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7篇
基础医学   21篇
临床医学   56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132篇
综合类   101篇
预防医学   36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0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国内首例长期生存的活体小肠移植获得成功,而活体小肠移植术后的肠吸收功能、患营养状况及饮食管理需要做长期、动态、连续的观察分析和评价.方法:从1999-05-20/2004-05-20对国内首例活体小肠移植术后患饮食实行科学化管理、通过对消化道症状及营养指标的观察,移植肠吸收功能的监测、免疫抑制剂FK506全血质量浓度测定,全面观察移植肠的吸收功能的恢复.结果:至今患健康生存5年余,自由进食,并参加工作,排成形便,每日一两次,体质量维持在56~58kg,血色素在120 g/L以上,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正常.D-木糖吸收试验,尿中排出率在28%,FK506血药浓度维持在5.0~6.0 ng/L,吸收功能稳定.全消化道钡餐检查,肠蠕动良好,无狭窄性改变.结论: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的一种理想方法.移植肠功能恢复可使患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大鼠小肠移植中细胞凋亡发生的阶段性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同种异体大鼠小肠移植后移植肠缺血再灌注、排斥反应与细胞凋亡的关系以及相关肠系膜淋巴结(GALT)中出现凋亡细胞的意义。方法选用近交系F344/N和封闭群Wistar/A大鼠建立异位小肠移植模型,同时根据移植肠是否缺血预处理分为4组;同基因移植组(A组)、同基因缺血预处理组(A^+组)、异基因移植组(B组)、异基因缺血预处理组(B^+组),未行移植F344/N大鼠为空白对照。每组术后2h、1d、3d、5d、7d分别处死4只大鼠,获取移植肠及相关肠系膜淋巴结分别行组织病理学检查、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以及电镜观察。结果术后2h:A^+、B^+组移植肠细胞凋亡数量显著增加;术后1d:A^+、B^+组移植肠细胞凋亡数量均明显减少,而B、B^+组相关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增加;术后3d、5d、7d:B、B^+组移植肠细胞凋亡数量呈渐进性增加,而相关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凋亡数量呈渐进性减少。结论排斥反应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均可引起细胞凋亡,早期移植肠第1次出现凋亡细胞系缺血再灌注损失所致,移植肠第2次细胞凋亡数量增加则是排斥反应的标志。早期移植肠相关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凋亡数量增加与排斥反应有关并发生于排斥反应出现前。  相似文献   
3.
目的:国内首例长期生存的活体小肠移植获得成功,而活体小肠移植术后的肠吸收功能、患者营养状况及饮食管理需要做长期、动态、连续的观察分析和评价。方法:从1999-05-20/2004-05-20对国内首例活体小肠移植术后患者饮食实行科学化管理、通过对消化道症状及营养指标的观察,移植肠吸收功能的监测、免疫抑制剂FK506全血质量浓度测定,全面观察移植肠的吸收功能的恢复。结果:至今患者健康生存5年余,自由进食,并参加工作,排成形便,每日一两次,体质量维持在56~58kg,血色素在120g/L以上,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正常。D-木糖吸收试验,尿中排出率在28%,FK506血药浓度维持在5.0~6.0ng/L,吸收功能稳定。全消化道钡餐检查,肠蠕动良好,无狭窄性改变。结论: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的一种理想方法。移植肠功能恢复可使患者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胃癌切除术切端癌残留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癌切除术切端癌残留的原因及预防手段 ,以减少癌残留的发生。方法 :对我院 1995年 8月~ 2 0 0 3年 7月胃癌切除术切端癌残留 4 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胃癌切除术切端癌残留率 7.7% ,其中近切端癌残留 18例 ,远切端癌残瘤 2 5例 ,远近切端均有癌残留 5例。根治性胃癌切除术癌残留率为 5 .6 % ,姑息性胃癌切除术癌残留率为 12 .9% ,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远、近端胃切除术切端癌残留率分别为 4 .9%及 9.2 % ,两者也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BorrmannIV型 ,弥漫浸润型进展期癌 ,癌肿直径 >10cm ,分化程度低 ,以及癌肿侵破浆膜者 ,易发生癌残留。保证切缘距瘤体距离充分以及重视切端冰冻活检 ,有利于减少胃癌切除术切端癌残留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大肠癌Fas抗原测定与临床生物学意义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被认为是由于控制细胞生长的一系列基因改变的结果。Fas抗原在许多正常及恶性肿瘤组织中广泛表达 ,其在组织中的表达变异或功能异常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Fas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是探讨肿瘤形成原因及判断愈后的重要基础。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肠癌组织中Fas抗原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生物学意义 ,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一、材料与方法32例大肠癌组织均来自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1995~1998年胃肠外科手术切除标本 ,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男性19例 ,女性 13例。年龄…  相似文献   
6.
背景:RANTES 及其受体介导的细胞免疫是同种异体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肠移植后血清中RANTES 水平有可能作为早期检测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较敏感的免疫指标。 目的:建立夹心ELISA检测RANTES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大鼠小肠移植模型,探讨其作为检测早期急性排斥反应指标的可能性。 方法: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RANTES mAbs,通过竞争ELISA检测抗RANTES mAb 识别的表位,建立双夹心ELISA试剂盒并检测其敏感性,然后将其应用于大鼠小肠移植模型中RANTES的检测。 结果与结论:以anti-RNATES mAb No.2 (5 mg/L) 为包被抗体,HRP-anti-RNATES mAb No.4(1∶800)为酶标抗体建立了双抗体夹心ELISA法,其敏感性达到0.5 μg/L。异基因大鼠小肠移植模型术后血清RANTES明显增高。提示成功建立了特异性强、灵敏度良好的检测RANTES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为早期诊断小肠移植排斥反应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对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经积极的初步处理后,出血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应及时行剖腹探查,外科手术适用于大部分明确病因及部位局限(肿瘤、憩室等)的出血病人、非手术治疗无效或不适合保守治疗病人及病因不明经非手术治疗无法控制出血的病人等。  相似文献   
8.
谷氨酰胺双肽强化的肠外营养在全胃切除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含谷氨酰胺双肽增强的肠外营养对全胃切除术后患者代谢指标、免疫功能和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68例行全胃切除的胃癌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等氮[0.20g/(kg·d)]、等能量[30kcal/(kg·d)]的肠外营养7 d,实验组接受谷氨酰胺双肽的补充,相当于谷氨酰胺0.34g/(kg·d).在术前和术后第1、8天取血测定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CD3、CD4、CD8、CD4/CD8比值、淋巴细胞转换率,并对患者的住院时间进行观察.结果术后第8天,实验组CD4、CD4/CD8、淋巴细胞转换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患者手术后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含谷氨酰胺双肽的肠外营养可改善全骨切除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背景:最新研究表明,γ~δT淋巴细胞与微生物产物接触后,可表达树突状细胞的特征性标志同时表现出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的功能,引发CD4~+ CD8~+αβT细胞强烈的免疫应答.目的:初步验证γ~δT细胞在移植排斥反应中具有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的特性,摸索一种体外大量扩增γ~δT细胞的简便方法,并利用基因修饰方法转染FasL 至γ~δT细胞.设计、时间及地点:动物观察实验,于2007-08/2008-08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节段性异位小肠移植模型供、受体大鼠分别为清洁级成年健康封闭群雄性Wistar大鼠及SD大鼠,共60只,体质量200~320 g.方法:采用三袖套血管吻合法建立大鼠节段性异位小肠移植模型.利用流式细胞仪获取受体大鼠血液中γ~δT细胞,并初步验证其功能.常规分离获取SD大鼠单个核细胞,以Mtb-Ag进行体外诱导扩增.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细胞增殖情况,以TCRγ~δ磁珠分选试剂盒进行阳性分选,并进行淋巴细胞中γ~δT细胞所占比例的检测.建立pLXSN FasL反转录病毒转移体系,检测转染后的γ~δT细胞.结果:活化γ~δT细胞表现出与树突状细胞相似的细胞黏附功能,在移植排斥反应中γ~δT细胞具有专职抗原递呈细胞的特性.新鲜分离的单个核细胞中γ~δT 细胞仅占4.5%,Mtb-Ag 刺激培养10 d 后,γ~δT 细胞所占比例可高达72.2%.经免疫磁珠阳性分选,γ~δT 细胞比例高达99.1%.获得的285 bp FasL片段,证明PA317细胞中有FasL基因整合.以pLXSN FasL反转录病毒转移体系转染的γ~δT细胞FasL~+细胞占97.3%.结论:实验验证了γ~δT细胞在移植排斥反应中发挥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的功能,实现了γ~δT细胞的体外大量扩增;成功构建了PA317/pLXSN2FasL~+病毒上清转染体系,并以Fas配体基因修饰γ~δT细胞.  相似文献   
10.
Thirty twomaleSpragueDawleyrats ,eachweighingapproximately 2 2 0g ,wereused .Theratsunderwentplace mentofacentralvenouscatheterthrougharightexternaljugularveinwererandomlydividedintooneofthefollowingtwogroups .Controlgroup (n =1 6 )wasfedaconventionalTPNsolution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