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活体肾移植血管重建6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活体肾移植血管重建的临床经验.方法 自2005年12月至2008年11月共行活体肾移植69例,供者手术均采用十一肋间小切口开放手术.58例单支肾动脉除2例外均采用肾动脉与髂外动脉端侧吻合重建血管,用4 mm打孔器作髂外动脉开口;6例副肾动脉分别采用原位(肾下极副肾动脉)或离体腹壁下动脉(肾上极副肾动脉)重建血管;3例双支肾动脉根据两支动脉口径不同采用不同方法重建血管;2例3支肾动脉采用受者离体髂内动脉重建血管.结扎多支肾静脉中较小的肾静脉只吻合其较大的主干,当两支肾静脉口径相近时,则将其整形为一个开口后吻合.结果 所有血管吻合均一次完成,开放血流时吻合口均通畅;所有供者和受者术后均恢复顺利,受者未发生血管重建相关并发症;随访1个月~3年,供受者均存活, 受者除1例血肌酐250~300 μmol/L外,68例血肌酐维持在70~150 μmol/L.结论 该活体肾移植血管重建方式安全、实用、操作方便,多支供肾动脉及多支供肾静脉均能较好重建,移植肾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2.
肾移植后血管并发症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34例术后并发血管疾病的。肾移植患者临床资料,对其发病特点和诊治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34例患者中,并发移植肾动脉梗阻13例,移植肾动脉出血8例,动脉吻合口破裂7例,移植肾静脉梗阻4例,髂外动脉瘤和髂外静脉栓塞各1例。21例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作出诊断,其中10例进一步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明确诊断。5例移植。肾动脉狭窄患者中,3例放置血管内支架扩张后肾功能恢复良好,分别随访8、10、14个月,血肌酐维持在115~135μmol/L;1例将与髂内动脉端端吻合的移植。肾动脉改为与髂外动脉端侧吻合,术后至今1个月,血肌酐降至正常水平;1例MRA显示不完全狭窄,给予保守治疗,至今观察21d,血肌酐持续降低。3例静脉梗阻患者经手术解除梗阻,其中1例死于心力衰竭,另2例随访13、36个月,肾功能恢复良好。1例髂外静脉栓塞患者术后死于移植肾破裂。其余患者均切除移植肾。结论。肾移植术后的血管并发症进展迅速,应根据具体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手段,处理不及时往往导致移植肾功能丧失,因此早期诊断非常重要,CDFI可作为首选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3.
肾移植术中采用供肾动脉与髂外动脉吻合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7例髂内动脉有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的肾移植受者实施供肾动脉与受者髂外动脉端侧吻合术,术后除有3例患者因环孢素用量过大使移植肾功能恢复略延迟外,其它24例患者均于术后4天内肾功能恢复正常,且无一例外科并发症。认为该术式可作为髂内动脉情况异常的一种弥补方法,但不宜作为常规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亲属活体供肾动脉变异的血管重建方法.方法 在104例亲属活体供肾移植中,有14例供肾动脉变异.供肾动脉变异的分类和血管重建方法分别为:(1)单支动脉较早分支型2例,取肾时分支受损,分别用受者髂内动脉及其分支、腹壁下动脉离体重建受损动脉.(2)双支动脉型10例,4例用受者髂内动脉及其分支离体重建血管,3例用受者腹壁下动脉与较细分支于体内吻合,1例较短肾动脉与较长肾动脉端侧吻合,1例较细副.肾动脉与主肾动脉端侧吻合,1例双支分别与髂外动脉端侧吻合.(3)3支动脉型2例,1例用受者髂内动脉及分支离体重建血管,1例结扎细小分支后,将较细的副肾动脉与主肾动脉端侧吻合.14例血管重建后,分别将供肾动脉较粗支和/或髂内动脉主干端与受者髂外动脉端侧吻合.结果 术后各支动脉血流通畅,移植.肾血液供应丰富、均匀.12例肾功能早期恢复正常,其中1例术后第14天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例术后即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例血肌酐下降缓慢.随访至2008年7月,除1例动脉粥样硬化较重的受者(三支动脉)下极动脉栓塞,血肌酐升高并稳定在170μmol/L外,其余患者动脉血流通畅,血液供应丰富、均匀.结论 供肾动脉变异时,利用所得供肾动脉的自身条件重建血管,或用受者髂内动脉及分支或腹壁下动脉重建血管,可获得较好的移植肾功能.受者动脉粥样硬化较重,同时有较细肾动脉支做重建吻合时,应注意该支动脉发生栓塞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4例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发热2例,移植肾区疼痛3例,尿量减少2例,血肌酐升高2例。4例均行移植肾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3例行血管造影确诊为移植肾假性动脉瘤。治疗上,2例行移植肾加动脉瘤切除术,其中1例同时行髂外动脉人工血管端端吻合;1例采用带膜支架髂外动脉置入治疗;1例未作特殊处理,仅定期随访观察。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本病的诊断较具价值,血管造影可确诊。移植肾加动脉瘤切除术是常用的方法,带膜支架置入治疗移植肾假性动脉瘤是一种微创、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活体肾移植供肾多支血管的处理及重建方法。方法 49例供体,供肾有多支动脉变异45例,有多支静脉变异7例,其中3例为肾动脉、静脉同时多支血管变异。供肾切取术中,对于供血面积直径小于3cm且影响操作的分支动脉,术中即予结扎、离断;多支静脉,如直径为主干的1/3以下且试夹闭该静脉未发现明显淤血等血液回流障碍者,给予结扎、离断。5例采用体外血管重建。受体肾移植术中根据分支动脉管径、长度及位置及受者髂动脉和腹壁下动脉的情况等综合条件来选择受者相应的动脉吻合。结果 48例动脉分支吻合者在开放血流后搏动良好、吻合口通畅,术后1~7d内肾功能恢复正常、术后1~2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该分支动脉供血区域丰富。肾静脉分支结扎者未发现淤血现象。1例高龄供肾者发生肾功能延迟恢复。术后无出血、肾动脉栓塞、尿瘘、输尿管坏死和新发高血压等并发症。结论正确处理移植肾多支血管变异,可获得良好移植效果。  相似文献   

7.
亲属活体肾移植供肾多支动脉变异的血管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多支动脉供肾是亲属活体供肾移植手术的难点,探讨多支动脉供肾手术中的血管重建方法。方法2006年4月-2008年3月,实施亲属活体肾移植77例,其中单支动脉型供肾组63例,多支动脉型供肾组14例。14例多支动脉型供肾,左肾9例,右肾5例,其中2支动脉变异者11例,3支动脉变异者3例。所有供、受者手术前常规行淋巴细胞毒交叉试验、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等检查。供者取肾手术采取经12肋腰部切口取肾,对多支动脉型右侧供肾,采取在腔静脉后方游离肾动脉。受者植肾手术采取经典的下腹部大L型切口将移植肾置于髂窝内。多支动脉型供肾组移植肾动脉采取分别与髂内动脉和/或髂外动脉吻合。结果多支动脉型供肾组14例供肾者术中均未输血,术后7~9d出院,无任何并发症。随访3个月~1年,肾功能、血压及尿常规完全正常。术后受者均无急性肾小管坏死、肾血管栓塞、肾动脉狭窄、尿瘘、输尿管坏死等并发症,彩色超声检查示移植肾血供均良好。与单支动脉供肾组比较,多支动脉型供肾组受者吻合血管开放后开始泌尿时间、术后第1周的平均血肌酐、平均动脉压、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处理活体供肾多支动脉是活体肾移植安全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在肾移植中,常会遇到供受者动脉病变及多支血管变异,如处理不当,常导致移植肾失败或肾功能不全.本院共施行肾移植350例,其中受者髂内动脉严重粥样斑块硬化、管腔接近闭塞者30例,供肾多支动脉变异36例,供肾动脉与髂内动脉管径悬殊较大8例,均作了合理的处理.术后移植肾血供良好,1年后随访,吻合血管通畅,肾功能正常,现将其处理经验介绍如下.1 处理方法1.1 髂内动脉严重粥样斑块硬化的处理髂内动脉管腔很小,接近闭塞.这种髂内动脉如与肾动脉吻合,开放血流后移植肾常供血不足,肾色虽鲜艳,但充盈张力差,术后常发生急性肾衰及无尿,导致肾移植失败.对此,我们有沉痛的失败教训.后来我们对25例粥样斑块硬化患者采取髂内动脉斑块切除,然后与肾动脉作端端吻合,开放血流后移植肾充盈张力良好.对5例斑块不能切除者,采取肾动脉与髂外动脉端侧吻合,同样取得良好效果.术后随访1年,肾功能正常,肾动脉无血管杂音,B超、彩色多普勒血流图、肾动脉造影(部分患者)未发现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9.
20 0 1年 4月我们利用一个马蹄形供肾为 2例尿毒症患者行肾移植术 ,现报告如下。例 1,男 ,4 3岁。 1987年因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行第 1次肾移植术 ,1999年因移植肾慢性排斥恢复腹膜透析。 2 0 0 1年 4月 2 0日行第 2次肾移植术 ,术前群体反应抗体 (PRA) 14 .3%。术中将马蹄形肾从峡部分开后 ,右侧供肾动脉与受者髂内动脉端端吻合 ,供肾下极异位动脉与受者腹壁下动脉端端吻合 ,供肾静脉与受者髂外静脉端侧吻合 ,供肾输尿管与受者膀胱隧道式吻合。术后尿量约 5 0 0 0ml/d ,术后第 6天肾功能恢复正常。目前患者肾功能良好 ,作者单位 :5 1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动脉多支畸形的供。肾在体外血管重建中的方式及其在肾移植中的应用。方法对5例肾动脉多支畸形供肾的修整采取截取受者同侧髂内动脉的方法,依据供肾动脉的分支数而保留髂内动脉的分支数;在体外将供肾动脉各分支与髂内动脉大分支的开口进行端端吻合,然后将髂内动脉主干与受者髂外动脉行端侧吻合。将肾动脉重建后的供肾应用于双侧肾动脉瘤患者的自体肾移植术1例、亲属活体供肾肾移植术3例和尸体肾移植术1例。结果术后5例受者均未发生外科并发症。1例术后发生短暂的急性。肾小管坏死,但48h后进人多尿期,肾功能恢复顺利。术后随访10-36个月,受者移植。肾功能全部正常,肾动脉及分支未发生血栓或闭塞。结论采用受者的髂内动脉体外重建供。肾动脉的方法,可有效修复肾动脉3支以上以及。肾动脉过短的供肾,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血管重建的方法,血管并发症较低,可有效应用于肾移植。  相似文献   

11.
成人供者的双肾移植于同一受者的肾移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供受者体重相差悬殊及供肾年龄>60岁以上,双肾移植给同一受者的效果。方法 受者体重>供者体重一倍及老年供者双肾移植在同一受者身上,4例双肾分别移植在两侧髂凹内,1例双肾移植在右腰髂部。结果 5 例双肾移植均恢复良好,肾功能在5~7 d内恢复正常,4例生存6月~5年,1例于术后1年死于脑血管意外。结论 受者体重>供者一倍,双肾移植能早期恢复正常肾功能。年龄>60岁以上的老年供肾,肾活检肾小球硬化(GE),GE>15%的做双肾移植,GE<15%行单肾移植,GE>50%的肾脏不能用于移植。  相似文献   

12.
前列腺素E1在肾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探讨前列腺素E1(PGE1)对移植肾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96例肾移植受者术中及术后每天给予PGE1 90μg,与同期内83例未使用前列腺素E1的肾移植受者进行对比,比较两组术后尿量、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B型超声波下移植肾血流阻力指数以及两组肾功能恢复延迟和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应用前列腺素E1的患者术后尿量及内生肌酐清除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肌酐、血流阻力指数和肾功能恢复延迟发生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前列腺素E1有利于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的恢复,但不降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髂动脉硬化患者肾移植术51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糖尿病髂动脉硬化患者的肾移植手术特点。方法51例糖尿病合并髂动脉硬化的肾移植受者共行肾移植术54例次。其中肾动脉与髂外动脉直接端侧吻合13例次;切除硬化内膜,肾动脉与髂总/髂外动脉端侧吻合19例次;切除硬化内膜,肾动脉与髂内动脉钛环钉法端端吻合22例次。结果发生移植肾血流灌注不足致移植肾原发性无功能3例次,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9例次(17.6%),其余42例次移植肾功能恢复良好。围手术期死亡2例(均为心跳骤停)。随访11—70个月,1年人/肾存活率为89.8%/87.8%,3年存活率为84.4%/81.3%。结论糖尿病髂动脉硬化患者移植肾动脉吻合困难,为保证移植肾有充足的血流灌注,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吻合血管,并行硬化动脉内膜切除术。合并冠心病的患者肾移植术前应先行心肌再血管化手术。  相似文献   

14.
例1为男性,40岁。因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接受肾移植术。供肾血管无畸形,动、静脉各一支,动脉直径约5mm,静脉出口直径约15mm。供肾动脉与受者的髂内动脉行端端吻合,供肾静脉与受者的髂外静脉行端侧吻合,受者的髂内动脉直径约6mm。恢复循环后.移植肾迅速红润,张力、色泽良好,1min后即有尿液泌出。但术后尿量少,血尿素氮(BUN)为37.5mmol/L,肌酐(Cr)为1177μmol/L。术后第2d移植肾B型超声波检查提示移植肾图象异常,移植肾内血流速度明显减低,  相似文献   

15.
正肾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最有效方式,现阶段肾移植血管重建多采用供肾血管与受者髂血管吻合,以供肾血管与受者髂外血管吻合居多~[1]。2014年11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成功完成了1例髂内动静脉吻合肾移植术,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受者为女性,57岁,2011年3月曾于外院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肾性高血压,超声示双肾弥漫性  相似文献   

16.
同卵孪生姐妹间肾移植一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同卵孪生发且妹间肾移植的手术方法及术后治疗。方法 术前对供者进行全面检查,并检测HLA位点及STR基因型。将孪生姐姐的右肾移植给孪生妹妹。移植肾静脉与受者的髂外静脉端侧吻合,肾动脉与髂内动脉端端吻合。术后短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结果HLA及STR基因型的测定结果证明供、受者为同卵孪生姐妹;供者取肾后无异常情况发生;受者术后3d血肌酐恢复正常;术后使用免疫抑制剂(甲泼尼龙、环磷酰胺、泼尼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婴儿供肾儿童肾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婴儿供肾儿童肾移植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免疫抑制剂应用和随访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2~14个月,所有受者均存活.1例术后发生肾功能延迟恢复,经腹膜透析治疗后恢复;1例出现尿漏,经再次手术后恢复;1例因移植肾动、静脉血栓形成而切除移植肾.3例受者移植肾功能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血肌酐分别为70 μumol/L、102 μmol/L和83 μmol/L.结论 婴儿供肾儿童肾移植短期效果尚可,有利于缓解供肾短缺情况,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肾移植术中移植肾缺血的处理(附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中移植肾缺血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再灌注处理方法。方法:对移植术中移植肾缺血4例,分别采用离断肾动、静脉,离体灌注或切开肾静脉,离断肾动脉,原位灌注和肾动脉再与髂内动脉吻合方法处理。结果:4例患者术后移植肾功能恢复良好。随访3~15个月,每天尿量1500~3000ml,血肌酐均在正常范围,高血压均有不同程度缓解。结论:移植术中移植肾缺血在排除超急排斥原因后,原因未明或不能迅速纠正,应果断重新吻合血管,行移植肾再灌注。为防止髂外动脉成角导致移植肾缺血,髂外动脉不宜游离过长,以4cm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术前预存供体特异性抗体(DSA)受者的肾移植临床效果,回顾性分析2017~2019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例术前DSA阳性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6例受者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DSA均阳性,其中3例为亲属来源受者,围手术期通过利妥昔单抗、血浆置换、丙种球蛋白及大剂量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甲泼尼龙等联合用药方案降低受者体内预存DSA。术后密切关注受者尿量、血肌酐及DSA动态变化。3例亲属肾移植受者中,1例受者术后13 d出现尿量减少,血肌酐升高,怀疑亚临床排斥反应,给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2 d后尿量恢复,血肌酐降至正常水平;其余2例亲属肾移植受者均于术后2周尿量及血肌酐恢复正常水平,DSA降至低危水平。另3例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来源肾移植(中国Ⅱ类)受者,术前常规激素+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诱导治疗后行肾移植术,术后均发生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MR)导致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通过血浆置换、利妥昔单抗、人免疫球蛋白、激素冲击等联合脱敏治疗后,受者体内DSA降低、排斥反应减轻,分别于术后15 d、35 d、27 d移植肾功能恢复。随访至今,6例DSA阳性受者肾功能均恢复良好,中位血肌酐值104(80~131)μmol/L。我中心认为,预存DSA阳性肾移植受者经过有效的术前预处理及围手术期加强免疫抑制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移植效果;预存DSA阳性肾移植具有可行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儿童心脏死亡器官捐献( DCD )供者双肾整块移植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10年2月至2013年9月儿童DCD供者双肾整块移植供、受者临床资料。6例儿童DCD供者中位年龄3岁(10个月~6岁),均捐献给相同血型受者。6例受者中位年龄39.5岁(17~48岁),成年人5例,17岁男性1例,原发病均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均为首次肾移植,群体反应性抗体均阴性, HLA错配数1~4个。均采用右侧髂窝整块移植法。结果6例受者手术均获成功。移植肾热缺血时间中位数为17.5 min (0~23 min),冷缺血时间中位数为6.6 h (4.8~7.4 h)。术后肾功能恢复均较顺利,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原发性无功能和移植肾功能延迟。其中4例为移植肾功能立即恢复(即术后第5天血清肌酐≤265μmol/L ),2例为移植肾功能缓慢恢复(即术后第5天血清肌酐>265μmol/L)。1例受者术后7 d右侧移植肾动脉血栓形成;1例受者术后15 d诊断为肺结核行正规抗结核治疗;1例受者术后1年出现移植肾动脉吻合口狭窄,介入治疗后恢复。术后随访1~36个月,受者和移植肾全部存活,所有受者肾功能均正常。结论儿童DCD供者双肾整块移植早期临床疗效良好,是一种扩大供者来源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