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CT三维重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骨折诊断及其分型。基于CT三维重建的骨折地图绘制技术,通过绘制骨折模型来直观展现骨折线的形态学,包括骨折线的起止、走行、骨折面积等。骨折地图绘制技术为骨折诊断、骨折分型、治疗方案选择、手术内固定物设计、骨折好发部位统计、骨折标准化模型制定均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法。本文将回顾目前国内外包括对于肩胛骨骨折、胫骨远端骨折、尺骨冠状突骨折、胫骨平台骨折、桡骨小头骨折、股骨转子间外侧壁骨折、髋臼四边体骨折等骨折地图的研究进展,归纳总结了以上各个骨折模型的骨折好发部位及骨折地图绘制技术在骨折分型等方面的应用,并探讨骨折地图的临床应用前景及骨折地图绘制技术存在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2.
3.
目的通过与全身麻醉下机器人辅助取出骶髂螺钉进行对比,探讨局部麻醉下机器人辅助取出骶髂螺钉的可行性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39例骨盆后环骨折脱位经皮骶髂螺固定手术患者资料,均在机器人辅助下取出骶髂螺钉,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局麻组和全麻组。局麻组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43.3±8.4)岁(25~58岁);全麻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44.9±9.0)岁(23~60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规划螺钉取出路径时间、透视次数、透视时间、手术时间、麻醉时间、麻醉费用、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下地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取钉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切口均甲级愈合。局麻组和全麻组患者术中规划骶髂螺钉取出路径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透视时间、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麻组患者的麻醉时间[(41.6±8.3)min]、麻醉费用[(653.5±102.6)元]、术后下地时间[(2.6±0.6)h]显著少于全麻组患者[(52.3±9.5)min、(2475.6±261.8)元、(8.7±2.4)h],术后VAS评分(3.8±1.5)分显著高于全麻组患者[(2.5±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局部麻醉下应用机器人辅助取出骶髂螺钉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相较于全身麻醉取出骶髂螺钉,其麻醉时间更短、麻醉费用更低、术后下地时间更早,但需要患者具有较好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Super PATH微创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加速康复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于我院收治的行Super PATH微创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传统改良Gibson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两组手术资料,围手术期两组均行加速康复处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评分、失血量、输血率、血红蛋白含量、各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的差异。结果符合纳入标准Super PATH组65例,Gibson组57例。年龄60~89岁,平均74.59岁,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8个月。两组比较年龄、性别、术前血红蛋白含量、VAS疼痛评分、ASA分级等术前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per PATH组手术时间,输血率,心血管、感染性、血栓、消化道、伤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per PATH组与Gibson组的总失血量、术后VAS疼痛评分、住院天数均有下降,术后血红蛋白含量、术后1个月及3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ERAS理念指导下Super PATH入路相对于传统入路可进一步加速患者康复,缓解患者术后疼痛,降低总失血量,减少住院天数,促进髋关节功能短期内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系统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探讨下肢康复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比分析2020年1月—2021年4月收治的因各种原因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76例,随机分成常规康复治疗组(A组)和下肢康复系统组(B组),各38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B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下肢康复系统训练。分别在术前、康复治疗4周后及术后4月随访时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法(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FAC)进行评价分析,利用下肢康复系统计算和统计患足支撑时间百分比(患足支撑时间/步态周期×100%)、标准化步幅(步幅/身高×100%)、步频、10m最大步行速度(cm/s)。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康复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BBS评分、单足支撑时间百分比、标准化步幅、步频、最大步行速度、FAC分级均较康复治疗前明显升高,组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康复治疗后B组评分高于A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辅助股骨近端外侧锁定钢板与环扎钢丝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于2015年3月~2017年1月收治的83例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部骨折行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并辅助外侧壁固定手术患者的资料。根据辅助固定方法不同分为钢板组39例和钢丝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钢板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钢丝组(P<0.05),两组患者在平均失血量、平均住院天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平均住院费用显著高于钢丝组(P<0.05)。随访12~24个月,平均(16.81±2.92)个月。钢板组平均完全负重时间显著早于钢丝组(P<0.05)。随时间延长,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后3个月钢板组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钢丝组(P<0.05),至术后6、12个月时,钢板组的Harris评分仍高于钢丝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评估方面,钢板组骨折复位质量优秀率为71.79%,钢丝组为4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早于钢丝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颈干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钢板组内固定松动2例,髋内翻2例;钢丝组股骨头坏死1例,髋内翻3例。[结论]对不稳定性转子部骨折髓内钉辅助固定,钢丝环扎手术时间短、费用相对低。锁定钢板则有助于缩短完全负重及骨折愈合时间,并早期改善髋关节功能,骨折复位质量相对好。  相似文献   
7.
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钉术后骨折不愈合风险评估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钉术后骨折不愈合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评估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251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手术复位固定患者,根据收治时间不同,将纳入本研究的251例患者分为:①2006年2月至2014年2月纳入的为建模组,用于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②2014年3月至2018年1月纳入的为验证组,用于风险评估模型效能的评价。建模组统计术后骨折不愈合率,患者的一般资料、骨折相关、手术复位相关、机械因素及生物学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骨折不愈合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存在统计学差异的指标,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构建风险评估模型。通过验证组对影响因素再次评估,并对该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进行评价。结果建模组149例患者中有34例发生骨折不愈合。在分析的13个潜在影响因素中通过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示术后髋内翻、髓内钉固定失效、完全切开复位为骨折不愈合危险因素,术后复位内侧皮质为骨折不愈合保护因素,并建立回归方程。以Logistic回归模型为基础,绘制列线图(又称诺莫,Nomogram图)。验证组102例中24例发生骨折不愈合,区分度检验:ROC曲线下面积为AUC=0.883>0.7,表明其有中等区分度评估术后骨折不愈合的发生。拟合优度检验:H-L检验(χ2=2.921,P=0.71>0.5)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度。结论转子下骨折髓内钉术后髋内翻、髓内钉固定失效、完全切开复位为骨折不愈合的危险因素,术后复位内侧皮质为其保护因素。该风险评估模型有中等区分度以及较好的校准度,可为转子下骨折术后发生骨折不愈合的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