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复发。末次随访时MSTS评分为28~30分,平均29.5分。末次随访时,骨愈合良好11例,愈合9例,两种材料植入后骨愈合率均为100%。生物活性玻璃与同种异体骨诱导的骨愈合时间分别为(4.7±1.3)个月和(5.2±1.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40,P=0.244)。生物活性玻璃的近宿主骨层和近同种异体骨层的骨长入时间分别为(3.6±0.9)个月和(4.2±1.3)个月,植骨吸收时间分别为(3.7±1.0)个月和(4.2±1.3)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785,P=0.097;t=1.476,P=0.172)。结论与同种异体骨相比,采用生物活性玻璃修复良性骨肿瘤刮除后缺损,其诱导的骨愈合效果满意,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成人股骨颈纤维结构不良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病灶彻底刮除、自体和同种异体骨植骨、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内固定治疗13例成人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对治疗方式及术后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早期不负重活动,平均3个月骨折愈合,随访18~48个月,症状缓解,X线片显示骨皮质增厚,病损植骨区内有结实的骨化;仅4例有部分骨吸收,无临床复发。结论彻底刮除病灶、带皮质的自体和同种异体骨植骨加DHS/PFN内固定是治疗成人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可靠的方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治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治疗方法及其与复发的关系。[方法]对本院1990~2003年手术的动脉瘤样骨囊肿16例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6例中15例行病灶刮除,刮除后自体骨填充3例,异体骨填充5例,自体骨加异体骨填充5例,自体骨加入工骨2例;其中术中磨钻使用4例。[结果]术后随访2~5年,15例行刮除术中复发2例,复发率13.3%。复发部位分别发生于股骨远端及肱骨近端。其中术中使用磨钻的4例未见复发;大块切除1例亦未见复发。[结论]动脉瘤样骨囊肿刮除彻底与否是预防术后复发的关键,术中应用磨钻可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39例接受外科治疗的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用于指导外科治疗的分区方法,并根据分区方法探讨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对1998~2009年收治的39例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症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前X线平片判断病变范围,并根据股骨近端受累范围提出分区方法。分析分区类型与外科治疗方案的关系。并通过对患者术后局部病灶控制情况及术后功能(MSTS 93评分)评价外科治疗的效果。[结果]根据39例病变范围,并结合股骨近端解剖特点,将股骨近端分为四个区:Ⅰ区,股骨干(小粗隆以下);Ⅱ区,粗隆间(小转子至股骨颈基底部);Ⅲ区,股骨颈;Ⅳ区,股骨头。根据上述分区,病变分为7种类型,Ⅰ型9例,Ⅱ型12例,Ⅲ型3例,Ⅰ+Ⅱ型6例,Ⅱ+Ⅲ型5例,Ⅱ+Ⅲ+Ⅳ型2例,Ⅰ+Ⅱ+Ⅲ型2例,Ⅰ+Ⅱ+Ⅲ+Ⅳ型1例。手术主要采用病变刮除植骨+内固定。内固定方式有DHS,髓内钉及人工关节置换,其中DHS最常见于Ⅱ区受累(57.58%),其次为Ⅲ区受累(24.24%);髓内针固定见于I区受累(64.70%)及Ⅱ区受累(35.30%)。病变累及三区及三区以上的病例,采用关节置换。本组39例均得到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6.3年(0.5~11年)。MSTS 93评分:(91.70±9.64)%。局部复发率12.82%(5/39),均未发现局部畸形加重。本组病例随访结果满意,选取的治疗方法较为合理。[结论]制订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外科治疗方案时,应先考虑病变部位特点,从而选用合理的内固定方式,达到较好的外科治疗效果;本文提出的分区方法可以作为术前制订外科治疗方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DHS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后股骨近端骨密度变化。[方法]2007年6月~2009年9月,收集本院采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方法治疗62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男29例、女33例。平均73.1岁。术后对病人随访3个月。并对患者术后1 d健侧股骨近端5个分区和术后3个月患侧股骨近端5个分区骨密度进行测定。[结果]反映股骨近端皮质区骨密度的4区(外侧粗隆下)骨密度术后1 d为1.64±0.15,术后3个月为1.51±0.12,较术后1 d有显著下降(P<0.01);5区(螺钉下)骨密度在术后1 d为1.49±0.22,术后3个月为1.31±0.07,较术后1 d有显著下降(P<0.01)。而反应股骨近端松质骨密度的1、2、3区术后1 d和术后3个月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HS钢板和螺钉的应力遮挡可能是术后股骨近端骨密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术后早期适时适量的负重训练以及抗骨质疏松治疗有助于患者骨密度和骨强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四肢长骨良性肿瘤并发骨折的手术时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四肢长骨良性肿瘤并发骨折的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四肢长骨良性肿瘤并发骨折患者,其中骨囊肿11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5例,嗜酸性肉芽肿3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内生软骨瘤2例,非骨化性纤维瘤1例,骨化性纤维瘤1例。采用Ⅰ期外固定、Ⅱ期肿瘤刮除植骨术13例,Ⅰ期肿瘤清除植骨内固定术12例。结果:随访时间12~88个月,术后感染1例,复发3例,再骨折2例。结论:对于良性肿瘤或类肿瘤疾病发生病理性骨折应优先选择Ⅰ期外固定、Ⅱ期行肿瘤病灶清除植骨术;骨质破坏较轻者可选择Ⅰ期肿瘤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18.
齐新生  姚维清  陈辉  樊克文 《中国骨伤》2001,14(12):711-713
目的:总结股骨颈原发溶骨性损害的手术治疗结果。方法:自1973-1999年共收治股骨颈原发溶骨性病损19例,其中瘤样样病变11例,良性肿瘤4例,恶性骨肿瘤2例,骨梗死2例,采用瘤段切除,人工股骨头置换1例,肿瘤刮除,骨水泥和髓内钉填塞,接骨板固定2例,肿瘤刮除植骨16例。结果:随访6个月-20年,平均5.8年,骨肉瘤患者术后2年死于肿瘤肺转移,软骨肉瘤患者术后1.5年肿瘤局部复发,行股骨近端置换,1例骨水泥和三翼钉植入者8年后患侧股骨粗隆部骨折,再次手术安装接骨板,3个月后骨折愈合,余患者4-8个月植骨融合,无股骨头坏死或塌陷,肿瘤无复发征象,结论:原发股骨颈溶骨性损害以瘤样病变居多,良性病变无论病变范围的大小,采用病灶清除,腔内植骨骨或骨水泥填塞均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肿瘤型膝关节假体与大段同种异体骨复合带血管腓骨重建治疗膝关节周围肿瘤的手术适应证、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我中心行保肢手术并获得随访的膝关节周围肿瘤患者共51例,其中男28例,女23例;年龄7~61岁,平均(17.8±1.2)岁。骨肉瘤37例,尤文肉瘤12例,骨巨细胞术后复发1例,软骨肉瘤Ⅱ级1例。累及股骨远端31例,胫骨近端20例。接受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33例,病变位于股骨20例,胫骨13例;接受大段异体骨复合带血管腓骨重建18例,病变位于股骨11例,胫骨7例。结果本组5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7~71个月,平均(58.0±3.0)个月。14例(27.5%)死亡,23例(45.1%)术后出现了肺转移,3例(5.9%)局部复发,6例(11.8%)出现术后感染,5例(9.8%)无瘤存活。用美国骨骼肌肉系统肿瘤协会评分(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患者平均(24.5±2.1)分,异体骨复合带血管腓骨重建患者平均(26.1±1.7)分。结论保肢手术已经成为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肿瘤的主要方式,肿瘤型膝关节假体是主要的重建方式,具有负重早、稳定性好、早期并发症低等优点。大段异体骨复合带血管腓骨重建,对于病变未明显累及骨骺,预期生存时间较长的患者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术后并发症较多,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扩大刮除骨水泥填充联合内固定治疗临膝关节CampanacciⅢ级骨巨细胞瘤的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扩大刮除骨水泥填充联合内固定治疗21例膝关节CampanacciⅢ级骨巨细胞瘤患者,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21~61(35.24±10.56)岁;病程1.5~24.0(8.1±4.4)个月。其中股骨远端8例,胫骨近端13例;均为原发性肿瘤。比较手术前后MSTS评分以评价患者下肢功能,拍摄X线片观察病灶愈合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患者伤口均甲级愈合,无伤口感染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发生。全部病例获得随访,时间8~56(29.62±9.48)个月。末次随访时MSTS评分26.71±2.35,高于术前15.24±1.14(t=20.160,P=0.000)。复查X线片示所有患者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松动及软骨下骨骨折。术后复发3例,均采用肿瘤假体置换。结论:扩大刮除骨水泥填充联合钢板内固定术是治疗临膝关节CampanacciⅢ级骨巨细胞瘤的有效方法,可有效地保留膝关节功能,降低肿瘤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