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食管胃分层吻合法的应用与实验观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通过临床和动物实验观察食管胃分层吻合法的临床应用结果及吻合口愈合质量。方法采用食管胃分层吻合法施行食管癌、贲门癌手术1024例,同期用该手术方法做动物实验并观察吻合口情况。将24只犬采用抽签法分成两组,实验组:12只,采用食管胃分层吻合法;对照组:12只,采用传统吻合方法作为对照。分别在术后5d、8d、14d和42d测量两组大体标本的吻合口口径、瘢痕长度、瘢痕厚度,组织学观察炎性细胞数、成纤维细胞数和毛细血管数,并进行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beta1)的免疫组织化学实验(LsAB法)。结果临床结果:术后分别随访至3个月,1024例患者术后无吻合口瘘发生,仅6例发生轻度狭窄,经扩张一次缓解。实验结果:实验组黏膜对合良好、吻合口柔软、瘢痕薄,术后早期炎性细胞数和成纤维细胞数增多(P<0.05),术后第42d炎性细胞数和成纤维细胞数减少(P<0.05);对照组吻合口瘢痕厚、黏膜对合不齐、常有肌层暴露,早期炎性细胞数和成纤维细胞数较少,而术后8~14d明显增加,一直持续到术后42d仍有增加的趋势。实验组细胞因子早期活跃,高表达,至术后42d时仅有少量表达;而对照组早期表达低,术后第8d明显增加,第42d仍有较高表达。结论食管胃分层吻合法患者吻合口愈合质量高、瘢痕小,其细胞增生和生长因子的表达有利于伤口正常愈合且达到了一期愈合的标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外科黏合剂对胆肠吻合口瘢痕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外科黏合剂对胆肠吻合口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 72条杂种犬随机分为A(OB胶 )组 ,B (OB胶 +T管定期拔除 )组 ,C (FG )组及D (FG +T管定期拔除 )组 ,用外科黏合剂(OB胶或FG )替代缝线进行胆总管空肠Roux en Y吻合 ,置入T管作为内支撑架 ;分别于术后 3周及3 ,6,9,12个月对吻合口瘢痕组织进行生化胶原含量测定 (BCC )。结果 术后 3个月时 ,B组BCC显著高于A组 (P <0 .0 5 ) ,D组高C组P <0 .0 5 ) ;6个月以后 ,A ,B ,C ,D 4组BCC均处于稳定低值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外科黏合剂可促进吻合口愈合 ,减少瘢痕形成 ,加速瘢痕成熟软化 ,是预防胆道术后吻合口狭窄的一种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 FGF)对胆肠吻合口愈合过程的影响,预防术后吻合口狭窄。 方法 选用健康杂种犬31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6只,对照组15只。通过制作犬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模型,术后1周内吻合口局部应用b FGF(实验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术后3d,1、3周,3、6个月( n=3)分别取材行HE及Masson染色组织学观察,吻合口瘢痕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测定。 结果 实验组较对照组愈合时间明显缩短。组织学见实验组肉芽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及毛细血管增生,上皮增生明显加快,1周时开始修复,3周时基本完成,瘢痕亦已基本定型,胶原纤维排列整齐有序,较快( 2~3周左右)进入塑形期;对照组术后3周时胶原纤维排列杂乱,呈旋涡状。电镜观察实验组肉芽组织中细胞功能旺盛,胞浆丰富,粗面内质网发达。瘢痕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术后各时间点实验组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 结论 吻合口局部应用b FGF可预防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巨噬细胞 (MΦ)及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在胆道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和分布 ,探讨其在良性胆管狭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通过制作犬胆管损伤修复模型 ,术后分为 1周组、3周组、3个月组、6个月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过氧化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 (SP)法对MΦ、TGF β1在各组中的表达和分布进行研究。结果 MΦ 1周时表达 ,与其他各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 ,3周~ 6个月表达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TGF β1愈合过程中持续表达较强 ,各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MΦ主要表达于粘膜固有层 ;TGF β1主要表达于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MΦ及血管内皮细胞。结论 MΦ、TGF β1高表达是造成胆道愈合过程成纤维细胞增殖旺盛、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瘢痕增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不同吻合方法对犬小肠手术后吻合口愈合的影响,探讨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成年犬12条,根据吻合部位不同随机分为A、B2组,A组距离屈式韧带100 cm小肠采用双层吻合,距离屈式韧带200 cm小肠采用单层吻合;B组反之.术中记录2种吻合方式的操作时间.术后7d再次手术,找到吻合口并评价吻合口周围粘连分级,测量吻合破裂压(ABP)、小肠浆肌层破裂压.结果 单层吻合与双层吻合后局部粘连分级末见明显差异;单层吻合与双层吻合的ABP分别为(325.83±88.03)和(331.25±70.33) cmH2O(1 cm H2O=0.098 kPa,P>0.05);单层吻合与双层吻合的浆肌层破裂压分别为(185.42±40.87)和(182.08±20.72) cm H2O(P>0.05);单层吻合和双层吻合时间分别为(17.08±3.20)和(23.50±2.50) min(P <0.01).结论 单层吻合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小肠吻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macrophag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局部应用于草酸铂腹腔化疗下大鼠结肠吻合口愈合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10周龄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60只,体重(235±18)g,制备结肠吻合模型,随机分为3组(n=20)。术后1 d,A、B组腹腔对应注射10 mL 5%葡萄糖溶液、10 mL含草酸铂(25 mg/kg)的5%葡萄糖溶液;C组术后即刻吻合口区域注射50μg GM-CSF,术后1 d腹腔注射10 mL含草酸铂(25 mg/kg)的5%葡萄糖溶液。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于2、3、5、7 d测量吻合口破裂压,组织学观察并计算吻合口愈合指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Ⅰ型胶原纤维阳性染色面积。结果术后各组大鼠均存活至实验完成。术后2、3 d各组吻合口破裂压相似(P>0.05);5、7 d时,B组吻合口破裂压显著低于A、C组(P<0.05),A、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口愈合指数结果示,术后各时间点,A、C组间单核细胞浸润、黏膜上皮细胞覆盖、黏膜下层-肌层衔接程度及肉芽组织形成相似(P>0.05),A、C组黏膜上皮细胞覆盖及肉芽组织形成均显著优于B组(P<0.05);术后2、3 d,A、C组单核细胞浸润显著优于B组(P<0.05),5、7 d黏膜下层-肌层衔接程度优于B组(P<0.05)。术后2、3 d,各组Ⅰ型胶原纤维阳性染色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7 d时A、C组Ⅰ型胶原纤维阳性染色面积显著高于B组(P<0.05),A、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注射GM-CSF可通过早期动员巨噬细胞浸润,提高大鼠黏膜下层胶原纤维沉积,从而加速结肠愈合进程。  相似文献   

7.
食管胃黏膜延长分层吻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食管胃吻合抗胃食管反流、预防吻合口瘘及狭窄的术式。 方法 选杂种犬 5 8条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 :31条犬 ,自贲门横断 ,食管黏膜延长 1.5~ 2 cm;切除部分胃小弯 ,剥除大弯侧保留部分浆肌层 ,成形为宽 3~ 3.5 cm、长 4~ 5 cm黏膜管 ,行食管胃黏膜、肌层分层吻合。对照组 :2 7条犬 ,用“深套叠”术式。于术后 3~ 180天检测对比分析。 结果 两组突入胃内结构长度、肌层吻合口直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 ,黏膜游离缘直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0 .0 1) ;实验组能耐受较高胃内压 ,胃与食管压力差两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0 .0 1) ;突向胃腔内结构厚度两组相差 1倍以上 ;实验组成形黏膜血供良好 ,吻合口愈合及缝线脱落早于对照组。 结论 适当剥除肌层不引起黏膜缺血坏死 ;成形黏膜瓣薄软 ,具有良好的抗反流效果 ;黏膜层密缝对合严密、愈合快 ,能有效预防吻合口瘘的发生 ,不同平面吻合狭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透明质酸对创面愈合胶原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外源性透明质酸 (HA)抑制瘢痕形成的作用机理及其浓度依赖性关系。方法 健康成年大鼠 4 5只 ,复制背部创伤模型 ,随机分成 2 %HA治疗组 (A组 )、1%HA治疗组 (B组 )、磷酸盐缓冲液 (PBS)对照组 (C组 ) ,观察大体形态和组织学改变 ,平均愈合时间和残留面积的大小 ,测定愈合部位组织蛋白、羟脯氨酸 (HPr)、Ⅲ型前胶原 (PCⅢ )的含量。结果 ① 3组的平均愈合时间为 ( 15 2± 2 0 ) ,( 14 2± 1 6)和 ( 13 4± 1 4 )d ,A、B两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A、B两组的残留面积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3组间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②组织学上 ,A、B两组成纤维细胞增生明显 ,胶原纤维直径较为纤细、排列整齐。C组则显示出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 ,新生血管数目增多。③HPr和PCⅢ含量的测定 :A、B两组HPr含量的均值低于C组 (P <0 0 1) ,而PCⅢ的含量却高于C组 (P <0 0 1)。结论 ①HA通过对细胞的调控作用 ,可有效地抑制胶原的合成 ,提高Ⅲ型胶原含量 ,使得创面愈合过程中瘢痕形成减少。②HA在创面愈合中抑制瘢痕形成的生物学作用与其浓度成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 β1转化生长因子 (TGF β1)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纤维粘连蛋白 (FN)及其受体α5β1整合素表达的影响 ,探讨TGF β1、FN及其受体α5β1整合素在增生性瘢痕形成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细胞培养、ELISA法、免疫组织化学、图像分析技术 ,观察浓度分别为 0、5、10、2 5、5 0、10 0 μg/L的TGF β1作用下 ,瘢痕成纤维细胞FN及其受体α5β1整合素表达的变化。结果 TGF β1浓度在 10~ 5 0μg/L之间时 ,可明显刺激瘢痕成纤维细胞FN及其受体α5β1整合素的表达 ,与对照组相比较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其作用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 ,随着TGF β1浓度增加 ,促合成作用也随之增加 ,浓度在 10 0 μg/L时 ,作用达到饱和。 结论 TGF β1作用下FN及其受体α5β1整合素在成纤维细胞中的过度表达可能与增生性瘢痕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反义转化生长因子(TGF)-βⅡ型受体腺病毒表达系统对支气管成形动物模型吻合口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将行左上肺支气管成形术的试验犬分为3组,A组雾化吸入蒸馏水,B组吸入腺病毒空白载体,C组吸入反义TGFβⅡ型受体腺病毒各1周,4周后取吻合口组织检测TGFβⅡRmRNA和I型胶原的合成量。结果C组的TGFβⅡRmRNA合成量(0.75±0.13)和I型胶原的合成量(829.50±78.30)较A(1.96±0.20和1167.20±94.10)B(1.89±0.17和1291.30±103.50)两组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反义TGFβⅡ型受体腺病毒表达系统阻断TGFβ的作用可以减少细胞外胶原的合成,从而发挥抑制吻合口瘢痕增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Polypeptide growth factors and the kidney: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 variety of polypeptides with stimulatory or inhibitory effects on cell proliferation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addition to stimulating or inhibiting the proliferation of cells and maintaining their viability, polypeptide growth factors play significant roles in embryogenesis and differentiation. The current review focuses on five specific polypeptide growth factor families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s,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and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 and discusses their possible relationship to normal renal physiology, abnormal renal pathophysiology, and renal organogenesis. On the basis of current data, it is clear that polypeptide growth factors are multifunctional agents with important effects on renal function and renal organogenesis.  相似文献   

12.
13.
PDGF与IGF对骨形成的协同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涛  陈艺新 《中国骨伤》2003,16(9):574-576
骨的形成、发生、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生长因子的局部调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同时,在任何时候,骨细胞的微环境中都存在不止一种生长因子,骨的形成是在多种生长因子相互作用的网络调节下实现的.因此研究骨生长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进一步阐明骨形成、发生机理,筛选有协同作用的生长因子联合应用修复骨缺损,治疗骨组织疾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现就PDGF与IGF的协同作用作以下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表皮生长因子(EGF)蛋白及其受体(EGFR)表达的改变,比较青、老年大鼠留存肾代偿过程的差异。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青年组60只,老年组32只。行左肾切除术;并分别于术后1、3、7、14d随机处死青年组各12只,老年组各8只。取右肾为代偿肾。EGF及EGF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链菌素亲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法。用IBSA-2000图像处理系统对EGFR含量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术后14d青、老年组留存肾增重分别为54.5%和14.2%。肾代偿时EGF由原局限性发布变为弥漫性分布,其表达增加程度以青年组为明显;EGFR蛋白分布量在布皮质均有增加,老年组增加较青年组迟缓。结论 EGF及EGFR在留存肾代偿早期起重要作用,肾代偿时,肾内EGF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而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OBJECTIVES

To investigate the optimal microenvironment for efficient myoblast transplantation in vivo.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e effects of co‐culture with growth factors, including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and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 on in vitro growth, migration and proteolytic activity of mouse skeletal myoblasts were investigated. Myoblasts were co‐injected with growth factors into the subcutis and bladder wall of nude mice, and its impact on the growth patterns of myoblasts in vivo assessed.

RESULTS

There was dose‐dependent stimulation of in vitro myoblast growth after treatment with each of the four growth factors, but bFGF induced the most marked increase in the growth of myoblasts. Treatment of myoblasts with all types of growth factors also resulted in a dose‐dependent increase in the in vitro migration of myoblasts, and PDGF had the most prominent effect on myoblast migration. Increased secret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MMP‐9) in myoblasts induced by growth factors was proportional to their increased migration capacity, which was partly inhibited by SB‐3CT, an inhibitor of MMP‐9. The in vivo growth of myoblasts wa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by co‐injection with all types of growth factor into both the subcutis and bladder wall, but this effect was most marked 1 and 2 weeks after co‐injection with bFGF and PDGF,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there was synergistic in vivo growth of myoblasts by co‐injection of both bFGF and PDGF compared with that achieved with either agent alone.

CONCLUSION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modulation of the microenvironment using growth factors, particularly bFGF and PDGF, could provide the optimum condition for effective myoblast transplantation in vivo.  相似文献   

17.
EGF对TPN大鼠肠粘膜细胞EGFR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大鼠全肠外营养(TPN)模型,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对TPN支持后肠粘膜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的影响。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TPN组及TPN-EGF组。实验持续14天,采用免疫组化结合计算机图象分析的方法,分别测定颌下腺内EGF含量以及小肠粘膜细胞中EGF和EGPR含量。结果:TPN及TPN-EGF组大鼠颌下腺内EGF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TPN组小肠粘膜细胞中EGF、和EGFR含量显著下降(P<0.01),而TPN-EGF组则未减少(P<0.05)。结论:内源性EGF分泌减少是TPN肠粘膜屏障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EGF具有促进肠粘膜细胞EGFR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般性骨折愈合过程分为血肿机化演进期、原始骨痂形成期和骨痂改造塑形期;而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分为纤维骨痂期、软骨骨痂期和骨性骨痂期。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组织学观察表明,纤维骨痂期主要是成纤维细胞合成Ⅲ型胶原;软骨骨痂期主要是成软骨细胞合成、分泌Ⅱ型胶原;骨性骨痂期主要是随着软骨内成骨的出现和发展,Ⅱ型胶原消失,逐渐由抗张力性能较强的Ⅰ型胶原所取代。一般来说,实验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方式与一般性骨折愈合方式相似,软骨内成骨和膜内成骨共同参与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修复过程,但以软骨内成骨为主。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初步探讨肝细胞性肝癌组织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factor,PDGF)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icro vessel density,MVD)的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51 例肝癌组织及癌旁非肿瘤组织,20例正常肝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PDGF、VEGF和CD34的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48例术前肝癌患者和16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血清中PDGF的浓度。结果 PDGF、VEGF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9%、64.7%,在癌旁非肿瘤组织中分别为 27.5%、37.3%,在正常肝组织中分别为5%、10%,三者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DGF、VEGF阳性表达率与肝细胞癌的转移(P=0.031,P=0.04)、包膜形成(P=0.035, P=0.016)以及细胞分化程度(P=0.02,P=0.034)有关;与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没有关联。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的MVD值分别是29.43±4.818、15.23±2.77(P<0.01)、14.56±1.96(P<0.01)。术前肝癌患者和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血清中PDGF的浓度分别为458.33±303.17、125.00±92.69,二组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PDGF在肝癌的发生,发展和浸润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促生长和转移作用,并且和VEGF可能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