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对比锁骨远端锁定钢板与锁骨钩钢板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4年9月~2017年8月在本科接受手术治疗的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共46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锁定钢板组22例,锁骨钩钢板组24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情况、术后疼痛、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肩关节功能方面的差异。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功能评价使用Con⁃stant-Murley评分和UCLA评分。[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锁定钢板组手术切口长度显著短于锁骨钩钢板组(P<0.05)。随访时间至少为12个月。两组患者骨折均完全愈合,且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锁定钢板组的VA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和UCLA评分均显著优于钩钢板组(P<0.05);但术后6个月时,两组间上述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钢板组后期并发症2例,而钩钢板组9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锁骨钩钢板相比,使用锁骨远端锁定钢板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切口更小,可明显减少术后短期疼痛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肩关节镜下钮扣钢板(Endobutton)结合锚钉与钩钢板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08月~2018年06月本院收治的63例急性不稳定肩锁关节脱位的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组,其中34例采用肩关节镜下改良钮扣钢板结合锚钉内固定(关节镜组),29例采用钩钢板内固定(钩钢板组)。[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血管、神经损伤。关节镜组与钩钢板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3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5.39±3.26)个月。关节镜组未发生晚期并发症,而钩钢板组术后出现肩峰下溶解6例、肩峰下撞击3例、钩钢板取出后再脱位1例,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Constant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1、3、6、12个月,关节镜组的Constant评分明显优于钩钢板组(P<0.05)。影像方面,两组术后喙锁间距、肩锁间距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相同时间点两组间喙锁间距和肩锁间距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改良钮扣钢板结合锚钉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优于钩钢板固定。  相似文献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2):2046-2049
[目的]对比解剖锁定板结合线缆与钩钢板内固定治疗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04月~2018年05月本院收治的42例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固定方式不同,其中19例采用解剖锁定板结合线缆内固定(板-缆组),23例采用钩钢板内固定(钩钢板组)。[结果]两组患者均手术顺利,无血管、神经损伤及伤口感染等早期并发症。板-缆组与钩钢板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例均随访12~20个月,平均(17.52±4.66)个月。板-缆组术后晚期并发症显著少于钩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6%vs 34.78%,P0.05)。术后12个月随访时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板-缆组显著高于钩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75±5.83)分vs (81.26±8.75)分,P0.05]。影像测量方面,两组患者术后第1d喙锁间距均较术前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板-缆组术后第1 d、术后12个月喙锁间距(CCD)均大于钩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板-缆组骨性愈合时间显著早于钩钢板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86±1.80)周vs (12.25±1.72)周,P0.05]。[结论]与钩钢板相比,采用解剖锁定板结合线缆内固定治疗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疗效满意,固定更稳定,并发症少,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旨在比较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分别采用带线锚钉结合锁骨远端锁定钢板和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本科于2019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对48例NeerⅡ型锁骨骨折患者行内固定手术,A组行锁骨钩钢板固定,共24例;B组行锁骨远端锁定钢板结合带线锚钉固定,共24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以及术后6个月时患肢的疼痛VAS评分、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并记录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B组VAS评分与Constant-Murley评分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A组(P<0.05);术后6个月内,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锁骨钩钢板相比,锁骨远端锁定钢板结合带线锚钉固定方式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虽然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不占优势,但可有效降低术后疼痛、恢复肩关节功能,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腓骨钩钢板治疗外踝骨折的疗效及术后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本院手术治疗的45例包含外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踝关节损伤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外踝根据骨折情况应用腓骨钩钢板固定(A组)、解剖钢板固定(B组),内踝及后踝用1~2空心钉固定或钢板固定。术后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跟踪评估。结果本组4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9~24个月,平均11个月。A组手术时间少于B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1,P0.05);A组出血量少于B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80,P0.05);A组功能评分高于B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8,P0.05);A组、B组术后并发症例数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3.92,P0.05)。结论采取腓骨钩钢板手术治疗外踝骨折,患者恢复快,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Y"形钢板和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将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84例(88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随机分为"Y"形钢板内固定治疗组(简称"Y"形组)和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组(简称解剖型组);回顾分析两组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手术前后放射学指标(跟骨情况、Bhler角、Gissane角、距下关节面的移位),术后恢复情况(Maryland评分、距下关节活动度),并发症情况。[结果](1)两组在围术期指标和并发症上没有差异(P>0.05);(2)两组术后的放射学指标均优于术前且有统计学差异,解剖型组的跟骨高度(P<0.05),Bhler角(P<0.01)、Gissane角(P<0.01)大于"Y"形组,距下关节面的移位小于"Y"形组(P<0.05);(3)解剖型组术后1年的Maryland评分高于"Y"形组(P<0.05),且累积优良率高于"Y"形组(P<0.01),术后1年的轻度和显著受限情况均优于"Y"形组(P<0.01)。[结论]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应用改良TightRope系统(TR) Y字形重建喙锁韧带与钩钢板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1月手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9例采用改良TR重建喙锁韧带(TR组),21例采用锁骨钩钢板固定(钩板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和骨折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切口愈合等级、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34±3.26)个月。两组患者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而Constant评分、肩上举ROM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TR组在VAS评分、Constant评分、肩上举ROM均显著优于钩板组(P<0.05)。影像方面,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CCD和ACD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CCD和AC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TightRope系统Y字形重建喙锁韧带治疗Rockwood分型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优于锁骨钩钢板固定。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0):1867-1872
[目的]比较自主设计的组合铰链式肩峰-锁骨解剖板与常规锁骨钩钢板在治疗肩锁关节脱位中的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本科收治的肩锁关节脱位患者68例(68肩),随机分为两组。其中,采用自行设计的组合铰链式肩峰-锁骨解剖板固定32例(铰链组),采用锁骨钩钢板行切开复位内固定36例(钩钢板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失血量、并发症、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以及影像测量和观察指标。[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无重要神经、血管损伤。两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失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铰链组中糖尿病患者出现皮肤浅表感染2例。钩钢板组出现肩痛5例,浅表感染1例,外展活动受限4例。铰链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钩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12~18个月,平均(15.24±3.57)个月。两组Constant评价均随时间推移而显著增加(P0.05)。术前两组Constan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铰链组Constant评分均显著高于钩钢板组(P0.05)。影像方面,术后两组间喙锁间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铰链组肩锁间隙显著小于钩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合铰链式肩峰、锁骨解剖板有锁骨钩钢板相同的复位固定效果,更有利于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6):1504-1507
[目的]对比应用肩锁钩钢板及锁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7例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分别行肩锁钩钢板及锁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应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手术时间:肩锁钩钢板组长于锁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肩锁钩钢板组大于锁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5个月,术后3、6个月、内固定取出后2周、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分值肩锁钩钢板组分别为:(66.6±4.05)、(70.4±4.26)、(76.7±3.71)、(83.4±4.12)分;锁骨远端锁定钢板组分别为:(74.1±6.18)、(77.3±4.95)、(84.6±3.12)、(90.1±3.43)分。在统计的各时点,锁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组的肩关节评分均高于肩锁钩钢板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锁钩钢板组有12例肩峰下骨溶解、5例肩峰下撞击、1例术后肩部疼痛;锁定钢板组有1例螺钉松动;两组均无骨折不愈合。[结论]两组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锁骨远端解剖钢板组肩关节功能优于肩锁钩钢板组;肩锁钩钢板组的并发症明显多于锁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钢板固定与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2019年1月手术治疗Bennett骨折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8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固定,24例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钢板组术中透视次数、恢复主动活动时间显著优于克氏针组(P<0.05),但前者术中失血量显著多于后者(P<0.05)。平均随访时间(18.4±3.6)个月,两组恢复完全负重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术后时间推移,两组DASH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3个月钢板组DASH评分显著优于克氏针组(P<0.05),但术后1年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骨折对合和第一掌腕对线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前两组骨折对合及第一掌腕对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末次随访时钢板组上述影像指标均显著优于克氏针组(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辅助股骨近端外侧锁定钢板与环扎钢丝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于2015年3月~2017年1月收治的83例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部骨折行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并辅助外侧壁固定手术患者的资料。根据辅助固定方法不同分为钢板组39例和钢丝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钢板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钢丝组(P<0.05),两组患者在平均失血量、平均住院天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平均住院费用显著高于钢丝组(P<0.05)。随访12~24个月,平均(16.81±2.92)个月。钢板组平均完全负重时间显著早于钢丝组(P<0.05)。随时间延长,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后3个月钢板组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钢丝组(P<0.05),至术后6、12个月时,钢板组的Harris评分仍高于钢丝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评估方面,钢板组骨折复位质量优秀率为71.79%,钢丝组为4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早于钢丝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颈干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钢板组内固定松动2例,髋内翻2例;钢丝组股骨头坏死1例,髋内翻3例。[结论]对不稳定性转子部骨折髓内钉辅助固定,钢丝环扎手术时间短、费用相对低。锁定钢板则有助于缩短完全负重及骨折愈合时间,并早期改善髋关节功能,骨折复位质量相对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急性肩锁关节脱位Rockwood Ⅲ ~ Ⅴ型手术治疗中锁骨钩钢板和袢钢板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上海市同仁医院收治的急性肩锁关节脱位患者93例,依据手术过程中使用的钢板类型将患者分成两组,锁骨钩组(n=42)应用锁骨钩钢板,袢钢板组(n=51)应用袢钢板。观察比较两组的相关手术指标水平;比较术前、术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及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手术后的不良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袢钢板组切口长度短于锁骨钩组(P<0.05),袢钢板组手术时间长于锁骨钩组(P<0.05),袢钢板组术中出血量低于锁骨钩组(P<0.05),袢钢板组恢复工作时间短于锁骨钩组(P<0.05);手术前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但袢钢板组VAS评分低于锁骨钩组(P<0.05);手术前两组Constant-Murle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袢钢板组Constant-Murley评分显著高于锁骨钩组(P<0.05),袢钢板组基本无肩关节功能丢失,钩钢板外展受限明显;锁骨钩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袢钢板组(P<0.05)。 结论对急性肩锁关节脱位Rockwood Ⅲ~Ⅴ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两种类型的钢板都能使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得到有效恢复。袢钢板组患者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更低;锁骨钩组手术时间更短,应综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数字虚拟现实与3D打印模拟手术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8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两组。30例患者在数字虚拟现实与3D打印模拟手术的基础上实行开放复位内固定(3D组),另外30例采用常规技术实行手术(常规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3D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钢板放置次数、术后张力性水疱发生率、住院时间方面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随访时间18~28个月,平均(22.36±10.28)个月。3D组下地行走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常规组(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而HSS评分、膝伸-屈ROM显著增加(P<0.05)。术后相应时间点,3D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影像方面,3D组骨折复位质量、术后胫骨近端内侧角、胫骨平台后倾角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数字虚拟现实与3D打印模拟手术可显著提升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的精准性,改进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和对比单纯髓内钉固定与髓内钉附加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手术治疗的股骨粗隆下IV、V型粉碎性骨折患者46例。术中先行闭合牵引复位,若透视显示骨折复位不满意,则行髓内钉附加锁定钢板手术,共27例;若透视复位满意,则行常规的单髓内钉置入手术,共19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复合固定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输血量均显著大于单髓内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合固定组术后卧床伤肢主动活动时间显著早于单髓内钉组(P<0.05)。平均随访时间(15.59±5.15)个月,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下肢功能均逐步恢复。复合固定组术后完全负重行走显著早于单髓内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髋关节伸-屈ROM和Harris评分显著增加,而VAS评分显著减少,不同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复合固定组的ROM和Harris评分显著大于单髓内钉组(P<0.05),而VAS评分显著小于单髓内钉组(P<0.05),但是两组间差异在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评估方面,复合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为(3.89±0.80)个月,而单髓内钉组为(4.53±0.80)个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未发生骨不连、再骨折。[结论]髓内钉附加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粉碎性骨折具有髋关节功能恢复快、骨折愈合时间短等优点。但不可避免会延长手术时间,并增加输血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比评估分析保守治疗与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中长期临床疗效,为临床上该类型肩锁关节脱位的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在中山市中医院关节科诊治为Ro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患者,入选72例,成功随访47例,采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钩钢板组)23例、采用保守治疗方法(保守治疗组)24例。随访观察比较两组术后(损伤后)1年、3年、5年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 scale,VAS)、肩关节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术后1年随访锁骨钩钢板组VAS评分稍优于保守治疗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年以及5年锁骨钩钢板组VAS评分均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3年以及5年随访锁骨钩钢板组肩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骨钩钢板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治疗效果较好,是治疗肩锁关节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空心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将87例老年后踝骨折患者按内固定方式分为空心钉组(39例)及钢板组(48例)。术后3周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AOFAS评分、疼痛VAS评分和足部对线评分评价疗效。末次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满意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15.12±3.72)个月。骨折均愈合。术后3周并发症发生例数空心钉组较钢板组少(P<0.05)。术后12个月AOFAS评分、VAS评分空心钉组优于钢板组(P<0.05),但足部对线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满意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后踝骨折可优先选择空心钉内固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传统入路髓内钉附加小钢板或阻挡钉治疗胫骨近段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1月~2017年1月,36例未累及膝关节的胫骨近段骨折患者纳入本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19例采用髓内钉附加小钢板固定,17例采用髓内钉附加阻挡钉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3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钢板组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显著优于阻挡钉组(P<0.05);但钢板组在手术耗材费用和平均住院时间方面显著不及阻挡钉组(P<0.05)。两组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5.62±4.71)个月。两组患者下地行走时间、完全负重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膝关节活动度、Johner-Wruhs术后功能评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膝前痛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术后钢板组残余侧方移位、前后移位、冠状面成角和矢状面成角均显著小于阻挡钉组(P<0.05)。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达到影像学骨性愈合,两组间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见内固定物松动、移位。[结论]无论采用传统入路髓内钉附加小钢板或阻挡钉技术治疗胫骨近段骨折均可取得满意疗效;采用附加钢板虽费用高,但可达到更好的下肢力线恢复。  相似文献   

18.

Purpos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retrospectively compare and review the clinical outcomes between the distal clavicular locking plate and clavicular hook plates in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distal clavicle fractures; moreover,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f the two fixation methods was reviewed systematically to identify the non-union, complications, or functional scores, according to the treatment methods and determine which treatment method is better.

Methods

Sixty-six patients with 66 unstable distal clavicle fractures who underwent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either a distal clavicular locking plate (36 patients) or a clavicular hook plate (30 patients ) were evaluated. The main outcome comparisons included Constant score, rate of non-union, rate of complication, and rate of returning to work three months postoperatively.

Result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locking plate and hook plate groups in union rate and Constant score (P > 0.05). However,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istal clavicular locking plate group had a significantly lower rate of complications (P < 0.05) and symptomatic hardware (P < 0.05). In addition, the distal clavicular locking plate facilitated the return to work better than the clavicular hook plate (P < 0.05).

Conclusions

Both distal clavicular locking plate and clavicular hook plate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distal clavicle fractures; however, internal fixation with a distal clavicular locking plate had greater ability to return to their previous work after surgery in three months and fewer complications than the clavicular hook pl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